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郭亮 《开发研究》2007,(6):13-15
中国文明是以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为基础的农耕文明,而农田水利状况则是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最重要的特征和制约条件,因而,以农业水利的特点来反应中国文化和社会的性质也就成为学者的一种学术自觉。无论是魏特夫基于大江大河的治理中需要国家权力的强力动员而得出"东方专制主义"的结论,还是杜赞奇依据在地方水利管理中民间组织的重要作用而描绘出的一幅"士绅社会"的图景,海外汉学研究者以农业水利作为展示中国国家与社会互动模式的一个切入点,以此开拓出了一片重要的研究领域。也正因为此,农田水利的研究就不仅仅只具有其本身以及现实对策的意义,而往往是一个更宏大学术命题的隐喻。然而,与海外汉学研究急于在有限的经验基础之上而得出一个整体中国的结论,进而最终皈依于理论的逻辑不同,中国学者更多地肩负着认识中国农村的使命。如何在广泛而深入的田野调查基础之上,以不同区域农田水利的特点来揭示不同区域农村社会的性质差异,进而为理解中国农村社会提供一个并不唯一、但却重要的认识和研究路径,就显得十分的重要。本组笔谈是一些从事农村经验研究的学者在近期的田野调查基础上完成的,文风朴实、直白但却意味深远。贺雪峰以排涝水利和灌溉水利的差异入手,讨论了由此决定的村庄对国家权力进入的不同期待,从而为南北方村庄性质的理解提供了一个重要视角;郭亮则在此基础上具体探讨了国家权力进入与排涝水利成功与否的共生关系,从农业生产的角度指出了国家意识在北方村落中表现更为明显的根源;吕德文在"国家———社会"传统的分析框架下引入了"集体化"的视角,以此来解释川西平原农田灌溉良性运作的逻辑,展现了他所谓"第三种水利社会"的特征;李德瑞则以一起具体的水利纠纷破题,展示了税费改革以后国家和集体力量退出所引发的农村排水困境;熊万胜则基于对川西农民在围绕水利灌溉收费中集体行动的观察,对其中所体现一种新的治理方式充满期待。本组笔谈以水利为主线,为读者展现一个具体而灵动的农村生活图景。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频发的水旱灾害对我国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影响,再次证明了"水利是农业命脉"这一论断的正确性。中央政府将水利提升到战略高度,并提出在未来一个时期内将在政策与财政方面加强对农田水利建设的支持力度,这有望扭转当前我国农田水利的颓势,为新农村与农业现代化建设构建坚实基础。国家在水利事业上的战略调整固然为农田水利的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和政治基础,但有效的农田水利建设必须立足于我国农业生产方式与我国  相似文献   

3.
汪幼龙 《中国西部》2014,(21):133+135
农田水利工程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则是灌溉规划,也是农业、农村、农民利用的工程,农田水利灌溉工程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建设新农村,工程的设计工作也则应该得到相应的重视,以方便建设农村,发展农业,应以惠农民为基本指导方针,设计出科学合理、高效安全的水利灌溉工程。  相似文献   

4.
近代中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研究帝国主义入侵后农村生产关系发生的变化,对认识整个中国社会性质具有重要意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家,为论证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做出了不朽的贡献。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主张"改良社会经济组织","解决土地问题",不让地主阶级不劳而取得社会进步的成果。列宁因此赞赏他正视了"中国这个落后的。  相似文献   

