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许康昂  陈澄 《新经济》2009,(3):60-62
一、2008年中国宏观经济回顾 受历史罕见的特大自然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中国经济在经历了连续五年的高增长、低通胀后,2008年宏观经济发展减缓。从2009年1月22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08年宏观经济数据看,上半年通货膨胀压力巨大,  相似文献   

2.
自2008年美国次级贷危机以来,全球经济受其影响,增长乏力.面对这种发展环境,如何持续深入地发展中国宏观经济就成为当务之急.结合这一时代大背景,从投入产出角度出发,就中国宏观经济的特质进行计量经济分析.通过成功构建的VaR模型,从五大类投入因素角度对中国宏观经济发展的特质及变化规律进行了有效总结.最后在此基础上,就中国宏观经济如何转型跨越发展提出了具体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3.
2009年中国宏观经济虽然出现超预期反弹。但中国宏观经济依然处于“政策刺激反弹阶段”向“市场需求反弹阶段”的过渡期。这决定未来宏观经济政策的核心应当以促进市场需求反弹,形成市场性的、自我循环、自我驱动的内生增长动力机制为目标。  相似文献   

4.
当前中国宏观经济总需求分析与增长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受次贷危机影响,我国经济增长内在调整周期与外部调整周期出现重叠,保持国民经济平稳增长遇到了严峻挑战,客观分析当前经济形势是提振信心、采取行动的基础。本文以支出法国民收入恒等式为依据,在深入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总需求变动趋势的基础上,结合当前宏观经济政策和对外贸易环境,对2009年中国宏观经济总需求的变动作了分析展望,以此为基础,对2008年及以后一段时期的经济增长作了预测。本文预计,2008年中国GDP增速将保持在9.6%左右,2009~2010年能够保持在8%以上。从中长期看,只要宏观经济政策得当,我国经济具备保持平稳增长的坚实基础,但增速和波动幅度将比过去30年有所放缓。最后,本文对如何保证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的投资效率、增强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全面总结2011年中国宏观经济的3大表现,利用中国人民大学宏观经济预测模型,指出2012年中国将面临外部经济放缓、内部房地产市场深度调整、泡沫经济逆转以及金融风险加剧的冲击,但在结构刚性的约束下,政府将全面转变政策定位,从而保证中国经济在加速回落中实现反弹,全年经济增长呈现“前低后缓”的模式.  相似文献   

6.
当今江苏经济形势的分析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2006年是“十一五”的开局年,江苏经济继续保持了平稳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增长速度高位趋稳,经济结构加快优化,增长质量显著提高,宏观经济运行呈现高增长、高质量、低通胀的理想状态。展望2007年,本文认为影响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不会发生大的逆转,支撑经济增长的动力依然强劲,预计江苏经济仍将稳定在高位增长区间,经济增长将表现为高位趋稳或小幅回调。2007年江苏在稳定发展速度的同时,要切实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继续优化结构和提高发展质量。  相似文献   

7.
2008年对中国来说,是极不寻常的一年。经济形势特别是价格形势发生了显著的变化,针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和价格形势,国家对宏观经济政策进行了迅速而重大的调整,从年初的“双防(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到年中的“一保一控(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相似文献   

8.
从消费者价格指数看我国宏观经济走势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预计2009年我国经济受全球经济危机影响加重、经济增长缓慢。文章通过价格指数研究来分析我国宏观经济走势,从价格指数的定义和指数上涨原因,到建立回归方程辅助分析,再次分析我国政府面对危机所做出的措施,进而分析我国经济情况,并对2009年我国的宏观经济形势做出预测。  相似文献   

