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土地流转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镇化是中国未来发展的新动力,城镇化要让农民享受红利,关键在于让土地流转起来.本文基于目前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的实际情况,对城镇化进程中如何加快推进农村土地市场化流转提出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2.
传统农业大市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要更加关注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市民与农民的关系,加快转型。山西省运城市是典型的传统农业大市,在国家新型城镇化快速发展背景下,应按照"工业集群化、集群园区化、园区社区化、社区城镇化、土地规模化、城乡生态化"的新型城镇化战略路径,实现经济跨越发展。  相似文献   

3.
读编互动     
<正>站在经济面临潜在增速下降和结构转型的关键时点,面对"人口红利"的衰竭和"刘易斯拐点"的即将到来,不论是从我国城镇化的滞后程度、发展空间还是政策基调来看,新型城镇化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都会加速深入推进,将成为未来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上期封面故事《聚焦中国新型城镇化》为解决中国城镇化提供了理论和数据上的支持,这些建设性意见值得在全国试点推广。北京汪瑾春  相似文献   

4.
土地红利分配、村委会职能与城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郊区土地被征收后会产生两个方面的影响:其一,土地红利的产生,并进一步在地方政府、用地企业和村委会(农民)之间分配;其二,失地农民的市民化,即(被动)城镇化过程.而城镇化过程能否顺利进行取决于土地红利分配的格局.当前的土地红利分配格局不利于城镇化水平的提高.虽然《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要合理提高个人的土地红利份额,但为了有效地提高城镇化水平,村委会需要承担失地农民的谈判代表、土地红利分配方式的决定主体、土地股份公司的实际管理者三个职能.  相似文献   

5.
刘燕  杨庆媛 《经济地理》2019,39(1):164-171
寻求农民土地财产性收益途径对于促进新型城镇化实现具有重要意义。文章系统总结我国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民土地财产性收益研究成果,探讨未来农民土地财产性收益研究的重点方向。现有研究对传统城镇化过程中的失衡问题、新型城镇化的理论内涵解读,农民土地财产性收益对于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关键作用探索,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民土地财产性收益实现渠道等方面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但总体而言,现有研究多从人或者物单要素的视角,侧重于集体建设用地、农用地等某一来源渠道,而将人地双要素城镇化作为相互支撑的整体的研究较少,对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民土地财产性收益实现的基础理论研究不够深入、对农民土地财产性收入渠道模式总结与城镇化发展的阶段需求结合不够紧密。未来研究需加强新型城镇化与农民土地财产性收益增值的机理探讨、模式概括与途径探索等方面研究。  相似文献   

6.
农业生产发展,必然要求土地流转.土地流转客观上推进了新型城镇化.本文试从土地流转形成,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角度,阐述土地流转与新型城镇化,从而加速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新型城镇化与过去粗放型的城市化发展道路不同,更加注重统筹城乡综合资源,强调内在质量的全面提升,所以,能否积极稳妥地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实现未来城镇的可持续发展,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便成为关键因素。分析当前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十八大提出要走城乡统筹、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在传统城镇化土地征用制度、土地流转制度弊端日益显现的今天,如何在土地制度改革上破题成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关键所在。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为土地制度改革指明了方向,提出要赋予农民更多的财产权利,建设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结合我国土地制度变迁历程与各试点地区的实践经验可以看出未来我国土地制度改革的重点在于:明晰农村土地产权主体、调整产权结构;完善土地流转制度;建设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建立健全土地监督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9.
新型城镇化应是根本摆脱对传统发展方式的路径依赖,转型走新路的城镇化。该文认为: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号导向,满足于出台一些战术性的政策措施,必须直面现实,客观审视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进程中明显存在不科学的种种病态,通过查病治病的深层研究,把握新型城镇化的战略思想和核心要求,统筹推进改革创新,特别是要下功夫从阻碍转型的要害环节上攻坚突破,促使城镇化实实在在地转型。只有这样,才有名实相符、健康发展的新型城镇化,才能成为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和未来经济成长的强劲引擎。  相似文献   

10.
编辑部声音     
《资本市场》2014,(2):2-2
阅读提示:1.站在经济面临潜在增速下降和结构转型的关键时点.面对“人口红利”的衰竭和“刘易斯拐点”的即将到来,不论是从我国城镇化的滞后程度、发展空间还是政策基调来看.新型城镇化在今后都会加速深入推进.也将成为未来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  相似文献   