5.
水害旱灾,一直以来都是我国农业建设的心腹大患;水资源短缺、水利设施薄弱,是影响农业稳定发展的最大硬伤;而近几年来全球粮食价格的大幅上涨,更给粮食生产安全敲响了警钟。为应对国际粮价上涨,我国政府推出增加粮食生产计划,要求在今后10年中保证95%粮食的自给自足。在此背景下,小型农田水利设施薄弱的问题日益突出,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近些年国家对农田水利给予了大量投入,重点用于加快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大型灌区续建配套等大型骨干工程建设,水利"大动脉"正逐步打通,但与之配套的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却明显投入不足,成为"弃儿",形成"国家管不到、集体管不好、农民管不了"的局面。据水利部最近对500个典型县的现状调查,小农水设施的平均完好率不到50%,在西部则远远低于这个比例。对于西部,许多地方的财力、物力、人力都难以保障,相当一部分工程老损严重,蓄水能力大幅下降,渠道灌溉能力大幅萎缩,排涝能力日益衰减。今年中央一号文件聚焦中国水利问题,鲜明地提出"土地出让收益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也为地方配套资金来源明确了方向。西部农田水利如何才能做到"旱能灌、涝能排",如何从根本上改变"靠天吃饭"的局面、持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如何夯实农田水利基础、打通农田水利设施"小动脉"?为此,《西部大开发》杂志社在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的领导下,邀请了有关研究专家、官员、管理者等,举行"西部小农水建设论坛"。旨在梳理西部小农水存在的问题,探究"如何以县为单位统筹建设和管理小型农田水利工程,通过一定规模的连续投入,探索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规律,逐步建立新的、稳定的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投入机制",以破解西部小农水建设之困境,为西部农业发展鼓劲呐喊、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6.
在2011年的"一号文件"在锁定"三农"的同时,首次聚焦水利建设,将水利上升到"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的高度。水资源短缺、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薄弱是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直接影响我国农业稳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必须大兴农村水利,加强农田水利的薄弱环节建设,切实消除水利的瓶颈制约,有效缓解农业生产发展主要矛盾。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社会史的研究中,从水利的角度出发探讨社会的发展变迁和社会结构,并由此而形成"水利社会"的概念。在国外和国内学者的推动下,对于山西、陕西、甘肃河西等地区为代表的"水利社会"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丰富和推动了社会史研究的深入。  相似文献   

8.
董忠 《发展》2011,(3):12-13
水利是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2011年中央1号文件鲜明提出农田水利建设滞后仍然是影响农业稳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的最大硬伤,把农田水利作为要突出加强的第一薄弱环节,明确要求大兴农田水利建设。这是针对我国农业和水利的突出问题、顺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作出的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决策,必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充分肯定近年来农田水利建设的成绩  相似文献   

9.
水是生命的源泉 ,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必不可少的物质资源 ,也是人们生活的环境因素。有了水 ,我们才能生存 ,我们才能发展农业 ,发展工业 ,发展经济建设和文化事业 ,也才能保持和促进社会的繁荣和稳定 ,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当今世界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三大基本问题中 ,水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水不仅构成人类生存的命脉 ,同时也构成制约生态环境良好与否的瓶颈因素 ,从而成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中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 ,但又是存在水旱灾害十分频繁的国家 ,水的问题在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中有其独特的地位。从某种意义上讲 ,中国的物质生产方式与水利工程建设密不可分 ,中国的社会发展史本身也就是一部水利发展史。在中国 ,由于地域广阔 ,以土地公有为基础的村社农业经济和以国家为主体的水利工程投入 ,由此也形成了东方社会的一个鲜明特征 ,并且在 1 9世纪就引发了马克思对东方社会的研究。就水利而言 ,作为一项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 ,是因为由于人类社会经济和文明的发展都离不开水的利用 ,水的利用程度和开发建设是衡量一个国家文明的重要指标。水利的影响范围比其它产业之所以更深刻、更广泛、更重要 ,一方面由于水...  相似文献   

10.
一、投资以政府为主导,社会资本广泛参与 首先,政府承担农田水利投资主体责任。纵观世界各国的水利投资情况,由于农田水利是农村基础设施的重要部分,其准公益性的特点无法完全依靠市场满足项目投资,而且水利项目投资大、收益期长,政府都在水利投资体系占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11.
张文倩  谢丹妮 《特区经济》2004,(10):104-104
<正> 一、我国农村借贷制度的历史特征 研究我国农村金融问题需要对我国农业经济、农村借贷制度演进有一个长期视角。在中国经济史上,中国一直是一个农业文明的国家。人口的不断增长并未带来其他产业的不断发展,多余的劳动力无法转移出去,人口大量的附着在土地上。为维持社会的稳定,统治者大部崇尚均田制,而土地的多子继承制则进一步导致了土地的零细化,使得农业生产由大量很小的农业生产单位(家庭)组成,农村社会长期维持着小农格局。实际上两宋以来,中国就基本上不存在普遍的地主经济,而是小户主导。 华裔学者黄宗智教授对小农经济有着深刻的理解。他认为,由于农户家庭不能解雇剩余劳动力,小农经济也无法从小农家庭  相似文献   

