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5 毫秒
1.
消除地方政府成为利益主体的负面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树臣 《经济论坛》2003,(20):63-63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地方政府作为一级行政单位,本身没有真正的经济利益可言,主要任务是代理中央对地方进行行政管理,但随着80年代以来我国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的不断推进与深入,地方政府的角色发生了变化,其自身经济利益也有了改观,不仅发展壮大,而且在一定程度上确立了地方政府作为独立利益主体的地位。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我国地方政府独立意识的形成和独立利益主体的建立始于80年代初财政体制的改革,财政体制改革使地方政府感到了生存的压力,改革越深入,生存的压力越大,追求地方利益的行为也就变得越来越自觉。1980年2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  相似文献   

2.
当前我国国民收入分配不公平的现象日益突出,这是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弱化的表现。究其原因可追寻到政府内部的"部门利益"问题。部门利益的固化与扩张,带来横向的部门财力割据,主宰了政府财政分配的权力;加剧了纵向上的财力上收,使地方财政困难,公共服务能力不足。改革决策与行政不分的行政体制和零碎化的财政分配方式,破解部门利益切割,才能有效实现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  相似文献   

3.
《经济师》2015,(8)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自2003年起国家陆续实施了粮食生产直接补贴、农资综合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等一系列粮食生产利益补偿政策,这些财政政策的推行,不仅促使农业更好的发展,也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对粮食增产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为了更好地落实这些粮食生产利益补偿财政政策,平衡国家粮食安全与财政对农支出依存关系,文章以粮食生产利益补偿的理论依据为切入点,分析利益补偿的必要性和立足点,进而有效发挥政策的社会和经济效应。  相似文献   

4.
劳资冲突的产生与劳资之间的利益分配密切相关,构建"利益分享型劳动关系"可以作为完善我国劳动关系治理机制的重要思路。从理论基础来看,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威茨曼的"分享经济"理论都涉及到劳资之间的利益分享问题。从比较视野来看,世界各国都存在着谈判型、财政参与型、产权参与型三种劳资利益分享的实践模式。在我国要构建利益分享型劳动关系需要面对如下制度障碍:集体谈判机制不健全,工人工资定期增长机制不完善,缺乏财政参与型利益分享机制。我国构建利益分享型劳动关系机制的路径选择为:建立具有实质内涵的集体谈判制度,完善工人工资定期增长机制,结合地区、企业的具体情况逐步推进财政参与型和产权参与型利益分享机制的实施。  相似文献   

5.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参与或影响经济发展而产生的公共支出具有典型的利益转移分配效应.本文基于马克思主义社会阶级结构的视角,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公共支出的群体利益归宿进行了测算分析.研究发现:(1)中国社会阶层结构演变沿着农民群体减少、专业技术和人力资本导向群体规模扩大的良性路径进行.(2)各阶层群体公共支出受益总额均持续增加;在2007年支出科目改革之前,农户公共支出受益占比逐渐减小,干部、城镇非就业人员、农村乡镇企业及私营个体从业人员的受益占比趋于提高;农村居民整体的公共支出受益占比呈现上升—下降—再上升的变化.(3)从人均受益额来看,各群体受益程度均实现大幅度提高,但农村居民群体受益程度低于城镇居民群体,公共支出利益分配具有城市偏向和城乡二元分割特征,不同阶层群体之间的人均受益差距呈现扩大趋势.上述结论为新时代继续优化社会阶层结构、改善公共支出利益分配格局,进而提高共享发展成果的公平性、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6.
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利益的公平分配问题日益突出,政府必须加强对利益分配的重视,尤其需要通过财政手段来促进利益的公平分配。政府通过财政公平调节利益分配,首要的问题是扩展财政公平的内涵,从仅重视财政收入公平到同时注重财政支出和财政预算公平,同时要把这三者的公平作为一个有机的统一体联系起来,通过财政的公平促进利益的公平分配甚至社会公平的建立。  相似文献   

