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黄卓  陶云清  王帅 《金融研究》1981,(收录汇总):96-114
以中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为准自然实验,本文采用2010—2020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考察了社会信用环境改善是否以及如何影响企业违规行为。实证发现:第一,社会信用环境改善显著抑制了企业违规行为;第二,社会信用环境改善显著降低了企业违规倾向和被稽查的可能性。同时,社会信用环境改善也显著降低了信息披露违规、经营违规和企业管理者违规;第三,这一抑制作用对于非国有企业、公司治理水平较差、内部控制质量较低以及营商环境较差地区的企业更为明显;第四,社会信用环境改善影响企业违规的机制包括降低代理成本、缓解融资约束以及提高信息透明度;第五,社会信用环境改善有效降低了企业经营风险和破产风险。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2008—2019年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了企业信用评级与股票错误定价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具有信用评级和高信用评级的公司股票错误定价水平较低;金融脱媒、产权性质与企业战略差异度显著影响信用评级作用的发挥。具体而言,信用评级在金融脱媒程度较高的宏观环境下、产权性质为国有以及战略差异度较大的企业中对股票错误定价的缓解作用更为显著。作用机制分析表明,企业信用评级具有信息效应和监督效应,通过缓解信息不对称和降低盈余管理,修正了股价偏离价值的程度;信用评级等级则是通过提高投资者关注和降低企业融资约束缓解了股票错误定价。研究结论有助于投资者更好地理解信用评级在资本市场发挥的作用,也为信用评级监管提供了理论证据。  相似文献   

3.
社会信用作为制度环境的核心构成,对企业的变革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文章以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国人民银行等部委推动的社会信用体系改革试点为准自然实验,实证检验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影响效应及其作用路径。研究发现,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显著提高了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水平。作用路径及经济后果检验发现,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主要通过决策优化效应和资源虹吸效应两条路径作用于企业数字化转型,并最终促进了企业高质量发展。拓展性研究发现,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促进作用在信息不对称较严重和经济地位较低的企业中更为明显。此外,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所形成的制度型信任与方言和儒家文化所形成的关系型信任在促进企业数字化转型方面呈现出替代效应,即制度型信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关系型信任的不足。文章揭示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服务实体经济的具体形式,为我国持续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和助力实体经济转型乃至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4.
信用债违约事件不仅让投资者损失惨重,还可能通过信用风险传染对非违约企业的经营活动产生影响。本文发现,在市场出现信用债违约后,同城市的非违约民营企业会进行更多向上的真实盈余管理,不过类似的影响在同行业非违约企业中并不明显。机理分析显示,信用债违约事件导致当地企业融资约束增大是非违约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重要动机,特别是偿付能力更弱或融资需求更大的非违约企业将进行更多的盈余管理;并且还发现,向上的盈余管理有效缓解了信用债违约对非违约企业融资的负面影响。进一步地,盈利可疑或者负面事件缠身的非违约企业会进行更多的盈余管理;此外,在金融发展水平较高、经济规模更大的地区,非违约企业受信用债违约的影响相对更小。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企业声誉的角度,分别分析了企业实施社会责任战略和盈余管理对于企业声誉的影响,研究了企业社会责任战略与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对于企业声誉的综合效应。本次研究着重运用了文献分析法、实证分析法、数学建模法和比较分析法。经过数据分析,本文得出企业实施盈余管理使企业声誉降低;积极的企业社会责任战略能够提高企业声誉,且可以抵御盈余管理对企业声誉的负面影响,甚至能够起到屏蔽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企业声誉的角度,分别分析了企业实施社会责任战略和盈余管理对于企业声誉的影响,研究了企业社会责任战略与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对于企业声誉的综合效应。本次研究着重运用了文献分析法、实证分析法、数学建模法和比较分析法。经过数据分析,本文得出企业实施盈余管理使企业声誉降低;积极的企业社会责任战略能够提高企业声誉,且可以抵御盈余管理对企业声誉的负面影响,甚至能够起到屏蔽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合规经营是银行稳健发展的基石,社会信用是影响银行经营行为的重要因素.为验证地区社会信用与银行合规经营的内在关联,本文选取中国295个城市的社会信用和银行合规经营数据,实证检验了地区社会信用对银行合规经营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地区社会信用水平越高,银行经营越合规;不同类型的银行受到地区社会信用的影响存在差别,相比大型银行和总部同地的银行,中小型银行和总部异地的银行受到地区社会信用的影响更显著;总部与分支机构的地理距离、银行业竞争程度、信贷资金分配市场化程度、地区政府环境等对地区社会信用与银行合规经营的关系均具有显著调节效应.本文为研究银行合规经营提供了新的视角,同时从微观视角验证了社会信用对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依据2007-2018年中国沪深A股被实施风险警示企业的同行企业样本,考量企业被实施股票风险警示对同行企业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风险警示信息具有同行企业治理效应,即行业中有企业被实施风险警示后,同行企业盈余管理程度会显著降低,这种效应在非国有企业和市场竞争地位较低的企业中更为明显。作用路径分析表明:风险警示信息增加了债权人对同行企业的行业风险感知,提高了同行企业的债务资本成本,同行企业为了降低债务资本成本会主动增加信息透明度,降低盈余管理程度。  相似文献   

