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 毫秒
1.
邓畅  李昊 《金卡工程》2009,13(11):133-133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的主要目的是加强对刑事被害人合法民事权益的保护,但由于立法规定的比较简单,该制度在司法适用时存在较大争议。现有的司法实践中,此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附带民事诉讼制度的理念应转变、赔偿主体及范围还没有理顺、不能很好的保护被害人的合法权利等。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应进一步完善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  相似文献   

2.
张泽阳 《金卡工程》2010,14(9):80-81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的反诉是整个附带民事诉讼原理与实务中的难点问题,不仅我国未有深入研究,且纵观世界各国及地区的刑事诉讼立法和理论探索,对附带民事诉讼中的反诉问题也都很少有所涉及。而附带民事诉讼的反诉已经出现在我国的司法实务之中,对其研究已体现出现实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本文从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反诉的概念出发,论述允许附带民事诉讼的反诉提起的原因,系统地对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反诉问题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3.
常开平  胡森 《金卡工程》2009,13(6):19-20
被害人权利保护的现实困境将我们的目光聚焦于如何完善被害人权利保护的制度上来。实践中,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判决结果执行难已成为我国刑事司法领域存续已久的"痼疾",但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制度本身的程序设计是导致判决结果执行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本文在概览被害人权利保护现状以及对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程序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在现有制度框架内对其程序进行补充和完善的对策即通过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的程序设计来实现。  相似文献   

4.
焦雯 《金卡工程》2010,14(5):105-105
从司法实践上看,法院审理的大量刑事案件中,刑事附带民事案件占据很大一部分内容,因此附带民事诉讼是一个颇具实践意义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刑事诉讼模式的研究,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得出我国应采用在刑事诉讼中附带地解决民事赔偿这一模式。在这样一个大的前提下,通过研究了解到我国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存在很多问题,特别是在精神损害赔偿这一问题上,刑事法律和民事法律并不能和谐统一,所以笔者大胆地提出了应该将精神损害赔偿纳入附带民事赔偿范围这一观点。围绕着建立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重要性和可能性进行论述,充分说明我国的各个方面条件的成熟,足以确立这样一个制度来最大程度地保障被害人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5.
弋萌 《金卡工程》2010,14(7):118-118
在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被害人能否提起精神损害赔偿时理论界争议较大的一个问题。本文中,笔者将从司法实践中一则案例处出发,结合我国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刑事立法现状进行分析,提出我国建立刑事案件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6.
附带民事诉讼,是指司法机关在追究被告人刑事责任的同时,附带解决被害人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为而遭受经济损失的赔偿问题的活动。我国的刑事诉讼法对附带民事诉讼的规定过于原则和简单闷法实践中也提出了一些根本性有待解决的问题,笔者试图从对刑事诉讼法学基本原理和民事诉讼法学基本原理的比较出发,审视我国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的公正性和科学性,论证其存在的必要挂。  相似文献   

7.
李春华  黄纯楠 《金卡工程》2010,14(9):112-112
有"东方经验"之称的民事诉讼调解制度是我国现行民事诉讼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在我国以和为贵的儒家传统影响下"着重调解"已成为民事诉讼中一种司法政策导向,但诉讼调解在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存在诸多方面的不足,当事人利用调解制度的疏漏和不完善进行恶意调解的现象时有发生,且呈多发趋势。目前国内司法界在"调解热"的背景下对调解的积极面关注有余消极面关注不足,致使实践中难以应对恶意调解行为。本文通过对民事诉讼中恶意调解现象的概念及分类进行分析,以期能对其有更深的认识,让调解制度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遏制其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8.
裴宗全  张山 《金卡工程》2010,14(4):95-95
我国刑事司法制度中不存在刑事和解制度,最有可能存在刑事和解制度的程序当属刑事附一带民事诉讼程序、被害人参与的公诉程序以及自诉案件程序,他们中都没有对刑事和解制度的规定。  相似文献   

9.
刑事司法令状制度有着丰富的内容,内含丰富的法理,并对法治有重大意义,但是由于各种各样的缘由,正受着极大的挑战,为此加强刑事司法令状制度例外规则研究极为必要.总的说来,例外规则主要有经同意的例外,紧急的例外,附带的例外三种,各种例外都有深厚的法理基础和实践做法,也有较为严格的适用条件和比较规范的程序要求.通过对这些规则的研究可以有效避免刑事司法令状制被形式化,虚置化,进而推动刑事法治建设  相似文献   

10.
秦波  严雪梅 《金卡工程》2010,14(8):135-135
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建立刑事和解制度是践行"三个至上"指导思想和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提高法院刑事审判工作水平的必然要求。本文从司法实践反映的问题出发,对构建刑事和解制度的现实性和可行性作了分析论证。  相似文献   

