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抵押担保是商业银行信贷业务中最常用的担保方式,抵押担保物权的设立是不动产物权设立的一种形式。银行取得抵押担保物权往往需要办理抵押登记。因此,不动产登记制度对银行信贷业务具有重要意义。《物权法》第9条至第22条对不动产物权设立登记、统一登记制度、异议登记、预告登记、登记机构行为等事项作出了规定。熟知不动产登记规则,是商业银行信贷、资产清收等工作人员应知应会的法律知识。  相似文献   

2.
黄勇  吴小北 《西南金融》2009,(11):55-56
一、企业办理贷款抵押登记收费现状(一)办理抵押登记收费的主要环节和项目企业向银行申请抵押贷款主要是以其占有或划拨的房产、土地等不动产以及以机器、设备、库存商品为主的动产  相似文献   

3.
刘莹 《时代金融》2014,(30):164-165
预购商品房抵押权预告登记是指为保全该不动产物权的请求权而将此权利进行的登记行为,目的是保障将来正式抵押登记的实现。由于制度缺失、技术难题等诸多原因,该制度在有效保护购房者和商业银行合法权利的同时,一直存在着诸多问题和风险。为了保障不动产交易安全和不动产权利人的合法财产权利,经过数年的酝酿,2014年8月,国务院法制办公布了《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征求意见稿)》。在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即将正式出台的过渡时期,笔者尝试通过分析银行在预购商品房抵押贷款中面临的抵押权预告登记方面的问题,以及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的出台对其影响,提出风险防范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不动产估价对银行的作用、银行建立不动产估价评价机制、目前银行不动产估价评价机制的缺陷及其危害性、不动产抵押面,临的技术困境及完善不动产估价评价机制等五个方面来分析完善银行不动产估价评价机制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并提出了不动产估价评价体系的主要内容和银行选聘估价机构的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5.
A公司是B银行的长期大客户,由于A公司扩大生产投资,资金流动紧张,无法偿还B银行的一笔到期的不动产抵押贷款(抵押人为C公司)。由于A公司不愿多付展期利息,便与B银行协商申请“借新还旧”贷款,B银行认为拒绝A的要求而强行收贷将不利于客户关系,于是与A签定了借新还旧合同,应B银行要求,C公司在新的《借款抵押合同》加盖了公章。后合同到期A无法还款,B银行向法院起诉,要求A承担还款义务,C承担抵押担保责任。抵押人C辩称该借款合同未办理抵押登记,抵押合同无效,故提出免责请求。法院判决,本案中抵押合同无效,抵押人C免除抵押担保责任。  相似文献   

6.
常艳 《西安金融》2007,(6):92-92
一、不动产登记制度,使银行的诉讼成本大大降低《物权法》第十条规定:“不动产登记,由不动产所在地的登记机构办理。国家对不动产实行统一登记制度。统一登记的范围、登记机构和登记办法,由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统一登记制度,为当事人办理物权登记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不但减轻了抵押人和银行的负担,而且还方便了银行查阅、复制有关不动  相似文献   

7.
不动产权属证书是权利人享有该不动产物权的证明,银行在办理不动产抵押贷款时,出于防范风险的目的,收执抵押人不动产权属证书,该做法是否妥当?本文从法律角度,分析银行收执抵押人不动产权属证书存在的法律风险,并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房地产贷款是商业银行最为常见的贷款业务,它不仅关系到商业银行经营效益,也影响到我国金融市场和社会和谐的稳定。文章根据房地产抵押贷款实务操作,从抵押人主体资格、抵押合同与借款合同衔接、抵押物清单、他项权证与登记部门不动产登记簿、土地款未交清抵押效力、抵押物变现难等方面,分析了房地产抵押贷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面临的法律风险,并提出相应风险防范对策。  相似文献   

9.
案例回放: 2005年8月29日,被告马军以自有住房抵押,向某银行申请贷款30万元人民币,并签订《借款合同》、《房地产抵押担保合同》,期限一年,并办理了抵押物登记。后该笔贷款未发放。同年9月5日,被告马军又与该银行再次签订《个人住房借款合同》及价人住房借款抵押合同》,约定金额40万元人民币,期限至2006年9月6日,并约定原抵押合同一同生效。双方未重新办理抵押物登记。  相似文献   

10.
已于2007年10月1日起施行的《物权法》对银行业的发展和经营管理将产生重要的影响。一、《物权法》对银行业的积极影响(一)有利于解决目前不动产登记多头负责、复杂繁琐的现状,减轻抵押人和银行的负担,为抵押贷款业务的发展提供便利。《物权法》第10条规定,国家对不动产实行  相似文献   

