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广告导报》2006,(5):60-60
中国广告业恢复二十余年,取得的成绩离不开一群兢兢业业的广告人,同时也成就了一批广告人,而在他们中间有这样一群人,因为她们的存在,让刚性十足的广告圈平添了几分柔美的色彩-她们就是美丽与智慧并存的最具风采的女性广告人![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美国总统罗斯福有一句名言“不当总统就当广告人”,激励着千千万万的人投身广告业,广告人一度被认为是有成就感的群体。然而广告人也是最辛苦的群体,他们起早摸黑,殚精竭虑,其工作之艰辛世人皆知。尽管如此,中国广告人却一直不敢挺直腰杆走路,因为中国广告业一直没有统一的从业标准,广告人更是难以获得公认的名份。  相似文献   

3.
我的2004     
《广告导报》2005,(1):52-63
岁末已至,新年来临,在已经过去的一年里,成功失败也罢,伤心喜悦也罢。2004年只是人生的一个驿站;2004年发生的一切只是生命里的一个轮回。也许会因为身处广告圈这个特殊的光环之下,广告人的2004更具广告“特色”。无论是我的2004,还是你的2004,或是她(他)的2004,只要是广告人的2004,忙碌、加班、比稿、跳槽……都将成为他们2004年里共同的关键词。点击属于广告人共同的关键词,铺展开的又将是他们各自不同的“2004广告故事”。  相似文献   

4.
《广告大观》2014,(4):5-5
今天的经典传播活动似乎离广告人越来越远。iPhone的成功离不开造势,但iPhone的轰动是乔布斯一手缔造的;淘宝让双十一成为一个节日,也让单日百亿的流水重新定义流通行业。乔布斯和马云都不是广告人,但他们创造了传播经典,让广告人无法望其项背。这样的例子我们还可以举出很多。对于广告,60后记得“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70后记得那一年暑假雪碧的瞬间风靡。但是80后、90后却没有多少记忆终生的广告了,这不得不说是广告人的遗憾。广告业究竟发生了什么,让广告人开始走向沉默?  相似文献   

5.
《广告导报》2005,(9):48-51
中国台湾广告业无论是媒体、广告公司、广告主、广告教育都比大陆相对发达。实质上,台湾地区社会发展的特殊性,自然造就了台湾广告业产业组织的独特样态。从台湾地区1997年开放市场论经验,海峡两岸广告圈生活、生态又是如何?内地台湾广告人又是如何看待内地、台湾两地的广告行业的?台湾地区广告人的先天优势与后天弱势何在?从台湾地区来内地闯荡的广告人们,又把怎样的先进理念带到了内地?此次由《广告导报》发起的中国台湾广告业态报道。得到了众多在内地的台湾广告人的大力支持;同时也得到了台湾地区强势广告杂志《动脑》的大力配合。使得我们能够在本期专题中梳理台湾广告业界提升国际化视野与专业态度的成长脉络。台湾广告人进入大陆工作。或多或少地影响和促进着内地广告人素养的硬着落;反观内地广告市场的巨大空间以及先天优势。从另一个侧面映衬出这片土地吸引着、感动着这些来自台湾广告人,他们改变了各自生活的轨迹、事业的版图、生活形态与价值观念。同时他们带给大陆广告业隐约可见、随机而动、随需而变的跳跃式成长。也深深地触动并影响着每一位大陆广告人。  相似文献   

6.
艾勇 《中国广告》2012,(2):68-69
涉"微"营销的崛起,说明微博正在开启广告人的营销智慧,为他们打开了一扇新的营销之门,并激励他们不停地创新营销。如果我们将"广告人"定义为"从事过广告业务的人员",那么中国广告人则可以"亿"计算。新浪微博等社会化媒体的用户,因为会主动传播一些广告讯息,已经成为广告传播的"志愿者"。  相似文献   

