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 毫秒
1.
分析了我国房地产保有税制度改革的主要制约因素,提出我国应建立房地产保有税制度改革导致的地方财政收入缺口的填补机制,对改革前已购住房和改革时房地产开发项目中尚未销售部分实行相对优惠的房地产保有税征收政策,通过加强监管和淡化限购政策降低金融风险,以年租价值作为房地产保有税征收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房地产税立法草案预计最快在2016年进入人大立法程序,但当诸如房地产的产权制度、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房地产税的特殊属性、直接税的征管体制等基础性概念和制度尚不完备时,房地产税立法实际上是无本之木。国外房地产税立法中有许多典型实践值得我们借鉴。本文选取与我国同样处于转轨阶段的中东欧国家的房地产税立法改革经验以及历史悠久、成熟完善却又面临衰落的美国财产税立法改革经验做典型案例剖析,得到的重要启示是:产权明晰是房地产税立法改革的首要前提;房地产税立法改革要特别注意房地产税特殊的"双刃剑"属性。  相似文献   

3.
世界各国房地产税改革的多样性及其炯然不同的改革绩效,为中国房地产税制的现代化转型提供了丰富的学习素材。本文考察、比较了各国有代表性的房地产税税率制度,研究在中国建立市场价值体系房地产税以及税率设计方面可供借鉴的经验,围绕谁决定税率、税率是否有差别或差别是怎样的、税率应定在何等水平这三个关键问题,对我国房地产税税率设计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房屋产权主体由过去的单一国家所有转变为私人、集体和国家及国外个人所有的多元结构格局,开征房产税不但有利于遏制人们对房价增长的预期,而且还有利于缓解我国土地及房地产税制度的弊端.由此,我国房地产税收制度改革就要发挥房地产税在组织财政收入、调节房地产收入、促使房地产资源合理配置方面的作用,促进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20世纪80年代我国住房制度和城镇国有土地使用制度改革以来,房地产市场快速发展,房地产投资不断增长,房地产价格持续上涨。然而,我国房地产税制建设并不完善,税制结构不尽合理。本文以对房地产征税的理论依据为起点,通过对房产、地产以及房地产征税依据的分析,对房产地产合并征收房地产税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论及了房地产税的相关问题。他提出国有土地的地租收入不适宜作为公共收入的主要来源;税收应当遵循平等、确定、便利和经济的原则;应当在完善房地产登记制度的基础上建立定期评估制度,这些理论对我国房地产税制改革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土地出让金和房地产税制度是一种相容又相克的关系:二者既可相容并存,又是相互制约的。相互制约性突出表现在"税租负担率"方面,加上需对作为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出让土地进行区别对待,二者成为土地出让金制度对房地产税法制的主要影响所在。因此,应根据国情改革土地出让金制度:短期内应建立批租制与房地产税并存,年租制与房地产税并存,新型批租制、年租制及房地产税并存的三轨运行机制;中期内应建立年租制与房地产税并存,新型批租制、年租制及房地产税并存的双轨运行机制;从长远看应主要形成年租制与房地产税并存的格局。  相似文献   

8.
自决策层首次释放房地产税制改革信号以来,迄今已过去十年有余。2013年,决策层进一步明确提出:加快房地产税立法并适时推进改革,使得各界对房地产税的改革有了新的期盼或担忧,但其改革时间表及改革的具体内容并无清晰方案。为此,文章梳理了房地产税进一步改革与完善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认为主要应聚焦于以下五个方面:一是房地产税法源的规范;二是厘清房地产税制改革的目标定位与理论效应;三是客观评价沪渝房产税的试点改革;四是继续推进我国房地产税制改革需要明确的房地产税目标、用途及主要税制要素安排原则;五是房地产税制的配套改革。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房地产市场的进一步发展,房地产税必然有极大的潜力,而我国现行房地产税制存在着税费不清、税制松散、税制要素欠科学等问题。因此,有必要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深化我国房地产税制改革,深化税费改革、统一规范税制、扩大税基。  相似文献   

10.
税收法定主义原则以及现行法律的约束,限定房地产税改革必须走重新立法的路径.应通过借鉴重庆市和上海市的房地产税改革试点方案的经验,同时顺应时代和社会环境的要求,结合具体的现实国情,对税种模式、征税范围与纳税人、计税依据与税率、税收减免与用途等房地产税的具体制度进行理性设计.  相似文献   

11.
在美国,房地产税是作为地方税的一个重要税种,房地产税是以房地产的核定的计税价值为计税依据的,且房地产税价值的评估与房地产税的征收管理是分开的,房地产评税大体上有成本还原法、市场比较法、收益还原法。在我国,可考虑将城镇土地使用税与房地产税合并开征房地产税。新的房地产税可借鉴美国的经验,将其立法权集中在中央,其它权力下放给地方,由国家规定各地自行选择几种估税方法,房地产税应由房地产所在地的地方税务局进行征管  相似文献   