11.
随着不动产统一登记数据库的建立,不动产数据的深入挖掘与应用成为当前热点.不动产数据中的查封、抵押信息是个人和单位征信信息的重要补充.通过不动产统一登记数据,提取个人/企业社会属性特征、不动产权属特征及物理特征,形成三类征信数据产品.一是面向金融机构的不动产基础信息查询产品,二是面向税务机构、法院的公民不动产信息查询,三是面向金融机构、法院的不动产特殊信息查询.基于不动产登记数据的征信产品,突破仅收集金融属性信息的传统征信体系,完善了征信体系内容,对健全法律、监管体系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房产抵押贷款中存在的风险及防范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明 《华南金融电脑》2009,17(9):100-100
一、房产抵押贷款存在的风险(一)抵押登记权的风险一是“一物多押”的风险。借款人将房产抵押给多个银行后,一旦破产倒闭,抵押房产将很难处置变现。二是土地使用权的风险。银行办理房产抵押登记手续时,如果只是办理了房产抵押登记,而没有办理土地使用权抵押登记,抵押的房产将无法处置变现。另外,农村的集体土地如果用来办理抵押贷款,必须转化为国有土地。(二)土地性质和用途变更引发的风险  相似文献   

13.
<正>目前,我国法律对抵押预告登记失效的规定较少,且各地法院对现有规定的理解不尽相同,因此在抵押预告登记失效的认定上存在不同观点。本文在简要解读抵押预告登记失效有关规定的基础上,重点分析有关抵押预告登记失效认定的不同观点,并有针对性地提出银行防范风险的建议,以期对银行期房(一手房)抵押贷款业务健康发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4.
白利倩 《理财》2014,(10):78-79
你也许知道房子抵押贷款、不动产抵押贷款等,但是你可能还不知道,现在银行理财产品也可以进行抵押贷款。如果银行理财产品既可以盈利,又可以解燃眉之急,进行抵押贷款,那么这样的产品你不会心动吗?  相似文献   

15.
房地产抵押担保是商业银行最重要的贷款担保方式,但由于我国尚未建立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登记规定政出多门,登记流程错综复杂,加上我国商业银行对抵押品的管理尚处干探索阶段,这给房地产抵押贷款业务造成了风险隐患,部分风险已给商业银行带来了损失。本文通过对商业银行和外部登记机构操作中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梳理,分析风险成因,评估风险结果,并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以期提高我国商业银行抵押担保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6.
在银行从事信贷工作的同志们大都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对一笔贷款调查完毕后,在落实抵押权办理抵押物登记时,登记部门在抵押许可证或他项权利证书上注明抵押期间为某年某月某日至某年某月某日止。既然登记机关设定了抵押期间,在实践中对此抵押期间如何理解和操作呢?一般情况下银行工作人员对此抵押期间有两种误解。一种认为:登记部门的抵押期间是抵押权的有效存续期间。贷款期限必须在登记部门规定的抵押期间内,超过此期间必须要求抵押人重新办理抵押物登记。另一种认为:可以登记部门规定的抵押期间内循环发育贷款,放款日期必须在抵押期间内,到期日可以不受此期间的限制。因为理解上的混乱,使得银行工作人员在日常业务中操作不一,带来很多不便。登记部门办理抵押物登记时注明的抵押登记期间是否合法有据呢?基于担保法的司法解释对抵押期间有了明确的规定,笔对在业务实践中如何正确理解抵押期间,保障依法合规经营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健全的制度下应该允许抵押人自由行使对所抵押不动产的处分权,但由于实际操作中存在难度。应当首先完善不动产抵押登记制度,力图使其录入迅速、记录详实、查询便捷,继而逐步放开对抵押人处分权的限制。  相似文献   

18.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房地产市场突飞猛进的发展,各家银行大力抢占个人住房贷款业务,预购商品房按揭贷款成了各家银行的必争之地,同业竞争愈演愈烈。为提高放款效率,抢占市场,各家银行"先放款,后抵押",并采取抵押权预告登记和阶段性保证的方式来规避正式抵押设立前的法律风险。本文拟从抵押权预告登记的法律效力入手,对具体操作中可能遇到的法律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以最大程度的保障银行抵押权的落实。  相似文献   

19.
商业银行为落实担保物权而办理的不动产抵押预登记在《物权法》颁布后将面临新的法律风险,商业银行应就此采取相应的举措,规避操作风险,确保经营安全。  相似文献   

20.
魏雁飞 《甘肃金融》2016,(11):59-63
在建工程抵押是银行重要的担保方式,在登记部门办理抵押登记时却存在诸多问题.文章从在建工程的基本概念出发,阐述了对《物权法》第182条的理解,并对实践中登记部门办理在建工程抵押登记时常见三个问题——一是只允许在建工程已建造完工部分办理抵押登记,而拒绝对尚未建成完工部分抵押登记;二是对于已经部分销售的在建工程,仅给予办理未销售部分的在建工程抵押登记,土地部门对剩余部分的土地拒绝办理土地使用权抵押登记;三是已办理使用权抵押的土地上新增的在建工程的抵押登记问题——进行了法律分析,阐述了作者的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