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00万吨/年催化汽油加氢装置采用中国石油石油化工研究院的催化汽油选择性加氢脱硫专利技术(DSO技术),以本公司的催化汽油为原料,进行深度加氢脱硫,生产满足国V排放标准的汽油[1]。通过性能标定,轻汽油终馏点77℃≤80℃,硫含量8.5mg/kg≤10mg/kg,满足作为轻汽油醚化原料的条件,加氢后轻重混合汽油终馏点200℃≤202℃,硫含量7.8mg/kg≤10mg/kg,辛烷值91.6,满足汽油国V质量标准要求。  相似文献   

2.
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汽车保有量不断增加,汽油用量与日俱增,目前93号、97号汽油供不应求。针对国V、沪V、粤V汽油征求意见稿,结合炼化分公司生产现状,对相关高标号汽油的生产方案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
本文介绍了一种应用Excel进行汽油调合优化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探讨了催化裂化装置各种主要工艺参数对汽油产品中烯烃含量的影响及机理,提出了在2500 kt/a催化裂化装置上,通过逐渐调整操作参数,降低催化裂化汽油烯烃含量的措施。通过提高催化剂活性、降低反应温度、降低原料预热温度、提高烃分压、提高第二反应区催化剂藏量、注入终止剂、提高剂油比、延长反应时间、提高汽油终馏点等措施,可以有效降低催化裂化装置汽油产品中烯烃体积分数8.1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5.
在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打赢蓝天保卫战"等有关环境污染治理的号召下,我国对清洁汽油标准也在不断提高。文章在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打赢蓝天保卫战"等有关环境污染治理的号召下,以国VI标准对清洁汽油生产要求为背景,介绍了清洁汽油的技术概况,比较分析了国内外催化汽油加氢脱硫工艺技术研究进展现状,研究了加氢脱硫装置节能的相关问题,为我国催化汽油加氢脱硫装置的节能降耗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6.
《国际石油经济》2001,9(11):45-47
轻质油品的销售,以汽油和柴油为主。我国汽油按研究法辛烷值分为3个牌号。在一般条件下,正确选用汽油的原则是:压缩比较大的汽油机,应该选用研究法辛烷值较高的汽油。柴油按馏分的轻重的使用范围的不同,分为轻柴油的重柴油。轻柴油按凝点分为6个牌号。一般原则是:气温低,选用凝点较低的轻柴油;反之,则选用凝点较高的轻柴油。重柴油是中、低速柴油机的燃料,按凝点分为3个牌号。在选用时应针对不同的柴油机速度选用不同型号的重柴油。  相似文献   

7.
概 述为保护生态环境 ,加快实现我国车用汽油无铅化进程 ,原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于 1999年 12月 2 8日发布了《车用无铅汽油》强制性国家标准 ,于 2 0 0 0年 1月 1日起实施。该标准采取分地区、分阶段实施的办法 ,将无铅车用汽油分为高标准清洁汽油 (或称低烯烃汽油 )和普通车用无铅汽油两种 ,二者之间主要技术差异是 :高标准清洁汽油标准规定了烯烃含量不大于 35 % (v/v) ,硫含量不大于 0 .0 8% (m/m) ;要求从 2 0 0 0年 7月 1日起 ,在北京、上海和广州市实施 ,并加入有效的汽油清净剂 ;从 2 0 0 3年 1月 1日起 ,在全国范围内实施。 2 0 0 …  相似文献   

8.
现行汽油标准GB 19730-2013和柴油标准GB 19147-2013相对完善,但是仍有待进一步改进的地方。如将减少单位制差异、增加热值、有效期等指标;增加汽油终馏点调压幅度的限定,对柴油酸度、机械杂质、残炭、灰分测试项目进行合理改进等。  相似文献   

9.
丙烯是仅次于乙烯的一种重要石油化工基本原料,主要用于生产聚丙烯、苯酚、丙酮、丁醇、辛醇、丙烯腈、环氧丙烷、丙烯酸以及异丙醇等,其他用途还包括烷基化油、催化叠合和二聚。用于生产高辛烷值汽油调合料等。  相似文献   

10.
催化汽油馏程一般在30~210℃,芳烃含量20%~25%,催化重整装置一般会设置预加氢单元,预加氢单元的处理量根据各炼厂原料不同进行调整。提出一种预加氢单元处理催化汽油中馏分作为重整原料的研究,可补充一部分重整装置原料或缩减炼厂汽油产量,炼厂可根据市场对石脑油或汽油的需求确定催化汽油中组分的加工思路。  相似文献   

