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为了更快更准地确定B细胞线性表位,提出了一种新的预测方法——MLEP(Prediction of epitope based on MCFS and LSTM,MLEP)算法。采用5种性质氨基酸理化性质作为学习特征,利用多聚类特征选择算法进行特征选择,用降维后的数据作为输入,用长短期记忆网络进行训练,获得预测性能好的模型,对多聚类特征选择算法及MLEP算法的性能进行评价。对非冗余LBtope数据集进行多组实验,结果表明,使用多聚类特征选择算法降维到25时获取性能最优模型,多聚类特征选择算法比主成分分析法获得的模型准确率更高,基于MLEP算法获得的模型准确率达到94.81%。因此,MLEP算法能更好地预测B细胞线性表位,对于表位预测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为了给窄带通信网的链路选择及协议的智能切换提供实时参考,设计了 一种基于鲸鱼优化算法(WOA)和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LSTM)的窄带通信网网络时延预测算法.首先对实测数据样本进行标准化处理,以LSTM神经网络算法的均方根误差函数的倒数作为适应度函数;其次采用鲸鱼优化算法对LSTM神经网络的学习率、隐含层神经元个数进行优...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决利用单一生物数据无法揭示复杂的生物过程和疾病机制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多信息融合的DGPMIF致病基因预测方法。首先,构建一个具有疾病-表型、疾病-基因、蛋白质-蛋白质和基因-本体关联的异构网络,利用网络嵌入算法提取该异构网络中节点的低维向量表示,同时结合网络拓扑算法提取网络结构特征。其次,利用余弦相似性算法衡量节点向量的相似性,预测疾病与基因之间的关系。最后,通过对特定疾病的案例进行研究,并与经典致病基因预测方法进行对比,验证DGPMIF方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的关联数据对增强致病基因预测性能具有重要作用;经过多层次信息融合,提高了致病基因预测的预测性能。DGPMIF预测方法能够高效挖掘网络中蕴含的信息,对相关疾病基因关联的预测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针对排列图编码鲁棒性较差的问题,提出使用Logistic映射生成软件水印的算法。根据版权所有者信息和合法用户信息生成初始值,通过Logistic映射计算混沌序列并生成水印信息。版权所有者随机生成排列图长度后将水印信息用排列图表示并嵌入宿主程序当中。提取排列图后,根据排列图相似度,在拓扑图受到攻击的情况下仍然可以证明版权。实验仿真证实该算法能够抵抗常见攻击,提高排列图的鲁棒性。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决在深度学习提取人脸图像特征时,易忽略其局部结构特征和缺乏对其旋转不变性学习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单演局部二值模式(MBP)与深度学习相结合的高效率人脸识别方法。首先,用多尺度单演滤波器对图像进行滤波,得到幅值和方向信息;其次,用LBP算法和象限比特的方法进行编码,分块计算组合其直方图特征;然后,将提取的单演特征作为深度信念网络(DBN)的输入,逐层训练优化网络参数,得到优异的网络模型;最后,将训练好的DBN网络在ORL人脸数据库上进行人脸识别实验,进行识别率计算,其识别率为98.75%。所提出的方法使用无监督的贪婪算法,隐藏层设定为2层,使用反向传播算法优化网络。相较于已知的人脸识别方法,MBP+DBN算法对光照、表情和部分遮挡变化具有较好的鲁棒性,在人脸识别中识别率较高,具有一定的优势,为图像特征提供了一种新的识别方法。  相似文献   

6.
随着社交网络迅速发展成为主流的在线交往手段(comScore的数据显示,2009年7月,全球范围的社交网络用户首次超过电子邮件用户;从全球互联网用户花在社交网络上的时间在2007年11月即已超过花在电子邮件上的时间),其对于市场营销的重要性已经得到很多营销专业人士的认同,很多企业开始认真地研究社交站点、博客、微博客、在线论坛和视频分享等网络社交媒体并积极投入其中。  相似文献   

