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西北五省区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北地区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区域,探究其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系统的耦合关系对促进西部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文章以西北五省区为例,构建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与耦合协调度模型探究2006~2018年西北五省区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系统的耦合关系及其时空演绎规律。结果显示:2006~2018年西北五省区旅游经济综合指数呈较快上升趋势,经济增速显著,各省区的旅游经济发展趋势也较为一致;生态环境指数在近年来呈波动上升趋势,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良好;2006~2018年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关系整体发展较为显著,协调类型经历了中度失调、轻度失调、濒临失调和基本协调阶段,两者耦合关系不断向好向优发展,但五省区的耦合协调度发展水平仍相对较低;文章根据西北五省区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发展规律,提出了西北五省区要加强"丝绸之路旅游"规划、优化旅游产业布局、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等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针对当前多维度城镇化的发展失衡,将珠三角经济圈中15座城市划分为三大区域,以2007—2016年间的城镇化数据为基础,构建多维度城镇化综合评价体系,测算不同区域和城市的城镇化发展水平,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分析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下多系统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的时空差异。研究结论:15座城市的各类子系统城镇化指数总体为上升趋势,但差异显著。在区域龙头城市的协调带动下,落后城市的城镇化综合指数有所提升,区域城镇化差距缩小;单个城市的城镇化耦合协调度等级最高仅达到中级协调水平,除龙头城市外,其余城市处于失调范畴,且5个子系统协调发展的城市数量为零;城镇化耦合协调类型总体向高级别类型发展,处于协调类型的城市在空间布局上呈现出从“倒U形”向“西低东高W形”、再向“同步纵深W形”的演变格局,表明高水平城镇化城市对落后城市的城镇化发展在空间距离上存在良性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安徽省农业生态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新型城镇化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农业生态是实现农业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构建农业生态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评价体系对其进行定量分析,探讨其两者间的耦合协调发展程度,以期促进农业、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方法]文章以安徽省为例,在评价农业生态和城镇化指标系统的基础上,运用耦合协调发展度模型对其耦合协调发展程度进行研究。[结果]1997~2016年安徽省农业生态与城镇化评价系数及耦合系数均处于上升趋势,协调度从失调逐渐发展到协调。其中2009年前城镇化的评价指数高于农业生态评价指数,2009年开始农业生态评价指数高于城镇化评价指数;耦合系数自2011年后处于磨合阶段,同时协调度也从失调等级转为协调等级。[结论]1997~2016年安徽省农业生态和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状态良好,但仍未达到最优状态。研究结果对发展安徽省农业、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也为其发展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4.
在区域经济—旅游—生态环境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运用综合发展评价模型和耦合协调度函数,对新疆协调发展进行评价。结果表明:2000年以来,新疆经济子系统和旅游子系统综合评价指数总体呈上升趋势,但旅游子系统综合评价指数波动较大;生态环境系统综合评价指数呈下降趋势,2009年后,下降速度加快。经济—旅游—生态环境系统的协调发展关系从低水平耦合期到中度耦合期再回到低水平耦合期,系统协调发展的程度处于中低水平,耦合协调类型由经济发展超前型演变为旅游发展超前型,经济和旅游发展超出生态系统的承载阈值,环境破坏的负面效应日益显现。  相似文献   

5.
[目的]土地利用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研究对于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分析都匀市土地利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耦合关系,探究如何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更好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方法]以贵州省第一批新型城镇化试点城市都匀市为研究区,从土地利用和社会经济两个系统入手,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都匀市土地利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协调度进行了测算。[结果] 2009—2016年都匀市土地利用与社会经济发展协调度呈不断上升趋势,协调度等级由轻度失调上升到初级协调状态;协调发展类型由社会经济发展滞后型变为土地利用滞后型。[结论]都匀市土地利用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总体协调发展度水平仍旧较低,且土地利用落后于社会经济发展。结合都匀市今后发展,建议制定合理的土地利用开发利用规划,加大对建设用地挖潜的力度,同时注重耕地保护。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与水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状况,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2004—2018年长江经济带耦合协调度变化情况并分析区域差异,利用灰色关联度进一步分析两者关联性。结果显示耦合协调度呈波动上升趋势,且下游大于中游大于上游;灰色关联分析结果显示,经济发展结构子系统对水资源环境系统影响最大,水资源环境抗逆指数子系统对经济发展系统关联最大。  相似文献   