11.
王倩 《金卡工程》2010,14(11):208-209
当前,刑事和解制度因契合了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主题和"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而倍受我国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关注。司法实践中,检察机关适用刑事和解制度主要是在审查批准逮捕和审查起诉环节。本文从刑事和解的内涵和价值出发,通过阐述审查起诉阶段刑事和解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分析我国在审查起诉阶段适用刑事和解制度的可行性,对比国外先进经验,针对自身制度设计缺陷提出完善构想,以期对刑事和解制度研究起到推动作用,对深化检察机关刑事和解实践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2.
刑事涉财产执行程序因采取移送执行模式而被误认为不存在申请执行人,使得刑事涉财产执行程序及其衍生的案外人权益救济程序过分依赖执行法院的职权主义。在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裁判、追缴或责令退赔违法所得并返还被害人判项、责令被免予刑事处罚的被告人赔偿被害人损失判项的执行程序中,案外人权益救济程序原则上应以被害人为申请执行人,并参照适用民事强制执行程序中的案外人权益救济制度。其他刑事涉财产执行程序应以检察机关为申请执行人。除非出现被执行人逃避执行或者案外人对执行标的提出排除执行请求等特殊情形,作为申请执行人的检察机关通常无须现实参加执行程序。  相似文献   

13.
胡艳萍 《金卡工程》2009,13(9):37-38
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是指对因遭受犯罪行为侵害,但无法通过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获得赔偿的刑事被害人以及依赖其赡养或抚养的人,通过一定的法律程序给予其一定物质补偿的一种法律制度.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具有补偿对象的特定性、补偿的物质性,即该补偿仅限因犯罪而引起的物质损失,不包括精神损失、补偿的程序性、补偿的有限性等特征.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的对象包括刑事被害人以及依赖其赡养或抚养的人,且应当满足一定的条件.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应当以物质补偿为主,且应当根据我国的国情确定补偿的标准及程序.  相似文献   

14.
顾朱建  梅志军 《金卡工程》2009,13(10):49-49
刑事自诉制度通过将特定刑事案件的起诉权赋予受害人,能更好地保护被害人的合法权益,同时可以有效地节约司法资源,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但我国刑事自诉制度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了刑事自诉制度作用的发挥.本文认为刑事自诉权应当包括被害人对自诉案件是否起诉的选择权、向公安机关或检察机关的控告权、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权等三项权能;刑事自诉案件范围应当限于告诉才处理的案件;在诉讼的过程公诉权和自诉权在一定限度内可以相互转换,在此基础上本文对我国立法提出了建议,以期对刑事自诉制度的改革和司法实践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5.
周朝章 《金卡工程》2010,14(10):78-78
刑事和解是现代西方刑事法学的创举,在刑事司法体系内对被害者利益及罪犯利益实现了双重保障的一项制度,刑事和解作为一项新的刑事司法模式在国际上得到了普遍的认可。近年来,随着我国刑事司法体制的改革和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的贯彻,在司法实践中时常出现刑事和解身影。  相似文献   

16.
詹孪茵 《金卡工程》2010,14(10):110-110
刑事和解已经在实践的探索和总结中渐渐形成了一些制度的雏形,但是由于没有统一的刑事和解规范性文件,各地在司法实践中的做法各不相同,存在若干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本文通过剖析刑事和解存在的现实问题,结合当下理论和司法实践提出一些刑事和解完善的措施。  相似文献   

17.
李春华  王苗苗 《金卡工程》2010,14(9):107-107
有"东方经验"之称的民事诉讼调解制度是我国现行民事诉讼中的一项重要制度。本文通过对民事诉讼中恶意调解现象的成因分析,并据此提出规制对策,以期让调解制度能够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遏制其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8.
陈影影 《金卡工程》2009,13(6):123-123
完善刑事审判监督制度是保障刑事诉讼法正确实施,是实现司法公正的重要条件。审判监督制度的完善在立法上开始受到重视,但是在目前的司法实践中,仍存在诸多问题。笔者试图从现行刑事审判监督制度存在的问题出发,围绕强化司法监督理念,完善监督机制,优化监督立法等方面来探求完善审判监督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李春雨 《金卡工程》2010,14(5):22-23
再审制度本身固有的诸多缺陷与民事诉讼的既判力理论存在着冲突,对司法的裁判力和权威性造成了极大的威胁。新民事诉讼法的出台使我国的再审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修正,但笔者并不看好如此做法,怀着对司法权威性的合理期待,笔者对三审制度和再审制度做了进一步的比较,期待在今后的司法改革中,导入有条件的三审终审制度,从而以更好的维护我国司法裁判的终局性,维护司法权威,实现司法公正。  相似文献   

20.
赵涛 《金卡工程》2010,14(7):115-115
民事调解制度是我国民事诉讼中一项基本制度,它能及时化解矛盾,节约司法资源。调解制度植根于我国几千年的传统法律文化和近现代司法实践之中,被国际司法界誉为"东方经验"。民事调解是人民法院行使审判权的重要方式,是我国重要的诉讼制度之一。民事调解不仅为争议当事人重新架构起交流的平台,化干戈为玉帛,真正消除矛盾,而且在我国追求和谐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背景下,也已经体现出了其应有的价值。然而随着审判方式改革的进行,人们法律意识的增强和依法治国进程的不断推进,现行调解制度日益暴露出它的弊端。本文从民事调解制度及其意义、民事调解制度存在的问题、完善现行民事调解制度的构想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