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传统学界对于黑格尔的市民社会观存在理解不足的现象.实际上,黑格尔的市民社会观是深刻吸收了古典经济学的理论精华的,且黑格尔哲学的理论根基是隐性的社会唯物主义.在此基础上,黑格尔对市民社会的理解达到了同时代的高点.随着马克思思想的发展,市民社会是马克思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领域.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的发展是过程性的.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马克思对市民社会进行了初次分析,对市民社会和国家的二元分裂的观点是赞同的.在某种程度上,马克思对于黑格尔的经济学规定意义上的市民社会理论是不自觉接受的.至《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时期,马克思在第一笔记本中,构建了人本主义异化理论以批判资本主义社会.而到第二、三笔记本,马克思的视野发生了改变,开始不自觉地从客观逻辑分析市民社会,将劳动概念的理解和分工概念结合起来,将异化理论和客观逻辑结合起来.对于市民社会的研究,从理论上说,可以更好地理解马克思思想发展的内在路径.现实意义是对我国市民社会的建设起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市民社会"概念由来已久,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多处提到"市民社会"一词并在"市民社会"概念的基础上建立了其唯物主义历史观,但是马克思市民社会的理论长期不被重视。文章简单梳理了市民社会概念的发展,对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市民社会概念进行分析,深入理解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时期的唯物史观与市民社会理论。  相似文献   

3.
胡彦涛 《乡镇经济》2014,(6):95-101
在对黑格尔市民社会理念批判继承的基础上,马克思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出发,在与“政治国家”相对的意义上赋予了“市民社会”新的内涵,并且做出了“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历史断言。据此,市民社会将成为实现“法治中国”的决定性力量。而地方法制作为勾连市民社会和政治国家的场域,其重要性也日益凸显。  相似文献   

4.
曲明 《辽宁经济》2010,(5):43-43
1.市民社会的内涵。“市民社会”一词译自英文“CivilSociety”。亚里士多德在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市民社会”的概念,认为市民社会是指政治共同体或城邦国家,即自由和平等的公民在一个合法界定的法律体系之下结成的伦理——政治共同体。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一书中第一次概括了现代市民社会理论的雏形,认为市民社会是由私人生活领域及其外部保障构成的整体。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的合理内核,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辨证唯物主义的立场,他认为市民社会是“私人利益的体系”或特殊的私人利益关系的总和,它包括了处在政治国家之外的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因此,市民社会是一个具有历史性的概念,其经历了同政治社会一体的古代一元论、同国家分野的二元论以及同经济、国家三分几个不同时期:市民社会是一种历史现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及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其含义、构成、作用也会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5.
黄代珩 《改革与开放》2011,(16):111-113
台湾社会于1987年解除戒严完成了政治解放,民众的政治地位从民间社会时期的完全被统治者提高到了市民社会时期的“人民管理”的历史阶段,但是台湾市民社会的资本主义法权性质也决定了民众的公民生活成为“抽象化”的虚假领域.以民间社会、市民社会和公民社会三个历史分期为横向架构的综合性研究方法,是研究台湾社会历史转型的适当模型之一...  相似文献   

6.
李峥钰 《理论观察》2006,3(1):47-48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市民社会的最初经济学解剖主要从两个层面来完成:一是从批判性层面上对市民社会中的“异化劳动”进行分析,深刻解剖了市民社会的内部结构;另外是从肯定性层面上对市民社会中的“对象化劳动”进行分析,成为使“市民社会”概念发展为描述社会历史的基础性概念的萌芽。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按照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和源头治理的总目标创新社会治理体制,使之进入"新常态"。尤其在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阶段,社会治理重要性日益凸显的背景下,通过对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重新解读,不仅有利于加深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认识,也有利于进一步挖掘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在坚持市场经济、转变政府职能、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实现国家与社会良性互动等方面的时代价值,从而为我国构建社会治理新常态提供有力的思想武器和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8.
政治经济学系统批判时期是马克思从实践出发思考人的生命活动状况的成熟阶段。马克思通过对现代社会的资本运动规律的探索,解开了资本主义社会人的生命活动的本质,将批判的笔触深入到社会的最深层次,体现了马克思对人的生命关怀的深刻性。联系当代中国的现实,笔者认为,马克思这一时期的思想,对解决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诸多现实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9.
埃尔斯特认为马克思在阐释社会历史理论时运用了与方法论集体主义密切相关的辩证演绎和功能解释的方法,并据此认为马克思的社会历史理论内在地蕴含着历史目的论的观点。事实上,历史唯物主义辩证法与抽象、唯心的辩证演绎方法存在根本性的区别,而且功能解释方法对马克思社会历史理论的解读本身也存在问题和局限。因此,基于辩证演绎和功能解释方法对马克思成熟时期的社会历史观进行目的论的诘难是不能成立的。  相似文献   

