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公司代理权争夺问题新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洁 《财经科学》2004,(5):25-28
代理权争夺作为公司控制权更迭机制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是争夺者如何使股东相信自己比现任管理者更加有能力来改善公司经营绩效,从而惠泽股东;另外,代理权争夺的价值溢出以及公司控制权私人利益也是两个无法回避的问题.这些缺陷加大了代理权争夺在实践中的应用局限性.  相似文献   

2.
高洁 《当代财经》2004,(3):72-75
随着所有权和控制权的分离,代理成本问题由此而生。代理权争夺作为公司控制权市场的组成部分,其本质就是挑战者与此同管理层竞争以从目标公司的股东手中获取足够多的投票权从而实现对公司的控制。就研究成果来看,可就国内外代理权争夺功能的认识、代理权争夺的效应、代理权争夺与公司治理机构之影响等的理论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商业银行股权结构竞争均衡的核心是控制权争夺.拥有控制权的一方不仅能获得银行价值增值所带来的投责收益,还可能获得各种非投资收益,这些由控制权带来的、超过投资收益的各类收益就是“控制权收益”.本文通过构建控制权收益模型能较好地解释现实中银行股权结构的竞争均衡,结果发现监管者可以通过控制对小股东的“制裁成本”来影响其在具有竞争力差异的国外战略投资者和国有大股东之间的选择,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以国外战略投资者参与为代表的多利益主体对控制权收益的竞争,不会降低股份制银行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代理权争夺利弊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新德 《经济与管理》2003,(2):57-58,56
代理权争夺作为公司控制权市场上一种公司控制权转移方式,具有其独特的内涵与鲜明的特点,它在促进社会福利增加、保护中小股东利益、完善公司治理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但也存在可能会诱发管理者的短视行为、代理权争夺中挑战者的道德风险问题较突出、不利于公司战略的长期稳定等弊端。当前,为充分发挥代理权争夺的积极作用,我国必须做好优化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完善相关的法律规范等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5.
朱琪  卢锐 《生产力研究》2007,(20):116-117
敌意接管等外部控制机制将由于董事会失效而倍增,管理层变动主要集中在经营绩效不佳的企业。高管被迫变动是在经营绩效大幅下降之前,而且随后绩效就有显著提高。总体上,最高主管变动和企业绩效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高层管理者变动会产生显著正价格效应。外部董事在董事会占主导地位的企业中,绩效和首席执行官变动之间关系比内部董事支配董事会的企业要强一些。在控制权争夺之后,新高管更普遍地参与企业资产重组,特别在外部持股者出现的情况下,这些资产重组显著增加了控制权争夺后相关目标企业股价。外部股东的出现是控制权争夺后管理层变换的主要原因,控制权争夺不成功之后管理层变换可能也与接管争夺期间管理者行动相关。  相似文献   

6.
机构投资者参与的控制权竞争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提出了解决我国目前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的第二类委托———代理问题的理论模型。本文认为,机构投资者参与上市公司的控制权争夺与公司治理,通过形成制衡的股权结构,有助于减少大股东控制权私人收益,减少大股东对中小股东的侵吞与掠夺,提高企业的业绩。但是,机构投资者参与的公司治理效果受到股东持股比例、法制环境与机构投资者竞争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股权是企业治理的最重要的内容,同时也是保护投资者利益的必要手段.以往的研究都更多的关注在股权集中的情况下大股东通过控制管理层而对中小股东的利益侵占行为,很少研究在股权分散的情况下管理层对公司的控制以及股权结构发生变化时企业控制权的转移情况.仔细分析万科宝能事件,我们不难发现万科最明显的变化是股权变化引起的企业管理层与宝能系之间的主导权之争.双方通过企业文化、法律制度、资本引入等途径和方式来争夺对企业的控制.论文的研究表明,在股权分散的情况下管理层可以有效控制公司,但是当股权变化时,公司控制权是不稳定的.此外,法律环境也会对控制权的争夺起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8.
本文结合国内外研究成果以及我国当前的市场环境,对可能成为控制权争夺目标的公司会具备什么样的财务特征、股权结构以及公司治理进行了分析,以寻找上市公司控制权争夺的真正动机和目的.我们研究发现: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越差,债务比率越高,当年具有增发或配股资格,产权的可转让性越低,产权性质为国有企业和终极控制人为国有企业或政府机构时,其控制权被争夺的可能性也越高.  相似文献   

