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复制权是版权立法的主要问题.在网络环境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是:复制权范围的界定、暂时复制的问题、复制侵权的认定以及对复制权进行合理的限制等.在网络条件下,版权的范围得到扩张,造成了各方利益的失衡,因而有必要对版权人的权利加以限制.  相似文献   

2.
伴随网络复制传播技术的日新月异,私人复制之迅捷化日益挑战着传统理论和视野下合理使用的范畴,引发了版权人与使用者权益天平的失衡与研究的被上位现状。衡诸利弊,检讨得失,采取措施的选择之一便是版权补偿金制度。为此,明晰版权制度之初衷,立足我国国情,明确版权制度之效用及现实性,为其填充本土化映像并达到版权领域权益平衡之目标,成为版权补偿金制度引入之题中之义。  相似文献   

3.
张桂珍 《财贸研究》2003,14(3):118-120
网络技术的发展,使作品传播与使用方式发生了变化。与此同时,同网络作品知识产权保护有关的作品数字化与暂时复制问题日显突出。笔者在对不同观点进行认真分析的基础上,认为作品数字化和暂时复制都是著作权法中所指的复制行为,但在合理的情况下,对某些暂时复制而涉及的复制权应予以适当限制,这有利于保护权利人的财产权。  相似文献   

4.
一、网络环境下私人复制行为的特点 私人复制行为,是指个人为学习、研究等目的而进行的少量复制他人作品的行为。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因复制技术、复制设备等外部条件限制.能够实施私人复制行为的人占极少数部分.因而对版权人的利益威胁较小,各国著作权法都无一例外地将为私人目的而复制已发表的作品的行为视为合理使用而加以保护。我国《著作权法》也在第22条规定了“为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他人已经发表的作品”属于著作权的限制情形之一。  相似文献   

5.
法乃利益平衡之器。作为近现代传播之子的版权制度亦是如此。随着录音技术,录像技术及无线电技术等的发明与应用,音像业知识产权的保护逐步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一方面是录音录像制作者的广播权,播放权,信息网络传播权等权利的不断扩张,另一方面却是录音制品、录像制品上的权利不断地逸出版权人的掌控之外。唱片公司对音乐电视作品的使用控制纠纷即是这一冲突的集中体现。而唱片公司对音像制品播放权的法定许可,即是版权人利益实现的有效途径,也有利于公众对音乐作品的利用。  相似文献   

6.
数字技术的发展对数字版权的保护提出了新的要求,数字作品给予其自身易复制、易传播、易改编等特点成为当今版权侵权的关注焦点.在各国加紧相关立法的过程中,合理保护与权力保护的利益平衡问题也日益突出.建立可行、系统的合理使用原则对数字版权的健康发展有着实际的促进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国报业》2015,(11):82-82
@钟瑛:版权问题在媒体业界受到高度关注,但问题总是层出不穷。《通知》通过版权管理将网络规范管理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传统媒体的最大优势就是具有新闻信息的首发权,这一优势在新媒体的复制转发中基本丧失殆尽。通过强调传统媒体的版权利益使之获得了巨大的主动权,报刊单位可以通过许可使用合同管理属下著作权人及其作品,通过版权许可协议在作品转载中获取优势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8.
当前,网络侵权行为主要有作品著作权侵权、网络转载侵权、网络抄袭与剽窃、下载侵权、新闻侵权等。由于网络侵权具有侵权主体的广泛性、行为实施的简易性和界定的复杂性,网络侵权问题不仅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还呈现上升趋势。从福利经济学视角出发,为达到版权保护目的,版权人可以通过权利人的自我保护、集体管理组织的保护和法律救济来保护自己的利益。政府部门也应坚持可持续开发的理念,大力加强版权保护的技术防范;有效遏制网络的恶性传播;采用补偿金制度,平衡公众利益和版权所有者的利益,使网络出版业、传统的音像电子出版业等版权利益所有者之间以及他们与社会公共利益之间保持和谐的关系,总体福利呈现合理性。  相似文献   

9.
表演者公开传播权之立法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表演者公开传播权是表演者经济权的核心内容,是科技发展的结果.表演者公开传播权是表演者将自己未公开播送或公开传播的表演允许他人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等方式向社会不特定公众传播的专有权利,主要包括广播权、公众传播权、网络传播权.多数国家法律及国际公约对表演者公开传播权都进行了规制,内容具有发展性.我国三大区域法律规定与国际立法基本接轨,但有自己的特色.表演者公开传播权对保护文化产业核心层次的主体,促进经济下行周期背景下的表演艺术发展,具有十分现实的制度具向性作用.  相似文献   

10.
童珊 《商场现代化》2007,(14):273-274
网络的出现和发展,对现有的法律制度构成了挑战,特别是冲击了传统的版权制度,打破了传统版权法所建立的利益平衡机制。本文希望通过运用比较分析,案例研究等方法,尝试探索建立一种新的版权利益保护机制,恢复权利人和社会公众之间的利益平衡。  相似文献   

11.
周翼 《财贸研究》2010,21(3):151-156
在经济学和法经济学领域,对商业秘密制度的研究要明显少于对版权、专利权等知识产权制度的其他形式的研究。与消费者直接相关的信息和知识不应属于企业的隐私,消费者有权知道消费品的全部真相,而保护强度超过版权和专利权的"超级专利权"的商业秘密制度大幅度地降低了消费者及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  相似文献   

