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江苏欠发达地区承接产业转移以促进其协调发展是建设和谐江苏的关键所在。以宿迁为例,基于和谐管理理论,分析宿迁承接产业转移现状及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西北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经济发展、新型城镇化发展3个子系统之间耦合协调发展状况,以2005—2019年西北五省区作为研究对象,从资源环境承载力、经济发展、新型城镇化发展3个维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借助耦合协调度模型和障碍度模型,研究了各子系统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及作用机理、五省区的系统耦合协调度的时空特征,并进一步分析了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西北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经济发展-新型城镇化发展耦合协调性的综合评价指数在研究期内呈上升趋势,总体上向更好的状态转变,经济发展子系统与新型城镇化发展子系统在研究期内综合评价指数上升明显均大于资源环境承载力子系统,系统耦合度处于较高水平;耦合协调度表现出平稳上升的趋势,耦合协调类型完成了从濒临失调向中级耦合转变;未来西北地区应当树立持续发展理念,提升资源环境承载力水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各子系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资源环境承载力是区域发展与管理的重要依据。[方法]该研究运用“木桶原理”,构建了基于土地资源、水资源、水环境、大气环境等资源环境子系统的区域环境承载力评价体系,并以湖北省团风县为例进行定量测算。[结果](1)团风县整体呈“可载”状态,土地资源是团风县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最大限制性因素。各子系统承载力呈大气环境承载力>水环境承载力>水资源承载力>土地资源承载力的规律。土地资源承载力最低为6773万人,大气环境承载力最高为87168万人。局部地区(马曹庙镇、贾庙乡)呈大气环境承载力>水环境承载力>土地资源承载力>水资源承载力的格局; (2)在承载力绝对量上,团风镇等西南部地区承载力高于其他地区,从地均承载力来看,上巴河镇最高,贾庙乡最低; 从承载力指数来看,各镇(乡)承载力指数介于148~235,杜皮乡、贾庙乡最高,团风镇最低,尽管团风镇承载力最大但其“剩余空间”也最有限。[结论]所构建的县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可为当前空间规划、主体功能区划等战略实施提供有效借鉴,评价结果对区域远期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把握要素流动下的资源环境压力转移不仅是资源管理工作也是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重要议题。区域均衡发展和自然资源多元化配置加速了区域间要素流动,文章基于产业/部门视角对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进行探讨。[方法]该文运用框架分析法,对评价边界划分、要素配置方式和评价方法进行了讨论,分析并把握当前新时代新趋势背景下要素流动性的承载力评价的基本要求,并以供需平衡法对产业/部门层面的承载力评价方法进行了探讨。[结果]当前资源要素行政和市场交叉配置下的承载力评价应在资源跨区流动最小的一个社会配置边界上进行,同时以地理边界上的"人口消费边界"界定本地化资源环境要素需求,并且以考虑出口和剔除进口的资源要素来界定其供给,这样可剥离要素流动带来的资源压力转移。[结论]该文提出了产业/部门层面的承载力评价方法,通过把握资源环境要素位置(包括资源位、经济位和生态位)。其主要策略是通过分析和测量由要素流动引起的资源当地消费,经济贡献和环境效益的变化,来捕捉该变化对承载能力的动态影响。该方法可量化经济系统中物资流动与经济发展、环境效应之间的关系,更好地服务于新时代新趋势下资源要素配置、产业结构调整和环境制度的完善。  相似文献   

5.