7.
农民减负增收问题是关系到我国政治、经济、社会能否稳定发展的重大问题。减负是增收的基本保障。农民沉重的不合理负担主要来自于不规范的政府行为。政府减负才能保证农民不合理负担的减轻。减轻农民负担要求进一步推进农村地方及基层管理体制的改革,剪除政府不合理的行政行为和经济指标,加大对农村财政支持,从根本上解决农民负担过重问题,为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创造条件,使得农民得到一定的切实利益。  相似文献   

8.
中国财政再分配与减贫效应的数量测度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中国正致力于践行共享发展新理念,测算现行财政再分配体系是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缓解收入分配差距、减轻贫困,从而实施更为"精准"的财政再分配,是关键一环。本文拓展了传统财政再分配分析方法,将财政收入端和支出端纳入统一研究框架,基于CFPS2012入户调查数据和投入产出表,构建居民收入核算账户,运用标准财政归宿法,测算出中国居民的财政净受益;采用"匿名"与"非匿名"评价指标,综合测度了"一揽子"财政工具的再分配和减贫效应。结果显示:中国财政分配体系对市场分配整体上呈微弱的正向调节效应,财政体系整体使全国基尼系数下降了4.06%,其中,基本社会保险、公共服务、转移支付和直接税的边际贡献分别是2.48%、2.34%、1.75%、1.19%,而间接税的边际贡献为-1.57%,起逆向调节作用;中国财政再分配工具具有显著减贫效应,财政再分配使全国贫困广度、深度和强度均下降20%以上,其中,支出端具有"济贫"性,收入端的间接税具有显著"劫贫"性。总体上,弱累进财政再分配体系甚至逆向调节的财政再分配工具,与共享发展存在矛盾。实现共享发展,迫切需要重构"精准"财政再分配体系,加快构建以税负归宿公平和公共支出受益归宿公平为核心的现代财政制度。  相似文献   

9.
以农业劳动者为一方的多种利益关系是农村中基本的利益关系。在各种利益关系中,农业劳动者总是处于利益享有的低端,农村中的贫富差距在拉大。矛盾的农村利益关系需要调节,其调节的目的是张扬农村中各利益主体间的共同利益,缩小高低端收入间、贫富间的利益量差,从而实现各利益主体间利益关系的和谐;调节的着力点在调节高低端的收入,抽肥补瘦,让农业劳动者从中得益;调节的最有效的手段是财政,因此,运用财政手段的政府则是调节农村利益关系的主体。为有效使用财政手段,需要在财政功能和财政体制两个方面进一步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10.
在发展和谐利益的前提下,并不是说杜绝了一切利益矛盾,就达到了经济利益的和谐社会,而是要从根本上存在具有解决利益矛盾的社会形势,并且让这种社会经济利益实以和谐的方式存在于社会之中。本文针对现阶段我国经济利益分化的基础上,简略的提出了几点实现经济利益和谐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其中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具有追求利益的天性,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在利益追求及其不断解放中持续实现的。改革就是从"还人利益"到"平衡利益"以实现理性利益,理性利益是社会和谐、社会合力最大化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国家利益与国有企业的“进与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针对"国进民退"问题,从实证角度考察当前国有/民营企业总体情况与产业分布现状,认为当前我国不存在整体性"国进民退"趋势,但数量—产值相对情况来看行业差异性较明显,在基础类和资源类的一些行业存在相对性、结构性的"国进民退"现象和案例。文章认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应该是以追求国家利益最大化为终极目标的特殊企业,国有企业伴随着国家战略而进行"进、退"调整是符合国家利益导向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析公司利益     
公司在法律上具有独立的人格,公司人格犹如一层面纱,从表面上看,公司利益是属于公司这个法人的,但是突破这层面纱,本质上,公司利益却是属于股东等公司的利害关系人的。正确认识这种关系,对于谋求公司利益的最大化、平衡公司利害关系人之间的利益以及公司的长远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深入及股权全流通时代的到来,我国上市公司的治理逐步演进到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模式,法制环境的不断完善则为强化这种"共同治理"模式提供了必要的监督与保障。本文从三个阶段分析我国利益相关者治理法制环境的特征,在分析国外利益相关者治理的法制建设基础上,从法规可行性、法制健全性、机构监管力度、公司自主治理等方面提出进一步完善利益相关者治理法制环境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根据网格化CEG流程的构建与剖析,将对城市政府部门利益产生重大影响,可能遇到的阻力也最大;其次是网格化CEG流程对其操作执行人员(主要是公务员)提出了更高的信息技术和业务技能要求,公务员利益受到的影响也比较大;基于网格化CEG流程首先考虑的是服务到位目标,因而社会公众受到的主要是正面影响,来自社会公众的阻力也相对要小得多。基于三者利益协调难度判定,本文重点讨论部门利益协调策略,然后研究公务员的利益协调策略,最后扼要探讨社会公众的利益协调策略。  相似文献   

