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4 毫秒
1.
刘明 《时代金融》2013,(8):61+63
2012年,中国人民银行进行了两次存贷款利率调整,包括1996年实施利率市场化改革以来的首次非对称降息,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逐步加快,这将对我国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和业务结构产生重大影响。本文主要探讨了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传统三大业务的影响,并结合我国现阶段国情提出了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2.
“十二五”规划提出的“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正逐渐演绎为现实。2012年6月8日和7月6日,在短短的一个月内,人民银行两次非对称降息,正式拉开了利率市场化变革的大幕。这对目前以存贷利差为主要盈利模式的商业银行提出了巨大挑战。  相似文献   

3.
2012年6月8日,中央人民银行对利率进行调整,并且调整了存贷款利率的浮动区间.此次调整实质上是非对称利率降息,是中央人民银行进行实质性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信号.为了更好的理解利率市场化的改革进程,本文首先对美国、日本利率市场化进程进行分析,从他们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总结观点,借此对中国利率市场化提出相关建议,以及可以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4.
2014年11月以来央行连续三次降息并扩大利率浮动区间,标志着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速。利率市场化会赋予商业银行更大的自主定价权,但利率风险也会相应增加。本文根据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不利影响从三个方面提出了商业银行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5.
我国近期两次不对称降息政策的实施标志着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进一步加快,由此必然引起商业银行利润总额和利润结构的急剧变化.我国的商业银行特别是中小商业银行必须高度重视利率因素带来的生存危机,选准并坚持自身的市场定位,优化收入结构,积极发展中小企业业务,加强成本管理,推进科技创新和产品创新,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化危机为发展的机会.  相似文献   

6.
张蓉国 《青海金融》2013,(11):40-41
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影响.本文从利率市场化进程、商业银行面临的挑战及应对建议等方面进行了必要的阐述,对商业银行在转变发展方式,积极应对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挑战等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7.
利率调整与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方向的变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尹骞翮 《金融论坛》2002,7(5):22-27
近几年来,中央银行先后8次降息.在降息的背后,带动着中央银行在利率市场化改革上的全面深入.降息所引导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对我国传统的商业银行的经营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低利率水平下的利率市场化将直接引起储蓄存款和企业存款的下降,引起间接融资的降低,从而动摇着我国商业银行单纯依靠存贷款业务发展的生存根基.我国商业银行为迎接低利率水平下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所带来的挑战,必须根据自身实际,全面调整业务经营方向;深化资金管理体制改革,按照自身的实力特点和发展定位建立存贷款业务的定价机制;大力拓展中间业务,改变单一的赢利结构;转变营销理念,以全新方式开展营销工作.  相似文献   

8.
李平 《现代金融》2013,(1):12-14
2012年以来,央行两次降息并扩大利率浮动区间,标志着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提速。本文调查分析了市场化利率定价现状及其影响,并提出了市场化条件下商业银行合理定价的策略与建议。  相似文献   

9.
谈琦 《现代金融》2014,(4):23-24
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商业银行如何积极应对?笔者认为使用SWOT分析法可能更能使商业银行清晰认清自己并直面挑战。通过评价利率市场化对银行发展的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竞争市场上的机遇(Opportunities)和挑战(Threats),先分析归纳了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商业银行面临的机遇及挑战,并结合我国商业银行目前的优势及不足,提出了四条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0.
当前,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不断加快.银行理财业务在业务规模、产品创新、服务模式等方面取得了快速发展,并逐渐成为商业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挑战的创新来源.本文运用逐步回归方法验证了市场化利率对理财产品收益率的影响,发现理财产品可以作为监管机构推进利率市场化的重要参考指标,并进一步提出规范理财业务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利息税与利益协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易宪容 《银行家》2005,(3):29-30
在现代社会中,纳税是每一个社会公民的义务,也 是一个国家政府得以维持的基础。同时,纳税也是调整 一个社会收入分配关系的重要手段。但是,如何保证每 一个人都能够自愿纳税呢?如何通过纳税来调整整个社 会的收入分配关系呢?政府就 得提供一个公平、公正的税制。 因此税制的公平和公正是保证 每一个纳税人自愿纳税的基本 条件。比如,对于个人所得税而 言,在经济学上,所得是指提供 生产要素供他人使用而取得的 报酬,但作为个人所得税税基的 所得与经济学上所称的所得是  相似文献   

