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7 毫秒
1.
周欢  黄金  郑湘明 《经济地理》2024,(3):127-137
文章采用真实货运“流动数据”表征城市物流联系,从公路、铁路、水路、航空4类物流联系分析长江经济带物流网络,同时引用复杂网络理论和仿真攻击策略评估了物流网络结构的静态韧性和动态韧性,并通过模拟新冠疫情冲击探讨了上海等主导性节点城市物流网络在应对风险时的韧性表现。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形成了以公铁陆运为主干、水运为辅助、航空为补充的物流网络,其中各省会城市发挥着重要枢纽功能;(2)其物流网络层级性、异配性显著,具备良好传输韧性,但物流资源过度集中于核心城市,易引发局部区域的闭塞和僵化;(3)物流网络结构的韧性能力并非固定不变,而是随风险冲击增大呈现阶段变化特征,核心部分未遭受严重破坏,整体网络就仍能维持正常运转;(4)新冠疫情模拟下,上海等核心城市“封城”并未使物流网络陷入困境,其他城市可增强自身中介作用来弥补网络核心缺失,实现网络结构的再平衡。由此,从物流基础建设、主导性节点和脆弱性节点3方面提出物流网络结构韧性的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2.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法,利用实地调研数据,分析寿光蔬菜与鄢陵花木集群的创新网络结构及各网络间的关系联系,分析表明:1集群企业合作创新网络具有不同的结构特征,寿光集群企业间联系较紧密,而鄢陵集群网络内核心节点集聚现象较多;2两集群官产学研创新网络具有相似特征,表现为网络整体联系偏弱,网络结构洞特征不显著,节点结构洞限制度较均衡;3区际创新网络具有相似特征,网络结构洞特征突出,节点结构洞限制度较大;4国际合作创新方面,寿光企业与国际同行创新交流的动机更显著,鄢陵集群网络结构洞特征较突出,核心节点对外部资源控制力强。进一步分析认为,企业合作创新网络为其他创新网络关系联系的基础,农业集群创新主要源于集群的弱关联带来的异质性资源,并通过强关联实现在集群内部的吸收与扩散。  相似文献   

3.
中断模拟逐渐成为认知网络结构韧性的重要途径。文章基于长江中游城市群31个城市间的公路、铁路客运数据构建城市群客运网络,借助Python模拟和评估应对外界冲击下的城市群客运网络结构韧性变化特征,并分析影响其韧性水平的关键因素。结果表明:①城市群客运网络结构具有一定脆弱性,总体韧性水平表现出对沪昆发展轴的依赖性,节点韧性水平呈现抗干预的差异性。②武汉、长沙、南昌等主导性节点的失效以及景德镇、抚州、吉安等脆弱性节点的出现是显著削弱网络结构韧性的关键因素。③针对主导性节点与脆弱性节点特征,从整体提升中心性、增强近域性联系、丰富跨区域连通、保障城市安全性四方面提出网络结构韧性提升建议。  相似文献   

4.
文章通过网络爬虫获取贵州省2010—2022年旅游流数据,构建旅游流网络及其结构韧性的综合评估及攻击指标体系,并借助复杂网络、指数随机图等方法,实证探讨了贵州省旅游流网络结构韧性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贵州省旅游流网络结构韧性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态势,旅游流网络联系的增强并未带来网络结构韧性的提升。韧性水平较高的地区多为东南部的旅游中心城市;(2)分维度来看,贵州省旅游流网络形成了较为典型的“核心—边缘”层级结构,网络的匹配性明显,传输性在不断提升,小团体集聚现象开始凸显;(3)旅游流网络结构在随机攻击下呈现出鲁棒性特征,而在蓄意攻击下脆弱性较为显著,且在蓄意攻击下网络承受能力随时间推移整体呈现上升趋势,旅游流核心网络不断拓展;(4)网络内生结构、个体属性以及外生网络变量共同影响着旅游流网络结构韧性变化。其中,网络互惠性、经济水平、产业结构、政府支持与接待能力对旅游流网络结构韧性变化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市场规模对旅游流网络结构韧性变化的正向作用不断凸显,而网络边数与空间距离对旅游流网络结构韧性变化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5.
以长三角城市群41个主要城市为研究单元,研究了绿色发展视角下的城市创新网络问题。通过引力模型得出各城市创新联系强度,进而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研究城市群创新网络结构特征。结果表明:绿色发展视角下长三角城市群创新网络密度较低,阻碍了创新要素的传递,网络中心势不高,集中程度低,网络凝聚力不强;根据网络节点中心度数发现,以发达城市为核心的半轮轴型集聚格局基本形成;网络中结构洞数目不断增加,网络结构不断优化;网络核心-边缘结构呈现,核心区域空间集聚效应明显;由块模型得出8大子群,子群特征呈现多样化。  相似文献   

