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7 毫秒
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也需要进一步创新与发展,但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时,首先必须要弄清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本质是什么,关于这个问题,学术界众说纷纭,笔认为,对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本质的研究应牢牢把握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并在此基础上构建更为科学的概念、范畴和体系,或说更为具体的方法论原则。  相似文献   

2.
经济学价值论可以分为唯物主义价值论和唯心主义价值论,前者包括要素价值论、劳动价值论及其各种不同派别,后者包括效用价值论及其发展形态的边际效用价值论。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是按照唯物主义逻辑揭示了价值的本质,进而阐明社会经济运行矛盾和规律的科学理论。效用价值论、边际效用价值论则是以唯心主义的认识观为出发点分析价值,利用现代高等数学逻辑庸俗地拓宽经济学研究的领域和范围,其在方法论上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经济哲学是对经济科学的哲学考察。经济哲学在我国的兴起不仅是深化改革,推进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亦是哲学研究力图摆脱贫困化和转轨经济对经济学的理论不断创新与完善的要求所至。发展经济哲学,需要哲学家和经济学家的联盟,更需要发挥经济学家的特殊作用。  相似文献   

4.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通过分析异化劳动的4个规定,开启了生产的总体性研究视角。他对于生产应该是主体和客体的统一,是手段和目的的统一,是活动和关系的统一的理解、关于在人的类本质意义上生产与需要的全面性的观点以及联系整个生产过程和生产环节来考察生产的研究倾向为后来历史维度和社会维度相统一的总体生产思想奠定了经验的、方法的和理论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经济学本质上是关于人与经济活动的科学,应该以人为主体和中心来展开理论研究。中国经济学的研究要有所突破和创新,就应回归经济学的本质。以人为研究起点,把人的意义带回经济学中来,这是中国经济学增强其理论根基、拓展其发展空间的必然选择。在中国经济学的研究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研究的视角,要避免产生认识上的误解,不能把经济学看成是纯粹意义上的人学,更不能视其为抽象的人主义。  相似文献   

6.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长足进步,哲学与经济学的联姻,人的本质不再从单纯的理性思辩去思考。文章通过对人的本质、技术的本质的剖析,阐述了二者的密切联系:技术的本质是人的本质的表现形式。技术的发展于人的本质的发展无疑为一把双刃剑。惟有正确处理好二者的关系,趋利避害,人的本质的发展方能被推至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7.
贺正强 《新智慧》2004,(3A):3-4
现代产权理论认为,经济学在本质上是对稀缺资源产权问题的研究,经济学的一切问题都是可以用产权理论来分析的,对财务与会计的研究也不例外。本从产权角度出发,从本质、主体、对象、职能、目标五个方面来分析财务与会计及其相互关系并且得出有关结论。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范式的创新进行了分析,提出马克思强调用“社会人”研究范式替代“经济人”研究范式,强调运用辩证法分析经济现象,恩格斯在这一研究范式的基础上针对当时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状况对马克思的经济学理论进行了重大发展。本文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范式这一创新的理论及现实意义进行了分析,认为马克恩主义经济学的这一研究范式一直延续至今,成为与西方主流经济学迥然不同的一套研究理论体系,这一研究范式能更好地揭示经济现象的本质和规律,因此这一研究范式对于当代的经济学研究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西方经济学的哲学渊源是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经济学的发展过程就是一个理性化的过程,但经济思想主要来源于经验,并在经验中得到检验。经济学在发展中与其它学科有不断融合的趋势,过分强调数学化对经济学研究是不利的。经济现象充满了不确定性,经济学家要有社会责任感,要把经济研究放到历史背景中去研究,经济学研究越来越注重合作。  相似文献   

10.
哲学社会科学是把人的社会活动和人类社会发展中的规律作为研究对象,以确立人的世界观,人生观,探求社会发展中的规律为基本定位的一门科学。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一部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史。它的特点是:知识的广泛性,发展的易变性,认定上的长期性,应用上的低偿性,评价上的权威性。要使哲学社会科学健康发展,必须从其特点出发,重视学术研究和人才的培养;大力推进理论研究与实际的结合;改革决策研究体系;改进哲学社会科学界的领导。  相似文献   