12.
基于美国、日本、加拿大、印度等国的案例分析表明,利率调控转型宜采取渐进式,并与利率市场化进程协调一致;市场基准利率主要集中于隔夜同业拆借利率和市场回购利率,且大都为实际成交利率;央行关键政策利率品种和期限一般会随着经济金融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过多的政策利率不利于货币政策传导。对于我国利率调控体系的实证研究表明:与美国、日本等国家传统的公开市场操作模式相比,利率走廊调控模式更适合我国,央行7天逆回购利率和隔夜市场回购定盘利率分别是我国关键政策利率和市场基准利率的理想选择,走廊宽度在200个基点左右的非对称利率走廊效果较好。最后,本文提出了过渡期和中后期利率走廊调控的具体方案及相关配套措施。  相似文献   

13.
浮息债券基准利率选择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一直将1年期存款利率作为债券市场浮息债券的基准利率,由于基准利率的长期固定,因此无法有效规避利率风险,导致浮息债券的发展陷入困境.通过定量和定性的分析证明,相对于7天期回购市场利率的平均指标,央行票据的发行利率才是当前最合适的浮息债券基准利率.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利率一直实行管制政策,在计划经济时期,低利率管制政策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利率是否市场化并不重要。但随着市场机制作用的增大,特别是在非国有企业、股份制银行和外资银行兴起以及国有商业银行和国有企业经营机制转变之后,利率管制的弊端愈加突出。本刊签约作者周革平博士认为当前国内外的物价水平稳中趋低,商业银行存差较大,最宜实行利率市场化改革。文章通过阐述利率市场化的基本涵义,分析论证了利率市场化后,国有商业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系统科学地论证了利息是利润的一部分,利息率由利润率调节。中国利率形成机制与发达国家不同,没有以调控货币量为基础,在开放背景下,加息反而可能加剧通胀。由于利息是利润的一部分,针对目前关于加息的争议,我们要吸取经验教训,防止加息造成“利息挤压利润”导致企业经营困境。基于利息本原的理论逻辑与现实表现,目前加息应慎行。  相似文献   

16.
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日益凸显。本文分析提出商业银行应进一步加强对利率风险的识别、度量和管理。还同时分析利率风险和信用风险之间的关系,并指出利率风险和信用风险都影响着银行的经营,应纳入银行的全面风险管理之中。  相似文献   

17.
本文推导了利率互换定价公式,并以此为基础探讨我国利率互换参考的基准利率所存在的问题及其对定价的影响。实证研究表明,一年定期存款利率、Shibor利率和7天回购定盘利率都存在各种缺点,导致利率互换难以准确定价。因此,建设合理的基础利率仍然是我国当前推动金融产品创新最为艰巨的任务之一。  相似文献   

18.
李颖 《金融论坛》2012,(2):43-48
本文研究我国推行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商业银行所面临的利率风险,以中国工商银行数据为例,基于敏感性压力测试的方法,测试国有大型商业银行遭遇潜在利率风险时,其风险抵抗及应对能力。研究表明,压力测试作为一种国际通行的测量极端潜在风险的方法,对于利率风险的规避具有定量分析的意义。目前中国大型商业银行处于短期内为利率敏感性负缺口,此类情形在利率升高时将面临利润下降的风险。商业银行应考虑加快业务创新,全面加大发展中间业务,增加非利差收入,抵消因利率风险给银行带来的收益减少。  相似文献   

19.
中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基准利率的选择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关键之一在于找到合适的市场基准利率,在基准利率的基础上形成合理的市场利率体系。本文从利率市场化与国债市场的关系入手,指出利率体系建设的关键在于找到有效基准利率,论述了利率市场化过程中有效基准利率的核心地位,分析了国债利率可以成为市场有效基准利率的诸多因素。本文认为国债利率是中国有效基准利率的必然选择,文章提出了我国发展国债市场促进国债利率有效基准利率地位的形成的若干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20.
This paper derives pricing models of interest rate options and interest rate futures options. The models utilize the arbitrage-free interest rate movements model of Ho and Lee. In their model, they take the initial term structure as given, and for the subsequent periods, they only require that the bond prices move relative to each other in an arbitrage-free manner. Viewing the interest rate options as contingent claims to the underlying bonds, we derive the closed-form solutions to the options. Since these models are sufficiently simple, they can be used to investigate empirically the pricing of bond options. We also empirically examine the pricing of Eurodollar futures option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odel has significant explanatory power and, on average, has smaller estimation errors than Black's model.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model can be used to price options relative to each other, even though they may have different expiration dates and strike pric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