6.
基于航空客运流的中国城市空间格局与空间联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中国180个地级市的航空客运数据,运用大数据方法、GIS空间分析、社会网络分析等多种研究方法,初步揭示了全国城市网络的空间形态、整体联系和局部联系特征。研究表明:(1)从空间形态看,全国城市网络基本形成以"菱形结构"为核心的全国城市网络结构和以"倒三角结构"为核心的"一带一路"城市网络结构,并呈现出以区域性中心城市为核心的轴辐式网络结构;(2)从整体联系看,全国航空客运联系按距离远近呈右偏态分布,但总体符合距离衰减特征,并呈现以"一带一路"沿线城市为核心的多中心分布结构,"一带一路"城市网络航空联系则主要集中在海上丝绸之路以及丝绸之路经济带东部区域;(3)从局部联系看,我国城市群呈现以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为核心的"一超多强"的结构,城市群尺度航空节点城市呈"扇形"核心—边缘结构,且城市群航空网络结构呈现东密西疏的特征,全国尺度航空节点城市则呈"20∶34∶46"的核心—边缘结构。  相似文献   

7.
推进军民科技协同创新是攻克制约我国国防与经济发展科技难题的重要举措。为探索军民科技协同创新发展路径,采用北京市装备制造业2000-2019年军队单位、军工单位与民口单位联合专利申请数据,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和ArcGIS空间分析法,对北京市装备制造业军民科技创新合作网络结构和演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北京市装备制造业军民科技创新合作网络经历军民分离阶段、军民融合初步发展阶段,现正处于军民融合深度发展阶段初期。从结构特性看,创新合作网络规模不断扩大、密度逐步降低,网络结构呈现“多核心”特征、网络具有无标度特性;从空间分布看,北京与华东、中南地区合作频繁,逐渐形成以北京—陕西、北京—江苏、北京—河南为主的多条军民科技协同创新连接渠道;从核心节点看,军工高校与军队院校仍是军民科技研究主力,对军民科技协同创新发展起重要带动和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8.
基于区域创新联系的相关理论,采用引力模型方法对长三角城市的创新网络联系格局进行了探讨。结合断裂点公式及最大引力线数量,测算了长三角地区的创新节点城市及其辐射范围,进而构建了城市创新联系能力评价的指标体系,对长三角地区各城市的创新联系能力进行了评价。研究发现:(1)长三角地区的创新联系格局呈现出以苏州为一级节点城市,上海为二级节点城市,杭州、宁波、绍兴、镇江为三级节点城市的"核心—边缘"的创新网络结构特征。其中,苏州、上海的辐射范围最广且强度最强。(2)地理邻近性在该创新联系网络的形成中起到了主要作用;技术邻近性使得创新联系网络呈现出"强—强联系"、"弱—弱联系"的结构;制度邻近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创新边缘地区与核心地区的创新联系。(3)现阶段长三角地区城市的创新联系能力差距较大,创新的物质资本投入有待提高;政府支持、文化基础水平以及通信设施建设等方面还应加大力度。  相似文献   

