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乡贤组织的制度设置与治理机制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中国乡村利益结构出现了新的变化,乡村社会关系更加复杂多变,乡村社会矛盾日趋严峻,乡村治理面临新的困境.在此背景下,作为新兴治理主体的新乡贤在中国广大农村地区的影响力逐渐扩大,并广泛参与到乡村治理中.新乡贤在化解乡村民众间矛盾、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和维护区域稳定等问题上初步显现其重要功能.本文从理论上对新乡贤治理的法治基础、治理体系和治理过程进行探索和总结,以期为新乡贤组织制度在中国创新乡村治理思路与治理实践中发挥作用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新乡贤作为新时代治理主体之一,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探讨吸引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中的因素,对于激发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因此,分析新乡贤在乡村治理中发挥的作用受到政策、环境、社会关系、乡土情感、个人名等因素的影响。通过对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过程的剖析,发现其在参与乡村治理过程中还存在着合法性不完善、地域差异、动机受到质疑等现实难题。因此,为吸引乡贤人才返乡参与乡村治理,政府必须持续完善激励政策,因地制宜地发掘有效用的新乡贤队伍,并且建立基层政府平台,推动新乡贤参与治理工作的开展,进一步推进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相似文献   

3.
乡村旅游发展动力机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乡村旅游是乡村发展的“助推器”,能够发挥其他产业不能替代的多重功能。为使乡村旅游能够发挥其预期功能和实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从源头探讨诱导乡村旅游发展的动力机制。以推拉理论为基础,从推力和拉力两个方面分析我国乡村旅游蓬勃发展的驱动力,以此促进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乡村振兴实践演进经历了总结深化以往“三农”建设经验、开启新时代乡村现代化建设征程的创建阶段,提高生产要素的现代化水平、强化新时代乡村现代化发展基础的深化阶段,积极推动参与主体能动创新、激活新时代乡村现代化内生活力的升级阶段。当前乡村振兴面临的短板问题主要表现为农业现代化发展与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足、农地功能优化与主体行为的负外部性、农村治理功能发挥与基层权力配置不均衡、乡村共同体重建与多元主体发展不充分。持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可以把以制度拉力为基础优化基层权力运作的政治生态、以地方性知识为保障推动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建设、以技术赋能为驱动拓宽乡村公共服务的价值链及以村域合作创新为支点提升乡村振兴主体的自主能力,作为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的优化向度。  相似文献   

5.
公共精神对于乡村治理现代化意义重大,如何培育公共精神是新时期乡村治理的重点与难点。现有关于培育公共精神的研究主要聚焦于自上而下的制度建设路径,缺乏与村庄发展和村民生活的内在联结。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时间银行”从乡村治理切入,以“时间币”为桥梁将时间、积分和服务有机串联,在培育乡村公共精神方面作用明显。那么,“时间银行”何以提升乡村公共精神?其作用机制是什么?文章基于大余县案例,运用社会交往理论,提出了“时间银行—社会交往重构—价值整合—公共精神提升”的解释路径,“时间银行”的运作机制在于构建以“主体间性”为核心的社会交往模式,村民的个人价值与公共价值得以整合,进而催生公共精神。研究结论丰富了“时间银行”在乡村领域的实践,在理论层面分析了“时间银行”提升乡村公共精神的机制,并讨论了通过重构社会交往提升乡村公共精神的一般化路径。  相似文献   

6.
李怀  于晓媛 《经济学家》2023,(12):114-124
小农户组织化助推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以培育乡村内生发展动能为目标的系统治理工程。集体统摄下立足小农户本位的再组织化通过产权、关系与合约三重治理机制共同作用,反映了乡村发展的一般逻辑,有助于农业农村走向全面现代化。基于实践检验,发现了产权、关系和合约在农业农村发展中的互动机理,不仅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提供了一般性分析框架,还有助于丰富和拓展马克思主义合作理论和治理理论。总之,“集体统摄+小农户本位”下国家资源嵌入与社会资本介入,有助于培育和增强乡村内生发展动能,助推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现。  相似文献   

7.
选取2010—2021年中国31个省级面板数据,从资源要素错配视角出发,实证考察数字乡村建设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数字乡村建设能够显著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机制检验结果表明,数字乡村建设可通过缓解土地资源错配与劳动力资源错配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亦会通过加剧资本错配抑制农业高质量发展。异质性分析发现,数字乡村建设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促进效应具体呈现出“西部>东北>中部>东部”的特征。由收敛模型检验结果可知,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区域收敛性客观存在,而数字乡村建设已成为促进其区域收敛的“加速器”。  相似文献   