12.
税费改革前后农田水利制度的比较与评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税费改革前,农田水利供给依托乡村组织统筹共同生产费的制度,在解决了农业灌溉问题的同时也给农民造成了沉重的负担;税费改革和取消农业税后,共同生产费制度被"一事一议"和农户用水协会制度所代替,但由于缺乏相应的实施基础,这两项制度在实践中的效果并不理想.为此,需要通过增加国家对农村社会的转移支付,并以此来激活农村社会的自主组织资源,从而构造出一套符合中国国情的农田水利供给体制.  相似文献   

13.
农田水利建设视野的社区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洪文  张应良 《改革》2012,(1):93-100
我国当前农田水利建设满足不了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制度根源在于资金匮乏和动力不足。改变这种状态的逻辑起点是进行供给制度创新。政府主导是其基本职责所在,社会参与则需要动员激励。农田水利建设动员机制应该是国家动员机制和社会动员机制的整合,动员主体的培育与动员方式的选择就成为农田水利建设制度创新的主要内容。应从建设法律规章、完善公共财政、建立合作机制三个方面着手,促进农村社区公共产品有效供给。  相似文献   

14.
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历史反复证明,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只有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步伐,才能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保障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农村全面进步。  相似文献   

15.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及土地流转的政策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作为一个古老的封建农业国家,农村土地制度与中国农业生产力和社会政治经济形势变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秦汉以后,随着中国农业生产工具与生产方式的改进,农业人口基数不断上升,逐渐形成了以封建地主所有制为基础的农村土地制度。  相似文献   

16.
编读往来     
《中国老区建设》2009,(7):64-64
赞今年第5期《特别策划》 四川省广元市利州区费茂如:《中国老区建设》今年第5期《特别策划》有“五好”:一是好在问题抓的准。目前农村小水利设施失修,已严重影响到农业的发展,影响到国家粮食安全和建设小康社会。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迫在眉睫。二是好在问题剖析的深,使读者触目惊心。三是好在有专家学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一、根本原因: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及其组织形式 小农经济是中国的一大历史遗产.这一点可以从中国农业生产方式和组织形式的变革程度之小加以佐证.建国后,通过合作化运动,实现了土地等生产资料公有制,从而避免了小农的两极分化,但小农经济的"以农为本,耕地而食"的"低层次平面的垦殖的农耕方式"却固化下来,从而形成了单一封闭式的经济结构,使农民仍然处于贫困之中.按照政治经济学的理论,生产方式的物质内容是生产力,社会形式则是生产关系.因此,分析可以从这两个角度进行.  相似文献   

18.
粮食安全是关系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性重大战略问题。确保我国粮食安全,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石,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根本保障。2008年11月,国务院印发了《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首要目标"。2014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推进农业现代化,要坚持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首要任务。"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突出强调粮食安全问题。基于此,本期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主题,约请来自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南京农业大学等单位的五位知名学者,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创新农业支持保护政策体系、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完善农业水利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农业对外合作方式五个维度,探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之道。希冀对有关部门制定政策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9.
瞿谋 《改革与开放》2011,(14):162-163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现代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的客观需要。在低保分配过程中,居于"强有力"的位置上的乡村精英利用资源与权力的双重优势实行公共权力的私人化运作,而信息垄断与规则变通则是乡村精英在低保分配中的行动逻辑。  相似文献   

20.
<正>"村官"是村级基层组织人员,是依法自治管理农村各项事务的村民自治组织的管理人员。他们参与管理村内公共事务,并在一定范围内代替人民政府行使国家的管理权,在广大农村社会中拥有广泛的权力。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特别是农村扶贫项目不断增加,农村道路、水利等公共设施不断兴建,农业、工业开发项目日益增多,面对诱惑部分"村官"迷失了自我,利用职权实施经济型职务犯罪,走向了犯罪的道路。"村官"虽然只是些"小官",然而,这些"小官"中的一些腐败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