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正搭建新闻媒体交流沟通的平台,通过与中亚各国的积极对话,不断凝聚共识,促进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维护区域繁荣稳定。新疆与中西亚各国地缘相邻、人文相近、利益相关,在经济、文化、信息领域的合作发展潜力巨大,尤其是近年来,新疆已成为中国进入中亚、西亚、  相似文献   

2.
从公共管理角度出发,区域高等教育可以视为一种区域公共物品,是区域政府公共服务建设的重要内容。区域高等教育资源利用质量高低将直接关系着该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质量。在我国的一些经济发达区域,有着丰富的高等教育资源,但是缺乏合理的区域高等教育合作机制,高校布局、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脱节严重,而且存在专业设置重构、合作形式缺乏创意、盲目扩招扩建等,从而限制了高等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的功能。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从政府、高等院校和社会等三个方面综合加以考虑,充分调动政府、高校和社会参与合作的积极性,加快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式等方面的合作,构建区域高等教育合作机制。  相似文献   

3.
从合作博弈角度看中国-东盟区域经济合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洁  宋英杰 《当代财经》2007,(2):96-101
文章通过建立不合作模型与合作模型进行比较,得出合作博弈是中国-东盟区域经济合作的理性选择的结论.并用合作博弈模型提出几个命题,分析得到区域经济合作进行合作博弈需要满足的充要条件.结合中国-东盟区域经济合作的具体情况,文章对该合作博弈的充要条件,即经济互补性、福利收益-损失、利益分配合理性一一进行了分析和阐述,归纳出中国-东盟区域经济合作进行合作博弈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在全国两会期间,我们召开第六次陆桥沿线部分城市联谊活动,共商陆桥合作发展大计,这是沿桥各兄弟城市的又一次盛会。新亚欧大陆桥于1992年全线贯通,到今年已经走过了16个年头,这是沿桥城市合作领域持续扩大,人民友谊不断加深的16年。各沿桥城市在区域经济共同发展的框架中,坚持合作共赢、互惠互利的原则,强化经济协作,促进文化交流,推动共同发展,区域内的经贸交往越来越密切,合作领域不断扩展,社会影响越来越高,有利地推动了区域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闽台经济合作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向前  黄种杰 《经济地理》2008,28(6):941-945
加快区域经济合作,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后劲的重要着力点,通过分析福建与台湾区域交流与合作历史、经济现状、积极作用,提出加强闽台经济合作可以通过加强高科技产业、港口体系、贸易等领域合作,共促两地经济发展,造福两地人民。  相似文献   

6.
媒体可以传播和影响区域经济政策,传播经济信息和科学知识,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消费,促进文化发展、观念习俗与经济发展相协调。当前,媒体面临的竞争严峻。要发挥媒体作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必须依托区域与本土强势做好媒体定位,改善媒体经营,优化媒体权能控制。  相似文献   

7.
促进区域旅游旅游合作的驱动力主要是旅游资源优势互补的驱动,设施共建、环境共享的驱动,旅游市场需求多样化的驱动,旅游业自身发展的驱动及政府政策干预的驱动;实现区域旅游合作发展的主要途径是通过加强政府导向,建立合作机构,开展企业合作,构建区域旅游合作信息网络平台,塑造区域旅游整体品牌形象及强调区域旅游发展规划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宋晓东 《经济师》2005,(11):88-88,90
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可谓路途艰难,究其主要原因就是东亚经济合作的主导力量的缺失。东亚区域经济合作急需一个主导力量来推动东亚地区经济的发展。文章通过列举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基本框架,分析东亚区域经济合作主导力量缺失的原因,进一步阐述了中国对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主导效应。  相似文献   

9.
张纯记 《经济师》2008,(7):52-52
目前,我国区域经济的合作虽然取得很大的进步.但广度和深度还不够。强化区域经济合作是区域经济发展规律的要求,是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要求,是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为了强化区域经济合作,应建立和完善促进区域经济合作的制度保障;建立促进区域经济合作的组织保障;强化市场机制在区域经济合作中的作用;发挥城市群在区域经济合作中的优势。  相似文献   

