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城乡二元结构是发展中国家普遍面临的问题,我国作为一个迅速崛起的发展中国家,同样存在集中于城市的现代工业和分散于农村的传统农业并存的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的存在造成了城市化地区与农业地区的分离乃至对立,并由此产生了以“三农问题”为代表的经济和社会问题。学术界普遍认为,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的关键在于实现城乡一体化,即:城市和农村这两个不同的特质的经济社会单元和人类聚落空间。在一个相互依存的区域范围内谋求融合发展,协调共生的过程。实现城乡一体化不仅是农村地区的城市化过程。  相似文献   

2.
农业人口转移涉及农村和城市、农业和工业以及社会与经济等多个方面,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从英国和日本城市化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到,政府的引导和扶持会对劳动力转移和城市化进程产生重要影响。美国、英国、日本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在以城乡关系演变、农民向市民转型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总结借鉴这些典型模式的成功经验,对推进广东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相似文献   

3.
农民专业合作与农业产业化经营,讲的是农村、农业本身的改革;城乡一体化,讲的是城乡关系的改革,在实践上是农村在城市和工业的拉动下逐步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显然,农民专业合作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业和农村接受城市带动和工业反哺的基础,是农业、农村在城乡一体化格局中得到发展、并最后消灭城乡差别的机制性条件。依据党的十七大所指引的路向,我们可以对新农村建设有一个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三农现代化途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三农现代化,需要直接以农业、农民和农村为发展对象.发展现代农业需要在农业中引入现代生产要素.其中最为突出的:一是科技要素,二是人力资本要素.鼓励现代生产要素投入农业的关键是提高农业投入收益率.城乡一体化是推进农村现代化的基本途径.城镇城市化和村庄集中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有效途径.克服城乡二元体制是城乡一体化的制度保证.农民现代化的基本途径是农民不进城就市民化.其内容是农民享受平等的城市人的市民权利,城乡居民政治、经济和社会地位的平等,城乡生活方式的趋同,公共物品的享受权利平等.  相似文献   

5.
中国是当今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也是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构国家,截止到2007年末,中国的城镇(城市+乡镇)化人口比率也仅为44.9%,如果扣除其中的乡镇化非农人口比率,中国真正的城市化人口比率肯定会大大低于40%。由于城市化人口比率很低,大量人口生活在农村并从事农业活动。长期的城乡二元分割,以及城市对农村的长期剥夺,加之人多地少的人地矛盾曰趋尖锐等诸多原因,使得农业真苦、农村真差和农民真穷,以至于形成了农业是弱质产业、农村是弱化地区和农民是弱势群体的“三弱”现状。  相似文献   

6.
陈国兴 《江南论坛》2000,(10):32-32
社区建设本来是城市工作研究的课题,文明城市创建,也主要是搞好城市的社区建设问题。然而,在经济发达的苏南农村,在江阴市,当我们在推进文明城市创建时,农村的社区建设已经成为一个绕不过去的现实问题摆到了面前。我们深切感到,对县级市而言,社区建设必须进乡入村。 社区建设必须进乡入村,是苏南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我国,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是一条必由之路。而在江阴等苏南农村,已经率先进入集镇城市化、城乡一体化的发展阶段。几年来,江阴市坚持城市现代化、集镇城市化、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农村城市化的制度建设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董巧真 《经济师》2004,(8):176-177
文章指出 ,中国经济、社会的基本特征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即相对发达的城市和相当落后的农村 ,较高的工业化水平和落后的农业现代化水平相并存。这种二元经济结构不仅制约了农业和农村的发展 ,进而制约了工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要解决这一根本性问题 ,就需要建立工农之间、城乡之间的新型关系。文章就农村城市化的制度建设问题展开详细论述。  相似文献   

8.
只有在农业哺育出非农产业后,才会提出反哺农业问题。哺育和反哺的不对称导致城乡差距的扩大。反哺农业和农村的内容主要涉及反哺收入和反哺要素两个方面。反哺农业和农村的初期阶段是工业起主导作用,进入全面反哺农业和农村阶段则需要城市起主导作用。工业化和城市化达到一定阶段以后,工业和城市反哺农业和农村会突破乡镇范围,实施的中心需要转到县级政府。政府实施反哺的主要途径是扩大公共财政在农村的覆盖面和增加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  相似文献   

9.
一、服务经济时代的城市化涵义 早期的城市化理论是将城市化的内涵界定在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上,他们的理论假设都是工业集中在城市,因此工业化与城市化并行,农村人口转向工业就是进入城市。人口进入城市意义上的城市化是每个农业国家转向现代化时必然要经过的阶段。但是,它不是城市化的全部内容,当社会发展进入到服务经济时代后,必然会转向现代意义的城市化概  相似文献   