9.
基于企业跨城组织关系视角,利用2019—2021年认定的上市高新技术企业跨城布址数据,借助“总部—分支”关系模型、社会网络分析等方法,从网络结构、网络层级、网络中心性3个方面剖析全国和城市群尺度下的城市创新网络格局,运用分位数回归模型探究城市创新网络地位驱动因素的异质性。研究表明:(1)中国城市创新网络整体呈现以“北京—上海—深圳—成都”为顶点的菱形空间结构,网络联系以择优连接和邻近连接为主;(2)城市群内部网络结构异质性突出,分别呈现出单核心、双核和多核心3种网络结构;(3)网络呈现东强西弱的“金字塔状”网络层级特征;(4)直辖市、省会城市和副省级城市在城市创新网络中占据极强的控制力和吸引力,但不同城市的创新辐射能力和集聚能力存在显著差异;(5)不同要素的作用效果在创新网络地位不同的城市存在明显差异,经济发展水平和中高等级创新网络地位的城市之间呈现倒“U”型曲线关系,经济发展结构的调整是城市创新网络生长发育的关键。创新水平、政策环境和城市行政等级对创新网络地位低的城市增长效应更明显,市场开放度对中等级创新城市的增值效应更强,金融发展水平对高等级创新城市的拉动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10.
武汉城市圈旅游经济网络结构及其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旅游经济联系强度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法,以2001、2007以及2012年为研究的时间截面,分析武汉城市圈旅游经济网络结构的演化特征和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武汉城市圈旅游经济联系呈现出以武汉为中心的分布格局,武汉在旅游经济网络中具有较强的垄断性;旅游经济网络整体联系密度较低,网络结构发育程度不成熟,且具有逐渐提升的趋势;核心—边缘结构明显,核心地区的地位突出,空间辐射效应逐步增强;旅游经济网络的核心节点已基本形成,具有明显的层次性;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旅游资源禀赋、旅游交通可达性对旅游经济网络结构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1.
陈红霞  吴姝雅 《经济地理》2020,40(4):110-118
文章基于六大类生产性服务业内十大细分行业,选取709家企业,利用其5420个总部及分支机构数据,从生产性服务业内部差异性角度解析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等三大都市圈的城市网络结构,并比较中心城市在城市网络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表明,都市圈生产性服务业的差异化发展是城市网络结构差异的形成原因,一方面,不同的生产性服务业对不同都市圈结构的支撑作用不同,另一方面,中心城市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承载力"和"选择性"也强化了都市圈城市网络的结构性差异。依据城市节点特征,以及传统和非传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网络特征,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都市圈分别属于单中心成长型、多中心稳健型和双中心超前型城市网络,进一步地,节点连通水平由高至低依次是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在几乎所有非传统生产性服务业中长三角城市网络均占相对优势,京津冀和珠三角分别在IT,设计和广告行业中占优势。  相似文献   

12.
利用2009-2018年长三角城市群产学研联合申请专利数构建协同创新网络,建立指数随机图模型(ERGM),预测长三角城市群协同创新网络演化动力。实证结果表明,协同创新网络存在传递性,倾向于形成中介-2路径的开放式三角形结构;城市拥有的知识元素属性、经济发展水平和科研投入力度会对网络演化产生差异化影响;知识邻近性和组织邻近性在长三角城市群协同创新网络关系形成中始终发挥积极作用,制度邻近性和社会邻近性在网络演化前期发挥积极作用,但是伴随协同创新的深入,二者不利于协同创新网络合作关系形成。因此,政府应该引导各城市因地制宜制定创新战略,发挥各自资源与产业优势,助力构建高效交互的协同创新网络。  相似文献   

13.
基于依存型多层网络视角,利用2009—2018年长三角城市群产学研协同创新联合申请专利数据,构建包括合作网络、知识网络和城市-知识元素隶属网络在内的多层网络,探究长三角城市群协同创新网络结构特征演化,构建ERGM模型研究长三角城市群协同创新网络形成机制的内在、外在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长三角城市群协同创新水平不断提升但仍处于弱联结状态;协同创新网络空间由“三足鼎立”格局向“多中心、多层次、趋平衡”格局转变;协同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技术领域出现空间聚集,各城市在不同领域各有侧重发展;协同创新网络形成受地理同配性、知识独特性和结构嵌入的影响,合作关系更倾向于中介2-路径结构。  相似文献   