7.
引导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以山西省为研究区域,运用综合评价模型和耦合协调模型对2008-2017年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状况及相对发展水平进行测算。结果表明,山西省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发展水平在总体上均呈波动上升趋势,2015年之后快速发展,相对发展水平经历了同步发展—生态环境滞后—新型城镇化滞后的过程,在近期提升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是重点;山西省两系统耦合度一直处于较高水平,耦合协调类型从濒临失调转变为协调发展,11个地级市整体状况良好,均处于协调发展阶段,其中太原市和阳泉市实现同步发展,其余九市新型城镇化指数偏低。  相似文献   

8.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随着乡村产品同质化、市场需求剥离化等问题逐渐凸显,乡村产业特色化、专门化、属地化需求愈发强烈。本文在凝练资源禀赋与乡村产业耦合发展路径及作用机理基础上,构建乡村资源禀赋、产业优势培育及市场化发展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县域尺度海量数据测算三者耦合协调发展状况。研究发现:(1)2013—2019年乡村资源禀赋、产业优势及市场化的耦合协调度指数呈现上升的趋势,但依旧处于失调衰退区。(2)2013—2019年,耦合发展类型逐渐由市场化滞后型转变为产业优势滞后型。(3)预测结果显示,2020—2030年乡村资源禀赋、产业优势和市场化耦合协调程度转向过渡调和等级,并逐渐向协调发展状态转变。  相似文献   

9.
农业现代化是实现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基础和条件,新型城镇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为完善宁夏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政策体系并推进两大系统协调发展,在已有研究成果及民族地区实际特点的基础上构建了宁夏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指标体系,选取2000-2014年基础数据并应用改进的熵值法、综合指数、耦合度以及耦合协调度等模型分析了宁夏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之间的协调关系。结果表明,2000-2014年宁夏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总体发展水平均处于不断上升的发展态势,但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始终优于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属于新型城镇化滞后型;耦合度C呈现波动下降—上升—下降的趋势,耦合度值分别为0.49493、0.47909、0.48204、0.47009;耦合协调度由0.24485上升到0.50704,上升趋势明显。从耦合协调度类型来看,分为两种类型,2000-2013年总体处于失调阶段,其中包含中度失调、低度失调、濒临失调三个阶段;2014年,两大系统耦合协调度才步入勉强协调阶段,但距离高度协调甚至极度协调仍存在较大差距,说明宁夏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的匹配程度偏低,要实现两大系统协调发展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相似文献   