8.
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基础。实践中,“自上而下资源输入”与“自外而内资本下乡”的外源驱动模式难以促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亟需依托中坚农民实现向内生发展模式的转换。中坚农民促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具有组织发展逻辑、资源对接逻辑与利益联结逻辑三重理论逻辑。具体来说,中坚农民以其个体性发展引领激活农业农村整体性发展、以其关键群体的引领性发展重塑农村公共性以及以其高质量发展能力强化小农利益联结的系统性能力。为此,中坚农民促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需要以“自内而外、联结上下”的整合型道路为引领,构建中坚农民发展联合体,发挥中坚农民的发展与稳定功能以及塑造中坚农民利益整合联结机制。  相似文献   

9.
欠发达地区乡村生态资源向生态资本转化是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等的题中应有之义,充分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旨在增值自然价值和自然资本,进而因地制宜壮大“美丽经济”。为此,逻辑起点始于准确界定“欠发达地区乡村生态资本化”的科学内涵,阐明欠发达地区乡村生态资本化提出的依据及其基本要素,以把握欠发达地区乡村生态资本化的基本特征;关键环节则是理性剖析“欠发达地区乡村生态资本化”的模式选择,厘清欠发达地区乡村生态资本化的影响因素及其运行机理,以归纳总结欠发达地区乡村生态资本化的典型模式及其特点;有效举措在于贯彻落实“欠发达地区乡村生态资本化”的推进机制,互通互融顶层设计引导机制、乡村主体培育机制、激发社会资本活力的市场机制、公益组织和志愿者参与机制等。  相似文献   

10.
我国实现了世界上最大规模和最快速度的减贫,创造了全人类反贫困事业的伟大奇迹,彰显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和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生机和活力。但由于贫困成因的复杂性和脱贫的脆弱性,如何从机制设计上巩固脱贫成果、阻止贫困复归,是今后反贫困长期面临的重要任务。本文结合后扶贫时代我国农业农村工作重点,运用规范研究方法,从四个方面提出了有效构建稳固脱贫的长效机制,包括:构建稳固脱贫与精准扶贫政策延续机制;稳固脱贫与乡村产业振兴衔接机制;稳固脱贫与壮大集体经济共促机制;稳固脱贫与“扶志”“扶智”并举的内生动力和能力机制。  相似文献   

11.
以实现中国科技金融突破性发展的制度安排为出发点,通过多维度对比研究发达国家和地区科技企业、政府部门在促进科技资源与金融要素深度结合方面所取得的重要经验,针对中国科技金融服务市场、产品体系的现状与问题,提出如下制度创新与政策建议:一是积极发挥“看得见的手”的引导功能,完善科技金融创新生态环境;二是突破固有的金融服务思维,促进直接融资市场的深度发展;三是以市场化机制为导向,创新科技金融产品设计;四是进一步推进科技金融复合型人才培养方式创新;五是借助自贸区建设,创新科技金融服务模式。  相似文献   

12.
中国农村公共消防安全体系与机制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农村公共消防体系很不健全,成胁农村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其原因主要是农村公共管理观念、体制和机制上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树立科学发展现,平衡发展与安全保障的关系.建立起乡村内生的、常态化的筹资制度和管理制度,上级政府应当对农村公共消防安全建设予以转移支付的资助,同时,应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建立公共决策和监督约束机制,从根本上确保农村公共消防安全体系有效运行。  相似文献   

13.
胡博成  朱忆天 《经济学家》2021,(11):110-118
乡村振兴不仅需要外部生产要素的输入,而且需要高度重视农民主体发挥内生动力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群体逐渐从单一种植群体演化成为结构复杂、从事多种生产活动的群体,其中身心俱在乡村、为农村生产和再生产发挥积极作用的"中坚农民",成为新时代乡村振兴内生动力机制建构需要重点关注的群体.新时代要重视"中坚农民"群体内部分化和资本下乡带来的双重困境,全面采取措施激活"中坚农民"的上下联结作用,从而为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支持.  相似文献   

