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仲崇文 《经济导刊》2011,(7):108-109
全球经济一体化、经济信息化和金融自由化催生了虚拟经济,金融创新不断加速,使得虚拟经济大大超过了实体经济的规模。随着金融全球化的飞速发展,以及金融衍生产品不断的推陈出新,金融成为经济活动的中心,全球虚拟经济的整体交易规模急剧膨胀;在推动实体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存不断积聚着经济风险和资产泡沫,为实体经济的运行埋下了隐患。  相似文献   

2.
虚拟经济的作用及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虚拟经济是在实体经济基础上衍生出来的价值运动体系。它以非物质性为根本特性,以预期收入为价值基础,既与实体经济有机联系,又有着自己独特的运动形式和规律。虚拟经济为实体经济动员储蓄、降低交易成本、通过财富效应拉动需求、优化资源配置,另一方面又增加了实体经济的不确定性和投机性,滋生经济泡沫并易诱发泡沫经济。虚拟经济推动全球经济、金融一体化和自由化的同时,加强了金融市场垄断,加剧世界两极分化并危及世界经济安全,在全球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及影响日渐突出。  相似文献   

3.
缪匡华 《技术经济》2003,22(7):56-57
<正> 虚拟经济是指以虚拟资本的运作为中心所形成的经济领域,虚拟资本则包括银行的借贷信用(期票、汇票)、有价证券(股票、债券)、不动产抵押单及各种金融衍生品种等。从现实的实践来看,虚拟经济已经形成了两个重要的领域:网络市场和股票市场。随着全球网络业的发展,中国的电脑及网络市场具有巨大的潜在市场;而股票市场的发展和金融衍生工具的推出,正逐步对我国经济领域产生深刻的影响。发展虚拟经济的目的是要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提高实体经济的运作效率。  相似文献   

4.
中国经济转轨进程中的金融自由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中国的金融自由化进程的独特景观与中国渐进式经济转轨模式的选择密切相关。从制度主义分析出发,本文深入探讨了中国金融自由化进程滞后性的内在逻辑根源,在此基础上,本文详细回顾了中国金融改革20年的总体进程和基本特征,描述了中国金融自由化在产权结构和市场竞争两方面的历史进展。但本文同时也着重指出,中国金融自由化的滞后性固然为维持体制内产出提供有力支撑,但这种滞后性所导致的金融发展程度滞后、资源配置效率低下以及金融稳定性降低等代价,是更值得关注的基本经济事实。本文最后对中国金融自由化的未来走势作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5.
金融自由化通过如下机制影响农民相对收入水平:经济增长、金融服务、金融发展和金融危机。转轨经济的特殊性使上述4个渠道都使农民相对收入增长受到不利影响。经济增长的再分配效应是不确定的。在转轨过程中,国有经济和国有银行从农村地区大规模撤退,减少了农民的金融机会和金融服务。在金融发展过程中,农民分享经济增长和金融发展外部性的难度提高。金融危机的再分配效应更是不利于农民。综合效应是,伴随金融自由化的推进,农民金融机会集合变窄,城乡收入差距快速扩大。  相似文献   

6.
实体经济稳企回转是国民经济良性发展的基础.在国内经济转型发展的攻坚时期,大量金融资本投向虚拟经济领域,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问题一直存在,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有效性引发质疑.本文从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现状出发,指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针对性、有效性不足的原因,强调统筹金融市场建设、优化金融信贷政策、引导金融资源投向、加大金融产品创新、规范民间金融发展、建立成效考核机制等多个方面是确保资金投向实体经济,提升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有效性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7.
郭雅欣  严兵 《经济论坛》1999,(19):12-13
一、“经济全球化”概念剖析对于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目前理论界大致有“经济自由化”、“经济一体化”、“经济全球化”三种提法。笔者认为,这三个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对它们进行比较分析将有助于我们准确地把握世界经济发展趋势。1-全球经济自由化。所谓经济自由化,从现实的角度来说指经济运行从相对不自由、干预较多的状态向干预较少的方向迈进,具体表现为贸易、投资、金融等领域的自由化。从理论上讲,经济自由化指的是在全球范围内依靠市场机制自由地配置资源,这是一种理想状态。就目前而言,全球经济自由化的提法为时过早,…  相似文献   

