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林其屏 《经济问题》2005,(2):2-4,27
目前我国区域经济还是行政区经济,行政区与经济区之间的各种矛盾,使区域内统一的共同市场难以形成,最终导致这个区域的经济增长的成本加大,增长速度放缓,严重地阻碍了经济区的进一步发展。这种格局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必须跨越行政区障碍,实现从行政区经济向经济区经济的转变。  相似文献   

2.
经济区和行政区是经济发展中不可回避的两种地理分区现象,两者之间往往并不具有同一性,从而产生磨擦并影响区域经济发展。行政区经济是我国当前经济区与行政区矛盾的集中体现,它对宏观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严重的消极影响。要解决这个矛盾,必须谋求地方政府职能创新,并在区域行政的组织架构中进行创新性选择。  相似文献   

3.
在信息经济时代,国际社会中的区域经济一体化、集团化和全球化的经济格局开始显现.目前我国区域经济还是行政区经济,行政区与经济区之间的各种矛盾,使区域内统一的共同市场难以形成,最终导致这个区域经济增长的成本加大,增长速度放缓,严重地阻碍了经济区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必须跨越行政区障碍,实现从行政区经济向经济区经济的转变,并实施一系列新思路,如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强化跨省区域治理、设立非官方的合作组织、为城市圈发展创造契机,带动各省市相互之间的主动合作与支持,以解决我国大都市圈行政区经济中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朱同丹 《江南论坛》2012,(11):18-20
长三角经济圈一体化的本质是经济区经济的一体化。经济区经济是指在一个自然地理环境区域内,不同行政区域以相同或互补的自然的经济要素为基础,以共同的经济发展目标为纽带的区域经济共同体。经济区经济不同于行政区经济。行政区经济是按行政手段,对相互关联的自然区域进行人为的划界,而经济区经济则是按照自然的经济关联度,对不同的行政区域重新进行的自主组合。行政区经济重点  相似文献   

5.
<正> 研究地区经济的特点,是地区经济学的基本课题。这里讲的“地区”既不局限于行政区,也不完全等同于经济区。行政区是国家为便于行政管理而划分的区域,是一级行政层次,有明确的区域界限;经济区是以经济中心城市为依托,按照经济的内在联系逐步发展和形成的一个体现社会劳动地域分工特点的经济区域,其边界是模糊的。“地区”则是介于行政区和经济区之间的一种区域概念。提出这样的概念,是基于下面四点考虑的。  相似文献   

6.
行政区经济--长株潭经济一体化的瓶颈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刘涛 《经济地理》2005,25(5):682-684,706
“行政区经济”是我国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特殊的、过渡性质的区域经济。在经济体制转轨时期,它将对我国区域经济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长株潭经济一体化提出已将近半个世纪,然而进展依然缓慢,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受到行政区经济的强烈影响。抑制“行政区经济”、加速长株潭经济一体化是长株潭三市以及湖南全省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7.
论行政区与经济区的关系及其协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行政区与经济区的关系及其协调周克瑜(华东师大城市与区域开发研究中心,上海)1概念及问题的提出1.1行政区、经济区的概念与区别行政区与经济区是两种不同性质的区域类型。行政区是指为实现国家的行政管理、治理与建设国家,对领土进行合理的分级划分而形成的区域...  相似文献   

8.
从行政区和经济区关系演化探析我国省际交界地区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省际交界地区是我国区域发展中的典型问题区域,而如何实现其有效发展又是最为关注的区域问题之一。以行政区和经济区的基本范畴为出发点,及两者间发展关系变化的时间序列为主线,对我国省际交界地区发展变化的规律和趋势进行分析,得出结论:我国省际交界区发展是交织和渗透于行政区和经济区关系演化中,其经济滞后性发展本质上是行政区与经济区难以调和的重要体现和必然结果。因此,应从管理体制、制度组织、行政区划等方面实现行政区和经济区良性互动,从而推动省际交界地区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9.
张毓峰  胡雯 《经济论坛》2007,(11):43-46
中国经济增长正在经历从行政区经济到区域经济的空间组织转换.这一转换通过区域经济空间组织的整合作用,使区域经济的增长潜力在原有行政区经济的基础上得到充分释放,为行政区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提供更大的空间,使其获得增长的乘数效应;使各种要素的优化配置有了更大空间尺度平台,国家宏观经济调控在不同地区、产业、部门以及经济微观层面产生实际效果具有了一个有效的中观经济层面;使宏观经济调控与中观层面的产业结构、地区关系和城乡关系的调整相结合,能够成为解决我国经济结构性矛盾并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关键性机会和重要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10.
根据当前中国跨省级行政区区域经济规划的现状,阐明现行跨省级区域经济规划存在的问题,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探讨跨省级行政区区域经济规划的基本思路与应用的方法体系,以期为以后的跨省级行政区区域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湾区经济作为全球化和市场化在特定地域衍生的高级经济形态,其创新性与开放性的空间互动关系更加明显。在探讨二者作用机理和评价体系的基础上,引入经济集聚度、协调耦合度和空间趋同分析等方法,实证研究了沪杭甬大湾区外向经济与创新经济在多维视角下的协调发展关系。结果显示,2006-2017年创新经济整体增速高于外向经济,上海的核心地位突出;创新经济总体集聚水平向外向经济拟合,但局部集聚空间等级分布差距明显,二者互动能力较弱;创新经济与外向经济的集聚性由磨合向高水平耦合演进,但仍处于中度失调水平,内部城市多处于高耦合低协调状态,但协调状态差异较大;湾区内部两经济系统的空间集聚水平均向自身稳定状态收敛,但外向经济对创新能力的提升效果不明显。最后,针对结论,对具体协调方案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基于2001-2016年省级面板数据,对我国实体经济与各要素投入协同度进行系统测算,并对其协同发展水平时空差异及经济效应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①我国实体经济与三大要素协同度均呈波动上升态势,其中,实体经济与人力资源要素协同度均值最高,实体经济与现代金融要素协同度均值次之,实体经济与科技创新协同度均值最低,且均表现为东部地区协同度最高,中部次之,西部最低;②实体经济与各要素投入协同度重心向西南方向移动,中西部地区正成为新时期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重要支撑区域;③实体经济与科技创新要素协同发展的区域相对差异呈扩大趋势,实体经济与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度的区域相对差异呈缩小趋势,但东-西部地区间差异均最大,其中超变密度差距是区域间差距的主要来源;④从全国层面看,实体经济与三大要素投入协同发展有利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产生了显著高质量发展效应,但这种效应在不同地区表现出一定的异质性。  相似文献   

