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目的 测算宁夏不同收入人群医疗补助受益水平及公平性.方法 采用受益归属分析法测算补助受益分布,集中指数和Kakwani指数法分析其受益公平性.结果 宁夏人均财政医疗卫生支出呈逐年上涨趋势.最低组人群平均受益额高于最高组.2016年和2018年门诊和与住院的集中指数与Kakwani指数为负值,公平性较好,具有累进性.结论...  相似文献   

2.
《经济研究》2016,(7):132-146
公共医疗服务在中国能否消除不同收入群体健康不平等和因病致穷、因病返贫现象,成为矫正社会现金收入分配差距的重要手段,关键取决于谁从公共医疗服务中受益。本文在受益归宿分析框架下,基于CFPS 2008—2012年入户调查数据和保险价值法,对公共医疗服务受益归宿及其收入分配效应进行估计。结果表明,中国新医改后,扩大的医疗保险覆盖面和更高的医疗服务保障能力,不仅提高了公共住院服务受益分配累进性,而且实现了一定程度的正义性,使最穷收入分组成为新医改后公共住院服务的最主要受益群体。公共住院服务受益正义分配使中国家庭间收入分配基尼系数下降了5—7个百分点。然而,新医改后,中国公共住院服务受益再分配存在两个明显特征:一是严重偏向最穷收入分组的成本分担显著弱化了公共医疗服务收入再分配效应,使中国家庭间收入分配基尼系数上升2—3个百分点;二是尽管新医改后,中国公共住院服务受益分配一定程度上更加偏向最穷收入分组,但其产生的再分配效应不是发生在最穷与最富两个收入分组之间,而是发生于前80%收入分组之间,后者造成2010年和2012年中间60%收入分组从公共住院服务中受益不足总收益的30%。  相似文献   

3.
文章基于1997~2008年浙江省教育支出和卫生支出的受益归宿分析表明,民生支出的最大受益者为人均收入最高地区居民,最大受损者为人均收入次低地区居民,民生支出具有累进性,距离公平正义的政策初衷仍有一定差距。但是,如果考虑不同收入组别生活成本、支出需求的差异,民生支出的公平程度将有所提高。通过建立因素法转移支付制度,提高民生支出比重,可以进一步提高民生支出的公平正义水平。  相似文献   

4.
教育公共支出归宿研究公共支出利益为谁获得及其引起的人际间收入分配影响。本文对教育公共支出归宿研究中的受益者确定、公共支出的衡量与归宿等内容进行文献梳理,并对国内公共支出归宿研究成果作简要评述。  相似文献   

5.
本文基于受益归宿方法(BIA)对52个国家1960~2000年期间,政府卫生支出受益分布的研究文献进行梳理,结果发现:(1)政府卫生资源的整体分配,有利于富人,但是相对收入分配的初始格局,具有缩小收入差距的累进性;(2)公共卫生资源的分配,相比医院方面的资源分配,更有利于穷人;(3)政府卫生资源的分配,随着支出规模增加呈现有利于穷人的趋势。扣除受益归宿方法差异导致的结果差异,人均政府卫生支出额、城镇化水平、政府治理等社会经济环境,政府对各卫生支出项目的偏好差异、个人支付比例都是影响受益归宿差异的重要因素。提高政府治理水平、推进城镇化进程;加大公共卫生支出的绝对额以及在整个政府卫生支出的相对额;降低低收入群体个人支付卫生服务比例都有助于进一步提高我国政府卫生资源公平性。  相似文献   

6.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参与或影响经济发展而产生的公共支出具有典型的利益转移分配效应.本文基于马克思主义社会阶级结构的视角,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公共支出的群体利益归宿进行了测算分析.研究发现:(1)中国社会阶层结构演变沿着农民群体减少、专业技术和人力资本导向群体规模扩大的良性路径进行.(2)各阶层群体公共支出受益总额均持续增加;在2007年支出科目改革之前,农户公共支出受益占比逐渐减小,干部、城镇非就业人员、农村乡镇企业及私营个体从业人员的受益占比趋于提高;农村居民整体的公共支出受益占比呈现上升—下降—再上升的变化.(3)从人均受益额来看,各群体受益程度均实现大幅度提高,但农村居民群体受益程度低于城镇居民群体,公共支出利益分配具有城市偏向和城乡二元分割特征,不同阶层群体之间的人均受益差距呈现扩大趋势.上述结论为新时代继续优化社会阶层结构、改善公共支出利益分配格局,进而提高共享发展成果的公平性、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7.
在一个公私混合经济中,公共支出归宿必须兼顾经济增长与社会公平。具体而言,生产性公共支出更多地归宿于资源禀赋丰裕的富裕人群;社会性支出基于群众呼声和政府社会公平目标而大多归宿于贫困群体;在政府追求高增长的前提下,富裕人口比贫困人口得到了更多的公共支出,如果政府考虑群体呼声和社会公平,则贫困人口得到公共支出的份额将会越来越多。基于中国社会经济财政制度特征,利用中国省际数据实证表明,理论模型的三个命题在中国是成立的。建议建立完备的公共支出归宿机制,以均衡激励经济增长与社会公平。  相似文献   