[目的]生态城镇化是传统城镇化内涵式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文章分析了生态城镇化的人口迁移子系统、产业演化子系统以及生态承载力子系统之间的协同演化机理,认为人口迁移与产业生态化的协调发展为生态城镇化实施提供了保障。[方法]运用Vensim PLE软件绘制人口迁移子系统、产业子系统与生态承载力子系统之间的因果反馈图,构建系统动力学模型,并基于江苏省2012—2015年城镇化数据检验系统动力学模型的有效性。[结果](1)江苏省工业化的快速增长,推动了其产业城镇化进程,推动实现较高的人口城镇化率,产业与人口城镇化协同效应显著;(2)但是面临着生态用地规模逐渐下降,工业与城镇废水大量排放等问题,生态治理任务非常紧迫。[结论]产业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过程中的生态政策约束是保障生态城镇化协同发展的基础,生态城镇化发展转型是必然趋势。建议:(1)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强化生态文明制度建设;(2)优化资源配置效率,推动经济效益与生态价值协调发展;(3)提高生态治理投入水平,改善生态治理能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 基于生态位理论评价南疆3地州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并分析其空间关联性,对促进乡村振兴、实现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方法 文章构建了生态位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指标体系,运用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度模型测度南疆3地州24个县农村产业融合的发展差异与竞争性,并采用Moran''s I 指数深入分析南疆3地州农村产业融合的空间关联性。结果 南疆3地州农村产业融合生态位宽度持续呈现出以喀什市为核心的非均衡态势,农村产业融合水平逐渐提升;南疆3地州各县市农村产业融合生态位重叠现象普遍,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相似度较高,资源竞争较为激烈;南疆3地州农村产业融合在整体上存在空间关联性,喀什地区存在“HH型”聚集,和田地区存在“LL型”聚集,部分县市存在“LH型”聚集和“HL型”聚集。结论 南疆3地州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和同构性,对产业资源的竞争较为激烈,应重点发挥喀什市中心辐射带动作用,实施差异化产业发展战略,喀什地区应继续保持农村产业融合优势,拓展农业多功能;和田地区可采取产业链优化策略,对现有生态位进行升级;克州应挖掘特色农村产业融合资源,优化资源配置。  相似文献   

7.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问题是我国现在和未来发展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就目前现状而言,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主要存在四大障碍,即户籍制度和土地制度障碍、成本障碍、农户自身综合素质和能力障碍、城市综合承载力制约。针对这些问题,文中提出通过加强制度改革,建立合理成本分担机制,强化农户自身综合水平,提高中小城镇吸引力,增强大中城市承载力等措施,促进我国农业专业人口市民化进程。  相似文献   

8.
本文介绍产业技术研究院的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其主要类型,阐述校地共建产业技术研究院行之有效的运行模式,构建高校创新与服务社会体系,明确高等院校需建立从高等研究院、高等教育研究机构、智库以及产业技术研究院从理论研究到成果转化、从高等教育研究到政策社会研究的创新系统,并以成都大学为例,提出高校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方案和规划,为我国产业技术研究院研究和建设提供有效的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9.
产业转移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以永康-武义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转移可分为国内区域间的产业转移和国际间的产业转移,"永康-武义"属于前者中的县域间产业转移;在产业转移这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地带动下,两地经济均得到了迅速地发展,但同时又产生了新的问题,其中以环境污染的不断严重和污染范围的迅速扩大最为突出;根据两地间产业转移的发展现状;探讨了产业转移发生的原因,发现区住条件、产业结构和资源优势等是其发展的主要原因;分析了产业转移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生态环境的优劣可以促进也可以阻碍经济的发展;若只是通过产业转移的经济发展模式一味的追求经济利益,最终导致的只有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停止不前甚至倒退,只有两者相互协调才能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服务于土地规划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技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资源短缺与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因此资源环境承载力逐渐成为研究热点。但现阶段我国学界对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单要素上,如矿产资源承载力研究、水资源承载力研究、环境资源承载力研究等,而对于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的评价较少;应用范围主要在产业规划、矿产、能源、环保旅游等领域,而在土地规划方面的应用却鲜有。本文进行服务于土地规划的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评价技术探讨,并运用模糊综合模型构建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以期对生态文明建设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完善修编起到指导作用,进而指导构建一个以资源和环境保护为重点的人口与资源环境相耦合的可持续发展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11.