8.
王世祥 《经济师》2013,(3):205-207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第四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作出的战略部署。经济决定金融,金融不能脱离经济而存在,实体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文章从资金流动的视角分析了金融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基于美国、德国、印度、巴西、孟加拉和印度尼西亚等国的实践总结了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国际经验,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这几年,在全国范围内,出现了越来越严重的实体经济与金融经济分离的情况.虽然从某种角度上来讲,金融比例的提升能够对经济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但也会有一些负面影响.假如实体经济和金融经济一直处于严重分离的情况,那么对整个国家乃至全世界的实体经济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基于此本文论述了两者之间分离的危害,并提出了相应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0.
《经济师》2020,(2)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是金融的宗旨,也是防范金融风险的根本举措。文章从双管齐下普惠民生、支持基本公共服务、完善体制优化流程和加强金融风险管控四个方面,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意见建议。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同业业务不断创新,规模迅速扩张,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实体经济融资需求的同时,也造成了资金“脱实向虚”。本文基于银行同业业务发展的特点和风险,运用TVP VAR模型研究银行同业业务创新如何造成了“脱实向虚”,同业业务对“量”更敏感还是对“价”更敏感,以及如何引导资金“脱虚向实”。研究结论表明:现阶段的商业银行同业业务规避了金融监管,弱化了货币政策调控效果,造成了资金“脱实向虚”。同时同业业务发展提高了利率的敏感性和传导作用,对于同业业务,货币政策价格型调控更为有效;对于实体经济,货币政策数量型调控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12.
关于金融危机的十个问题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一场对世界经济和金融体系产生深远影响的金融危机,正在全球不断蔓延开来。对中国来说,如何从这场全球性金融危机中吸取经验教训、总结理论启示,是我们面临的重要任务。全球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国际金融秩序重建、金融创新与监管、政府干预与市场原则、投资银行出现危机的原因、金融高杠杆、资产证券化的未来以及货币政策的目标选择等与金融危机相关的10个问题,是我们在理论上应该作出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本文尝试在发展模式与外部经济依赖性相互作用的分析框架内来分析中国经济从抵御金融化到出现金融化趋势的过程。本文认为发展中国家金融化和频繁的债务金融危机源自本国发展模式与外部经济依赖性相互作用下金融扩张与生产性积累的背离。对于中国而言,在政府有效的产业政策和渐进的金融政策引导下形成的工业化主导的发展模式,能够不断解决经济发展矛盾,同时完备的工业体系和谨慎的金融开放政策减轻了中国对世界经济体系的依赖,使其得以抵御金融化和危机。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中国发展模式面临新的矛盾并且对外部经济依赖性逐渐增强,出现了经济金融化的趋势,将对中国经济和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带来巨大的挑战。中国政府已经意识到金融化风险,在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以期引导资金“脱虚向实”,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金融化风险尚未根除,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仍需要政府制定行之有效的政策积极引导金融和实体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4.
融资制度模式选择有其内在逻辑,既不全是自发的随意的,又不全是受制于政府意图;既有历史继承性(受现存的融资制度的影响),又深受经济结构、经济发展水平等内在因素对融资制度需求的影响。中国转型经济中之所以依然将融资制度模式选定为银行主导型融资制度,有两个原因:历史继承和实体经济发展对融资制度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全球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超出预期,而实体经济的下滑过程也是银行信贷风险的暴露过程。在当前应对金融危机、支持经济健康发展的大形势下,保增长是政府、企业和银行的共同责任,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以降低经济下滑带来的系统性风险。商业银行如何切实承担起自身的社会责任,既促进经济发展又有效控制风险,也成为当前面临的重大挑战。  相似文献   

16.
Debates on industrial policy have typically focused on interventions in the ‘real’ sector to facilita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a resources-based economy to one that is based on manufacturing. Although the financial sector has always figured strongly in these discussions, its development, or rather repression, is almost always considered in the context of serving the ‘real’ sector. In contrast, this paper contributes to the emerging literature on government policies to develop financial sectors into independent and internationally competitive sources of economic growth on their own right through an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of Islamic finance in Malaysia. The paper argues that the emergence of Islamic finance in Malaysia, and the country's evolution into a key player of the sector in the global market, can be attributed to developmental efforts or industrial policies adopted by the government. The case of Islamic finance in Malaysia suggests the continuing relevance of industrial policy for developmental purposes. More importantly, it demonstrates that developing countries can chart a path towards services-led growth, the next frontier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17.
在以政府主导甚至干预经济发展为特征的转型经济中,政府行为会影响法治与金融发展间的作用机制。本文利用1995-2005年中国省级单位的数据研究了政府行为和法治水平对地区金融发展的影响。结果发现,在不考虑政府行为这一制度因素时,法治水平的提高对地区金融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效应,但这个效应有限。转型期政府行为对金融发展明显具有重要影响,地方政府的干预可能会对法治促进金融发展的作用产生部分挤出效应,甚至是完全的替代效应。本文的结论是,经济转型过程中的中国只有在充分认识到政府行为主导金融发展的情况下,才能准确把握法治与金融发展间的关系。本文的研究也对主流法与金融文献提供了新证据。  相似文献   

18.
本文界定了金融“脱实向虚”的内涵,设计了研判金融“脱实向虚”的挂钩变量和标准。本文以1990—2019年78个国家为样本的实证研究显示:2012年我国金融出现“脱实向虚”,2012—2014年处于低度“脱实向虚”状态,2015—2018年出现了中度“脱实向虚”,2019年又回落到低度“脱实向虚”,但未来5年金融杠杆会回升。这意味着未来经济运行仍将面临高杠杆带来的系统性金融风险,以及金融杠杆波动性不断加剧给经济增长带来更大的负面冲击。宏观调控的政策取向和首要任务仍是“降杠杆”和“稳增长”。针对该形势,本文提出:一是亟须建立金融“脱实向虚”的审慎监管机制,将金融杠杆作为金融“脱实向虚”的审慎监管政策工具,将均衡金融杠杆作为研判金融“脱实向虚”的标准,前瞻性地引导金融回归服务实体经济的本位职能。二是改革现有存款基准利率的“双轨制”,实施货币政策“锁短放长”的创新性操作来消除导致金融“脱实向虚”的政策诱因。  相似文献   

19.
A major and persistent question behind economic theories and related policies is whether the market can self-regulate without any restrictive exogenous intervention or whether regular and binding public regulation is necessary for ensuring the reproduction of the economic system in a sustainable way over time. This article considers this question with regard to the working of financial markets in a liberalized environment. Drawing upon an institutionalist stance, the article shows why the operation of a financialized capitalist economy usually leads to systemic imbalances and crises. The article then suggests an alternative framework for a consistent financial regulation that could prevent market actors from developing short-sighted strategies and gambling on macro stability.  相似文献   

20.
金融危机下企业融资现状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国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中国经济也未能独善其身。从虚拟经济影响到实体经济,中国的企业进入了“寒冬”,融资困难上演了很多企业走向倒闭的悲剧。中国企业要解决融资难题,就要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和金融工具创新;发展内源性融资,政府应多管齐下支持中小企业多渠道融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