7.
广告的未来,这个话题既好说,又不好说。好说在于一切关于广告未来的思考仅仅是一种假设,无所验证,所以可以随便;不好说在于一切关于广告未来的思考必须建立在所有的现实问题的延展之上,所以又不可以随便。在随便与不随便之间,我发现"广告的未来"能够成为话题,这可能是现阶段广告人的一种"集体焦虑"的反映,由此观之,这话题就蛮有意味了,因为它关乎存在! 也许,现实的沉重驱使广告人走向"未来",因为他们太需要用"未来"支持广告人现实的信心和  相似文献   

8.
有些企业开疆扩土,广告为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个别企业一旦成功,广告在其词典里就变得可有可无。专业的广告人为了产品和企业的传播绞尽脑汁、贡献智力.做出了一个又一个精彩的广告策划案,使得企业逐渐成长,由小到大。但当个别企业做强了、做大了。却又往往认为广告公司是靠他们吃饭的人,离了他们。广告人的生存都有问题,于是会用另一种眼光看待广告人。作为广告研究的学者,我无意片面夸大广告的作用,不是说企业离开广告就不能生存,不能发展,但是成功的企业也不能轻视或歪曲广告的作用。应当正确评估广告在企业成长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黄刚 《广告导报》2004,(9):21-21
济南有中国最早的户外广告“刘家功夫”针铺招牌,却没有继承这段历史,造就有影响力的广告市场;绝大多数的山东省级媒体都在济南,济南却没有诞生一个在国内有影响力的媒体经营公司;济南众多的省级高校每年都输送大量的专业人才,却没能让济南的广告界拥有知名广告人。于是,济南广告人在郁闷中要么远走广州、上海、北京、深圳,要么留在济南低价格、  相似文献   

10.
杨宁 《广告导报》2005,(8):117-119
2005年初,“3.8国际妇女节”的前夕,在本刊主编凌平的策划下,首次评选出中国广告业“年度杰出女性广告人物”,当时,我们理解为这只是以广告的名义对女性节日的一个献礼,而对于这群广告人的了解也只是停留在她们2004年的业绩上面。4月,“中国广告风云榜”如期举行,我得以有机会透过业绩,目睹了她们的风采,但这还只是流于表面。当2004年中国广告业人力资源的调查数据摆在我们面前时,不难发现,女性广告从业者的队伍还在不断壮大,再联想到4月颁奖的情形,我内心蕴蓄已久的想法终于成为可触摸的现实——与四位女性广告人进行了一次零距离的对话。  相似文献   

11.
杨宁 《广告导报》2005,(11):24-26
2005年,两个颇为广告界熟知的名字再次成为业内的焦点,而其原因比以往任何一次都显得特殊,因为这两位战斗多年的“广告老兵”纷纷告别自己驻守多年的熟悉阵营,另辟蹊径。在过去的时光里,他们的经历记录了中国广告发展的一个时代,他们的言行曾经影响了一批又一批的广告人,而今,离开熟悉的阵地,他们是否可以再创辉煌?  相似文献   

12.
赵正 《广告大观》2003,(8):32-33
广告主和广告人对广告往往有着不同的欣赏立场,广告人视创意为生命,为灵魂.但却常常忽视市场和消费者:广告主最了解自己的产品和市场,对创意有自己的想法.他们不需要华而不实的花架子创意,他们需要有销售力的广告作品.要求广告诉求能够打动消费者的心智.对广告诉求的要求胜过创意表现本身。于是在广告人和广告主的拉锯较量中,  相似文献   

13.
销售力广告很热,热得每一个广告人都为它茶饭不思;销售力广告很痛,痛得让很多次广告合作都不欢而散;销售力广告很难,难得似乎没有一个可以说服众人的答案;销售力广告又很简单,甚至刚进大一的广告学新生都能滔滔不绝地背出奥格威的“28条军规”。  相似文献   

14.
庄鹏 《广告导报》2004,(10):131-136
都说广告人是最高傲的。因为他们总爱拿出那句地球人都知道的总统的话来为自己打气“不做总统,就做广告人”;都说学广告的学生胆子最大,想法最多,狭小的课堂与校园,当然锁不住他们那颗“奔腾的心”。曾几何时,我们的广告学子为海峡对岸“金犊奖”的出现而欢欣鼓舞,可较高的参赛门坎与整体规模的限制,让不少广告学子望而却步。他们不禁要问,难道我们的梦想就没有施展的舞台吗?  相似文献   