区域水资源承载力是进行生态环境建设和确定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根据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将盐城市发展分为水资源、社会经济以及生态环境3个子系统,构建了水资源承载力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并应用该模型对盐城市水资源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盐城市水资源开发利用已达到相当规模,在现有经济技术条件下,该地区的水资源承载潜力已相对较小,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提出提高水资源承载力的对策,为该区域今后水资源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湖南“3+5”城市群城市综合承载力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湖南省"3+5"城市群为研究对象,从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城市基础设施以及外部支撑力6个方面入手,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利用信息熵方法对"3+5"城市群城市综合承载力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3+5"城市群城市综合承载力呈现出明显的梯度差异,长沙市以综合得分1.715分居于城市群之首,益阳市为1.410分最低,且"3+5"城市群承载力总体状况不容乐观;从城市综合承载力承载力各要素来看,经济承载力是制约城市群城市综合承载力提高的首要因素;资源、环境承载力低下成为城市群共同问题;科技创新与区际交流对城市综合承载力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在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时期,进行平原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是协调平原地区可持续发展、推动资源利用方式转变的重要举措。[方法]构建由水土资源承载力、生态环境承载力和社会经济承载力3个子系统构成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系统,以山东省平原县2016年国民经济统计资料、土地利用相关数据为数据基础,采用层次分析法和德尔菲法相结合的综合赋权形式,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测算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结合短板要素分析,对2016年平原县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评价研究。[结果](1)平原县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分值为0. 6051,处于较高等级;(2) 3个子系统中,承载力得分从大到小依次为社会经济承载力、水土资源承载力、生态环境承载力;(3)平原县资源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中没有处于危机状态的指标,但人均城镇建设用地状态指数小于0,处于预警状态。[结论]平原县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好,尚未有短板要素,但城乡建设用地结构不平衡;为提高承载力,从促进水土资源高效集约利用、树立"绿色"意识、加强生态环境治理、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等方面提出相应建议措施。  相似文献   

14.
基于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要求,从水量、水效、水质、水生态4个维度构建了江阴市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提出了评价指标分级标准。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对江阴市2011—2016年水资源承载能力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江阴市水资源承载能力逐年增强,并从超载向临界超载转变。最后,针对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达标率、地下水埋深三大水资源承载能力限制因子,提出了江阴市水资源调控的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15.
水生态效应评价能够为沿海垦区合理开发提供科学决策依据。通过分析水生态效应的影响因素,梳理并构建包含社会经济子系统和水生态系统子系统的水生态效应综合评价体系及模型,运用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主客观综合赋权,选取沿海垦区范围内的东台市、射阳县和大丰区为典型进行水生态效应评价实证分析,分析了水生态效应评价结果,提出了发挥沿海垦区自然资源优势、优化产业布局、提高水生态效应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水资源可持续承载力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的重要指标。文章从重庆市水资源系统、社会经济系统及生态环境系统等3个方面考虑,选取24个水资源承载力影响因子建立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基于三角白化权函数的灰色评估是灰色聚类分析法中划分对象类别的一种新方法,将这种方法应用于重庆市水资源可持续承载力评价中,把重庆市2000~2009年的水资源可持续承载力状况分成劣、差、中、良、优等5个灰类进行综合聚类评估。结果表明:(1)2000~2009年间,重庆市水资源可持续承载力总体上处于上升趋势,排列顺序为:2008200020092004200220032007200520062001;在2000年、2008年及2009年属于优灰类,2001年属于劣灰类,2002年、2003年、2004年及2007年属于良灰类,2006年属于差灰类,2005年属于中灰类;(2)基于三角白化权函数的灰色评估评价得出的结果比较客观,重庆市水资源可持续承载力对水资源子系统依赖程度较高,制约重庆市未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主要因素在于年际间的干旱灾害,应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7.
工业用地作为工业经济发展最基础的资源要素,长期以来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承载着政府产业布局及招商引资等功能,但因各方对土地开发成本和土地出让价格等观点不一,出现了近年来社会反映较多的“用地难”“用地贵”的声音,本文拟通过对工业用地地价形成机制的分析,实证研究得出工业用地地价水平与人口密度、工资水平、产业聚集等因素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8.
过境水资源是沿江沿河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用水的重要来源。定量确定过境水资源对沿江沿河地区的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影响程度,为沿江沿河地区的水资源利用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对保障沿江沿河地区社会经济稳定、良好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构建基于耗水的水资源承载能力计算模型,并以南京市为研究对象,分别计算2015、2030年考虑过境水资源的南京市水资源承载能力和基于本地水资源的南京市水资源承载能力。分析各来水频率下过境水资源对南京市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影响情况。结果表明:在日益增长的社会发展需求下,2015年南京市现有过境水资源状况对南京市水资源承载能力影响占比0.51,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南京市过境水资源对全市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影响程度将在2030年增长到0.5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