16.
笔者基于1978年~2010年的时间序列数据,运用VAR模型和VEC模型等计量分析工具实证研究我国公共支出结构的经济增长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公共投资性支出短期内有利于经济增长,长期对经济增长产生负效应;政府行政支出短期内有利于经济增长,长期会抑制经济增长;文教科卫支出具有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效应;财政转移性支出长期看能对经济增长产生正效应,但贡献率较低.因此,有必要优化公共投资性支出结构,提高政府行政支出效率,加大文教科卫支出和财政转移性支出的投入力度,促进经济良性增长.  相似文献   

17.
产权安排:利益主体及其权利边界的界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国有企业有产权安排不合理是人们业已形成的一个普遍共识,而这一点也正是我国的国有企业难以从根本上摆脱困境的一个关键性原因。我国国有的产权安排不合理实际上就在于国有企业的相关利益主体及其权利边界界定不明。基于现代企业理论中的企业契约论和我国国有企业利益主体的特殊构成分析,对我国国有企业的利益主体及其权利边界做尝试性的界定,并以此为基础,对我国国有企业合理产权安排的相机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中国地方政府支出规模的膨胀趋势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中国地方政府支出在预算内支出中所占的比重从国际比较来看是属于最高一档,1994年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的"再集权化"措施并未改变财政分权的基本格局.在目前中国的经济水平下,地方政府财政支出已占到本地GDP的21-22 %,人均财政支出的省均值已经在过去10年中上升了3.7倍,全部预算内支出的3/4是由地方政府花掉的.如果还讲地方政府"事权与财权不对称",还努力要中央多转移一些资源给地方,还强调地方政府财权不够,那么这至少是超越了客观可行性.从1996年至2003年,地方政府行政开支总额上升了2.92倍.地方政府行政开支过大、上升过快,恰恰是借助于"预算外"这种较"软"的预算约束条件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19.
王承武  蒲春玲 《经济地理》2011,(7):1152-1156
由于现行资源开发体制和财政税费制度的原因,新疆能源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资源所在地政府和居民利益受到一定损失。运用制度经济学分析方法,从资源产权制度,资源税费制度、资源收益分配制度和资源补偿法律制度层面对新疆能源矿产资源开发中利益受损的原因进行了剖析,提出要理顺中央政府、中央企业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利益关系,确立资源地区对属地资源的收益权,建立资源属地收益和异地有偿使用的利益协调机制,加大对资源地的补偿,使新疆尽快走出"富饶的贫困"。  相似文献   

20.
"社会利益"在现行的法律中频繁的出现,因而,对"社会利益"的认识和界定为经济法部门中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因为"社会利益"这一范畴主体不确定,又没有自己确定和具体的内容,因而在认识上有一定的难度.笔者从"社会利益"的概念入手,再到"社会利益"的本质和表现形式,试图界定"社会利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