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曾凡慧 《特区经济》2008,(5):265-266
我国的城镇化现实对农业可持续发展有双重影响,既有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等积极作用,也有大量占用耕地、抽取农业生产要素、污染农业环境等消极影响。我们应该采取措施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从而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创造环境条件。  相似文献   

2.
本从技术进步角度,分析其对农业转型与升级的具体作用,对立的时期农业发展的基本特征和主要矛盾,提出以转变增长方式促进农业结构调整的战略思考和强化农业技术创新的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3.
美日农业技术进步的经验与我国农业发展模式的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农业技术进步模式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类:即机械性技术进步和生物性技术进步。美国农业走的是以节约劳动为特征的技术进步道路;日本农业走的是以节约土地为主的生物技术进步道路。我国应选择以生物性技术进步模式为主,生物技术和机械技术有机结合的农业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4.
创新土地流转工作机制,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产业化集约经营,提高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相似文献   

5.
许多地方在进行农业结构调整时,往往过分注重经济导向,片面强调眼前利益,什么赚钱就发展什么。但是,作为一项影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长远战略举措,不仅要注重眼前的经济效益,而且更要考虑生态效益,正确处理好农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 在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中注重生态导向,笔者认为应该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1.因地制宜的原则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自然条件、资源基础、生产习惯、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等差异较大,这种差异性决定了各地结构调整方向和模式不可能相  相似文献   

6.
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是技术进步,经济增长过程是产业结构的变迁过程。本文以近代天津工业化进程中的技术进步为研究对象,详细分析了天津近代技术进步的层次、阶段及其与工业结构调整的关系,认为技术进步与工业结构调整具有正向相关性,并且促进了企业发展。  相似文献   

7.
<正>海峡两岸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援引工业技术协助农业科技发展,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目前较成熟的科技农业栽培模式有:水耕栽培、精密温室大棚、阳台农业以及植物工厂(包括光波植物工厂);依据作物的类型与生理习性选择适合的栽培系统;优先发展农业生物技术、农业信息技术、农业资源节约与生态技术、农业先进制造技术等领域。  相似文献   

8.
同海梅  侯军岐 《特区经济》2006,211(8):340-342
我国要实现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整体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态环境、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目标就必须依靠推进农业技术进步和加强科技引导与示范。农业科技园区的生命力就在于对农业技术进步的巨大促进作用,即以农业技术进步为主线的农业科技园区的制度创新的带动作用:①农业科技体制创新;②农业生产经营制度的创新即农业产业化。  相似文献   

9.
农业技术进步迟缓原因与对策□赵海东当前我国农业技术进步迟缓,科技贡献率只有30%左右,明显落后于发达国家已达60%以上的水平。因此,深入分析制约农业技术进步的因素,寻求动农业技术进步的对策,对于促进我国农业科技进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农业技术进步迟缓...  相似文献   

10.
基于1982-2010年广东省统计数据,运用C-D生产函数模型和索洛余值法测算农业技术进步水平时间序列,结合农村金融发展衡量指标,实证分析农村金融发展与农业技术进步关系。结果表明:尽管广东农村金融发展与农业技术进步存在长期均衡协整关系,但二者仅具有单向格兰杰因果联系,即农业技术进步是农村金融发展效率的Granger原因,而农村金融发展规模和效率均不是农业技术进步的Granger原因。故广东农村金融发展与农业技术进步间良性互动机制尚未形成。  相似文献   

11.
产值与就业结构的调整究竟是经济增长的结果还是原因?为回答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了一个内生农业技术进步的二元经济增长模型,分析了农业技术进步、劳动转移、资本积累在二元经济增长中的相互关系.对该模型的分析表明,虽然结构变化与经济增长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但只有总量的高增长率才能导致经济结构的高变换率,因此结构变化并不能成为经济增长的原因.推动经济增长乃至于结构调整的主要因素是技术进步,而人力资本则是影响技术进步的主要因素,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认为提高人力资本的平均水平是实现结构调整与经济增长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2.
攀西地区资源型产业结构的演进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利芳 《特区经济》2012,(3):225-228
经济发展的理论和时间证明了,产业结构的演进和发展与经济之间是有着特殊的关联。经济发展史沿着产业结构的有序演进而展开,即由第一产业为主的农业社会向以第二产业为主的工业社会转变,在转向第三产业为主的后工业社会。同时历史也证明了经济发展水平也是与产业结构高度化的演进是同步的。攀西地区作为资源比较富裕的区域,产业主要是以资源型产业为主,研究攀西地区的资源型产业结构的演进,对于攀西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是有一定积极作用的。  相似文献   