9.
控制权收益与超控制权收益——基于企业能力理论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立燕  熊胜绪 《经济与管理》2010,24(8):74-78,92
多数文献将控制权收益定性为控股股东对中小股东利益的侵害,是一种掏空公司的行为。从企业能力理论视角来说,控股股东是基于其独特的组织资源和能力获取控制权收益,这种收益具有合理性,它是对控制性股东卓越组织能力的回报以及在组织过程中对控制权成本的补偿。而超控制权收益则是控股股东组织能力之外的滥用权力和钻法律漏洞所获得的一种非生产性回报,不具有系统性和可持续性,表现为对中小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侵害和掠夺。对控股股东侵害的规制,应在保护其合理控制权收益的基础上遏制其超控制权收益。  相似文献   

10.
张振兴 《经济经纬》2007,(3):132-134
上市公司(特别是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主要特征是内部人控制.上市公司的管理层和控股股东的实际控制人共同构成内部人,内部人共同分享控制权利益带来的好处.监管政策的出发点是降低控制权利益,减少内部人(控股股东和管理层)与中小股东、债权人的利益冲突,维护市场的"三公"原则.  相似文献   

11.
李广子 《经济管理》2020,42(5):54-70
多元化经营在现实企业中普遍存在,这也吸引了大量研究探寻企业多元化经营的动机。已有文献主要关注企业本身多元化经营,忽略了控股股东因素,从而存在一定的认知偏差。不同于已有文献,基于手工搜集数据,本文首次考察了控股股东多元化经营与上市公司多元化经营之间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首先,控股股东多元化经营与上市公司多元化经营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替代关系,说明控股股东将上市公司多元化经营作为其整体多元化经营战略的一部分;其次,从影响机制上看,控股股东持有上市公司的权益在其总资产中份额越高、其他大股东持股比例越高、上市公司所处地区市场化程度越高,控股股东多元化经营与上市公司多元化经营之间的替代关系会越弱,说明那些有助于减轻控股股东对上市公司进行干预的因素将会弱化这种关系。本文为理解企业多元化经营行为以及企业与其控股股东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2.
政府控制、终极控制人与上市公司债务期限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代理理论框架下,基于我国政府干预的制度背景,以2004-2006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了终极控制人与其所控制的上市公司债务期限结构选择的关系.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国有企业性质的终极控制人所控制的上市公司长期负债比例偏高.进一步区分不同行政级别的政府终极控制人进行回归,发现政府终极控制人的行政级别越低,企业长期债务比例越高.另外,通过对不同控股方式的样本公司分别进行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在终极控制人通过复杂组织结构方式间接控制的上市公司中,终极控制人的不同产权性质及不同行政级别对上市公司长期债务选择的影响更加显著.上述研究发现,为认识政府控制和干预对企业财务决策的影响提供了更深入的证据,进而为厘清中国转轨经济进程中的政企关系提供了新的补充证据,并对理解不同组织结构方式的上市公司债务期限结构的差异性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3.
债权人对控股股东的制衡力量在学术界一直鲜有人关注。文章就企业的银行负债对控股股东代理成本的影响进行了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检验了产权性质对二者关系的调节作用,以及内部治理机制和法律环境与银行负债的交互作用。利用中国A股房地产上市公司2003-2011年的面板数据,研究表明:企业的银行负债显著降低了控股股东代理成本;产权性质对二者关系具有调节作用,公司内部治理机制、法律环境与银行负债存在交互作用。文章所得出的研究结论既丰富了委托代理、资本结构等相关理论,又对银行与国有企业产权改革以及企业融资决策具有较强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张晓庆  马连福  高塬 《经济管理》2022,44(1):140-158
股权质押使控股股东面临控制权转移风险,其有动机进行市值管理。本文以2011-2019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考察股权质押情境下控股股东是否存在调整广告投入的行为。研究结果发现,控股股东进行股权质押后,公司广告投入水平显著提高,说明股权质押情境下控股股东会通过策略性地增加广告投入进行信息管理,而非通过削减广告投入进行向上盈余管理,证实广告具有短期股票回报效应;控制权转移风险较大时,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对广告投入的正向影响更明显,说明股权质押情境下控股股东增加广告投入是出于缓解控制权转移风险的动机。进一步研究发现,在散户规模较大和产品直接与消费者接触的企业,广告更容易吸引投资者注意力,此时控股股东增加广告投入的动机更强,该行为短期内可以提振股价,但没有起到改善经营业绩的作用且加剧了股价波动。本文为资本市场和产品市场的联系提供了证据,且对相关部门加强上市公司广告费用监管具有一定的政策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论股权分置的本质、缺陷及其治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非流通股与流通股的产权差异与利益分配格局差异,是正确理解股权分置本质的前提。资本利得收益权是流通股股东独享权利,这是具有实践意义的创新点.并通过分析指出该项权利是流通股股东的核心利益所在。股权分置的根本缺陷在于交易成本畸高。股权分置仅仅是股市下跌的原因之一,流通股股东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才是股市每况愈下的根本原因。只有在流通股股东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护的前提下,才能有公平合理的股权分置改革。股权分置改革的实质是产权博弈。  相似文献   

