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金融监管者获取及时、全面和客观的监管信息并在各监管者之间有效分享是有效监管的基础,这对于金融集团的监管者来说尤为如此。金融集团会按照最有利的方式来组织整个集团的业务活动和风险管理结构,而一国立法所确立的监管结构却常常与它们的业务和风险管理结构不一致,这就极大地影响了对金融集团的有效监管。借鉴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对金融集团信息监管的有益立法和制度经验,我国的金融监管者不仅要加强和规范获取信息、分享信息与协调信息的制度设计,同时也应重视不同类型金融集团和在不同情形下的信息发展变化对监管者信息监管的重要影响,并不断完善监管者之间有关效率、范围、影响因素等重要信息的框架安排。  相似文献   

2.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及监管问题实质上是上市公司与政府之间的博弈。本文从纳什均衡模型出发,证明该博弈问题不存在纳什均衡解,然后进一步建立并求解混合战略纳什均衡以及两阶段动态博弈模型。理论研究结果表明,上市公司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的详细程度与政府的监管力度(包括监管概率和处罚力度)成正比。政府的最优监管并不能杜绝上市公司披露简单内部控制信息的违规行为,只能将其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相似文献   

3.
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中的博弈及其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农产品具有经验品特性和信任品特性,其部分质量信号难以有效传递,农产品的消费者相对生产经营者就处于信息的弱势地位,两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这样容易使农产品市场中出现"逆向选择"现象,最终形成"柠檬市场",甚至造成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整体下滑.本文着重从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博弈矩阵及生产者和生产者之间的博弈矩阵来对此作些分析,并就博弈产生的影响做了相应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与一般市场相比,证券市场表现出更强的垄断、经济外部性、分配不公平、信息不对称等现象,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监管.静态博弈分析表明,要提高监管的效果,需改进稽查的技术手段,加大对机构及其负责人的处罚力度.同时,国家和社会要给予监督部门更大的效用值,以找出最优监管的均衡概率,并建立相应的博弈规则.  相似文献   

5.
管理者与股东之间的博弈结果对于公司治理、尤其是盈余管理治理效果产生重要影响.文章将管理者风险偏好因素引入盈余管理的博弈中,构建了股东与管理者在盈余管理博弈中的收益矩阵,放宽传统博弈中管理者风险中性的假设,考虑管理者风险偏好因素,并通过分析求解,分析股东与管理者在盈余管理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的影响因素,从而得出结论:企业内部管理效率越高,股东监督手段越有效时,盈余管理行为被发现的可能性越高,管理者的潜在成本就会越大,其进行盈余管理的可能性就越低.  相似文献   

6.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与信息披露质量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夏立军  鹿小楠 《当代经济管理》2005,27(5):145-150,158
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和信息披露是影响投资者与上市公司之间信息不对称程度的两大因素,同时分别影响其财务报告中盈余管理的程度及其信息披露的质量。本文对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与信息披露质量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与信息披露质量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这说明,上市公司可能通过降低信息披露质量来配合其盈余管理。研究结果的政策含义在于,为了降低投资者与上市公司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监管者需要同时兼顾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行为和信息披露行为的监管,即采取协调监管的策略。  相似文献   

7.
信息不对称是信贷配给形成的重要原因,缓解银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可以缓解信贷配给.银行之间可以通过建立一个信息共享机制,获取更多的信息,以缓解信息不对称.本文通过银行之间的利益博弈分析了信息共享机制建立的困难所在,认为在无限重复博弈中,银行之间的合作可以成为均衡解,但是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引发"搭便车"现象,成为机制建立的一大难题.  相似文献   

8.
建立了政府与民间游资炒作三阶段博弈模型,分不完全信息博弈和完全信息博弈两种情况对此进行讨论。在不完全信息博弈中,投机成功的概率决定了政府监管与否以及民众是否投机;在完全信息博弈中,只要政府不是百分之百对投机进行管理,民众必将把所有资产进行投机。对博弈均衡解的社会福利考察,研究发现只有特定条件下社会福利无损失,而其他情形或是政府浪费了公共资源或是投机损害了社会福利。模型还表明,监管不力是投机产生的直接原因,而通胀是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9.
大力推进租赁住房建设是推进住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政策大力推广PPP模式,保障房PPP模式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同保障需求相比,保障房PPP项目投资存在政府发起意愿低、社会资本参与意愿弱、项目运作效率低等现象。文章以提高保障房PPP项目投资规模为目标,从主体利益互动视角探寻影响项目发起的关键因素,继而建立演化博弈模型,分析主体利益诉求趋同的背后逻辑和关键驱动因素。结果表明:保障房PPP项目发起是政府和社会资本行为双向互动的过程,过度注重融资功能不利于保障房PPP项目的可持续发展;财政纾困收益、效率改善收益、项目基础收益和寻租收益的影响均存在临界点;项目交易成本和政策支持力度的变化只能影响演化的速率,不能影响演化的结果。最后,基于上述结论提出了针对性的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投资基金本身存在四层委托代理关系。在封闭式基金条件下,所有权关系失效,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不存在博弈关系,必须寻找市场手段和监管机构行使对代理人的监督。在开放式基金条件下,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存在显性的合作博弈关系。监管机构要加大对各种基金的信息披露和违规惩罚力度。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类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绿色住宅将成为21世纪主导的居住模式。绿色住宅理念应贯穿到住宅产业的规划设计、开发施工、建材生产、装修装饰直到使用管理的各个环节中去。为了使绿色住宅从概念走向产品,必须明确其基本内涵,并通过严格的认证体系加以规范。  相似文献   