10.
柏欢欢 《北方经济》2010,(23):68-69
一、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历史渊源 传统意义上的"市民社会"概念是和"政治社会"等同的,最早可追溯至古希腊先哲亚里士多德那里,意指已发达到出现城市文明的政治共同体及生活状况.  相似文献   

11.
何冰 《魅力中国》2010,(6):85-85
人们经常会使用到市民社会或者公民社会,但是却对两者的概念常常予以混淆。“市民社会”概念的内涵在西方社会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中不断丰富演化。市民社会到公民社会概念的演变经历了几个历史时期,在每个时期都具有不同的含义。从历史演变的角度分析市民社会概念的转变,无疑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2.
所有制理论是马克思经济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理论界长期争论的一大课题。本文主要以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到《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这段时期的著作为考察对象,探讨马克思早期所有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力求为经济体制改革提供较为准确的理论依据。(一)批判黑格尔法哲学和对私有财产的最初认识任何理论的形成都有它的必然性,有它的起点和始因。青年时期的马克思从当时的实际政治斗争中看到物质利益在人们政治生活中的重要意义,发现私有制与国家理性和法的矛盾。这是马克思研究所有制的起点,也是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动因。  相似文献   

13.
作为科学发展观核心的以人为本与人本主义思潮存在本质的区别。在马克思的思想发展历程中,曾力求借用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思想构建现实市民社会的批判方案。随着唯物史观的确立,马克思开始形成以实践为基础的、具有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关于人的本质与人的发展的思想,从根本上超越了人本主义。文章在对费尔巴哈人本主义思想基本内涵进行梳理的基础上,认为马克思从费尔巴哈那里继承的恰恰是历史观上的"半截子唯心主义",而非本体论上的"半截子唯物主义",进而从社会历史主体性质和市民社会批判方案两个方面说明唯物史观中以人为本与人本主义的主要区别。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的历史决定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以古往今来历史观的演变作为研究马克思历史决定论的切入点,来具体探讨马克思历史决定论的辩证性质。文章对如何对待马克思的历史决定理论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希望正确捍卫马克思的历史决定理论并使马克思的历史决定理论得以坚持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对市民社会概念的界定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描述性的"市民社会"概念:作为"资产阶级社会"的市民社会;一是分析性的"市民社会"概念:作为"物质交换关系总和"的市民社会,具体来说包括四方面的要素,即生产、所有、分工、交换。  相似文献   

16.
市民社会的概念贯穿于整个哲学语境当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市民社会的含义各有不同,梳理和厘清"市民社会"概念的发展脉络和发展历程,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全面地把握市民社会概念的本真涵义,把市民社会理论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联系,才能逐步实现中国社会的政治民主化、市场经济化.  相似文献   

17.
西方早期著名的马克思主义者卢卡奇在长期的革命实践生涯中,根据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理论创造性地提出了物化理论,用以从总体上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物化现象;而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弗洛姆,则从心理学的角度,具体描述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异化现象,将其视为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下的人的病态心理。两者从不同的视角揭示了现代社会的异常现象,为我们研究资本主义社会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思想史上第一次系统地阐释了国家源于社会、社会决定国家、国家终将回归社会的历史观。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基本理论可概括为四个阶段依次更替的动态进程:国家源于社会,国家是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国家脱离并驾驭社会,形成国家与社会一体化趋势;社会摆脱国家控制,国家与社会二元分化;国家回归社会,人自由全面发展,从政治解放走向人类解放。  相似文献   

19.
政党的中间媒介说强调政党在联结社会意识形态和官方政府机构间的中介作用,认为政党的本质是联结国家和市民社会的中间组织。葛兰西的市民社会理论侧重从伦理文化意义上概括市民社会,强调其意识形态功能。本文对政党和市民社会之间的关系初步作了一些探析,希望能对当代的政党建设以启示。  相似文献   

20.
反对封建的"政治暴政",是马克思早期参加实践斗争的一次关键性的政治活动.马克思在<莱茵报>时期发表的文章,集中地体现了马克思反对"政治暴政"的思想基础和民主主义立场.强调精神自由和政治自由是其主要的思想特征.对马克思反对"政治暴政"的思想研究,有利于我们深入了解马克思早期的自由观和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早期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