12.
我国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中的主体虚位与对策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曼  张松松 《商业研究》2004,(3):137-138
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创建是对土地国家所有和农民个人私有的一种折衷 ,但这种设计的一个重要假设便是“农村集体”能够成其为一个完备而坚定的主体 ,但实践证明这种假设不能够成立 ,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必须纳入到物权化的轨道上来 ,而且要在期限上还原农村土地的本来价值。这样的要求最终应该由引进“永租权”制度来解决。  相似文献   

13.
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方向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产权问题是农村土地制度的核心问题,由于我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土地产权问题,所有权主体虚置,使用权缺乏自主性、稳定性,收益权被分割,缺乏独享性,转让权不自由,由此引发了困扰"三农"的一系列问题。为解决现行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存在的问题,文章提出,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应多元化,即国家土地的终极所有权、农民土地实际所有权即农村土地私有、农村公共领地的集体所有权。而要实施农村土地产权多元化改革,则必须在明晰农村土地产权的同时赋予产权主体相应的权能,进行土地管理体制改革,使法律与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相协调,建立相配套的其他制度或机制。  相似文献   

14.
利用信息网络传播手段侵犯著作权,是网络发展时期侵犯著作权罪的一种新形式。该罪是以“复制发行”为入罪行为,以“情节严重”为入罪门槛。其中,“复制”包括不改变裁体方式的复制,也包括改变载体方式的复制;而“发行”的核心是使公众能够获得复制品的内容而不是复制品本身。与此同时,该罪在主观方面并不再适合“以营利为目的”为构成要件,在采取“形式上的强保护与实质上的弱保护”战略下,今后必须取消“以营利为目的”的犯罪要件。“P2P模式”的经营网站在客观上达到了“情节严重”.主观上有侵犯著作权的故意的程度下,是可以构成利用信息网络传播手段侵犯著作权罪的间接正犯。  相似文献   

15.
《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是一部明确物的归属、保护物权、充分发挥物的效用、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维护国家基本经济制度、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民事基本法律,是法律体系中起支架作用的重要法典。它的作用:一是定分止争,通过确认物的归属,加强对物权的保护,达到维护社会正常秩序的目的。它与社会公众的衣食住行和生老病死等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密不可分,被称为"公民财产权利保障书"。二是促进物尽其用,通过规范物权人的权利义务,为物权人充分利用财产提供良好的法制环境,鼓励权利人创造财富,积累财富,扩展物业。它在总结我国民事立法和司法活动长期积累的经验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设计出了一整套体系完备的物权法律规则,是一部保障安居乐业法,也是一部促进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法。  相似文献   

16.
《联合国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公约》(CISG)第65条明确规定,卖方在买方不确定货物规格时,有自行确定货物规格之权利。该权利所蕴含的精神在于鼓励交易,这也正是CISG明确赋予卖方确定货物规格权利的重要理由之一。但第65条在赋予卖方确定货物规格权利之同时,也对该权利设定了严格条件,以期平衡买卖双方权益。在法律效果上,卖方一旦行使确定货物规格权利,即不得同时行使解除合同之权利。然而,从实施效果来看,该条规定并未取得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房屋承租人优先购买权的权利性质经历了由“物权阶段”向“性质待定阶段”再向“债权新阶段”转变的过程。最高人民法院出台了新的司法解释,第一次明确提出债权性质的房屋承租人优先购买权。研究这一转变过程,对于确立房屋承租人优先购买权制度的价值基础和完善该制度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Until recently consumers and consumer-interests have been virtually absent not only from the rules of copyright but also from copyright’s discourse. This has been so even though the combination of an expansion of copyright and a devaluation of the internal balancing mechanisms raise concern from a consumer perspective. There would, therefore, seem to be a need to incorporate a consumer perspective into copyright analysis. To integrate consumer interests in copyright law, this study recommends action aimed at two levels. On the general level it is suggested to rebalance copyright in order to recognize the interests of users on the same level as right holders. On the concrete level it is suggested to change the limitations found in copyright to ease access to reuse elements of previous works. It is also proposed to reinforce the rule on private copying and to consider measures to secure access to basic information.
Jens SchovsboEmail:
  相似文献   

19.
The following is a brief report of the discussion and main comments that were made during a workshop ‘The place of the iConsumer in EU and US law—protecting consumers of copyright protected content’, held in Amsterdam on 14 and 15 of December 2007. The workshop was part of a series of joint events organised by the Berkeley Centre for Law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CLT) and the Institute for Information Law (IViR), University of Amsterdam on copyright and a follow-up to the conference on ‘Copyright, digital rights management technology and consumer protection’ that was held at the UC Berkeley in March 2007. The main goal of the workshop was to confront a consumer law approach with the more commonly discussed approach of internalising user-related questions directly into copyright law. To this end, a selected group of European and US experts in both fields, copyright law and consumer law, were invited. The participants were then asked to share their thoughts and views from the different fields of law with regard to a number of main statements given by the organisers. The transatlantic perspective further added to the discussion.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report is to point to a number of issues that, according to the workshop participants, should be taken into account in future discussions concerning the legal position of the iConsumer. This report summarises the discussion along the three statements that the organisers asked participants to consider. The report gives some background information for each of the statements, to then describe the main arguments made during the workshop, to the extent that this discussion has not already been internalised in the papers that are part of this special JCP issue.
Natali HelbergerEmail:
  相似文献   

20.
我国法律、法规及其他有关规定对宅基地使用权的身份、用途和流转作了严格限定。在正当性考量方面,基于耕地保护、粮食安全和社会秩序稳定为内容的生存利益而限制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具有合理性;基于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而限制流转就不具有正当性。因此,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的放松管制是必要的,政府的职能也应从严格限制中的刚性管控,向以自愿、有偿条件下的推进实现农村"公共利益"的方向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