12.
文章将三市的房价情况作为研究对象,用理论和实际的资料数据以及计量方法来探讨鉴定,通过深入分析房地产泡沫产生的原因,并以三市房地产市场为例进行实证研究。针对三市房地产市场的发展特点,提出有效防范泡沫、保持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措施。文章将为关心这一问题的政府部门、理论界、实业界以及投资大众提供一个有用的参考,对全国房地产市场的后续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城市住房系统包括住房建设系统、住房消费系统、物业管理系统、产业政策配套系统.要从根本上解决城市住房问题,就必须搞清城市住房系统的内涵,理顺城市住房系统中各子系统的关系,保证各层次子系统的正常运行.目前我国城市住房系统中的关键问题是住房消费市场不成熟,住房有效需求不足.为此,必须进一步加快城市住房制度改革的步伐,建立面向消费者的房地产金融体制,规范住房价格体系,加强住房消费市场的管理,提高物业管理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相似文献   

14.
一段时间以来,有关中国房地产“泡沫”即将崩溃、居民因购房而负债累累的言论在广为流传。但事实是,目前的中国房地产市场,虽有结构上的供过于求,总量上却是供不应求的,房地产市场不会出现泡沫,房价也不可能大范围下降。中国的住房市场和住房金融体系尚处于发展与转轨过程中,今后,应理顺住宅供给体系与住宅金融体系,拓展房地产企业融资渠道,加大对住房行业垄断厦暴利行为的监管,以维护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秩序。  相似文献   

15.
美国、新加坡与英国是世界上住房问题解决得比较好的国家,其住房保障制度建设也各具特色:美国实施的是在强大的法律支持下的市场化保障制度;新加坡采用的是政府主导的住房公积金制度;英国执行的是社会福利式的住房保障制度。我国应当结合当前住房问题,借鉴三国的经验,完善住房保障制度,保证中低收入阶层住房权利的实现。  相似文献   

16.
通过20年住房制度发展过程的回顾,提出了“房改、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根据目前住房市场现状及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7.
住房问题是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特别是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更是全社会最突出的问题,它直接关系到人们生活水平的高低,对整个社会经济也产生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我国高房价现状主要表现在房价收入比、房价增长率与GDP增长率之比、房价租金比均过高等方面。其原因包括房地产市场供给严重不足、需求过于旺盛、地方政府土地财政、信贷扩张与违规贷款现象严重以及各种垄断机制盛行等。我国应建立健全房地产相关法律制度,建立多层次的住房保障体系和符合国情的住房消费模式,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有效遏制房价过高过快增长,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推进城镇化和降低房价被认为是当前我国房地产去库存的主要措施。利用2001—2013年35个大中城市的数据实证检验推进城镇化和降低房价对房地产去库存的影响,结果表明:从整体上来讲,推进城镇化和降低房价确实能够有效消化当前我国过剩的房地产库存;但也表现出明显的地区差异,东部地区推进城镇化的作用明显但降低房价的作用有限,中西部地区降低房价的作用显著而推进城镇化的作用有限;此外,提高人均收入对房地产去库存也具有积极影响,而地方财政收入越高、人口密度越大的地区房地产去库存的压力越大。因此,房地产去库存应因地制宜,要根据各城市的房地产市场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实现精准调控。  相似文献   

20.
目前,我国保障性住房供应规模不断扩大,保障品种不断创,保障对象不断多样化,需要各地改革完善保障性住房管理体制,在供应管理上需要注意保障群体的多元化、多层次特点,在需求管理上也要不断调整保障住房进入和退出的限制条件。重庆市保障性住房管理缺乏必要的法律支撑,管理机构尚不健全,机构力量薄弱,机构职能需要进一步完善;保障性住房供应方式单一,且租金标准与中低收入者期望存在差距;保障对象扩大化影响到保障政策的公平性,准入和审核方式需进一步完善,退出监管困难。应尽快出台住房保障相关法律法规,完善政府管理机构职能,建立分工明确、层级清晰的保障性住房管理体制;采取多元化供应方式,根据住房经济支付能力确定租金,以实现科学合理的保障性住房供应;合理确定保障范围,严把进入关,实施有效的退出管理,以严格保障性住房需求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