7.
为了消除在构建谱聚类算法的相似矩阵时,高斯核函数中尺度参数的波动影响,构建了一种自适应相似矩阵,并应用到谱聚类算法中。自适应相似矩阵中数据点间的距离度量采用测地距离算法,相距较近的两点间的距离近似于欧氏距离,相距较远的两点则先根据欧氏距离得到每个数据点的k个近邻点,然后累加近邻点的测地距离,由此得到每对数据点间的最短距离。两点间的局部密度用共享近邻的定义来表示,更好地刻画了数据集的本征结构。在5个人工数据集和国际通用UCI数据库中的5个真实数据集上进行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所提算法的聚类准确率高于对比算法的准确率,对复杂分布数据有很强的自适应能力。研究成果为数据挖掘及机器学习提供了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8.
为了提高宠物猫品种分类的准确率,提出了一种卷积神经网络融合的方法进行特征提取。首先,基于堆叠卷积自动编码器的域自适应技术,采用反卷积操作丰富特征图;其次,利用Inception结构增加网络的宽度来提取多尺度信息的特征图;最后,使用Softmox函数对图像进行分类,在Oxford-ⅢT数据集中进行实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利用改进后的模型对宠物猫进行分类,准确率高于对比模型,达到了84.56%,损失值为0.015 0。所提出的卷积神经网络融合方法不仅能通过丰富特征图、加深网络深度更好地表达特征,还能提高分类性能和收敛性能,较好地解决了宠物品种识别中由宠物相似所带来的识别率低的问题,还可以推广应用到其他图像相似问题的应用场景中。  相似文献   

9.
社交网络的信息汹涌澎湃,但包含巨大的数据噪音,社交媒体的数据分析正在成为一门大生意。  相似文献   

10.
GEMSEC(graph embedding with self clustering)在计算节点特征的同时学习节点聚类,通过强制将节点进行聚类来揭露网络中的社区结构,但未考虑类别标签信息,导致学到的节点嵌入缺乏区分性。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半监督聚类的网络嵌入方法(NESSC),将随机游走序列和少量节点类别标签作为输入,在计算节点特征和学习节点k-means聚类的过程中,利用类别标签信息指导聚类过程,同时重构已知节点类别标签信息,学习具有区分性的节点表示。在6个真实网络上进行节点聚类和节点分类评测实验,实验结果显示,NESSC方法明显优于无监督网络嵌入方法DeepWalk和GEMSEC,可以通过加入节点的标签信息来提高网络嵌入的效果。因此,通过网络节点的嵌入,可以高效地提取网络的有用信息,对于相关网络嵌入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决多任务级联卷积神经网络(MTCNN)算法网络模型在小人脸检测方面鲁棒性较低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感受野增强的网络模型。首先,为MTCNN算法模型中的R-Net网络和O-Net网络添加感受野模块(receptive field blocks,RFB-S)。其次,通过添加批量标准化和全局平均池化,加速网络模型的收敛,防止模型过拟合。最后,调整网络任务的权重,P-Net和R-Net网络用于人脸区域粗筛选,O-Net网络用于人脸区域精筛选以及人脸关键点回归。实验结果表明,与MTCNN算法网络模型相比,所提模型缩小了16%,但检测速度提升了9%,在FDDB数据集上的检测精度提高了2.3%。因此,基于感受野增强的网络模型能有效完成人脸的检测任务,增强对小人脸检测的鲁棒性,可为人脸识别、表情识别等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2.
针对无线传感器网络分簇算法中能量分布不均衡导致的"热区"和簇头负载过重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PSO算法优化簇头选举的非均匀分簇算法。在候选簇头选举和竞争半径计算过程中综合考虑节点动态能量、节点密度和节点距基站距离,将网络进行非均匀分簇,并引入PSO算法进行最终簇头选举。根据节点能量、节点密度和距基站距离确定簇间单跳多跳结合的路由规则,选取代价函数小的节点作为下一跳节点。基于节点信息熵确定融合阈值,进行簇内数据融合剔除冗余数据。仿真结果表明,改进算法的数据传输量比EEUC算法和UCRA算法分别提高了20%和10%,提升了数据的融合效率,有效延长了网络生命周期,簇头能量消耗得到均衡,减少了网络能量消耗,网络的整体性能显著优于其他对比算法。  相似文献   