12.
近二十年来我国的基尼系数一直处于0.4以上,超过国际贫富差距警戒线,居民收入差距居高不下.房地产税作为我国未来税制改革的重点税种,是调节居民收入再分配的重要手段.本文选取广东省21个地级市面板数据构建固定效应模型,模拟测算房地产税对居民收入再分配的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房地产税具有调节居民收入再分配正效应作用,并根据实证分析结果,为我国推进房地产税改革和优化居民收入分配机制提出相应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房地产税改革在我国房地产市场快速发展,房价波动加剧的背景下备受关注,利用房地产税调控房价成为下一步调控房地产市场和重建财税体制的关键。已有关于房地产税调控房价的实证研究多从房地产税交易环节或持有环节分析税收变动对房价的影响,较少综合考虑房地产税各环节与房地产市场结构因素的综合影响。利用Carey模型,引入房地产税和市场结构变量,同时考察了不同环节房地产税对房价的影响和市场结构对不同环节房地产税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持有环节房地产税对房价具有抑制作用,交易环节房地产税对房价具有推动作用,房地产市场结构在影响房价的同时也会对不同环节房地产税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中央政治局于2014年6月30日通过了《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明确房地产税改革是2020年前税制改革的六大重点之一.本文从终生公平与年度公平两个视角分别考察了这一改革可能产生的收入分配效应.住房市场化加剧了收入分配的不公平,促使人们对房地产税改革的收入分配效应寄予厚望.住房耐用生活必需品的特征,表明房地产税的终生公平效应与年度公平效应都值得关注.从终生公平视角看,精算研究结果表明房地产税会使劳动要素所有者(居民)福利受损,不影响资本要素所有者(房产商)的福利,对土地要素所有者(政府)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从年度公平视角看,利用CGSS截面数据的模拟表明房地产税改革会对不应受到损害的居民家庭造成相对较多的福利损失.适当的制度设计可以减轻深化房地产税改革的这种不利影响,甚至获得累进性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前我国房产税在持有环节的征收处于试点阶段,其推进和改革仍有很多争议。文章在总结国际上发达国家房产税征收及我国房产持有环节税收试点情况的基础上,从三方面分别探讨了在我国房价高启的背景下开征持有环节的房地产税的作用。但是这些作用还不能全面准确地涵盖我国应征收房地产税的所有层面,由此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差别化房地产税收政策的构建思路。  相似文献   

16.
"十一五"时期,我国地方税制度改革取得了重要进展。"十二五"时期,改革任务依然繁重,需要继续推进。本文在对"十一五"时期改革简要回顾的基础上,对"十二五"时期的地方税制度进行了初步展望,并对其中的房地产税进行了重点分析。  相似文献   

17.
在税收理论体系中,房地产税作为地方税收体系的主体税种,与分税制之间本身就存在着十分重要的联系.我国的房地产税改革实践不仅要注重对地方政府的既有收入的保障,更要推进现有分税制的完善.从国外房地产税制的成熟经验分析,税收收入的归属与税权的划分并不是统一的,本文旨在通过对房地产税的立法权、征收权、评估权的国际比较,为我国房地产税制改革中的税权划分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8.
社会公众普遍担心房地产税改革会加重其税收负担,这是市场价值体系房地产税迟迟不能推出的一个重要原因。为了减少改革的阻力,需要明确房地产税的受益特征,体现税收的公平性和财政利益交换原则。本文调查研究表明,房地产税的受益原则和公众对房地产税改革意愿具有关联性,在房地产税制设计中强调受益原则有助于提高纳税人的遵从度。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为核心内容,探讨了我国开征房地产税的意义和房地产税制设计的原则,根据我国国情对房地产税制的具体要素作了大胆的设计和规划,同时对改革房地产税可能遇到的矛盾和问题以及解决办法作了深入的分析。  相似文献   

20.
关于房地产税费改革思路与要点的认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首先对中国房地产税费的基本现状作了分析,然后,讨论了我国当前房地产税费改革的问题。作者认为,实行可以减少征管成本而又跟市场经济适应的称作物业税的这样一个房地产税种应该由地方政府掌握,应该把它逐渐培育成为地方政府的一个主要财政收入来源。要把中国不动产税或者房地产税的改革放在积极建立公共财政框架这个总体要求上来把握。文章还从不动产、房地产取得的税收在中国各级政府之间的配置以及中央政府的协调、设计、推动改革的配套条件等方面的问题作了研究和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