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根据语言顺应论对中国学生英语语音偏误问题进行探析发现,中国学生英语语音偏误主要存在发音部位错乱、重音指派错位和语调平淡、缺少核心调等三个方面的问题。其主要原因是中国学生在言语交际中忽视了顺应语用意义的传递、言语交际者的心理世界和话语构建的灵活性和变通性。  相似文献   

2.
三语习得的多元化研究是近十年来国内外语言习得研究课题中较新的一个,而三语课堂背景下教师的语码转换现象较之二语习得领域更新颖和复杂.作者以德语课堂教师德语(三语)和英语(二语)之间的语码转换为研究对象,在关联论和顺应论指导下,探析教师语码转换的关联顺应性因素.即教师课堂德英语码转换的过程就是说话人在课堂话语交际过程中根据其特定的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在不同意识层面上(语言事实、教师角色、学生心理意图等)进行关联顺应和语码轮换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传统上哲学家们都认为语言是一种指称。言语行为理论始创者奥斯汀提出语言不仅仅具有指称作用,同样具有施为作用。舍尔提出间接言语行为的概念丰富了言语行为理论,把语言研究上升到语篇研究,发现语篇与现实是语言构建出来的。言语行为理论揭示了语言的使用产生语言的意义,语用学研究由此真正开始。  相似文献   

4.
在外贸口语谈判中,模糊限制语被当做一种有效的语言形式和策略广泛运用。本文旨在从顺应论的角度出发,探究谈判者在进行谈判时为什么要使用模糊限制语,并进一步论证模糊限制语的使用是谈判双方为了顺应谈判语境中的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和物理世界。这对外贸谈判中准确使用模糊语言策略和促进外贸口语谈判教学等方面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模糊限制语的使用是言语交际中普遍而复杂的一种现象,是发话人选择顺应语境相关要素的一个过程。是交际行为人对语言形式和策略进行不断地协商性选择以顺应语境相关成分的一个过程。这一顺应过程具有动态性、意向性和双向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英语委婉语的顺应性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委婉语是语言表达的一种常见形式。在言语交际过程中,它既要顺应交际双方的心理世界,也要顺应交际双方共处的物理世界、社交世界,且是一种动态的顺应过程。这样,才能使言语交际相互顺应。  相似文献   

7.
文化差异对言语行为的理解存在很大差异,外语学习者掌握这种文化差异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言语行为、跨文化语用学、礼貌准则和威胁面子论等方面讨论了研究英汉称赞语回应的理论框架。然后,通过文化对比分析了英汉称赞语回应的不同策略。最后,文章讨论了赞美语回应在英语语言教学的重要性及其教学设计模式。  相似文献   

8.
非言语交际是符号传递和交流的过程,具有语言一样的社会文化属性。非言语交际存在文化的、身势语的、体距语的和辅助语的文化差异。不同的文化中非语言行为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规则,了解这些规则,对于正确使用非言语行为,提高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行为能力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9.
基于真实语料,考察了医院公示语的类型和分布。以语言顺应理论为分析框架,探讨医院公示语顺应的语境因素、使用的语用策略、反映的社会心理。研究表明:医院公示语可分为五大类,分布和频次存在明显差异。医院公示语需要顺应语言内部和外部的因素以实现良好的交际效果。  相似文献   

10.
本文尝试从语用的角度阐释歌词中的汉英语码转换现象,主要进行顺应和模因分析。文章首先量化了语料中语码转换的各种组块情况,然后分别从顺应论和模因论的角度探讨了语码转换的成因和作用。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维索尔伦(Verschueren)在他的著作《语用学新解》(1999)中提出的语用综观说加以阐述。语用综观说把语用学看作是语言功能的综观,比传统的把语用学看作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来研究更加科学。顺应论是语用综观说的核心内容:使用语言的过程就是选择语言的过程。顺应论从认知、社会和文化的功能的视角对语言使用进行描述和解释。因为语言具有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语言使用者能够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做出种种选择。根据语用综观说和顺应论,要从四个方面描述和解释语言的使用,即语境关系的顺应、语言结构的顺应、顺应的动态性和顺应的意识程度。用语言表达意义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人们顺应的意识程度不同,语境和语言结构产生了变化。本文旨在阐述在这样的理论框架下如何运用这一全新的角度分析语用现象。  相似文献   

12.
中国英语的存在与否一直是研究者们争论不休的话题。笔者认为这种争论毫无必要,因为中国英语是语言顺应的产物,其产生是客观必然的。本文试图通过顺应理论,从语音、词汇、句子、语篇层面诠释中国英语产生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3.
话语标记语对语言生成和理解起着重要的指引和制约作用。在言语交际过程中,说话者通过话语标记语引导听话者,从而降低了听话者对理解话语所付出的努力,大大提高了言语交际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文章通过图析话语标记语的社会语用功能,目的在于合理有效使用话语标记语,提高言语交际的效率。  相似文献   

14.
以五篇中美外交部发言人答记者问的外交语言为例,从顺应论的角度,对外交语言中使用的含糊策略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出于面子和礼貌等因素的考虑,发言人倾向于使用模糊限制语,抽象含糊等策略来对某一现象进行委婉的批评和警告以顺应自我保护的心理动机并满足在场记者及有关各方的面子需求。在外交场合下,含糊策略不仅没有削弱外交语言的准确性,反而在某种程度上有助于提高表达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维索尔伦的语用顺应论从宏观、微观层面诠释了意象扭曲的原因,在宏观上意象扭曲顺应了文化语境,在主观上意象扭曲顺应了译者的创作需求,在微观上意象扭曲顺应了语言语境。  相似文献   

16.
语境是动态的,言语表达者一方面在顺应语境的基础上,另一方面也可以根据自己的交际目的来构建或重构语境。指示语作为语用学的一个重要话题,在不同的话语中有其不同的含义,因而与语境是密不可分的。言语交际者也可以选用不同指示语来构建或者重构达到交际意图的语境。  相似文献   

17.
文化负载词汇的翻译不仅涉及不同语言的转换而且涉及到复杂的文化因素。为了使译语读者对源语信息达到最佳程度的理解,既需要处理语言和文化的矛盾,还需译出源语的形象、喻义、修辞、民族和地域特色。从文化差异与文化传递的角度来说,文化负载词汇的异化或归化要把握好度;顺应特定语境;符合文化色彩或形象的需要;顺应社会发展和读者的接受能力。  相似文献   

18.
国际商务活动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愈发增多,商务英语口译也日显重要。顺应论以语言的变异、协商、顺应为线索,研究语言使用的规律和方法。口译员应顺应和依据语境和环境,进行语言选择,提高口译质量。  相似文献   

19.
网络语言中的幽默言语深受网民喜爱,本文尝试着从顺应的角度探讨了网络流行语中言语幽默的生成和理解机制。有如下发现:幽默的产生一部分归因于幽默发出者(网民)顺应了其他网民话语的语言结构:一部分是由于幽默发出者(网民)错误或过分地顺应了发话者(网民)创造出来的交际语境。  相似文献   

20.
名动转类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运用现象,以名词之形行动词之实,体现了语法功能的转换和概念语义的合成。名动转类词的这种语用标记性使得语篇具有修辞效果。这种修辞效果可以从认知语言学相关理论中得到阐释。在翻译名动转类词时,译者应从认知的角度识解原文,结合语境突显这种结构的特定语义,然后根据目标语的结构特点进行语境顺应,恰当转换言语符号,以实现原作者交际意图与目标语听/读者的最佳关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