13.
为了提高炼化厂循环水对管道腐蚀预测的精度,选取8种常规监测数据作为样本标准库,在此基础上考虑各指标之间信息叠加的影响,引入核主成分分析(KPCA)和广义回归神经网络(GRNN)腐蚀速率预测模型,通过KPCA对原始数据进行预处理,提取影响管道腐蚀的主要因素,应用GRNN建立管道腐蚀速率预测的数学模型,通过分析影响循环水腐蚀的关键因素,建立了循环水腐蚀预测指标体系。结果表明,将样本监测数据的维数由8降至5,可得出各个影响因素的贡献率,提取出包含原始信息95.84%的5个变量,且基于KPCA-GRNN的算法对监测管道腐蚀速率的平均相对误差为0.033,优于误差反向传播算法(BP)的0.056。因此,基于KPCA-GRNN算法建立的循环水碳钢腐蚀速率预测模型,能够获得更准确的预测结果,拓宽了循环水腐蚀速率预测方法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决油浸式电力变压器热点温度预测方法缺乏对短期热点温度走势的预测,无法满足动态增容决策要求的问题,以SFPSZ-180000/220型变压器为研究对象,首先,研究对比发现变压器的热点温度与负载率相关性最大,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基于支持向量回归的局部地区负荷预测模型,为变压器热点温度预测提供数据;其次,提出了基于数据挖掘算法的变压器热点温度时序预测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分别建立了支持向量回归、BP神经网络、决策树3种数据挖掘预测模型;最后,对一般输入-输出的建模方法的预测结果与基于时间延迟方法的预测结果,以及不同时间延迟下3种数据挖掘模型的预测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有外在输入的支持向量回归预测模型结果比BP神经网络和决策树吻合度更高,并且时间延时更小,预测结果精确度更高。有外在输入的支持向量回归预测模型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变压器热点温度预测精度,其预测结果可为变压器的动态增容决策提供有效参考。  相似文献   

15.
针对传统的板形识别模型在识别板形时,由于板宽的变化需要不同拓扑结构的神经网络才能完成板形模式识别任务,网络学习工作量大,网络存在收敛速度慢,易陷入局部极小等结构性能不佳的问题,建立了一种新的基于CMAC神经网络的板形模式识别模型。该模型利用欧式距离差得到网络的输入神经元,并在权值更新算法中引入了动态学习率。通过仿真实验表明该方法简单、实用,识别精度较高,克服了传统的识别模型的缺点和不足,有效地提高了板形模式识别模型的速度和精度。  相似文献   

16.
With the advance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online social networks are becoming increasingly important venues for technology adoption. However, although the dynamics of technology adoption in real world social networks have been well documented, technology adoption in online social networks remains relatively under‐explored. This study identifie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online and offline social networks and proposes a framework to investigate the dynamics of technology adoption in online social networks. To illustrate the proposed research framework, this study employs behavior‐link panel data obtained from an open source software (OSS) development network to examine how online social networks affect the adoption of Subversion, the latest OSS version control technology. Based on social network theory, co‐membership is used to construct online social networks within the OSS development network. Methodologically, this study takes advantage of the panel dataset and addresses the issues of simultaneity and individual heterogeneity that frequently confou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etwork structure and adoption decision, and as a result it demonstrates a more compell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networks and technology adoption.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reveal that social networks are major conduits for technology adoption in an online social network in terms of imitation, leadership, lock‐in, similarity, recency, and team size effects. In online social networks, one's decision to adopt a new technology is strongly influenced by the actions of the connected others. Project leaders have a stronger influence over other members in technology adoption decision making, even in informal virtual teams where traditional governance structures do not apply. Older projects exhibit stronger inertia and thus lack innovativeness. Similarities among projects facilitate faster adoption, and the effect of leadership attenuates in the networks with increasing project dissimilarity. Recent adoptions of technology within the networks, rather than more distant ones, have a stronger impact on subsequent adoption, implying the salience of memory over usage confidence, and increased size of a project team accelerates the rate of adoption. These results help in understanding the dynamics of technology adoption in online social networks, and provide useful guidelines for firms to promote technology and product innovation.  相似文献   

17.
为了准确反映网络的交通行为,提出一种基于复杂耦合网络的改进交通动力学模型。对双层结构耦合网络的信息产生和传递情况进行分析,并探讨了复杂耦合网络信息交通过程的特征,引入层间控制参数和层内控制参数分别控制不同层之间信息传递的速度和路径选择,重点考虑了层间传递信息的损耗代价情况。在所提动力学模型的基础上,研究了耦合网络中信息交通过程涌现出的统计学特征。结果表明:提出的耦合网络交通动力学模型中所有节点都能够产生和传递信息,随着层内控制参数的增大,网络交通容量出现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当层内控制参数为3.8时,耦合网络交通容量达到最大。研究结果对交通网络中的拥塞问题的缓解具有指导意义,可以通过调整控制参数来增大网络的交通容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