13.
田力  毛伟 《科技和产业》2024,24(2):25-34
数字经济正驱动以往生产经营方式的变革,给农业经济系统带来新的挑战。利用2010—2021年省际面板数据从抵抗与恢复能力、适应与调节能力以及转型与创新能力三个维度测度农业经济韧性指数,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固定效应模型与中介效应模型来考察数字经济对农业经济韧性的影响效应与作用机制。实证结果表明:在省域层面上数字经济对农业经济韧性具有积极影响,数字经济的发展能够显著地提升农业经济韧性的水平,该结论在经过一系列的稳健性检验后依旧稳健。机制分析发现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是数字经济影响农业经济韧性的重要渠道。此外,数字经济影响农业经济韧性具有异质性,表现为数字经济在非粮食主产区、适应与调节以及转型与创新阶段正向影响效应更加突出。  相似文献   

14.
农业劳动力空心化是工业化、城镇化的历史过程,是改革开放的必然结果。因此,要把握时代规律,积极创造条件,突出农业经营机制、农业经营主体、城乡要素流动、农业发展方式,农业管理体制"五创新",减少农民数量,提高农民素质,加快农业劳动力空心化进度,缩短农业劳动力自发调节时间,切实解决农业劳动力从哪里来、怎样才能留得住农民、农民种粮积极性谁来保护等重要问题,突破农业劳动力空心化制约瓶颈,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贯彻科学发展观,在新农村建设中引入地理信息系(GIS)技术,通过对农村自然资源、产业布局、新农村建设规划和村级事务管理等数据进行采集、分析,为农村种养业和乡镇企业布局优化调整、传统农业向数字农业发展、新农村信息化建设和村级事务管理提供决策依据和管理平台。  相似文献   

16.
邹小勤 《特区经济》2008,(3):178-179
农业财政支出是农村重要的公共资源,是农村公共产品的主要来源。通过对农业财政支出结构和功能进行分析发现:农业财政支出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的公共产品经济正外部性效应不显著,针对这种现象,本文提出了提升农业财政支出发挥公共产品正外部效应的几点建议,主要包括建立统筹城乡公共产品供给制度,优化农业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农业科技、产业调整和剩余劳动力转移等,以优化公共资源配置,在城乡之间真正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7.
李峰 《特区经济》2007,(12):48-4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区域工业得到长足的发展,各地因地制宜,采取了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长三角地区依靠技术进步促进工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依靠集群分工提升区域的整体竞争力,获得了区域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实证了合理的区域分工能够产生区域的专业化和规模化,进而促进区域经济整体效益的提高。  相似文献   

18.
李薇  杨冰 《特区经济》2013,(1):79-81
随着科学知识和技术水平的发展,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浪潮在世界范围内展开,各主要经济大国开始着重发展服务业,由此引起世界服务贸易结构的改变,以运输、旅游传统服务部门日益向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转变,而我国这些年仍以运输、旅游等传统的服务贸易为主,结构落后。美国是世界上服务贸易最发达的国家,引入美国与我国进行对比研究,为我国向发达服务经济国家迈进提供参考目标。  相似文献   

19.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产权和科技进步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明显。完善的区域知识产权制度对推动环渤海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有着中要的作用,也关系到环渤海区域与世界接轨与合作的问题。因此,在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大背景下,不断完善和规范环渤海渔区知识产权合作机制,把知识产权保护纳入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心环节,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水平,对促进环渤海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退耕还林政策的社会经济效益分析——以江西省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施退耕还林政策有助于促进农民增收、合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土地利用结构,转移农村人口,发展农村经济。自2000年以来我国在中西部地区实施退耕还林政策过程中存在规划不合理、政策不配套和范围盲目扩大等问题。为了更好地保证退耕还林政策的有效实施,应加强科学规划研究、完善政策、法律法规,集中人力、物力与财力,有针对性地退耕还林,实现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双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