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基于意义及其均衡理论的旅游文化形成与变迁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岗  黄震方 《改革与战略》2009,25(6):132-135
与国外相对成熟的旅游人类学相比,国内旅游文化研究的基础理论相对薄弱。这主要体现在系统要素的泛化、形成与变迁机制不明、系统结构不清晰以及对旅游文化开发指导性不强等几个方面。文化概念本身的宽泛与抽象是导致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文章试着引入符号人类学中“意义”的概念,结合旅游利益相关者概念,确立旅游文化的二维系统结构,在此基础上研究得出结论:在旅游文化演化的不同阶段,“意义的博弈”解释了旅游文化的形成与变迁机制。  相似文献   

2.
自清末民国初年“民族”一词从日本传入,随后在民族学发展并与西方各国的学科交流中,我国又陆续引进了“族群”一词.对于民族、族群概念研究是近来民族学、人类学和社会学关注的重点,不同学者以及不同时期甚至各国对于民族、族群的定义有所不同,本文通过对民族、族群的概念解读,对其进行分析之间的关系与区别.  相似文献   

3.
中国近现代音乐作品的研究要取得突破性的进展,首先从观念上就要摈弃那种金字塔式的治史方略,以音乐人类学般的宽容胸怀,不带偏见与层级的眼光进入原本纯洁的音乐世界。音乐人类学以人为本的认识论前提更是音乐史学特别是音乐作品研究值得学习和借鉴的。  相似文献   

4.
声乐是人类语言的艺术化表现形式。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文化人类学作为探索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研究方式,将对传统民族声乐研究带来深刻的影响。文化人类学将使中国的民族声乐更具有人性因素、更易于发挥其特有的社会功能,并推动其朝向既具有凝聚力又不断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中国民族声乐的文化人类学具体方法包括:以参与式观察为主要方式的田野调查,注重对特定民族的特定音乐作个案研究,对不同语言、不同地域、不同风俗的民族声乐文化进行个体闻的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5.
周慧 《魅力中国》2010,(32):256-257
“淡”是中国哲学史和美学史的一个重要范畴,同时也是中国琴论的核心概念。徐上瀛所著的《溪山琴况》是中国音乐美学的集大成者,其中“淡”是继“和”之后的又一美学范畴。本文将从“淡”况之文本内涵、“淡”况对道家音乐美学观的继承与发展、“淡”况与诸况之关系三个部分阐述“淡”况之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6.
王诚 《魅力中国》2013,(16):90-90
纵观中国漫长的古代音乐史,音乐的“雅”“俗”关系,一直是颇具争议的核。问题之一。而“郑卫之音”这一现象。作为中国古代音ft.文化中“雅俗之争”的焦点。一度引发不少哲人儒者的评论阐发。笔者通过对“郑卫之音”历史背景、概念界定、学者评断、影响等方面的探究.来阐述对中国古代音乐文化“雅俗之争”的一些观点。  相似文献   

7.
本文将概念史与经济史研究相结合,探究了现代“银行”一词的源流。现代“银行”一词最初从文献译介渠道诞生,但其流传不广。1862年,在中国的外商信用机构由“银号洋行”简称“银行”,它是现代“银行”一词的直接起源。其后“银行”从中国东传日本,19世纪末,“中央银行”等词又从日本传到中国。本文揭示了研究概念起源既要考察同形词的含义是否相同,还要进一步探寻含义相同词的起源是否相同等方法;回答了为何长期误传“银行”源于日本等疑问;看到了有无“银行”名称是中国早期银行史两个阶段的标志等更多历史面相。  相似文献   

8.
穆文俊 《魅力中国》2013,(17):88-88
本文基于对传统礼仪和音乐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揭示了古代礼乐文化背景下,仪式对于中国古代音乐的重要性,也是礼仪的相互影响作用对古代音乐发展的影响。民族音乐学研究的“礼乐”概念。对于古代音乐史的研究是很有启发性的。要从“礼”、“俗”的视角分析某些古老的音乐现象.可以进一步澄清古代对于礼俗相互作用下音乐的发展.更深刻地揭示出隐藏的礼乐文化。  相似文献   

9.
房勇 《特区经济》2005,(8):278-279
一、企业法治管理的界定在界定企业法治管理的概念前,先来界定本文中“法治”的概念。法治一词在中国既有自生的本土含义,又有西学东渐以后的添加意义,因而当人们在不同的话语系统中使用时,法治会呈现出不同的含义。在我国古代法家著名代表人物商鞅的心目中,“秉权而立”的统治  相似文献   

