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于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宋代江南地区农村劳动力在农业内部的利用已达到了"地尽其利","不遗余力"。但因人地矛盾加剧和农业技术进步,江南地区农业内部出现了大量富裕农村劳动力,从而产生了劳动力"溢出"现象。"溢出"的农村劳动力多"转为他业",并表现为"候鸟式"、"风筝式"、"鱼跃式"三种农村劳动力流动模式。农村劳动力在非农产业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吸收和利用,表明宋代劳动力的空间配置和产业配置趋向于优化发展。通过宋代农村劳动力利用中所发生的这些新变化,我们可以看到唐宋大变革时代农村经济社会所发生的变迁和发展,但也不能因宋代农村劳动力有向其它产业流动的趋势而过高估计它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清代前期江南的劳动力市场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文从市场规模、劳动力配置、劳动力流动、交易形式和工资及其整合等方面探讨了清代前期江南地区劳动力市场的发展和局限。  相似文献   

3.
农民流动实际上是市场机制对劳动力要素的再配置。缓解我国农村目前巨大的人口剩余压力,应加快工业化进程;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教育。  相似文献   

4.
过去的20多年,巨大的农村劳动力流动,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然而要实现全面小康。完成工业化、城市化,就必须使农村剩余劳动力离乡不离土的流动转变为离乡又离土的转移。为此.政府必须破除一切制约农村劳动力流动转移的制度障碍,积极建立有利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政策机制,促进农村劳动力在城乡间自由流动转移,实现劳动力资源在全国范围的优化配置。  相似文献   

5.
杨鹏程 《理论观察》2009,(4):104-105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但农村劳动力过度流出带来农村劳动力弱化、农村养老困难、留守儿童教育不良等难题。有效解决农村劳动力过度流出问题,需要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实现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  相似文献   

6.
卢珂  张智勇  周云 《改革与战略》2012,28(6):93-95,206
基于湖北省保康县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社会调查报告,分析保康农村劳动力流动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并提出促进农村劳动力合理流动的建议,以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生态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调查研究报告》2007,(17):1-16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将关系农村发展大环境。不论从乡镇企业薄弱的中西部地区大量中年以上农业富余劳动力需要通过就业增加收入看,还是从亿万流动就业农民工转移尚在中途看,都需要防止贻误时机,“煮”农村劳动力转移“夹生饭”。要转变重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而轻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拉动“三农”问题解决的观念.从促进中小企业,小城镇与劳动密集产业发展、推进城乡二元体制改革、提高农民就业能力等方面采取措施,促进农村劳动力持续转移。[编者按]  相似文献   

8.
文章根据南盛镇在劳动力开发中所出现的人力资源的产业配置不合理、组织体系不健全以及投入不足等问题,需要采取增加职业技术教育和医疗保健投入、组建学习型的组织、人力资源的产业合理配置、集约化经营、边干边学边开发、增加城市向农村劳动力的溢出效应等措施来提高该镇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效率。  相似文献   

9.
<正> 中国农村社会,长期处于生产要素极少流动的超稳定平衡状态。农村十年改革,打破了这种万马齐喑的封闭格局,诸生产要素开始逐步融入商品经济轨道。数以亿计的农业劳动力的流动,则构成其中最活跃的因素。然而,经济社会发展从来不是径通意遂的一次性行为,农业劳动力转移同样如此。1987年开始的农业劳动力的明显逆转,为农村的两个转变蒙上了一层阴影。1989年所出现的百万农民大流动,则引起了更大的社会震动,以致颇有些人主张单纯借助清理、遣返等手段,把春潮乍起的农村流动人口重新回返迁移。但是,理性分析和现实运动表明,在商品经济大潮叠涌与价值观念急剧转变的今天,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绝非偶然。在其背后,存在着深刻的经济、社会、文化、资源背景,存在着成因复杂的迁移因素。只要  相似文献   

10.
刘鹏凌  栾敬东 《乡镇经济》2005,(10):14-16,28
由于地区发展不平衡,我国农村劳动力在从农业向非农业、从农村向城市的转移过程中形成了以“民工潮”为典型特征的跨地区流动就业的现象。农村劳动力跨地区流动的基本流向是从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农村流入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和城市,工业、建筑业和服务业等非农产业是已外出农村劳动力主要的就业部门,跨地区流动的农村劳动力在实现就业地域改变的同时绝大部分人也实现了工作性质的转变。经济计量分析结果显示,跨地区流入人口的数量受到各地区农民人均收入、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固定资产投资数量和劳均耕地面积的影响十分显著。正视农村劳动力跨地区流动的现实,实现管理制度创新,消除农村劳动力流动的障碍和限制,是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管理的基本政策取向。  相似文献   

11.
任何与经济发展有关的政策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而且这一过程又反过来影响经济的发展进程。农业剩余劳动力转向非农产业所带来就业结构变动以及因此而产生的现代经济的推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流动就业,可以降低农业生产总成本。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不仅会减少单位土地劳动力的绝对量,更重要的可以减少过剩在农业内部的滞存量,减少制约土地集中使用的因素,有利于今后土地的规模化经营。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自身劳动力的素质,也有利于形成农业生产无形而巨大的生产能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不仅提高了农民收入和发展了农村经济,对经济发展的另一个重要贡献是满足了非农产业部门对劳动力的大量需求。  相似文献   