13.
建立国家海洋科技创新与海洋经济发展两个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在海洋科技创新与海洋经济各项投入产出指标的基础上,创新性地增加海洋创新绩效和海洋经济潜力分指数,对海洋创新效率及海洋经济发展质量和潜力予以考察。在协调度模型的基础上,采用均方差法测算评价指标体系中各指标权重,进而测算2004-2018年我国海洋创新与海洋经济协调度和协调发展度。结果表明,我国海洋科技创新与海洋经济发展水平逐年提高,协调关系由中度失调衰退转变为良好协调发展,协调程度变化大致分为两个阶段:2004-2006年海洋创新滞后于海洋经济发展;2007-2018年海洋创新驱动海洋经济发展。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大海洋创新投入与提高海洋创新绩效、加快海洋经济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统筹海洋创新与海洋经济协调发展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笔者从区域经济发展的社会、经济、资源与环境子系统的关联性出发,基于增长、依附、竞争、和谐的内在机理,探讨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GACH-X作用机制。基于结构方程模型,利用全国区域经济相关数据,对该机制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增长、依附、竞争、和谐4个要素均与区域协调发展之间具有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5.
生态环境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对经济可持续发展内函的研究,指出其思想产生根源在于资源的短缺性,从经济与生态环境关系的发展变化来看,唯有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才能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当今社会日益信息化,知识化的背景下,我们有必要用全新的视野思考中国经济发展的可持续问题。  相似文献   

16.
基于2012—2019年中国内地30个省市面板数据,引入耦合理论,分析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两者间的耦合协调度。研究结果显示,区域科技创新能力与数字经济发展态势良好,其中,R&D活动和数字产业化程度对两者影响显著;两者间的耦合协调度在大部分地区表现为从低耦合阶段逐步进入磨合阶段或者高耦合阶段,区域耦合协调度差异较大,整体上东南地区优于西北地区。针对耦合现状,提出当前仍需不断优化要素配置、调整政策侧重点、加强区域协作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以“十四五”规划布局的19个国家级城市群为对象,结合模糊集合思想构建数字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利用遥感数据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建立格网化数据集,通过应用投影寻踪模型、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方法、探索性空间自相关方法和修正的引力模型,测度2013—2019年19个国家级城市群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对其整体发展态势、区域差异及空间格局进行考察。研究结果表明,19个国家级城市群数字经济发展态势良好,整体呈现以递次转移为主、跨级转移为辅的演化特征;协同性欠佳,城市群间异质化、城市群内同质化特征逐渐显现;数字经济发展呈现出由弱到强的空间集聚特征,以低—低集聚为主、高—高集聚次之的局域空间集聚特征始终存在;数字经济发展呈现为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为三大集聚的“高地连绵区”和东北、西北两大“低谷连绵区”的空间发展态势,以“胡焕庸线”为分界的东密西疏空间关联格局已经形成。  相似文献   

18.
虚拟经济源于实体经济的再分配环节,随着经济和社会的进步不断发生深刻的变化,对实体经济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存在协调发展的平衡区间,如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将二者发展保持在相对的平衡区间内,可以有效防范和降低金融风险。因此,在依据经济动力系统模型的基础上,提出虚拟经济自增值的数理基础及对应的适度平衡区间。  相似文献   

19.
区域旅游资源禀赋导致了旅游业发展水平差异。海峡西岸经济区涉及城市群众多,空间发展差异明显,这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区域旅游业以及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与协调理论是研究海峡西岸经济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能够指导海峡西岸经济区旅游业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后,我国实行的是非均衡经济发展战略,从而导致东部科学技术普及与经济发展水平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通过分析我国东、中、西部三大区域之间以及各省(区、市)之间科普的非均衡发展现状,指出区域科普发展水平与其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同时,探讨了科学技术普及与经济发展的互动机制,最后提出了促进我国区域科学技术普及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