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煤炭产业进入退出机制改革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煤炭产业组织目前存在产业集中度低、过度竞争、市场运作绩效较差等问题,产生的原因是进入壁垒失效和退出壁垒过多。应加强政府在进入、退出方面的规制,提高进入壁垒和降低退出壁垒,充分利用规模经济,促进煤炭行业形成合理市场结构,提高经济效率。  相似文献   

2.
我国旅游产业过度竞争状况实证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我国旅游产业在快速发展和规模不断扩大的背后,显现的是产业的过度竞争,已严重影响了整个行业利润的增长和健康发展。其原因在于:旅游产业进入壁垒失效、旅游企业并购重组中存在行政障碍、旅游产品同质化高及企业退出壁垒较高。为此应采取提高产业集中度、深化体制改革、开发特色旅游新产品、降低企业退出壁垒等措施,以解决我国旅游产业过度竞争的状况。  相似文献   

3.
旅游产业市场结构目标取向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现代竞争理论的简要回顾,指出旅游产业的市场结构的目的取向是有效竞争--既能防止过度价格竞争,又能防止垄断,既能取得规模经济又能保持竞争活力的市场结构。从有效竞争的SCB出发,将现有的SCB框架称为SCB(1),通过对SCB(I)的分析,提出旅游产业有效竞争的理论基础--SCB(Ⅱ)框架,进而推导出旅游产业要想达到有效竞争的目标,必须从提高进入框垒和降低退出壁垒两个角度入手,只有提高进入壁垒才能避免进入的增量沦为新的低层次的重复建设,保证增量能够推动旅游经济的有效增长;只有降低退出壁垒才能使那些无效供给生产企业尽快退出产业市场,以保证新增资源的有效配置,保证先进企业的竞争策略能够发挥作用,规范市场竞争秩序。前提是首先将旅游企业重塑为理性市场主体。否定了简单教条地限制进入的做法,提出了旅游企业终极退出与经营退出的概念。  相似文献   

4.
徐伟 《全国商情》2009,(22):8-10
运用SCP分析法对我国制药产业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进行系统的分析,最后提出提高产业集中度、提高进入壁垒、降低退出壁垒、鼓励研发、规范企业管理等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产业集群强化了竞争,但也出现了过度竞争。本文给出了产业集群过度竞争的概念和表现,并从进入退出壁垒、柠檬市场和路径依赖角度分析了集群过度竞争形成机理,据此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市场进入壁垒的存在和市场有效退出机制的缺失导致安徽出版业呈现出行政性垄断和低水平过度竞争并存的格局。这种市场结构所引致的微观效应是出版社过度垄断,规模不经济。优化出版业市场结构,当务之急是降低出版业的进入壁垒,促进出版社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实施出版社的重组战略等。  相似文献   

7.
我国银行业的市场结构与竞争行为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本文运用产业组织理论对我国银行业的结构、行为与市场绩效进行分析 ,认为目前我国银行业的市场结构具有较为明显的寡头垄断特征 ,国有产权占绝对垄断地位。国有银行的垄断来自传统惯性、行业进入管制与较高的退出壁垒。从行业集中度指标判断 ,我国银行业现存的产业化进程迟滞、行业规模不经济、国有商业银行盈利能力下降等因素制约着整个银行业市场绩效的提高。一旦政策性进入壁垒放开 ,高效的进入者将对原行业成员构成强有力的竞争威胁。同时 ,法律规制不力、信用低下、信息不对称、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等制度框架 ,导致银行业市场竞争不足、市场行为异化。要解决上述诸多问题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8.
我国轿车工业产业组织研究与政策导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我国轿车工业为研究对象,利用产业组织理论哈佛学派的"结构-行为-绩效"框架,分析了我国轿车工业的产业组织状况.并针对我国轿车工业产业组织存在市场集中度低,缺乏规模经济效应,进入壁垒低而退出壁垒高,技术水平落后等问题提出产业组织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无论是产业进入壁垒,还是产业退出壁垒,都妨碍了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通过分析我国产业进入与退出壁垒的形成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论我国产业进入和退出壁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有制偏见、法制不健全、市场体系发育落后以及政企不分等因素是我国产业进入与退出壁垒形成的主要原因。因此,寻求切实有效的降低或打破产业壁垒的措施,为经济结构调整扫清障碍,这对于入关在即的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11.
新一轮以房地产热为代表的经济结构性过热的背后,是城市政府对城市经营这一新理念的误解和误用,形成所谓“城市经营”的风潮;地方企业(尤其国企)和银行(尤其国有银行)为其推波助澜,土地作为直接载体和最重要工具,形成了“三位一体”的联动效应。  相似文献   

