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4 毫秒
1.
张谷若先生的翻译风格:汉语地道,擅长口语,注重注释,技艺精湛,运用自如。这些在《大卫·科波菲尔》的翻译中都得到体现。  相似文献   

2.
张谷若先生译文中的注释,不仅数量大,而且质量高。其量大质高的注释的可靠保证就是张先生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博学的知识以及为读者服务的精神。  相似文献   

3.
注释是张谷若先生所译作品的一大特色。他的注释大致可分三类:对社会背景、民俗典故等内容的注释;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注释;对译文中所采用的特殊翻译技巧的注释。集翻译与研究于一体是张先生量大质高的注释的可靠保证。  相似文献   

4.
严复的“信、达、雅”翻译标准长期以来是翻译者沿用的衡量译文好坏的尺度和努力追求的目标。萧红的《永远的幢憬和追求》由张培基先生译为英文。译文不论是从词语的运用、英汉两种语言的组织还是从原文神韵等各方面来说都有非常高的欣赏价值。结合翻译标准和译文,我们可以欣赏到张培基先生极力地忠实原文、力求选词得当、致力于从英语使用者的思维习惯来恰当地表达原文的翻译风格。  相似文献   

5.
汉英两种语言间的共性为汉英翻译提供了基础,在把汉语句子翻译成英语时,要按照英语的语言特点及行文习惯,正确确立句子的主谓语这一主要框架,做到译文地道、流畅。  相似文献   

6.
风格是评价翻译文本的要件.刘庆荣译文《行情暴涨的股票市场》主要存在“过”、“不及”和“翻译态度”问题.刘译化简为繁,与原文风格相去甚远,乃至背道而驰,这是致命伤.同时译者望文生义、缺乏严谨的翻译态度,译文还有翻译腔、语法、标点等值得商榷的问题.最后得出结论:过与不及都不是好翻译,翻译需要恰到好处.另外,翻译能力和态度都不可缺席.  相似文献   

7.
本文认为译文只可能一定程度上在文体、语义、美学、知识、语体等方面与原文对等,对等度越大,译文就越好。并简要地比较了王佐良、水天同和何新对培根On Studies一文所作的三种不同翻译。  相似文献   

8.
该文从译文是否准确把握了原文,以及译文是否传达出了原文中对当代人们有实践功效的内容等方面出发,探讨了安乐哲、郝大维《中庸》英译本里“中庸”、“诚”、“慎独”和“性”这四个极其关键的核心概念的翻译是否得当。认为这几个概念中有的译得到位,甚至精彩,有的则有所不足。  相似文献   

9.
通过探讨新时代下译文读者的机理和特点,从理论上对其在译文理解中的中心地位和决定作用给予明确的定位,从而对翻译过程做出新的、全面系统地描述和诠释。  相似文献   

10.
如何正确理解《共产党宣言》中“两个彻底决裂”的内涵,关键不是修改译文,而是要正确理解“两个彻底决裂”的辨证关系。当前把握“两个彻底决裂”的思想,有利于我们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  相似文献   

11.
从翻译的文化本质入手,以70年代西方译界出现的“文化转向”为背景,语言学家尤金·奈达提出了“功能对等”的理论作为依据,从功能对等的概念出发,去探究翻译对等的实质和不同的文化语境下运用的多种翻译策略,找出最对应的功能对等模式,达到译文与原文的最佳功能对等。  相似文献   

12.
奈达的功能对等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探讨奈达的功能对等论,对“对等论”的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指出“形式对等”不是翻译过程中所要遵循的主要原则,重点在于内容信息的表达,也就是做到译文的表达力度与原文相当。  相似文献   

13.
中西方语言差异和习俗文化、思维方式差异造成了公示语言翻译中Chinglish的现象,克服或减少这种现象,必须提高译者的综合素质,尤其是语言素质,了解西方的文化背景、思维方式和语言习惯,使译文更准确、更地道。  相似文献   

14.
科技英语的翻译工作是一个重要而艰难的工作,作为一名合格的科技翻译工作者,必须对科技英语的特点了解于胸。只有这样,才能在翻译中使语言尽量符合译入语的特点,从而使译文地道、标准、具备技术语言的风格,从而为科技工作者和科技爱好者所有效地利用,并为中国的科技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一位香港记者曾经采访过亿万富翁李嘉诚,记者在整个采访过程中用了十分尊敬的词语,告辞的时候,还表示了对李嘉诚的崇拜。李嘉诚却说:“先生,我同样崇拜你。”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翻译学界对译者的主体性地位产生了极大的关注。译者是最核心的翻译主体,其工作已不再仅仅是对原文的原封不动的复制,而是充分发挥创造性,在"忠实"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叛逆"。在科技翻译中,译者也可以而且必须进行适度的叛逆,使译文不仅准确地传达原文信息,而且能够更加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若能使文章在平实中增加几分美感,则更是不可多得的科技译文。  相似文献   

17.
就忠实的概念与如何在翻译实践中把握“忠实”的原则,法国当代翻译理论家阿尔比以“意义是忠实的归宿”为出发点提出了意义忠实的三大参照要素:原作者的“欲言”,目的语以及译文的读者,以及衡量“忠实”时不可不考虏到的三大方面:译者的主体性,历史性及译文的功能性。  相似文献   

18.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是文化信息的,若忽略了语言与文化,无论怎么说都难以获得成功的译文:同样是翻译,译文还有高下优劣之分。好的译文不仅符合作者的原意,还能传达其微妙之处,使读者能很好理解原文要旨。感受其风格等。本文试图用一些例证,以印证语言文化与翻译技巧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当代翻译家刘士聪先生十分喜爱且擅长散文的翻译,并认为译者在翻译时要字斟句酌,竭力传达原文的"韵味"。论文将对《野草》两个英译本(张培基译和刘士聪译)进行比较研究,从中可以看出。刘士聪的译本由于采用了恰当的翻译技法,因而使得译文最大程度地传达了原文的"韵味"。  相似文献   

20.
翻译活动既受到译者主观方面的思维方式和语言水平的影响,也受客观方面译文的接受条件与环境的影响。不分翻译主体、翻译对象以及译文读者,主张在翻译领域统统以“描写性翻译”取代“规定性翻译”必定导致在翻译学上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无法对翻译理论提出有意义的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