11.
"土地入股"作为一种新型的土地经营方式,既能保障农民切身利益、土地承包权不流失,又能实现土地的集约、规模经营,促进高效农业与现代农业的发展。本文在山西省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的大背景下,就临汾市开展土地入股经营的探索做了具体分析,并总结出相应的启示和经验,以期为未来的实践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2.
基于城乡人口、土地与产业发展的内在关系,构建人口、土地与产业城镇化测度指标,综合运用三角模型和动态耦合度模型,分析2009—2016年湖北省人口、土地与产业城镇化的时空分异特征,识别三者城镇化动态耦合关系和演进规律,结果表明:①湖北省人口、土地与产业城镇化分异特征显著,城镇化属于典型的产业带动型,形成以武汉为主中心,以宜昌、襄阳为副中心的产业城镇化发展格局,城镇化水平高的县域在空间上具有集聚特征,其城镇化的"溢出效应"提升周边县域城镇化水平;②湖北省人口、土地与产业城镇化的静态耦合度呈上升式演进趋势,县域人口、土地与产业城镇化优劣差距明显缩小,县域间城镇化发展逐渐呈现均衡化态势;③湖北省人口、土地与产业城镇化的动态耦合度明显低于静态耦合度,由于人口、土地与产业城镇化上升空间的有限性和社会经济转型压力,经济发达县域更易表现出人口、土地与产业动态变化的不一致性。  相似文献   

13.
沈和 《经济研究参考》2013,(42):5-10,12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对我国当前和未来发展而言,城镇化是最大的内需潜力、最深刻的结构调整、最重要的战略选择和最持久的发展动力。提高城镇化质量,说到底就是改变传统城镇化模式,谋求新型城镇化红利与改革红利的叠加优势。而要达到这一目的,需要在民本位导向、系统性布局、低成本运作、多主体推进、可持续发展五个方面实现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14.
文章采用中国30个省市1998—2012年的面板数据,利用熵权法构建新型城镇化指标,从全国、分地区、分时段和引入金融发展水平虚拟变量等角度,比较分析了土地财政、金融发展对新型城镇化支持效应。结果表明,土地财政对新型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具有抑制作用,东部地区抑制效果最强。金融发展效率对新型城镇化影响强度远大于土地财政,且东部地区金融发展效率的影响远强于中部,西部地区土地财政依然是促进新型城镇化水平提升的主要力量。金融发展水平是导致二者对新型城镇化支持效应出现差异的因素之一。为此,文章针对东、中、西部地区采取差异化的融资战略,同时提高金融市场发展效率是创新新型城镇化建设资金来源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15.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对我国当前和未来发展而言,城镇化是最大的内需潜力、最深刻的结构调整、最重要的战略选择和最持久的发展动力.提高城镇化质量,说到底就是改变传统城镇化模式,谋求新型城镇化红利与改革红利的叠加优势.而要达到这一目的,需要在民本位导向、系统性布局、低成本运作、多主体推进、可持续发展五个方面实现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16.
土地制度属于一国最基本的不动产制度。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始于农村的土地制度相关改革(农村土地上的"双层经营联产承包责任制")不仅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农业基础层面的活力与动力,而且构成了其他诸多领域改革的前提和保障,引领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大潮。随之而起的城镇化快速发展与"经济起飞"过程,对于从农村到城市的土地制度改革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与挑战性问题。时至今日,土地制度改革已成为我国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城乡一体化、  相似文献   

17.
《经济导刊》2013,(Z1):23
以改革红利释放城镇化潜力,把城镇化最大潜力和改革最大红利结合起来,形成叠加效应,中国经济就有持续的发展动力城镇化是中国"最大的内需",城镇化是未来中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动力源2001年写入国家五年计划纲要的城镇化战略,从未被如此重视,并被置于如此高的地位。特别是中共十八  相似文献   

18.
土地财政和滞后的城镇化是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影响因素。构建1999-2011年31个省级面板数据联立方程检验土地财政与城镇化之间相互关系,进而考察二者对全国及区域层面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土地财政与城镇化二者存在双向联动关系,且城镇化对土地财政规模的影响大于土地财政对城镇化的作用。(2)土地财政与城镇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显著为正,土地财政与城镇化是驱动中国城乡收入差距的重要影响因素。(3)城镇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强度存在一定的区域差异,城镇化的推进缩小了西部省份城乡收入差距但不利于东中部省份收入差距的改善。因此,要正确看待土地财政在城镇化建设中的作用,未来应积极探索新型人口城镇化发展模式,改革当前土地制度安排,继续深化分税制改革并完善地方官员绩效考核机制。  相似文献   

19.
伴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社会结构面临转型,农业劳动力的"离农"、"脱农"现象非常严重,未来"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的问题已愈加突出。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深化农村改革已势在必然。立足于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思考"三农"问题,阐述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互动联系,以安徽省为例,分析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发展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新型城镇化视角下安徽省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策略。  相似文献   

20.
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要实现同步发展,土地的非农转用、现代农业的规模经营将成为必然趋势。本文以重庆、江苏为例,分析了形成"失地农民"的原因及表现形式,无论是由于土地非农转移而彻底失去土地承包经营权、实现户籍城镇化的失地农民;还是由于现代规模农业虽保留承包权但失去经营权在农民社区集中居住的失地农民,目前所面临的共同问题是:低水平、低标准单一的财政安置补偿方式,难以保障失地农民未来的生活水平。提出了建立以财政手段为主,即发挥土地财产功能的基础保障("住房+养老+医疗"),以金融手段为辅,即土地资本化运作永续分享土地未来增值收益的失地农民权益可持续保障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