8.
中国财政再分配与减贫效应的数量测度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中国正致力于践行共享发展新理念,测算现行财政再分配体系是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缓解收入分配差距、减轻贫困,从而实施更为"精准"的财政再分配,是关键一环。本文拓展了传统财政再分配分析方法,将财政收入端和支出端纳入统一研究框架,基于CFPS2012入户调查数据和投入产出表,构建居民收入核算账户,运用标准财政归宿法,测算出中国居民的财政净受益;采用"匿名"与"非匿名"评价指标,综合测度了"一揽子"财政工具的再分配和减贫效应。结果显示:中国财政分配体系对市场分配整体上呈微弱的正向调节效应,财政体系整体使全国基尼系数下降了4.06%,其中,基本社会保险、公共服务、转移支付和直接税的边际贡献分别是2.48%、2.34%、1.75%、1.19%,而间接税的边际贡献为-1.57%,起逆向调节作用;中国财政再分配工具具有显著减贫效应,财政再分配使全国贫困广度、深度和强度均下降20%以上,其中,支出端具有"济贫"性,收入端的间接税具有显著"劫贫"性。总体上,弱累进财政再分配体系甚至逆向调节的财政再分配工具,与共享发展存在矛盾。实现共享发展,迫切需要重构"精准"财政再分配体系,加快构建以税负归宿公平和公共支出受益归宿公平为核心的现代财政制度。  相似文献   

9.
《经济研究》2019,(8):103-119
本文从代际平衡的视角探讨人口老龄化对中国地方公共福利性支出的影响。理论分析表明,人口老龄化对人均公共福利性支出以及福利性支出与消费型支出比值的影响,取决于老年人福利性支出的受益率以及年轻人负担的劳动所得税税率的高低。基于面板平滑转换模型的实证分析证实了理论分析的假说,其结果显示:第一,当老年人福利性支出的受益率低于55.51%时,人口老龄化与人均公共福利性支出存在负相关关系;但是,当老年人福利性支出的受益率高于55.51%时,在高所得税负地区,人口老龄化与人均福利性支出负相关,在低所得税负地区,人口老龄化与人均福利性支出正相关。第二,当老年人福利性支出的受益率低于72.34%时,人口老龄化与两类支出的比值负相关;但是,当老年人福利性支出的受益率高于72.34%时,人口老龄化与两类支出的比值正相关。本文认为,在人口老龄化加速推进的背景下,政府不仅要适度增加福利性公共服务的供给,还应提高老年人在养老、医疗等社会福利体系中成本分摊和受益分享的对应性,避免公共福利性支出的增长对代际财政平衡和财政可持续性产生巨大冲击。  相似文献   

10.
公共教育支出是公共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公共教育支出绩效考评制度无疑会提高公共教育支出管理效能和资金使用效益。本研究报告将以公共教育支出为对象,试图建立一套公共教育支出绩效考评制度。我国以往对公共教育支出绩效考评制度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单个资金使用项目的绩效考评,而本项研究更进一步地针对部门支出进行整体的绩效考评,具有更强的适用性。一、公共教育支出绩效考评制度构建的初衷与目标预期公共教育支出绩效考评制度的构建,其制度安排的初衷在于促进以下目标的实现。1·公共教育支出绩效考评制度的构建为公共支出绩效考…  相似文献   

11.
文章基于我国社会"二代"现象的现实背景,从公共教育支出的视角,依据代际收入流动理论,采用我国各地区教育经费支出和生均教育经费数据以及"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数据,运用多重门槛模型对我国公共教育支出影响居民代际收入流动的作用机制与程度进行了理论与实证分析。研究发现:(1)当前我国代际收入流动性较低,各地区公共教育支出水平会影响代际收入流动性的大小,加入公共教育支出变量后,代际收入弹性为0.548,公共教育支出对子代收入的弹性为0.154;(2)随着政府教育支出水平的提高,公共教育支出水平越高的地区代际收入流动性的增加越显著;(3)各地区公共教育支出对代际收入流动性的影响程度并不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而不同。因此,无论经济发达地区还是落后地区,政府对公共教育的投入都应该持续进行,只有累积到一定程度后才能显著改善代际收入流动性,缓解"二代"现象。  相似文献   

12.
政府教育支出效益的有限性分析及模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政府教育支出与国民经济发展的速度不相适应 ,应该继续加大对教育的支出 ,改善支出结构。政府教育支出效率要受到政府财力、公共支出政策及国家教育政策目标的约束 ,但无论政府教育支出的效率如何 ,都会产生对社会公共教育需求和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本文在确定政府教育支出所产生效益的指标后 ,用模型分析了政府增加教育支出的效益 ,并进行评价 ,认为当前我国政府应该调整教育政策目标 ,减少高等教育支出比例。  相似文献   