10.
消弭体制性产能过剩:从非合作博弈到合作共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金融危机凸显过剩产能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本文受经典理论"公用地悲剧"的启发,构建了区域产业发展模型,论证了区域政府间非合作博弈是导致宏观领域产能过剩的重要原因,揭示了我国产能过剩长期存在的"体制性"困境。要突破这种困境,靠以限制投资为主线的宏观政策调控乃至行业市场产销形势监测是不够的,必须重构区域经济利益机制,把促进区域政府间的博弈从不合作走向合作,消弭区域经济主体的有限理性,减少地方政府间低层次的竞争,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作为有效化解体制性产能过剩困局的长期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11.
东北区域经济合作机制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北地区要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第四增长极,必须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调整、区域共同市场构建、资源共享等方面展开实质性的合作,以区域经济合作推动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本文在分析了东北区域经济合作所面临的发展环境基础上,从区域协调发展、区域利益共享与区域利益补偿三方面研究了促进东北区域经济合作的机制,并提出推进东北区域经济合作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区域旅游合作组织是区域旅游合作主体合作行为的必然结果,对经济利益的追求是区域旅游合作主体产生合作行为的根本动因。笔者提出区域旅游合作的动力系统主要由引力系统、干扰系统和辅助系统组成。引力系统和干扰系统导致主体之间的合作与竞争行为,在辅助系统的支持和保障下,区域旅游合作就成为现实,其中,引力系统和辅助系统是拉力,干扰系统是阻力,拉力和阻力共同作用于行为主体,形成稳定的区域旅游合作组织。  相似文献   

13.
主导产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它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主导产业的发展与更换过程,是区域经济系统内各个产业之间竞争与合作作用的结果,因此分析区域主导产业与非主导产业的合作竞争行为所遵循的规律对区域经济发展而言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基于区域产业间与生物种群之间的合作竞争行为机理的相似性,本文运用进化博弈论建立进化博弈模型,对区域主导与非主导产业的进化机制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4.
区域循环经济建设中的工业园区合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业园区是推进循环经济的主要载体之一,以工业生态学原理为依据建立的生态工业园,在长期的发展中出现了产业结构同构化严重等诸多问题,影响着区域资源利用率和生态效益的提高。从区域经济的视角,提出依靠工业园区合作,发展区域循环经济,实现区域资源的优化配置;并分析了园区合作模式和园区合作有效运行的激励、约束机制以及相应的制度保障体系,以期为推进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中国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及其合作成效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使得区域之间的经济合作问题正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目前我国的一大批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在区域经济合作中特别是东西部地区合作中 ,扮演了重要角色。这些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在建设区域市场体系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 ,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同时必须注意培育新的区域经济增长点 ,以增强扩散效应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建立健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互动机制为研究目标,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相关理论基础上从合作机制角度进行研究,提出了互动机制建立的途径.认为三大经济群应该紧密合作,加强产业集聚发展,从产业的分工入手,谋求在产业价值链环节上的功能定位与合作.主要合作方式采用地缘结合模式与飞地经济模式.最终认为在极化作用和扩散作用的相互作用,各个区域问形成良好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互动机制,最终会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7.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两大趋势的推动下,区域旅游合作是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最易实现并且是率先推进的部分。区域旅游的合作发展问题,绝不是政府单方面的合作构想,或者扩容式合作框架的建立所能够完全解决的。本文通过列举国内外区域旅游合作发展模式的发展现状,提炼出国内外区域旅游合作发展模式的共同点和差异点,提出过多的政府行政力量的涉及是我国区域旅游合作发展中最大的缺陷。  相似文献   

18.
区域合作是近年来旅游业发展的一大趋势,探讨区域旅游合作的动力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区域旅游合作的动力机制包括内生动力和外生动力,二者共同作用,影响区域旅游合作的进程。其中,对创新的追求、市场利益最大化的驱动、区域旅游资源的互补性等是区域旅游合作的内生动力;而政府调控力、重大事件的举办等是区域旅游合作的外生动力。  相似文献   

19.
区域旅游合作已经成为提高旅游竞争力、改善区域旅游总体形象,实施旅游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金沙江中下游区域是我国云、贵、川的重要结合部,该区域13地州市境内拥有丰富多彩且各具特色的旅游资源,深沉厚重的历史文化、绚丽多姿的自然风光、纯朴浓郁的民族风情。本课题通过分析金沙江中下游区域旅游合作存在的现状,分析该区域建立和完善区域旅游合作的必要性,以促进本区域旅游的有效合作。  相似文献   

20.
中部地区区域旅游合作战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介绍区域旅游合作的理论依据出发,探讨了中部地区区域旅游合作的现实基础,提出了中部地区区域旅游合作的战略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