12.
农业劳动力空心化是工业化、城镇化的历史过程,是改革开放的必然结果。因此,要把握时代规律,积极创造条件,突出农业经营机制、农业经营主体、城乡要素流动、农业发展方式,农业管理体制"五创新",减少农民数量,提高农民素质,加快农业劳动力空心化进度,缩短农业劳动力自发调节时间,切实解决农业劳动力从哪里来、怎样才能留得住农民、农民种粮积极性谁来保护等重要问题,突破农业劳动力空心化制约瓶颈,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四川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有效路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明娜 《特区经济》2009,(12):225-226
只注重非农产业的发展对农村劳动力的拉力作用,而忽视农业内部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就无法真正完成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基于此,本文以四川省为例,分析了区域内转移应是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有效路径,进而指出实施区域内转移的载体是加速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充分重视和提升农业内部的吸纳能力。  相似文献   

14.
《唐山经济》2007,(12):34-37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发展乡镇企业,壮大县域经济,多渠道转移农民就业”。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是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稳定的重要途径和渠道,不仅有利于合理利用、有效配置劳动力资源,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而且有利于农村劳动力收入的增加、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新农村建设和农业产业化的稳步推进。近日,丰润区政府研究室对该区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相似文献   

15.
要素流动与我国地带间的产业梯度转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要素流动与产业转移相辅相成,劳动力流动和资本流动对产业转移的影响是相反的,劳动力流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一个国家内部的产业转移和产业结构升级。我国地带间的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存在劳动力流动规模大、趋势强,资本反向流动,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不畅等特点和问题。要顺利实现我国产业结构整体优化和协调发展,需要合理引导区际要素流动,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在我国东、西部间的梯度转移。  相似文献   

16.
王彩虹 《北方经济》1995,(1):F003-F003
据统计1993年内蒙古自治区乡村人口总数为1428.5万人,其中乡村劳动力为574.3万人,乡村劳动力占总人口的64.5%。预计2000年,我区乡村人口约达1486.5万人。改革开放以来,我区乡村经济得到较快发展,农业劳动生产率有了很大提高,解放了生产力,劳动力数量也在不断增加。1993年比1979年,农业劳动力增长28.5%。目前,我区农业有100多万剩余劳动力。从近年来统计报表显示,今后每年仍将有30-40万当年进入劳动力年龄的人口,由于第二、三产业的迅速发展,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给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吸收了一部分农业剩余劳动力。但是,还有36.2万剩余劳动力无法转移出去。我区农村劳动力占有的土地面积较多,当前看,我区并不完全是富余劳动力的地区,但由于农业收入效益差和农忙季节较短,农闲时间较长,不少农民涌向经济发达地区和城市。我区每年从农村到城市的劳动力是30万人,每年从农村和外地到城市的劳动力不低于30-40万人。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是客观的、必然的发展趋势,从而导致第一产业的劳动力不断减少,第二、三产业的劳动力不断增加,这是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农村劳动力向发达地区流动,对增加农民收入,解决发达地区劳动力不足是有好处的,但是无序的流动的人越来越多,不仅影响农业生产,并已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7.
相对于省内流动来说,跨省流动可被视为一种更持久、成本更高的人口流动。在人口的重新分配和缩小地区发展不平衡等方面,农村劳动力的跨省流动比省内流动作用更为明显。本文利用最近的农村流动劳动力调查数据,运用Logit模型对包括农村流动劳动力的个人特征、家庭特征以及所在地特征等在内的影响中国农村劳动力跨省流动的因素进行考察。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以来,新疆劳动力产业分布结构不断变化。利用Moore变动系数来测定了劳动力的产业分布结构,利用历史数据分析劳动力产业分布变动趋势,确定新疆产业结构是"三、一、二"格局。新疆的劳动力变动结构并没有加速产业变动结构,新疆产业结构的非正常发展导致了新疆产业劳动力分布结构不合理状态,对新疆经济社会长远发展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一、引言。目前,我国农村有1.5亿多富余劳动力,使这些人科学合理地转移到其它领域工作,是发展农村市场、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当务之急。回眸我国农业劳动力流动转移的状态,我们会发现有许多需要重新调整、重新认识、重新提高的理论与实践。因此,慎重审视劳动力的转移,促使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是我们理论工作的一项义不容辞的任务,本拟从我国农业劳动力剩余的原因状况,慎选和应选转移模式以及政府应给予如何政策扶持等问题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20.
利用1978—2021年山东省统计年鉴数据,运用灰色预测模型与主成分分析法对山东省农村劳动力转移潜力进行预测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山东省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呈逐年下降趋势,预计到2030年农村劳动力将完成转移,但在2030年之前,农村剩余劳动力仍有潜力可挖。因此,需要从提高农村劳动力自身素质、规范劳动力就业市场、发展农业现代化、发挥好政府指导帮扶作用4个方面挖掘农村劳动力转移潜力,实现山东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