10.
研究目的:揭示国土开发强度和资源环境承载力互动演化的规律,分析沈阳经济区8个城市国土开发强度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耦合协调关系。研究方法:利用耦合协调模型分析评判国土开发强度与资源环境承载力之间协调发展及交互耦合的程度。研究结果:(1)2010年以来沈阳经济区各城市国土开发强度不断增长,资源承载力呈现降低的趋势,但环境承载力和社会经济支撑力呈现增加态势;(2)各市国土开发强度与资源环境承载力之间的耦合协调程度较高,达到良性共振,并且协调度呈总体上升趋势,耦合关系日趋紧密。研究结论:国土开发强度与资源环境承载力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对立和制约关系,应因势利导,实现两者之间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城镇化”三维系统(以下简称“EEU”系统)协调发展关系,以期为推动三者全面协调发展提供参考。[方法]文章以西北5省区为例,在构建EEU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熵权法、耦合协调模型、GIS工具和灰色预测模型对西北各省区EEU系统耦合协调发展进行分析。[结果]2003—2017年西北5省区EEU系统评价值呈上升趋势,经济发展和城镇化系统评价值呈波动上升态势,明显高于生态环境系统评价值; 耦合度水平较高,协调度整体由过度发展大类向协调发展大类演变; 各省区协调度上升等级不同且未能达到优质协调等级,协调发展的制约因素有经济发展滞后型和生态环境滞后型两大类; 未来5年各省区协调度将稳步提升,但演进差异明显。[结论]提出要遵循科学方法,补齐生态环境短板;突破薄弱环节,推进系统协调发展;重点关注甘肃,实现区域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华北地区农业资源环境与经济增长协调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现阶段资源环境问题依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随着城乡建设进程的加快,农业资源环境问题凸显,探究农业资源环境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耦合发展关系,对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方法]通过构建华北地区农业资源环境与经济增长两个系统发展评价指标,采用熵值法和加权综合法评价2010—2016年该地区农业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水平,在此基础上构建耦合模型,深入探究华北地区农业资源环境与经济增长的协调性关系。[结果](1)2010—2016年华北地区农业经济评价分值整体呈上升趋势,由2010年的0.096提高到2016年0.847;农业资源环境的评价分值存在波动。2010—2016年两系统之间一直处于中等耦合阶段,耦合协调度由低度协调耦合最终过渡到高度协调耦合。(2)2010—2016年,华北地区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农业资源环境与农业经济增长两系统之间均处于中等耦合阶段。山西省和河北省两系统之间耦合协调度由低度协调耦合最终过渡到高度协调耦合,内蒙古由低度协调耦合过渡到中度协调耦合,北京市和天津市两系统均处于中度协调耦合阶段。[结论]华北地区农业资源环境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耦合协调性表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但仍有较大发展空间,如何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业资源环境与经济增长向更高水平耦合阶段发展依然是今后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在构建水资源环境和城镇化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借助耦合协调度模型,对2002—2013年间江苏省的水资源环境和城镇化发展的交互作用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水资源和城镇化的变化过程并不具有一致性。水资源环境水平波动上升,而城镇化发展水平始终保持上升的态势。这决定了两者的耦合关系呈现出独有的特征:2004年之前处于波动的较低水平耦合阶段(拮抗或磨合阶段),2004年起迅速进入高水平耦合阶段并随后一直保持在此水平。据此提出加强对水资源的管理和保护,推动产业优化升级,提高水灾风险防范能力等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全面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新型城镇化质量极为重要。基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逻辑,重构新型城镇化质量测度指标体系,并采用熵权法对2007-2017年东、西部地区18个省份的新型城镇化质量进行测度。研究结果表明:东部地区的创新驱动、协调发展、绿色城镇、成果共享四个子系统发展水平较高,西部地区开放程度子系统发展水平较高;东、西部地区之间及区域内部之间新型城镇化质量综合发展水平差距较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中部地区城镇化、耕地保护、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子系统之间的耦合度和协调发展度,以期为中部地区的区域协同发展、绿色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与实践参考。方法 文章运用熵值法确定各评价指标权重,利用耦合度模型、协调发展度模型测算2004—2017年中部地区城镇化、耕地保护、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系统协调发展水平,进而分析中部地区各省协调发展演变的时空特征。结果 (1)2004—2017年中部地区城镇化、耕地保护、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系统协调发展度由0.542上升至0.797,增长47.05%,协调发展水平从中度协调提升到高度协调。(2)经过14年的发展,中部地区城镇化水平有很大提升,其发展速度远远高于耕地保护和建设用地集约利用。(3)2004年只有山西城镇化—耕地保护—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系统处于高度协调状态,其他5省都处于中度协调状态;2017年山西仍然处于高度协调状态,江西、安徽步入高度协调阶段,而河南、湖北、湖南提升到优度协调状态。结论 研究期间中部地区城镇化—耕地保护—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系统协调发展度呈稳步上升趋势,但协调发展度水平不高;城镇化发展速度比较快,耕地保护承受巨大压力;中部地区城镇化、耕地保护、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协调发展水平具有不均衡性,存在显著的时空差异。  相似文献   

16.
基于“双循环”视角并结合污水资源化利用,回溯分析了2010—2019年我国29个省(区、市)的水资源利用效率与经济发展两个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并研究了其时空演化趋势。结果表明:2010—2019年水资源利用效率与经济发展水平及耦合协调度随时间整体呈上升趋势,但仅部分省(区、市)逐步向良性协调转变,同时也出现了东部地区的协同水平明显优于其他地区的空间不平衡现象。对此,应提升污水收集处理能力,强化资源共享,加快构建完整内需体系,深化开放格局,推动实现水资源利用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优质协同局面。  相似文献   