11.
催化裂化汽油脱硫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随着城市汽车拥有量的不断增加,汽车尾气已成为城市大气的主要污染源,尤其是尾气中的SOX和NOX对环境的危害更大。为改善大气质量,就必须降低成品汽油的硫含量。催化裂化汽油是成品汽油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硫含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成品汽油的硫含量。目前,国内外降低催化裂化汽油硫含量的方法主要有催化裂化汽油加氢脱硫、溶剂抽提脱硫、催化裂化脱硫、氧化脱硫、生物脱硫及吸附脱硫。本文综述了各种脱硫方法的国内外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12.
为了适应市场对汽油产量的需求,会采用一些科学加工方法来实现汽油增产,其中增产汽油的方法70%以上为催化裂化工艺技术,通过优化加工流程,来提高汽油产量,降低汽油供应压力。而在当前,人们的环保意识也在不断加强,对于汽车尾气排放、汽油中硫含量等问题更加重视,因此对汽油质量标准有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对催化裂化工艺技术有更深刻的认知。文章主要对催化裂化增产汽油进行了分析探讨,以便于同行深入了解影响催化裂化汽油产率的因素。  相似文献   

13.
杜邦公司与BP公司宣布,试用含16%可再生燃料组分生物丁醇的调合燃料,它可以比乙醇以更多比例与汽油调合,而不影响燃料性能。一般乙醇调入量为10%。BP公司测试了燃料配方和短期的发动机性能。结果表明,与普通汽油有配伍性,生物丁醇不发生相分离,在水存在下也不形成二种溶液。而乙醇趋于相分离,长期会危害发动机。  相似文献   

14.
汽车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推动我国汽油消费快速增长.2006年我国汽油表观消费量为5247.5万吨,同比增长8.7%;汽油产量为5591.4万吨,同比增长3.7%.受国内炼厂不断提高柴汽生产比的抑制,汽油产量增速开始放缓.汽油出口受价格和政策影响较大,主要取决于满足国内市场需求与保持国际市场份额之间的关系.2006年,汽油出口量为350.5万吨,同比下降37.8%.预计未来几年我国的汽油消费量和生产量将持续稳定增长,2007年和2010年汽油需求量将分别达到5500万吨和6500万吨左右.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原料性质、催化剂、操作参数、汽油沸程等因素对催化裂化汽油辛烷值的影响。对提高产品辛烷值采取调整措施,实施效果表明,有效的提高汽油辛烷值的目标,降低了高标号汽油的调合成本,弥补下游装置的损失,为生产中提高催化裂化汽油辛烷值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全球清洁汽油的消费比例在逐渐提高,2009年全球约64%的汽油的硫含量限值小于50ppm。为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适应油品清洁化的大趋势,发展中国家的汽油质量升级步伐正在加快。从长远来看,未来超低硫汽油的需求比例将不断增加,亚太地区硫含量小于10ppm的汽油将自2020年起大幅上升,所占比例将从2020年的61.7%增至2030年的81.7%。在汽油需求增幅最大的地区和国家,未来数年其炼厂将不断改造或新建装置以生产更多的清洁汽油,这将给利润不断降低的炼油行业带来很大冲击。  相似文献   

17.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汽油需求量明显增加,为了满足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国家不断对汽油中硫含量指标进行调整,自2004年全国范围内实施国Ⅱ至今,汽油含硫量指标由每克汽油含0.05克硫降低为每克汽油含0.005克硫,如何准确及时的检测出汽油及各种添加剂中含硫量成为现阶段汽油生产、开发面临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8.
长庆石化公司产品精制装置是原80万吨/年重油催化裂化装置配套设施的基础上扩建为140万吨/年重油催化装置的配套装置。产品精制汽油精制设计加工能力为48.36×104t/年,催化原料优化后,汽油精制装置的加工负荷急剧增加,汽油精制加工负荷达到128%,装置的平稳运行受到新的考验,影响装置平稳运行的瓶颈问题逐渐暴露,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汽油携带碱液现象比较严重、碱液消耗量较多。为改善上述问题,在2009年4月份大检修中进行了改造,新增了一台纤维液膜反应器。改造后,装置的处理能力达到58×104t/年,汽油携带碱液的现象有了较好的改善。  相似文献   

19.
汽油质量升级是国家重要节能政策。阐述我国及石化总公司下属企业对汽油升级规划实施概况。指出,根据汽油升级方案1992年90RON以上汽油产量比例应达60%,实际上只达到46%,石化总公司达到升级规划要求的企业仅占35%,还有1/3的企业生产的90RON以上汽油比例在25%以下,要达到预定目标仍存在不少问题,如高辛烷值装置开工不足,负荷率低;部分炼厂催比裂化和催比重整汽油辛烷值偏低,等等。建议汽油质量升级与汽车改产和改造的步伐应很好协调起来,同时国家必须给予政策上的支持以鼓励90RON汽油的生产和销售。  相似文献   

20.
随着环境保护法规的日趋严格,新配方汽油已成为世界汽油质量的发展趋势。亚太地区的日本、澳大利亚、韩国、中国台湾省、泰国、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等国家或地区已经或者即将实现汽油的无铅化。与亚太地区的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汽车排放标准和汽油规格方面存在很大差距,汽油质量升级势在必行。现有炼厂应加紧技术改造,增加催化裂化、催化重整能力,增产MTBE和烷基化油,增建异构化装置生产异构化油,并采用多种方法生产高辛烷值汽油,以提高我国的汽油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