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集体经济》2013,(8):13-13
刺绣,又称丝绣,古代称“黹”、“针黹”。后因刺绣多为妇女所作,亦称“女红”,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民族工艺。刺绣是用彩色丝、绒、棉线,借助针的运行穿刺绣制而构成各种优美的图案、花纹或文字的工艺,刺绣是完全的手工艺。在汉代,刺绣品已经广泛应用于宫廷服饰、日用品。到了宋代,崇尚刺绣服装的风气,已逐渐在民间广泛流行,这也促进了中国刺绣工艺在宫廷与民间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
《孙膑兵法》是战国时齐国人孙膑及其后学所著。《史记·太史公自序》有:“孙子膑脚而论兵法”的记载。《汉书·艺文志》著录有:“齐孙子八十九篇,图四卷”。“齐孙子”,颜师古注:“即孙膑。”《汉书·陈汤传》曾引用《孙膑兵法·客主人分》中“客倍主人半,然后敌”句。这些都说明,《孙膑兵法》到汉代还在广为流传。  相似文献   

3.
"没有哪一种文字能像汉字那样具有系统性和逻辑性。汉字是一种只需用眼睛看就能思考,即使语言不同也能理解其意思的唯一一种文字。"说此话的是位日本人,名叫石井勋,头衔是"日本汉字教育振兴协会会长"。汉字至少还拥有两个世界第一:历史最为悠久;使用的人数最多。那么,这独具魅力的方块字是谁发明的呢?旧说是仓颉。战国时的《吕氏春秋》、《韩非子》等文献都有记载。仓颉何许人也?汉代,有人说他是"人文初祖"黄帝手下的史官。到了魏晋,又有人说他是比黄帝还要早的帝王。以此看来,仓颉正是顾颉刚"古史辨派"所谓的"层垒地造成中国古史"中的一员。如果不是仓颉,又是何人?唯一的答案是:造字者,山东东夷人也。  相似文献   

4.
黄帝是史圣司马迁《史记》中所列的五帝之首,汉代孔安国《尚书·序》把黄帝与伏羲、神农奉为三皇.中国的历史是"三皇五帝到如今",黄帝自然就是中华民族共同尊奉的始祖了. 而《史记》记载的"黄帝崩,葬桥山",其所葬就位于陕西中部的桥山,一个神圣、神奇的人间胜境.东晋和唐武德年这里就设中部县,1944年改为黄陵县.黄帝陵位于桥山之巅,山下有创建自汉代的轩辕庙.原在桥山西麓,宋太祖开宝五年(公元973年)移至今址.1961年黄帝陵被国务院列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古墓葬第一号".  相似文献   

5.
本文是探讨作为汉代葬玉制度的玉衣综述,通过对前人成果的梳理,以期更全面地了解汉代玉衣,发现尚未解决的问题。首先探讨它的起源,认识有歧义,一种认为《吕氏春秋》记载的所谓“鳞施”,可能就是汉代“玉衣”的前身,另一种观点认为至少在西汉文景时期,玉衣已发展成熟;其次,玉衣使用的制度:是西汉、东汉的皇帝、分封的诸侯王等贵族的敛具...  相似文献   

6.
千阳县南寨镇闫家村74岁农村妇女李爱姐,自今年接受县民间刺绣开发研究协会的"订单刺绣"以来,目前已净赚4000余元.她开心地说:"我一个老太婆,还能坐在自家炕头上赚钱,美死人哩!"如今,该县已有万余名这样的农村妇女,依靠订单刺绣和工艺品,坐在炕头飞针走线,将寻常的针线活做成了一个"美丽产业",一批批布艺绣品被"画龙点睛"后源源不断地漂洋过海、走红海外市场.  相似文献   

7.
《两汉书》所载帝王诏令引《诗经》的频率很高,但是不同帝王在位时期所下诏令引《诗经》的次数不尽相同,而且差异较大。文章从两汉帝王引《诗经》次数的不同出发来考察《诗经》在汉代地位的变化以及经学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8.
妓女问题是一个古老的社会问题。上古时代无所谓妓女。据记载,汉武帝曾在军队中设"营妓",这是一种军妓。汉代的妓女,更多的与歌舞有关。《史记》载:"汉家常以正月上辛祠太一甘泉,以昏时夜词,到明而终。常有流星经于祠坛上。使童男女七十人俱歌"。有经常性的歌舞,便有职业的歌舞手。他们的社会地位不高,司马迁《报任  相似文献   