17.
河南省新型城镇化质量与生态环境承载力耦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合理分析新型城镇化质量与生态环境承载力耦合程度是探索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文章对2005—2016年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及生态环境承载力耦合程度作出动态评价,在此基础上提出应对政策和建议。[方法]以河南省为研究区,通过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同时,分别构建新型城镇化质量及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体系指标,并借助耦合度模型分析河南省新型城镇化质量与生态环境承载力之间的耦合关系。[结果]2005—2016年河南省新型城镇化水平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结果呈现出中间短暂下降但整体上升的态势,耦合程度介于0.9~1缓慢上升趋势,其中,郑州、洛阳、鹤壁处于高水平耦合状态,焦作、濮阳、安阳、新乡、漯河处于较高水平耦合状态,南阳、开封、驻马店、平顶山、许昌处于较低水平耦合状态,周口、信阳、商丘、三门峡处于低水平耦合状态。[结论]河南省应在强化生态意识、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及规划生态空间布局方面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18.
西北地区农业生态和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农业生态和经济系统的协调发展能够促进社会经济的良性循环,对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方法]文章在阐述农业生态与经济系统耦合关系的基础上,建立西北地区农业生态与经济系统耦合关系的评价体系,计算2016年西北不同地区的耦合协调度,根据两个系统的发展程度大小评价其发展模式,针对不同发展模式提出针对性意见。[结果]2016年西北地区农业生态与经济系统的耦合度基本上稳定在049左右,以甘肃的耦合度最高(0499)。协调度差异明显,其中陕西为中级协调发展,甘肃、宁夏和新疆为初级协调发展,青海为勉强协调发展。从农业生态与经济系统的对比关系看,陕西、甘肃、宁夏为农业生态滞后型,青海和新疆为经济滞后型。[结论]西北地区农业生态与经济系统的耦合协调程度仍存在较大的进步空间,要根据具体的耦合协调类型制定相应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求江西省农业资源—生态环境—社会经济耦合协调发展规律,为农业绿色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文章以江西省为例,通过构建农业资源、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3个维度20个指标的农业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与耦合协调度模型探究2008—2019年江西省11个市农业绿色发展的耦合关系及其时空演绎规律。结果 (1)时序特征上,江西省各市级农业绿色发展水平逐年稳步上升,农业绿色发展综合评价指数从2008年的的0.280 4上升为2019年的0.441 6;空间特征上,农业绿色发展水平达到高速发展水平的市级数量不断增多,整体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且东北区域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区域。(2)2019年江西省各市级在农业绿色发展过程中农业资源、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子系统各有短板和优势,农业资源、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得分最高的分别是抚州、景德镇、抚州;得分最低的分别是萍乡、新余、鹰潭。(3)江西省各市级农业绿色发展水平耦合度处于高耦合水平阶段,耦合协调度从轻度失调阶段过渡到中度协调阶段。结论 江西省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朝着有序方向发展,但仍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云南省是我国资源丰富的农业大省,探究其农业资源与经济增长的协调性有利于把握农业发展的方向,对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文章利用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并构建耦合模型计算得到农业资源与经济增长的耦合协调度,根据协调度水平划分等级,最终确定云南省协调发展水平。[结果](1)2007—2016年经济发展水平呈阶梯式上升的趋势;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综合评价值呈波浪式曲线;2007—2011年资源污染治理水平综合评价值急剧下降,2011—2016年呈缓慢上升的趋势。(2)2007—2016年经历了从轻度失调到初级协调的阶段。(3)2007—2009年农业资源与经济增长处于低度协调耦合, 2010—2012年两者处于中度协调耦合, 2013后过渡到高度协调耦合。[结论]2007—2016年云南省农业资源与经济增长的耦合协调度向良好态势转变,目前处于高度协调耦合。虽然耦合协调度较好,但耦合度较低,因此,应该积极转变生产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坚持发展生态经济,促进经济与资源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