11.
“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科学发展观”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作出了划时代的丰富与发展:它的形成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认识论;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深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以人为本”不仅体现了唯物主义观,而且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全部真谛。“科学发展”以一脉相承的创新理论体系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保持内在本质的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12.
概括了笔者的两篇文章“发生学视角下自然旅游的本质和行为特点”及“走行:旅游学的逻辑起点”的主要观点。即旅游的本质是一种。走行”欲望的满足.“行”贯穿了人类社会的始终,“行”不仅仅是手段。更是人生的目的和基本需求之一.总结了皮季里姆·A·索罗金的“波动”的历史哲学的主要内容,即公元前580年一公元1920年期间希腊、罗马和欧洲及美国的社会、文化和历史的变迁规律,既不是直线前进或后退的,也不是循环的,而是呈一种时间上不规则的波动。这种波动在文化精神方面就表现为观念的(ideational)、感觉的(sensate)和理性的(idealistic)三种特质.基于如上视角阐释了朝圣和旅游的实质,认为二者都是人类古老的继衣、食、住的需要之后的第四种需要——“行”的需要在不同时代的展现.从而在更基础的行为层次上统一了二者。在更高的认识层次上整合了二者,并深化和促进了旅游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法治理念是法治活动的灵魂,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主要包括党的领导,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等。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科学内涵,准确领会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内在要求,科学把握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精神实质,对于推动执法规范化建设,维护社会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4.
信息的本质与信息哲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对信息哲学问题研究的深入,信息哲学已成为信息学界和哲学界的热点问题和研究领域之一。对信息哲学本质的揭示使哲学研究面临又一次的转向,信息哲学将成为科学技术哲学的一个新的范式。信息哲学的确立不仅是学科自身内在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而且也是当今信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5.
西方产业竞争政策的体系和目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讨论美国、欧共体和日本的竞争政策的方法和体系的差异问题。美国的竞争政策侧重于追求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最大化 ,强调通过竞争的作用来达到这一经济效率目标。欧共体的竞争政策则强调在消费者福利的基础地位 ,通过协调竞争规则来促进欧共体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日本的反垄断法原本从西方吸收过来的 ,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和演变 ,已经具有明显的日本特色 ,其基本功特征是对价格机制的运作缺乏信任 ,对规模经济神话的盲目崇拜和信任 ,结果是经常提倡和鼓励那种必然会导致寡占市场结构的兼并活动。  相似文献   

16.
经济法是调整在国家协调本国经济运行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国家对经济运行的干预与调控是经济法的本质。从“市场经济为什么需要政府之手”这一命题分析出发。研究了政府干预经济运行的必要性、有效性、合法性问题,论述了经济法对于克服市场失灵、促进经济发展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经济法理论研究是我国法学研究重要领域,在我国已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继续深入的情况下,经济法理论研究亟需转型,应由一贯的功能论摆脱出来。考察德国和日本经济法理论学说之演变,无疑有助于这一进程。笔者通过德、日经济法理论学说之演进,说明当前经济法理论已趋于实雾化,特别是德国的经济宪法和经济行政法角度对经济法研究,是十分值得我国借鉴和发展的。  相似文献   

18.
发展低碳经济,是缓解资源压力,保护生态环境,开发清洁资源,促进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本文根据当前学术界对低碳经济的研究状况,从低碳经济的起源、发展和研究的主要内容出发,对低碳经济的典型实践与推进策略以及基本趋势、制约因素和制度环境等方面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并对需要进一步加强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以及未来主要的研究方向进行了简短述评。  相似文献   

19.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推动产业转型与升级的重要环节。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新兴产业特征和战略性产业特征,并且面临产能过剩、无序竞争等问题,因而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否具有规模效应,成为该产业能否由幼稚期和成长期过渡到成熟期,并最终成长为支柱性产业的关键。本文利用A股市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数据,从产业整体、产业分类、政策支持和产权性质的层面分别研究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模效应。研究结果表明,虽然战略性新兴产业整体呈现显著的规模效应,但是基于七大产业的研究揭示出,部分产业规模效应不显著,甚至呈现规模不经济;政策支持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模效应的作用是显著的;在产权性质方面,国有企业规模效应不显著,而非国有企业规模效应显著。  相似文献   

20.
商誉基本概念探微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作者从法学、经济学等不同的空间范围内对商誉的概念问题进行了透视,从会计学的角度对商誉概念 问题进行了诠释,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对商誉概念构筑进行了尝试性的探索,提出了商誉的实质在于各要素有机 结合所产生的“协同效应”的缺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