9.
<正>作为我国传统饮食养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食用菌以其美味和营养优势长期受到国人青睐,在古代甚至被列为上等佳肴。春秋战国时期,木耳、蘑菇等食用菌经常出现在帝王的宴席上,孔子弟子记述的《礼记》一书中就有"芝栭……皆人君燕食所加庶羞也"的记载,《吕氏春秋》也有"和之美者,越骆之菌"的描述。在长期的科研实践中,黄族和总结出食用菌深加工"广"(用料范围广)、"紧"(时间紧)、"巧"(巧配伍)三大特点。1."广":食用菌的深加工可选  相似文献   

10.
古之服饰,礼治所系 "服饰之事虽微,然而属历代礼仪典制之所系",中国古代的服饰一向与国家制度和民族文化紧密相连,自黄帝时期,服饰制度便开始萌芽,"黄帝、尧、舜垂裳而天下治",进入夏商初见端倪,到了周代则渐趋完善,从此之后,无论是天子公卿还是平民百姓,在衣着上都有完整的体制和礼法,无人能随意僭越.虽然各朝各代的服饰制度不尽相同,但无论成文抑或不成文,大多都能自成一个体系,例如《后汉书·舆服志》就记载了天子在不同场合该如何着装,此外,还有皇室其他人员以及朝野人士、侍卫门生等在祭祀天地、朝会陵庙、务蚕桑时的礼服.  相似文献   

11.
<正>宋人邓忠臣《考校同文馆戏赠子方兼呈文潜》曰"人生可意乃吉祥",自古以来,如意便被视为吉祥之物,如意吉祥,世人所愿。自西传入的佛具如意"如意"一词出于印度梵语"阿娜律",是自印度传入的佛具之一,至于具体年代已不可考据,唯古书中有零星记载,可知其大概年代。《晋书·王敦传》记载孙权曾得如意柄一事,曰:"每酒后,辄味魏武帝乐府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以如意打唾壶,壶边尽缺。"无独有偶,唐人段成式也在《酉阳杂俎》中收录了一段关于  相似文献   

12.
印的称谓     
“玺”:最早使用于我国春秋战国时代 ,也是我国印中最早的名称 ,当时无论官、私印都称作玺。“宝”:据《唐书·与服志》记载 ,延载元年 ,武后因嫌恶“玺”和“死”之音近似 ,即诏命改玺为宝。“印”、“章”、“印章”、“印信”、“信印”:为秦汉时期一般官、私印信都称作印。“记”、“朱记”:唐以下至宋、金、元代 ,印又有记之称 ,通常只见于官印 ,是颁给外地职司或军事所辖单位的 ,因钤盖时用红色印泥 ,故又称朱记。“关防”:是一种长方形半印 ,之称始于明初。明太祖时为防范官吏预用官府印钤盖空白纸舞弊 ,便规定用半印勘合行移关防 ,…  相似文献   

13.
“火耕”与“水耨”并列,最早为汉代史家司马迁提出,《史记·货殖列传》曰:“楚越之地,地广人希,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果隋蠃蛤,不待贾而足,地势饶食,无饥馑之患,以故呰窳偷生,无积聚而多贫。”《平准书》亦有“火耕水耨”之辞。其后《盐铁论·通有篇》和《汉书》的《武帝纪》、《地理志》均有类似记载,至六朝时期则广泛为社会各阶层引用,“火耕”成为两汉六朝南方稻作耕作方式的重要内容。“火耕”一般指春季稻作前放火烧掉稻田中上一年干枯的杂草和稻秆。南方烧田的记载  相似文献   