10.
释市场     
释市场王治平在今日的中国,“市场”的概念被广泛地使用着。但究竟什么是市场,实际上每个人的理解并不完全相同。这并不奇怪,因为市场概念本身有多重含义,人们在不同的含义下使用着这个概念。本文就是试图通过多方位的分析阐述,来全面地解释市场这一重要的经济概念。...  相似文献   

11.
《宁波通讯》2013,(21):77-77
“中国”是我们刁以为常的一个词语,使用频率高,且大多时候是不假思索。葛兆光在此书中,从思想史、概念史的角度,利用大量周边国家的相关史料,来分析不同历史时段“中国”一词所包含的不同意思。自“五四”以来,我们习惯从中西对比中来认识中国,而葛兆光则认为,认识理解中国应该步入另一个阶段,即,从中国与周边国家的交流对比,来认识中国,更加详细地确认“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12.
冯美玲 《魅力中国》2012,(32):15-15
意境美是中国艺术审美特征之一,是中国文化中所特有的一个美学概念,它在艺术实践中是“情景交融”的产物,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虚实相生”的境界。本文通过深入分析中国传统绘画、音乐和艺术设计中意境美的运用,使我们充分的了解和体会意境美特征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3.
审美人类学与高师音乐教育的田野调查方法有其异曲同工之处,如何借鉴审美人类学的研究方法来丰富高师音乐教育的民间音乐采风的内涵,探索和解决民间音乐采风面临的诸多问题,是本文把审美人类学的田野方法,引进音乐教育研究领域的初衷。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介绍了“先决问题”的概念、构成要件及准据法的确定原则,阐述了先决问题的法律地位及重要性,分析了“先决问题”的处理依据和方法.指出在先决问题的解决过程中,首先要考虑自身是否具有合理的管辖权,在确定是否具有管辖权的基础上,再来考虑有关准据法的使用,这样才能对先决问题进行有效的合法的解决.  相似文献   

15.
审美人类学与高师音乐教育的田野调查方法有其弄曲同工之处,如何借鉴审美人类学的研究方法来丰富高师音乐教育的民间音乐采风的内涵,探索和解决民间音乐采风面临的诸多问题,是本文把审美人类学的田野方法,引进音乐教育研究领域的初衷.  相似文献   

16.
常雪 《特区经济》2007,221(6):96-98
通过对中美两国家族企业概念的界定,分清了两国对“家族”的不同理解。由中美两国家族企业不同的成长道路,得出了信用缺乏是制约中国家族企业成长瓶颈的结论。本文认为控制权革命是家族企业发展的当务之急,并对其可选路径和实施原则做了相应的阐述。  相似文献   

17.
"短陌"与"省陌"管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的“短陌”一语指钱币支付时“陌内欠钱”,不足法定的百文之数,但有三种不同的性质,须视实际场合而定。由于其内涵与性质的不确定性,唐宋通常不作为官方用语使用。宋人开始使用的“省陌”一语,指的是经由中央统一规定的一种“短陌”形式,其史实始于唐穆宗长庆元年的官定“垫陌”,而非五代后汉。宋人是否常以“省钱”一语指代“省陌钱”,还有待论证。  相似文献   

18.
苏红 《魅力中国》2014,(22):278-278
近两年,音乐真人秀节目在中国电视荧屏的火爆掀起了广大音乐爱好者的“狂欢”,“狂欢”的背后,笔者从美学的角度对电视音乐真人秀节目加以分析,以湖南卫视的《我是歌手》为例,详细探讨了电视音乐真人秀节目的审美特征。论文将以艺术理论为基础,围绕电视音乐真人秀节目的“情感性”、“主体性”、“审美性”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9.
中国画的哲学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健 《理论观察》2011,(1):54-55
中国画必须与哲学联系起来,建构起一种“关系性视角”。在这种关系视角下.运用哲学来思考人类学,运用人类学联系宗教学,运用道家学说来实践哲学思维辩证方法。这是哲学与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相结合的理论成果,是理性归纳与抽象思维的根本法则。对于促进我国哲学,宗教学,人类学及艺术事业的发展,无疑具有主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社会变化与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变化”或者“社会变化”一词在不同的国际关系理论中具有不同的含义。过去 ,传统国际关系理论 (现实主义 )很少提及“变化”的概念 ,更谈不上关于变化的理论分析。今天 ,越来越多的国际关系理论聚焦“变化” ,试图理论化这个概念。冷战结束后 ,各种描述“变化”的术语扑面而来。到底什么才是“变化” ?如何衡量“变化” ?由于公认的最根本变化是全球化 ,最近几年 ,世界上一些有影响的机构都在做着大量全球化的工作。关于新近的全球化深度和广度是否强过历史上的全球化 ,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们的观点不尽一致。一些国际关系学者 ,如著名的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