9.
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部分,国家审计的作用不只体现在对被审计单位的直接效应,还体现在通过一定组织和人员产生的间接影响。研究发现,国家审计可以经被审计企业的连锁董事向董事联结企业溢出,抑制联结企业的盈余管理;连锁董事及联结企业的不同特征在国家审计对联结企业盈余管理治理中发挥了不同作用。国家审计对董事联结企业盈余管理的抑制有利于提高资本市场信息效率,降低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收费。研究结果不仅证明了国家审计的监督作用可以经连锁董事向非被审计企业外溢,一定程度上打开了国家审计对董事联结企业盈余管理作用的“黑箱”,也有助于更全面认识国有企业连锁董事的积极作用,更全面准确评价国家审计的监督治理效应。  相似文献   

10.
本文基于2010—2021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以我国融资融券制度和转融券制度为准自然实验,从卖空的事前威慑和事后惩罚视角,系统考察了卖空机制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效应、传导机制及经济后果。研究发现,卖空机制引入、卖空进一步放松和实际的融券交易量均显著促进了企业社会责任。机制检验发现,卖空机制引入和实际的融券交易通过提高股价信息效率(信息效应)和降低盈余管理程度(治理效应)对企业社会责任发挥促进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卖空机制引入和实际的融券交易对企业社会责任的促进作用提升了长期的企业价值。研究结果表明,卖空机制对企业社会责任具有外部治理效应,支持了企业社会责任的“股东主义”观点。本文为卖空的外部治理效应提供了新证据,并对资本市场改革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1.
王军富 《征信》2016,(11):17-22
中央提出的"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案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帮助企业降低成本",而信用成本不仅是构成企业成本的重要部分,更是影响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的主要因素。加强和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有效降低企业的信用成本,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的重要举措。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视角,分析研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与信用成本的相互关系,以及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降低信用成本的博弈机制,对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降低信用成本、提高经济效率等问题提出一些建议和思考。  相似文献   

12.
在数字普惠金融蓬勃发展的过程中,考察影响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因素极具重要性。社会信用是否会影响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本文利用2011—2019年中国280个城市的样本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第一,社会信用可以显著促进地区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尤其促进地区使用深度和数字化程度的增长,在利用双重差分模型和工具变量方法处理内生性问题并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之后,结论保持不变。第二,社会信用通过促进金融科技创新和提升地区创业水平来促进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第三,社会信用对数字普惠金融的影响集中在中西部地区和四线及以下城市,法制环境发挥着正向的调节作用,政府的支持也有助于强化社会信用的正向影响。第四,社会信用的空间溢出效应在促进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过程中同样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的研究为以建设和完善社会信用体系促进数字普惠金融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和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13.
张远 《征信》2021,39(11):46-50
社会信用体系是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必然的选择.尤其我国现阶段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叠加期,社会治理面临着诸多难点,亟须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应树立法治思维,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技术,强化信用监管,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培育信用文化等,以加快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创新.  相似文献   