13.
文章利用1995-2006年城镇家庭收支调查数据,测算了我国医疗保健个人现金支出的累进度指数,包括Kakwani指数和Suits指数,并采用可支配收入、消费性支出和非食品消费支出衡量支付能力,分别计算相应的累进度指数.研究结果表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推行以来,我国个人现金卫生累退程度不断增加,这主要归咎于医疗保险覆盖不广泛以及分布不公平.这一结论对进一步改革我国社会医疗保险制度有着重要的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14.
刘健 《技术经济》2012,31(4):98-103
利用2003—2010年我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对教育支出、医疗卫生支出、科技支出、社会保障补助支出和环境保护支出五类非经济性公共物品支出需求函数进行了估计,实证检验了与公共支出需求相关的因素。结果显示:非经济性公共物品需求与人均收入、人口规模和城市化率正相关;在温饱问题解决后,随着居民收入的增加,即使居民的税收负担有所上升,居民对教育、医疗和科技的需求也会不断增加;失业率的上升会减少居民对教育、科技和医疗的需求,但会增加对社会保障的需求;环境保护关系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可能有助于缓解环境保护支出与需求的矛盾。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利用税收背离和边际受益归宿分析方法,测度了现行政府间税收划分制度下中国省际和地市 (州) 间的受益情况.研究表明,货物劳务税、企业所得税和总税收在省际间均存在明显的税收背离和税收转移现象,北京、上海、广东、浙江等是政府间税收划分的税收流入地和受益地,山东、河北、河南、湖北、湖南等是政府间税收划分的税收流出地和受损地.在省以下税收划分中,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划分的边际受益总体上具有"亲富"特征,营业税划分的边际受益总体上呈现出"亲贫"特征,而总税收在省以下税收划分中的边际受益率差距相对不大.笔者认为,以征缴地征得税收就地划分的征管分配模式,导致现行中央与省、省与地市 (州) 间名义上相对统一的税收划分方式在实际运行中存在比较严重的受益不公现象,下一步的政府间税收划分和地方税改革应充分考虑地区间的税收背离和税收受益分配.  相似文献   

16.
我国公共教育支出绩效考评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指标体系构建方法综述及特点分析公共教育支出绩效考评指标体系的构建是基于考评者对公共教育支出活动的认知。由于教育活动本身以及公共教育支出的复杂性、多维性等特点,不同的考评者会对公共教育支出活动产生不同的认知,从而形成不同的考评公共教育支出绩效的模式和框架。一套指标体系的评价效果如何,关键在于其评价体系是否能够科学、合理的设定指标体系结构以及正确的选择具体指标,从本质上全面的反映公共教育支出活动的内涵和特征,客观地评价其绩效。目前我国关于公共教育支出绩效的考评工作才刚刚起步,其指标体系构建的研究还比较…  相似文献   

17.
公共支出范围:分析与界定   总被引:47,自引:2,他引:47  
本文建立一个新的理论假设 :政府存在的天然合理性在于防范和化解公共风险 (在不同历史条件下 ,其表现形式不同 ) ,并以此为逻辑起点 ,提出了两个基本观点 :一是公共风险决定公共支出 ;二是公共支出的使命是防范和化解公共风险。在此基础上 ,本文构筑了界定公共支出范围的两种基本方法———风险归宿分析法和反向假设分析法。  相似文献   

18.
一、我国公共教育支出绩效考评制度构建的目标由于认识水平的缺陷和客观条件的限制,要一次性构建这样的理想化绩效考评制度是不可能的,只能在不断的实践中逐步完善。就目前看来,作为公共教育支出绩效考评制度有效反映公共教育支出的各个方面,一个完整的考评制度应反映以下内容:(1)输入。指为了提供公共教育服务所需要的所有的资源,包括人员、物力、财力。(2)过程。指公共教育实施过程中的各种投入。(3)输出。即公共教育所提供的产品,包括中间产品。(4)结果。指公共教育各项产出与服务产生的影响。由此,确立考评的目标对于建立公共教育支出绩…  相似文献   

19.
高等学校与政府、用人单位和受教育者个人一样 ,应该成为高等教育的受益主体。这种受益主体的确立 ,是人们在认识教育价值的基础上 ,所形成的对教育功效的态度 ,它体现着教育产业入世应有的教育服务贸易观念 ,是教育本质与教育赢利现实性调和的产物 ,是教育产业经营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20.
文章对1978-2006年我国行政支出归宿于社会公众的普遍利益与归宿于公职人员的特殊利益进行了系统的经验估计和分析。研究表明:其一,从整体水平看,受预算制度不完善等因素的影响,在这29年间,按可比价格计算,我国行政支出归宿于公职人员的特殊利益高达40%,而归宿于社会公众的普遍利益仅为60%。其二,从时间趋势看,随着财政观念从"积累型财政"向"消费型财政"的转型,行政支出归宿于公职人员的特殊利益所占比重日益扩大,在2000年之后甚至超过了5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