16.
在金字塔结构下,股东与经营者之间以及控股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两类治理关系普遍存在,对于上市公司治理问题的研究也从单一治理关系分析框架向两者权衡分析转变。在双重治理关系视阈下,股权激励成为利益主体之间博弈的重要工具。本文在提出双重治理关系分析框架的基础上,运用2006~2009年我国上市公司面板数据对股权激励的双重效应及其与控股股东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股权激励对于第一类代理问题具有显著的治理效应,但对第二类代理问题的治理效应并未显现,这与控股股东对其存在显著的抑制作用有关,股权性质能够对股权激励与控股股东不同效应的体现以及两者关系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7.
股权结构与控股股东行为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屠巧平 《技术经济》2009,28(7):100-104
关于股权结构与控制权收益实证分析表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越高,控制权收益越高;第二大股东与第一大股东之间的相互制衡有利于限制控股股东的掠夺行为,减少控制权收益。因此,降低股权集中度、充分发挥大股东之间的相互制衡作用是规范控股股东行为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以2000-2008年进行了劣质收购的730个上市公司为样本,对其控制权是否再度发生转移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控股股东的持股比例越高,进行劣质收购后其控制权发生转移的概率越低。当控股股东持股比例较低时,盈利能力强、杠杆高、成长性好但营运能力差、规模小的公司更容易发生控制权转移;当控股股东持股比例较高时,流动比率差、杠杆高的劣质收购公司更容易发生控制权转移。这说明控制权市场的作用因控股股东持股比例的高低而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9.
康轶  陈耿  呙竹 《技术经济》2012,31(11):110-114
以我国A股市场中在2008年和2011年控股股东增持股份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研究控股股东增持股份的原因。研究发现:增持可能是大股东在一定政治目的下结合公司自身财务情况而采取的行为。  相似文献   

20.
付世俊 《技术经济》2014,(8):99-105
以2008—2012年中国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通过回归分析研究了在中国资本市场发展不完善、股权集中的条件下终极控股股东的盈余管理对公司股价同步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终极控股股东有强烈动机影响公司的盈余信息披露,导致噪音信息增多、公司的股价同步性下降,股价同步性更多体现市场噪音量而非信息效率;非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通过操纵盈余来影响股价进而影响股价同步性的能力强于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