14.
白山黑水考     
白山、黑水之名同时出现,始见于《金史·世纪》:“生女直地有混同江、长白山,混同江亦号黑龙江,所谓白山、黑水是也。”白山、黑水是我国名山大川之一,是我国东北古代居民——肃慎及其后裔挹娄、勿吉、靺褐、女真、满族的故乡和兴王之地。一、长白山从战国、秦、汉到晋代称不咸山早在战国和西汉初年成书的我国最早的地理书《山海经》,就记载了我国东北的名  相似文献   

15.
窦玉生 《走向世界》2013,(8X):22-23
<正>济南最著名的是什么?泉。济南是著名的"天下泉城",数不清的泉眼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奔流不息。济南最著名的泉是什么?趵突泉。趵突泉位居济南72名泉之首,被誉为"天下第一泉",也是最早见于古代文献的济南名泉。趵突泉是泉城济南的象征与标志,如今,已复涌9年。每年,都有无数游客从世界各个地方慕名而来,一睹她的容颜,因此,趵突泉有"游济南不游趵突,不成游也"之盛誉。据考证,趵突泉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上溯至中国的商代,长达3543年。趵突泉是古泺水之源,古时称"泺",早在2600年前的编年史《春秋》上就有"鲁桓公会齐侯于泺"的记载。  相似文献   

16.
中国民间有一种俗称叫"官油子"。到底什么叫"官油子"?"官油子"从何而来?官油子"油"在哪里?有什么具体特征和表现?对此,过去人们并没有一致的认识。2008年12月,《人民论坛》杂志做了一次社会调查,给中国的"官油子"画了一幅像,足使他们原形毕露,从而被人民扳倒。  相似文献   

17.
<正>在常人眼中,中国西部是地理偏僻之地,古代以华夏为中心的"四夷",西部占了三个,西戎、北狄和南蛮。在王畿管理的"五服"等级制度中,以五百里为一区划,由近及远分为侯服﹑甸服﹑绥服﹑要服﹑荒服,西部属于"要服"和"荒服",基本是蛮荒地带和犯人流放之地。直到汉代,司马迁对西部才作出了很高的赞誉,"东方,物所始生,西方,物之成孰。夫作事者必于东南,收功实者常于西北",至此,西部开始成为"收功实"的战略高地。  相似文献   

18.
<正>古人说:"寒气之逆极,故谓大寒。"称大寒是一年之中最寒冷的时期,大寒也是全年"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人们常说"过了腊八就是年",去岁乙未年的大寒在腊八之后,距离春节更近,也使寒冷的冬日有了温暖喜庆的节日气氛。茶会是相聚饮茶的集会,是人们交流信息、沟通情感的重要媒介。中国自古就有"以茶代酒"招待客人的传统,民间发生纠纷时也常到茶馆去调解,称为"吃讲茶"。茶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国魏晋时期,西晋时由茶与素  相似文献   

19.
藏族在各个历史时期对自己自始至终的称谓"蕃",既是一脉相承的,也是一成不变的.但汉文史书里,对于藏族于不同的历史背景下有不同的称谓.西汉至隋朝时期称其国为"附国",称民族为"西羌(戎)";唐朝到宋朝称其国为"吐蕃",而称其民为"蕃人";元朝称其地为"吐蕃",而称其民为"唐古特"或"吐伯特";明朝中期至清朝初期称其民为"番"或"西番";清朝中期以来又改称为"藏",这个称呼始现于近世的康熙帝制《平定西藏碑文》,是由当时的乌斯藏(藏族传统的行政划区,指拉萨一带)的"藏"而得名,其意为江河之"江".之因为如此,很多人在研究古代藏族时,对于不同历史阶段的名称与当今藏族之间人为划定界线,混肴是非,摸棱两可,自然影响了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20.
<正>中华香事滥觞中华香事起于上古时期之祭祀,宋丁晋公《天香传》谓:"香之为用,从上古矣。所以奉神明,可以达蠲洁。三代禋享,首为馨之荐。"《尚书·舜典》对舜帝登基的一段记载:"正月上日,受终于文祖。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肆类于上帝,桎于六宗,望于山川,遍于群神。辑五端。既月乃日,觐四岳群牧,班瑞于群后。岁二月,东巡守,至于岱宗,柴,望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