14.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之一,是“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的重要交汇地带。2019年,中央明确提出将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长三角区域整体发展具有不同于其它区域的特殊战略地位,发挥着突出的带动作用。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更加有利于推动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基于此,首先借鉴静电场理论,构建创新辐射场模型,对2011-2019年长三角地区辐射效应演变过程进行分析;其次,从时间距离、技术距离和经济距离3个维度探究科技创新中心辐射效应对区域创新绩效的影响;最后,提出推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城市网络化是城市群发展到高级阶段的必然结果,创新网络是提高区域创新能力的重要支撑。以京津冀城市群为研究对象,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并结合Ucinet、ArcGIS软件,分析创新网络结构特征及其时空演化,探究京津冀城市群创新网络演化驱动机制。结果发现:①京津冀城市群创新网络密度日益提高,城市间创新联系显著加强;②京津冀城市群创新网络从早期单核心演变成中期以北京为核心、天津和石家庄为重要支点的“1+2”空间模式,再到中后期的“多中心、多层次”创新格局;③QAP非参数实证分析表明,地理邻近、制度邻近正向促进创新合作,而知识邻近对创新合作具有负向作用,经济邻近与认知邻近仅在早期对创新合作有显著正向驱动效应。  相似文献   

16.
选取长江中游城市群28个城市作为研究区域,基于2006—2017年区域高水平合著论文构建知识创新合作网络,分析网络特征并探讨网络邻近性作用机制。结果表明:网络规模日趋扩大,联系日趋增强并趋于稳定,基本形成了以长沙、武汉、南昌为核心的多中心网络空间结构,且网络节点具有显著等级层次性。通过特征路径长度和集聚系数分析发现,网络具有小世界特征,但无标度特征不明显。QAP回归结果表明,地理、社会、技术和人力资本邻近都对知识合作网络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7.
测算珠三角地区科技创新活动研发和经济产出两阶段效率,探讨两阶段效率在时空上的异质性。构建包含科技创新效率、经济韧性和产业多样化的联立方程组,对三者关系进行分析。结果发现,珠三角地区科技创新研发与经济产出效率在空间上存在显著异质性;科技创新效率有助于增强经济韧性,经济韧性也可以提高科技创新效率;现阶段珠三角地区产业相关多样性通过降低研发阶段效率间接削弱经济韧性,无关多样性则与之相反。研究结论对于珠三角地区乃至全国各地提高科技创新活动效率、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构建区域经济韧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绿色技术转移是实现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关键环节,并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技术支撑。通过收集2012—2019年长三角41个城市绿色专利转让数据,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剖析长三角绿色技术转移空间关联网络结构特征演化及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①长三角绿色技术转移空间关联网络日益稠密,呈现出多线程网络结构,网络结构愈发稳定,等级森严度降低,但两极分化特征明显;②长三角绿色技术转移空间异质性显著,网络形成双向溢出、经纪人、净溢入、净溢出四类板块,呈现出多中心、多层次阶梯式发展格局;③城市经济、金融水平、地理区位、环境规制四方面的联系对长三角绿色技术转移空间关联性有显著促进作用,政府科研教育支持力度、产业结构有待提升。在此基础上,从把握整体关联网络结构、拓展绿色技术转移渠道、明晰城市网络角色地位、实施差异化政策调控、促进城际要素流动共享、赋能绿色技术扩散应用等方面提出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19.
结合国际化与创新管理理论,构建了海外网络嵌入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机制模型。基于长三角地区314家外向型制造企业问卷数据的实证结果发现,相较于利用式技术创新,海外网络嵌入对探索式技术创新的影响更显著;初始国际化速度强化了海外网络嵌入与技术创新的关系,后续国际化速度在海外网络嵌入与技术创新关系中具有差异化调节作用。该研究揭示了海外网络嵌入与技术创新的内在作用机理,对于企业主动嵌入海外网络和促进技术创新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提出创新韧性的概念,认为创新韧性是创新面临外部冲击时保持系统稳定甚至进化为更高创新水平的能力,并以高技术产业为研究对象,探究创新韧性对高技术产业创新的影响机制,分析创新韧性对创新产出的影响大小、特征、规律。利用高技术产业数据,通过面板数据模型、面板门槛模型实证研究创新韧性与高技术产业创新产出的关系。结果表明,当前我国创新韧性对创新产出存在积极贡献;创新韧性与创新产出呈倒U型关系,创新韧性中等时对创新产出的影响最大;低创新产出下,创新韧性负向影响创新产出;创新韧性的弹性系数随研发经费、研发人员增加先减小后增大,中等研发投入时,创新韧性对创新产出的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