14.
城乡居民大病保险是降低灾难性医疗支出的重要制度安排,是实现国家“共同富裕”发展目标的关键要素。使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采取DID方法检验大病保险的推行对于医疗负担城乡差距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该保险总体收敛了居民医疗负担城乡差距,即相较于城镇居民,农村居民医疗负担得到更大程度地缓解;大病保险在东部地区和高老年人口抚养比的地区,其缩小差距效果更显著;作用机制方面,大病保险可通过改善居民的心理健康状态与身体健康状况以缩小医疗负担城乡差距。基于此,应统筹推进城乡居民大病保险、促进公共医疗服务资源向基层农村、偏远落后地区倾斜,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以促进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15.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作为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载体,是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绿色”驱动力。借助于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政策的“准自然实验”,采用2005—2018年中国816个县的面板数据和多期PSMDID方法,实证检验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对农民增收的影响、作用机理和制约因素。研究发现: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政策会导致当地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提高3.04%,尤其在乡村旅游资源禀赋越好、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政策的增收效应能够得到更大程度的发挥;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政策的增收效应越来越强;此外,作用机理检验表明,提高乡村非农就业水平和增加农业技术采用是示范县政策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中介机制。  相似文献   

16.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奋斗目标。而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对立所造成农村内部发展动力不足的现实困境阻碍了共同富裕的实现。文章以城乡差距较大的广东省数据为例,对促进广东省农村发展的内外生要素进行实证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外部赋能有助于激发农村的内生动力,内外生要素的共同作用能够更有效地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以及未来的反贫困工作应将着力点放在激发内生动力上。且以外部赋能激发内生动力的新内生发展模式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思想。因此在5年过渡期内应建立以外部赋能为端口,激发农村内生发展动力和增强内生发展能力的新内生发展机制,由量变引起质变,最终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17.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学校教育发展是一个需要重点关注的课题。乡村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能够助力乡村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乡村学生全面发展,拓宽学生知识面,弘扬农耕文化。目前,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学校教育发展面临着家校社协同力度不够,课程体系不健全,资金及师资、场地不足等问题,难以激发其内生动力。因此,乡村振兴背景下需要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深入挖掘乡村教育课程资源,健全乡村教育评价体系,优化乡村教育资源配置,为乡村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从而赋能乡村全面振兴。  相似文献   

18.
尽管目前我国公共旅游资源景区的经营模式已有了10来种,但相对而言,最具影响与最有代表性的还是传统经营模式、“三权分离”的企业化经营模式扣上市公司经营模式这3种。传统经营模式虽然充分考虑到了公共旅游资源本身的特征,然而由于公共旅游资源所有权行使问题的欠明确,因而管理效率仍显低下;“三权分离”的企业化经营模式在公共旅游资源的开发管理过程中虽带来了巨大的制度创新绩效,但由于模式的运作在实践中尚缺乏权威的制度保障,因而实际效果也大打折扣;上市公司的经营模式虽拓宽了景区资源开发与保护的融资规模扣融资渠道,但由于景区的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不规范,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也不少。  相似文献   

19.
在当前快速城镇化的影响下,新型乡村社区公共空 间地方性丧失、过度城市化、缺少人文关怀等现象突出。针对 这一日益尖锐的“人地矛盾”,场所依恋作为跨越学科领域的 综合性概念,近年来成为较热的研究话题。通过文献梳理和纵 横分析,首先厘清乡村公共空间和场所依恋的研究进展和发展 趋势,尝试从“人的情感”角度出发,对乡村公共空间和场 所依恋相互联系进行研究综述,进一步对乡村公共空间营造中 “场所依恋”的作用逻辑、关键机制的研究现状及未来发展方 向进行系统梳理。研究发现:相较城市公共空间而言,乡村公 共空间与场所依恋的关联研究较少,文献更多还是理论的阐述 和形成表象的分析,场所依恋与乡村公共空间的关联性及作用 路径较为模糊和主观定性。未来在识别乡村中的重要恋地空 间,探索具有乡村生态、生产和生活特征的公共空间要素与场 所依恋关联机制,明晰触发恋地情感的乡村公共空间特征和准 确把握乡村居民场所依恋的驱动要素等方面有较大的研究空间 与潜力。  相似文献   

20.
何天怡 《经济师》2023,(2):47-49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文章基于陕西省佳县的实地调研,以红枣富民产业模式为研究对象,从激发内在活力和融合外部资源两各方面对新内生乡村产业振兴模式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了当前新内生乡村产业振兴改善提升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