14.
社会信用意识不强,信用环境不佳。社会民众对信用意识和信用道德规范的认知程度不够,且雅安属经济欠发达地区,市场信用交易不发达,社会信用关系淡薄,总体信用环境不容乐观。从金融情况看:一是逃废债情况严重。全市逃废债企业共91户,逃废债笔数102笔,金额17726万元。二是企业欠息收回难。截止2004年11月末,全市欠息企业892户,欠息1615笔,余额共计10.87亿元。全市被起诉企业146户,  相似文献   

15.
吴晶妹 《征信》2015,(2):1-4
社会信用体系是以信用为基础进行社会资源配置的创新制度安排。信用已经成为一种生产要素,这体现了一种社会公平。作为社会资源配置的新依据,信用资本比实体资本来得更直接,有时甚至可以一票否决。信用资源的有效利用与合理配置需要信用监管体系与市场机制共同作用。信用提高了现代生活的质量与效率,建立并发挥社会信用体系的作用已经成为现代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必不可少的内容。  相似文献   

16.
减少不良金融资产,是金融创安工程的核心工作,但多年来,我国金融系统的不良贷款率一直居高不下,一方面是金融部门自身的管理问题;另一方面是社会信用问题。笔者认为,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信用问题,社会信用混乱无序,是金融不良资产产生的重要根源。因此,要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降低不良贷款率,一方面金融门要继续加强管理,扎实推进治标工作;另一方面政府、金融机构、企业和社会各界要齐心协力,积极配合,实施治本工程,重树社会信用观念,加强信用法制建设,整治社会信用秩序。  相似文献   

17.
李春涛  赵一  徐欣  李青原 《金融研究》2016,430(4):144-157
本文使用2006-2014年的中国上市公司数据,研究了分析师跟踪对企业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的不同作用。在控制了内生性和其它相关因素的基础上,本文发现:分析师对应计盈余管理具有监督效应,能够减少应计盈余管理;相反,其对真实盈余管理具有促进作应,跟踪分析师越多,企业真实盈余管理越多。本文对这一现象的解释是:与应计盈余管理相比,真实盈余管理具有较高的隐蔽性,分析师易于监督隐蔽性较差的应计盈余管理,这种监督迫使经理人转向真实盈余管理。本文的结论有助于全面认识和评价分析师的治理作用,指出了分析师跟踪的缺陷,为完善分析师的治理职能提供理论支持和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18.
郭少华 《征信》2023,(8):55-59
良好的信用是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的前提条件,有助于提升社会组织治理能力,有利于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当前社会组织信用体系建设面临着社会信用法律体系建设不够完善、信用评价指标精准化程度不够高、社会信用风险预警机制不健全等风险挑战,究其原因在于社会组织管理的法律碎片化、社会组织信用制度建设滞后、社会组织诚信文化氛围亟待加强、社会组织专业化人员匮乏等。因此,提出加快社会组织信用立法、健全外部监管体系、优化社会组织内部治理、提高社会组织成员的诚信意识、强化社会组织行业自律等应对对策。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我国融资融券交易试点为背景,研究融资融券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采用双重差分模型,我们发现,对比控制组公司,成为融资融券标的证券后,融资融券公司的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显著降低;在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地区,融资融券能够抑制盈余管理,而在市场化程度较低的地区,融资融券的上述作用并不明显;进一步考虑公司内部股权结构的影响,对于大股东缺乏制衡的公司,只有处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地区,融资融券对盈余管理的约束作用才能体现,此时外部市场环境的影响更加明显。这些结果表明,融资融券具有公司治理效应,其发挥有赖于外部市场环境的建设。  相似文献   

20.
当前我国社会信用秩序混乱已到了比较严重的程度,正在严重危害企业、银行的经营和社会再生产的正常循环以及我国的投资环境.对其应从宣传教育、制度建设、法律规范、行政管理等方面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