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2 毫秒
1.
江苏沿海开发的增长极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形势下,兼具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江苏沿海开发两大国家战略叠加优势下的江苏沿海地区,应以增长极理论为指导,科学地选择一个能够结合市场力量自发推动和政府政策支持引导的区域来形成增长极,进而快速带动沿海地区的发展。通过实证分析说明南通作为江海交汇的关键节点和长三角经济向北翼腹地拓展的第一梯度城市,是江苏沿海开发应该首先着力培育的第一增长极,并从政策资源倾斜、交通设施改善、产业布局调整和开放水平提升等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
21 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海洋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合理的发展模式对推动海洋产业经济发展尤为重要。本文以增长极理论为指导,采用不平衡发展模式、主成分分析法及聚类分析法对中国海洋产业经济增长极选择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应以海洋渔业、滨海旅游业及海洋交通运输业作为主导产业进行发展,并确定其海洋产业增长极的地位。以此为契机,本文还进一步分析评价了海洋产业增长极的发展状况,以确定海洋产业发展战略,为中国海洋产业经济增长极的培育及国家海洋产业经济发展提供参考支撑。  相似文献   

3.
沈爱华 《经济管理》2007,(17):87-91
加速苏北发展是江苏实施“区域共同发展战略”的必由之路。吸引区域外投资是苏北快速工业化的重要途径,加速南北产业转移将成为苏北经济发展的重要政策。加速苏北经济发展应优先重点发展江苏沿海以及内陆中心区域,完善城镇规划,建立网络状经济增长极。  相似文献   

4.
产业集聚--区域经济发展的新选择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梁军 《生产力研究》2005,(2):160-162
产业集聚理论吸收了梯度推移理论、增长极理论和生产综合体理论等区域发展理论的积极因素,强调集聚经济和区域分工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本文在论述产业集聚的发生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经济效应基础之上,提出了发展区域经济的产业集聚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5.
长三角工业产业发展取向的差异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区域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别可用梯度表示,其中产业梯度是区域经济梯度最直接、最本质的体现。根据产业梯度转移理论,运用比较劳动生产率和区位商计算分析了我国长三角地区的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2005年38个工业部门的产业梯度系数,得出该三省市工业产业发展取向差异,据此提出了该区域内部产业分工协调和周边省市产业承接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6.
高新技术产业是知识和信息的集聚,其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高,实践证明高新产业已经成为区域经济新的增长极.通过对湖北省区位条件优势的分析,根据目前省内高新区布局结构,以增长极和层级增长极为理论基础,构筑了高新技术开发区梯度扩散带动湖北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可能性框架.并提出了湖北高新区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3个战略阶段.  相似文献   

7.
基于产业梯度的厦漳泉城市联盟工业行业分工的优化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厦漳泉地区是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增长极。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步伐日益加快的背景下,三市若能以城市联盟为契机,各依比较优势实现产业分工与协作,具有现实和战略意义。考虑到工业已经成为大多数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根据区域分工和产业梯度理论,利用产业梯度系数的测算方法重点对厦漳泉城市联盟的工业各行业进行分析,找出该地区三市各自的工业优势行业,并以此为依据,分别从宏观、中观、微观三维视角提出厦漳泉城市联盟工业行业分工的优化取向及构想。  相似文献   

8.
产业转型升级,是工业化中后期提升区域竞争力的重要路径,也是经济持续增长的推动力。目前江苏沿海处在工业化的中后期阶段,在深入推进沿海开发的背景下,江苏沿海产业转型升级受到资源和环境的约束,面临可持续发展的挑战、经济能量与区域限制的矛盾、高产值低收益等问题。与此同时,沿海地区作为江苏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产业转型升级也面临着两大国家战略叠加的机遇和动力。  相似文献   

9.
冀东经济区地处环渤海经济圈,包括河北省的唐山、秦皇岛、承德三市,唐秦承地域相连,产业相通,具备一定的经济规模和基础设施条件,毗邻京津,是最具条件率先成为参与京津冀合作的重要增长极.建设冀东经济区,也是为了融入京津区域,实现自身更好更快发展.冀东经济区与京津相比,经济发展水平、技术水平和生产要素禀赋的不同,形成了产业发展阶段上的相对差别,由于产业梯度的存在以及产业结构不断升级的需要,产业在京津和冀东经济区间的梯度转移成为必然.  相似文献   

10.
中部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的产业选择——以安徽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五七 《技术经济》2010,29(8):33-37
在区域发展战略调整和国际产业转移的背景下,沿海的传统产业出现了向中部加速迁移的趋势,安徽正面临着承接沿海产业梯度转移的重大历史机遇。根据相对产业梯度模型,以安徽、上海、江苏、浙江、广东和福建六省市为样本,对安徽承接沿海转移的目标产业进行了实证分析。安徽在饮料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传统行业和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等先进制造业显示了明显的承接优势。安徽要增强对产业转移的科技支撑,促进制度创新,改善产业承接环境,以进一步提高区域产业承接绩效。  相似文献   

11.
江苏省苏北五市县域经济竞争力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北地区指江苏北部的五个省辖城市徐州、连云港、宿迁、淮安和盐城,以及下辖的24个县域单位。江苏县域经济成为区域经济竞争的重要单元,在选择2008年经济指标的基础上构建县域经济竞争力的评价模型,通过采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对江苏苏北5个城市24个县的县域经济竞争力进行实证分析,可以了解到,目前的苏北5市当中,盐城和徐州的整体实力是最强的;在最后一个档次的9个县当中,徐州2个,宿迁2个,连云港2个,淮安3个,盐城没有,这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反映苏北5市当中宿迁、淮安、连云港仍然处于比较靠后的位置。  相似文献   