10.
从解决“三农问题”入手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顾朝林  李阿琳 《经济地理》2013,33(1):138-141,148
自2002年提出“城乡统筹”以来,城乡关系的调整进入新的时期.然而,在大量的实践过程中,由于城市的经济实力和主导作用,往往表现为“以城统乡”的特征,在本质上都是建立在对农村土地、水资源、空间资源等的索取之上,其结果是产生了大量的失地农民,形成了半城市化形态,进一步加剧了农村问题.从“以城统乡”转向解决“三农问题”为先的角度,论述在中国城市化进程应注重“减少农民、建设农村和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也就是通过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多种方式使大部分农民城市化,同时提高留在农村的农民的素质,让农民在社会、文化与空间等多方面建设美丽乡村,并推动农业现代化、文化产业创新、第六产业经营等地方经济发展.在与城市资源互补的经济发展中提高农民收入,在均等的基础设施与社会服务设施建设中提高农村生活品质,达到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目标.  相似文献   

11.
城市化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 ,其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 ,其中经济因素起着决定性作用。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 ,是城市产生和发展的首要前提 ,而城市化的适度推进又能扩大有效需求 ,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 ,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市场经济发育 ,从而带动经济发展。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必须协调并进 ,过度城市化与过低城市化都不利于城市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农业产业化与城镇化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人口向城市集中以及产业的非农业化是经济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标志.城镇化乃至城市化对于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和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宏观产业结构的调整都具有重要作用,农村城镇化与农业生产方式的革命是互相促进的作用,二者不可偏废.工业、农业和城镇的发展是经济发展同一个问题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三个有机组成部分,农业发展占据着启动全局的特殊地位;我国城市化的合理道路是区域型特大城市、大中小城市、小城镇协同发展,形成层次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的城市网络;政府可以通过实施灵活的经济政策与制定合理的规划在城市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江苏省城市化进程与现状特征研究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汤茂林  姚干谋 《经济地理》1999,19(4):117-122
本文从城市化的概念、表现和度量指标出发,分析了现行城镇人口统计中存在的问题,指出城镇人口应包括的人口范围。并把江苏城市化发展过程分为六个阶段,对发展的现状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4.
城市化、第三产业发展与消费需求扩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城市化、第三产业发展与消费需求扩张存在密切的关系。城市化具有明显的消费需求扩张效应,城市化通过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提高居民消费水平,扩大消费需求,通过带动第三产业发展促进消费需求扩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消费需求扩张和第三产业的发展都依赖城市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对产业梯度转移的影响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农村低成本劳动力大规模流入城市,使得城市低梯度产业能够继续留在城市发展,阻碍了产业梯度顺利自发转移,从而进一步加剧了城乡收入差距。对我国城市化与农业就业结构滞后现状的分析表明,产业梯度转移困难是我国典型城乡制度分层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武汉市城市化进程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武汉市1990年、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和各乡镇、街道1949~2002年户籍人口统计资料,对武汉市城市化历史进程、现状、市内城市化差异进行综合实证分析.研究表明:从1949~2002年,武汉市城市化进程曲折缓慢,武汉市城市化水平较低,城市化水平明显落后于工业化和非农就业水平,城区与郊区之间城市化进程差异明显.变"在控制中发展"为"发展中控制"是武汉市城市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7.
我国目前正处于城市化的加速时期,城市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中国城市普遍存在着显著的聚集经济效应,本文从城市聚集经济的角度出发,首先分析了聚集经济效应的交互作用,由于城市化经济与地方化经济的交互作用导致了城市化过程.其次,对城市化运行的根本动力进行了分析,分别从产业推动力、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制度与政策三个层面进行详尽的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体现在就业问题、农民利益保障问题、社会公共服务问题、公共安全管理问题以及资源环境问题五个方面,最后,针对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对我国未来城市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设性意见,并希望能为今后城市的发展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城镇化进程中的主要问题与发展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富喜  王仲智 《经济地理》2005,25(6):838-842
改革开放以来,以农村工业化为主要源动力、以小城镇数量及城市市区的双重扩张为特征的粗放型城镇化发展模式,在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同时,亦给山东全省经济、社会的健康、持续发展造成了诸多方面的影响。新世纪坚持以人为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山东省城镇化发展的总体方针应该是:进一步强化大城市建设;积极合理发展中等城市;重点发展小城市;有选择、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在此基础上,就推进全省城镇化有序、健康发展的相关对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城镇化道路是中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由于中国特殊的国情以及城镇化进程起步较晚,在进行城镇化道路的过程中必然会面临农村遗留土地无法处理、剩余劳动力无处安置、社会保障不足等一系列措施不到位的问题,为此,必须找准城镇化过程中的症结,重点解决三农问题及城镇建设问题,对症下药,最终,稳步推进城乡统一建设,实现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20.
基于劳动力转移的梅州市人口城市化发展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俞万源 《经济地理》2011,(7):1113-1118
从劳动力转移角度分析梅州市人口城市化发展,1978年以来梅州市人口城市化发展经历了4个阶段。农村剩余劳动力与非剩余劳动力转移并存、异地转移是梅州市劳动力转移基本特征。人口本地城市化与人口异地城市化并存、人口异地城市化活跃是梅州市人口城市化的显著特征。劳动力异地转移导向下的人口异地城市化促进了梅州市人口城市化与劳动力非农化协调发展,同时也制约着梅州市人口城市化发展。必须提高劳动力转移能力、增强转移劳动力吸纳能力、提高人口城市化质量水平,以促进梅州市人口城市化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