12.
为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国家应尽早全面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消除政策上对农民工的歧视和不平等的就业权利;中央政府及地方各级政府必须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投入,创造平等的受教育机会与环境;全面建设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相似文献   

13.
近年固定资产投资过热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房地产投资过热引起,土地违法批租又是房地产过热的源头。在经济利益驱使下,地方政府难以同中央政府有关把好土地关的政策相协调。而实行土地年租制则可以减少地方政府的利益冲动,增加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可使财权事权相对应,加强规划和行政立法,是理顺中央与地方政府的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14.
论企业行为的有限理性及其社会责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国民经济的核心力量不仅取决于它所拥有的企业数量,更取决于每个企业的竞争活力及其效率.在传统体制下,企业长期囿于"父爱主义"的规制,企业行为的选择缺乏足够的自主性,客观上造成了企业经营动力和激励机制的缺失.人们往往关注的是政府权力过大,导致企业不能拥有足够的自主经营权,不能成为真正的经营主体,却没有看到企业行为的非理性,如业内垄断、资源浪费、"内部人控制"等,导致政府宏观调控的职能在弱化.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以不完全竞争为基础的大量复杂化的"非个人交换形式"的出现,将自然而然地导致企业行为的有限理性,要提高社会效率,就必须从制度创新入手,强化企业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15.
进一步推进浙江民营企业上市的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浙江民营企业虽然已经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有些骨干民营企业对上市仍存在疑虑和观望态度,有些民营企业的上市动机和目的还处于较低层次,且民企上市公司的区域分布也不尽合理,有些上市民企的综合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各地政府的推动政策和举措较类同,因此,需要民企自身与政府两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使民企上市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与征地型群体性事件的长效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计划型的征地制度和政策都规定,政府对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负有主要责任。然而,现行财政体制和晋升锦标赛的政府管理模式使得地方政府既没有充足的财力,也没有足够的动力为失地农民提供应有的社会保障。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缺失导致征地型群体性事件难以平息且极易反复。要构建征地型群体性事件的长效治理机制,必须合理分配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责任,并充分发挥村集体和农村新型社会组织的功能,为失地农民提供合理、规范、多元的社会保障。  相似文献   

17.
我国矿业企业资源枯竭问题的财政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60%-70%的大中型矿山已经或即将进入衰老期,企业效益不断下滑,社会负担沉重,富余、下岗矿工的就业和生活十分困难,给企业发展及社会稳定带来了严重后果。由于矿业企业具有许多不同于一般工业企业的特点,国家应对矿业企业从开始投产起即给予一定的特殊政策,以免到了矿山的衰老期,各种问题积重难返。本主要从财政分析角度提出了要求政府设立矿业企业转产基金、允许企业建立反哺基金及对矿业企业采取灵活的固定资产折旧政策等措施。  相似文献   

18.
据政府部门统计,到2004年11月底为止,我国私营企业的数量已达到380万户。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在行业分布、结构规模、组织形式、产业布局等方面都凸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国家的宏观政策,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但规范地方政府行为、规范行政人员的行为、规范管理体制、规范经营行为、加强区域品牌的培育、充分发挥协会作用,仍是各级党委、政府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的应尽之责。  相似文献   

19.
现代企业中经营者管理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具有客观必然性,国有企业经营者管理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具有三个特征,年薪制,管理要素入股,经营者持大股,股票期权制度等是国企经营者管理参素参与收益分配的多各实现形式。  相似文献   

20.
商业增长是由"新商机"、"新组织"、"新制度"构成的运行机制实现的。其中,一种内生动力是商人牟利欲望激发的经商技术,外生动力是生产与需求的双重结构及制度的牵引。目前,江苏省商业增长中存在两个基本问题:一是在自身增长动力方面,发现商机的意念较弱,商业组织的自身体系与经济结构未达到合理匹配;二是在消费动力方面,存在长期偏低的消费率和城乡消费"二元结构",导致生产服务业和农村商业组织发展缓慢。为激发商业增长的动力,应赋予商业企业组织柔性化,使商业组织健全化和网络化,建设学习型商业组织,推进商业组织与市场的制度化,以实现未来商业增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