12.
首先简介了区域经济发展阶段各种理论及划分方法,并在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的指标体系及具体划分方面,提出自己见解。通过计算1984—2004年间,我国西部地区广西崇左市、中部地区安徽滁州市、东部地区江苏南通市经济发展的变化轨迹,确定不同区域经济发展阶段。最后根据分析结果及我国中东西部地区实际,提出区域经济发展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3.
海岛地区产业演替及资源基础分析--以舟山群岛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以来,舟山市产业构成发生了显著变化,其经济发展过程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1992年前,是以产业结构渔业占绝对地位的单一结构阶段;1993—1998年,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快速发展阶段;上世纪末以来,又进入了新一轮的经济发展时期,即工业产值比重快速增加阶段。根据海岛的自然资源基础和特点,在新世纪的经济发展过程中,舟山市应定位为生态型的港口旅游城市。以港口及临港工业为主导,以海岛旅游和海洋经济为特色,大力发展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海岛地区的主导产业应体现海岛资源优势及区位优势,以集群性环保型产业为主。同时由于海岛地区淡水资源缺乏,主导产业也应着重选择低耗水型产业。  相似文献   

14.
刘波  朱传耿  车前进 《经济地理》2007,27(6):904-909
作为江苏省唯一海洋大港和江苏北部出海口的连云港港口是我国沿海主枢纽港之一,亚欧间重要的水陆中转港,中西部地区乃至中亚诸国最便捷的进出海口岸和新亚欧大陆桥的东桥头堡,对国内、国际贸易运输事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采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并以连云港港口为例探讨了港口经济腹地的空间范围从点到轴、从轴到面、从局部到纵深的带状空间层次变化规律及其变化的原因,并提出了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5.
江苏省城市化区域差异发展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王志宪  虞孝感 《经济地理》2004,24(1):53-56,66
受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的影响,江苏省的城市化出现了苏南、苏中及苏北之间较大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表现在城市数量、城市规模、城市化水平、城市现代化、城市地域特征等诸方面。由于苏南、苏中、苏北的城市化发展环境不同,因此三地区在城市化过程中应采取不同的发展模式。沿江地区是江苏省最发达的地区,完善的交通通信网络、良好的互通基础、密集而等级分明的城镇、政府的大力支持等良好的内外部环境使沿江城市带的构建成为可能,沿江城市带的建设可发挥城市的集合规模效益,推动江苏省的城市化进程,增强城市的辐射能力。  相似文献   

16.
董杰  杨达源  王鹏  蒋晓伟 《经济地理》2006,26(1):137-139
近城风景名胜区与所依托的城市关系密切,其保护对于提高城市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具有重要作用。文章以南京市钟山风景名胜区为例,分析了近城风景名胜区的区位及其功能变化,认为钟山风景名胜区逐渐由城郊、城缘走进了城内,其功能除了原来单纯的风景区文物保护、环境保护和发展旅游等内容外,尚具有“南京市区维护生态平衡基地、国际旅游圣地、全市主要文化娱乐园地、古都风貌维护核心”的独特功能。因此,钟山风景名胜区保护的意义和价值即是南京历史的见证、古城的象征、创建最佳人居环境的基础和发展旅游经济的重要基地。  相似文献   

17.
海洋是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是培育经济新动能、促进我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海洋区位与资源是天津最大的先天优势和资源禀赋,面对速度下滑、结构偏重偏旧的经济状况,天津应依托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地区、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等国家级战略平台,从战略高度重视海洋经济,不断深化海洋强市发展战略;以海水资源利用、高端海洋工程装备、北方航运中心等为重点加快海洋产业集聚,培育经济新动能,并通过强化产业政策支持,为海洋经济发展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城市经济发展非均衡化的背景下,利用1995—2011年我国15个副省级城市的11项经济指标的数据,测算了其经济规模化发展指数,并运用泰尔指标和ER极化指数测量了城市经济规模化发展的极化效应。结果表明:15个副省级城市整体经济规模化发展的极化水平具有波浪式变化特征,2010年极化效应开始加剧;发达区8个副省级城市的经济规模化的极化水平呈倒W型减弱趋势。指出:二、三产业协同拉动城市经济的发展方式有助于弱化城市经济规模化发展的极化效应。  相似文献   

19.
李天国 《经济地理》2011,31(11):1805-1810
运用空间经济学理论与方法,通过空间极化评价指标,分析延边地区内外部经济空间极化特征和趋势.分析结果显示,1985-2009年,吉林省内增长极得到强化,逐渐形成长春和吉林双核心的增长极.延边地区受到来自区域内的极化效应影响,经济增长速度相对缓慢.延边地区内部,以延吉为经济增长极,但经济资源聚集总量过少,难以发挥区域规模经济.  相似文献   

20.
李平华  于波 《经济地理》2005,25(3):362-365
文章对长江三角洲1985—2000年各城市客、货运量进行分析,总结出改革开放以来该区域空间运输联系的时空演化特征。长江三角洲客运量分布的廊道效应逐渐显著,货运量极化效应减弱。空间运输联系的时空演化反映了长江三角洲经济结构的推移特点。长江三角洲走廊经济凸显,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有力带动轴;区域内浙东北经济崛起,成为与苏南地区相抗衡的经济板块;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天平已出现向南倾斜的趋势。因此长江三角洲地区应加快综合交通运输网络的建设;培育具有强大辐射效应的走廊经济;省、市之间协调合作,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