9.
苏燕玲 《当代经济》2016,(6):121-122
2014年是中国宏观经济沿着“新常态”轨迹持续发展的一年,不尽意味着我国经济增长转向中高速,而且伴随着深刻的结构变化,发展方式和体制变化.GDP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标志性数据,其增速下滑是“新常态”过程中最为刺痛的一个方面,其中由于房地产崩盘所引发的内需持续疲软,以及社会可支配财富的深层次套牢等问题最为显著.因此,如何有效解决此类问题是摆在眼前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对2014年中国宏观经济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指出了现阶段中国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十三五”期间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制定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0.
《资本市场》2009,(1):48-49
<正>2008年,中国A股市场可谓内忧外患,国际金融危机愈演愈烈,中国宏观经济政策从防过热变成保增长。大盘指数近75%的跌幅,给投资者带来巨大打击。面对这一切,上市公司采取了各种手段来提升市场信心,稳固公司发展。在这个辞旧迎新的时点上,我们仅对这一年的市值管理工作做一个小结,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为今后的进步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宏观经济的格局中,政府应该考虑采取宽松的财政政策来恢复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势和动力。在当前最合宜的宽松财政政策应该是减税,包括各种企业税收和个人所得税。政府大幅度地减少企业税,会直接“留血”和“输氧”给企业。从经济长期增长的动因来看,在企业界投资信心不足、居民消费信心匮乏的情况下,刺激经济增长的首要措施莫过于减税。  相似文献   

12.
2009年的世界经济总体呈现出前降后升的增长态势,中国经济于下半年伊始率先进入了复苏轨道.本文主要根据2009年宏观经济数据分析经济政策效果.  相似文献   

13.
运用开放经济条件下中国宏观经济模型,分析了2008年中国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的效果,探讨了为了治理国内通货膨胀,中国政府应采取的宏观经济政策。由于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灾后重建任务非常繁重,使得目前中国也难以实施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所以加快人民币升值速度是最佳和必然的选择。  相似文献   

14.
2008年中国宏观经济外部风险大于内部风险,外部挑战大于内部挑战。我们要高度关注国际环境和经济形势的变化,对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况做到未雨绸缪,对各种情况要制定应急预案,最主要的内容就是要按照党的“十七大”的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稳步扩大国内需求,使经济增长能够由主要依靠投资和出中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并且加快推动与之相配套的各项改革。  相似文献   

15.
在2日召开的中国宏观经济论坛上,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助理王晋斌认为,2011年宏观经济将努力凸现以增长保民生、以民生促增长的协同发展路径,这表明后危机时代宏观调控将从最初“保增长”的短期被动调控逐步过渡到强调“增长与民生协同”的长期主动调控。  相似文献   

16.
《经济视角》2009,(12):1-1
“2010年中国宏观经济将出现倒V型增长。增速将高达9.42%。此外,资产价格将持续上涨,房价也不会回落。”11月20目,在中国人民大学等主办的“中国宏观经济论坛”上发布的《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报告》如是预测。  相似文献   

17.
当前我国宏观调控面临的形势,带有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特征。因为在宏观经济运行持续五年位于10%以上高速度区间、中央明确提出“两防”调控任务之后,又有了一系列客观上给经济降温、与“两防”目标同方向的“自然因素”已发生或有待观察: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世界主要经济体景气低迷和全球经济增长减速;我国年初突发的冰雪灾害和“5·12”为害甚烈的汶川大地震;以及我国经济周期(经验性的)“节律”中高涨时段的临近期满,等等。  相似文献   

18.
2008年下半年以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愈演愈烈,对我国经济、诸多行业的影响日益加深。为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央审时度势,对宏观经济政策作出了重大调整,出台了一系列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措施,特别是近期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有关2009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和“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上水平,抓改革、增活力,重民生、促和谐”的政府工作原则的提出,  相似文献   

19.
股票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股票市场有宏观经济的“晴雨表”之称。那么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股票市场与宏观经济的关系如何呢?宏观经济与股票市场的运行状况能否一致,股票市场能否发挥“晴雨表”的作用。对宏观经济变量:GDP、利率和货币供应量对股票市场的影响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例分析,探讨了宏观经济变量与股票市场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20.
2004年宏观形势及几个重点问题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经过连续两年8%以上的高增长后,2004年宏观经济增长形势变得较为微妙,“过热论”、“不热论”以及“局部过热论”不断地发生碰撞,莫衷一是。但对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有两点认识是相对明确或已经形成共识的,一是中国经济自2002年中期以后进入到新一轮快速增长周期;二是局部的投资过热潜伏着较大的宏观经济风险,特别是可能造成今后几年部分行业生产过剩的巨大压力,并很可能再次重演“通货紧缩”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