15.
我想再一次谈谈广告人的形象,或IDENDTITY。在策划大师和点子大王满天飞的今天,对于客户来说,要判断广告公司的水平很难,要判断广告人的专业能力则更难,这里从宏观上将我国广告人划为三代,供各位参考。第一代广告人:美术、影视广告人。这代广告人是直接从事美术、影视工作的。有的人是正在学习美术、影视的。他们从事广告,或者更准确来说,他们兼职做广告,仅是为了顺手赚点小钱,并不把广告当成一种正式的职业。这代广告人出现在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因为市场经济刚刚开始起动,企业的广告意识还没有完全觉醒,大部分企业仍然抱着“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观念。第二代广告人:美术、影视+关系广告人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广告市场突然膨胀,许多人开始从“摸着石头过河”兼职做广告到专职做广告,更多的人发现做广告成本低利润高,于是千军万马扑向广告市场。他们工作的方式灵活多样,兼职的、专业的、机动的、临时的;企业内部的、企业外部的、学校做、学生做、媒介做、工商局也做,一时间凡有本事与广告扯得上关系的,都来做广告,都有资格做广告。中国广告人以每年百倍千倍  相似文献   

16.
林莹 《中国广告》2010,(3):100-101
勇闯广告圈,从尝试“桃子罐头”开始 可能每一个广告人与广告结缘都有那么点传奇的意味。大学先修班主修文科,在大学主修文学和社会科学的林少芬,毕业后却一时不晓得要做什么。虽然很喜欢语文和音乐,在心底总有一种执拗说不想去教书。  相似文献   

17.
叶茂中 《广告大观》2005,(10):22-25
中国广告业在复苏后的二十几年内逐步走上正轨并日益迈向繁荣,然而推动这一行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广告人的生活却远远没有广告本身来得精彩:比稿、加班、熬夜、视疲劳、青春饭……他们打着积极的生活态度的幌子,去尝试改变人们的观念、生活,自己却躺在人生的边缘遍体鳞伤。有人说,行业特点如此,进入者请慎重。这个行业到底怎么了?广告人的现状能否改变?就让我们从关爱广告人的角度出发,审视时髦光鲜外表背后的真实状况,真切询问:“广告人,你过得好不好?”  相似文献   

18.
籍元  崔翎暄 《商》2014,(9):91-91
准确的说,这两本书,应该分为三本书来读,而他们之间又构成两大部分。第一部分由克劳德霍普斯金的《科学的广告+我的广告生涯》构成,这部分主要讲述了,两位作者,在成为广告人之间的经历和如何成为一个合格广告人的经验。第二部分有大卫奥格威的《一个广告人的自白》单独构成,主要记述的是他创办奥美广告公司以后的一些成功失败的经验与教训。两部分的区别在于,前者重点在于成为一个广告人需要注意的问题和技巧;而后者则更加强调的是如何把一个广告公司做得更大更好。〈br〉 笔者主要从他们的思想总结中得到自己对于广告的启示,然而在如何运营广告公司上的比重较为轻一些。  相似文献   

19.
贾丽军 《广告大观》2007,(5S):134-134
广告人不能没有科学、系统的理论滋养,然而中国多数广告人普遍缺乏。其原因加以概括,姑且归结为以下两条:第一,高校广告专业课程体系的不规范,导致了新生代广告人在知识结构上存在一定差异。国内一些高校广告专业的归口五花八门,在课程设置上缺少科学、权威的统一指导,造成他们的专业素养参次不齐,所谓“科班出身”也就显得苍白。第二,广告是“英雄成名不问出处”的行业,“非科班”出身的从业人员占相当一部分,有时候凭借一句广告语、  相似文献   

20.
广告是一盘永远没有下完的棋,把广告人折腾得更加疲倦,到底是广告人的肾亏了还是广告主真的挺拔了呢?10年来中国的广告人一直在和广告主标榜和放大品牌的功能,品牌成为了广告人说服广告主的救命符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