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2005年农村流动劳动力调查数据,运用Logit模型,考察了影响我国农村劳动力跨省流动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已婚的农村劳动力更倾向于跨省流动,而受教育程度对跨省流动概率的影响呈倒U型,即受教育程度较低和受教育程度较高者均倾向于省内流动而不是跨省流动;农村劳动力的家庭人均非汇款收入越高,其越倾向于跨省流动;东部沿海地区的农村劳动力更倾向于省内流动,而中、西部地区的农村劳动力更倾向于跨省流动。因此,要使农村劳动力获得更好的跨省就业机会,以提高农村家庭收入和有效地减少贫困人口,必须提高农村地区尤其是中、西部农村地区人口的教育水平,增加他们的人力资本,并加强对农村低收入家庭劳动力转移的支持,减少其远距离外出打工的现金约束。  相似文献   

2.
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收入在家庭年收入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对消费支出有着显著影响。在外出打工的农村劳动力中,受教育程度不同和夫妻是否共同外出打工会导致家庭收入的不同。用中国人民大学2008年全国百村义务教育调查数据,采用Logistics回归分析方法,全面分析外出打工的因素及对家庭年收入的影响,可以看出,外出打工的农村劳动力收入高于从未外出者,夫妻双方都外出打工收入更高;教育程度对家庭收入有正面影响,女性教育水平的提高更能显著提高其家庭收入。  相似文献   

3.
随着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和农业收入的持续下降,农民迫切希望转向城镇和农村非农产业寻求增加收入的机会。近年来,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持续增加,而农村流动劳动力大多是在非正规就业部门就业,所以从非正规就业角度研究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非正规就业的现状以及非正规就业存在的问题,并据此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以促进农村转移劳动力的非正规就业。  相似文献   

4.
利用贵州省施秉县的7个村569个农民的样本数据,通过Logit回归模型分析影响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因素,结果表明:影响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因素有年龄、性别、家庭规模、外面务工关系等,其中,年龄对非农就业的影响是先正后负,男性、家庭总人数、外面有务工关系起正向作用;而婚姻状况、人均耕地面积、家中老人、家中小孩、受教育程度、是否有村干部等变量的影响不显著。虽然人均耕地和受教育程度都不是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影响因素,但仍然急需解决好人地矛盾问题和农村劳动力的教育培训问题。  相似文献   

5.
通过教育回报率、任期回报率和其他经验回报率三个方面考察中国人力资本回报率的城乡差异,研究结果发现:(1)受教育年限对于城镇劳动力和农村劳动力的工资水平都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现职任职期和其他工作经验对于城镇劳动力的工资水平都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对农村劳动力的工资水平均不存在显著影响,这说明提高受教育年限是提高农村劳动力工资水平的主要途径。(2)人力资本回报率存在显著的城乡差异,城乡劳动力教育回报率的差异在2%左右,任期回报率的差异也在2%左右,而其他经验回报率的差异在1%左右。人力资本回报率的城乡差异违背了劳动力市场的竞争性,成为劳动力市场进一步完善的阻碍。  相似文献   

6.
由于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多数进城农民工缺乏专业技能,劳动力市场不健全,各种就业服务体系不完善,各级政府对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应发挥的职能不够,导致农村劳动力就业障碍重重.因此,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专业技能培训,进一步完善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转变劳务输出地政府与输入地政府的服务职能,制定并落实有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法律、法规,切实保护农民工的权益,是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7.
考虑到制度性因素的影响最终要反映到市场各要素及其运行机制中,本文侧重于分析非制度性因素对劳动力市场的作用.从宏观因素来看,产业结构的调整、非正规就业的增加、技术进步的加速都加剧了中国劳动力市场的灵活化、降低了就业的稳定性.从微观因素来看,虽然受教育程度对劳动力市场稳定性的影响带有不确定性,但人口因素与企业特征等因素均显示中国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在增加,而稳定性在下降.因此,各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必然使得中国劳动力市场呈现灵活有余而稳定不足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要实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考察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发现,虽然居民受教育程度、劳动素质和技能整体提高,但居民收入占比长期偏低。这说明增加居民收入具有可能性。考察"合法"居民收入结构发现,居民收入初始差距源自劳动差异形成的劳动收入,决定性差距源自劳动积累节余资本化形成的经营性和财产性收入。这说明增加居民收入只有不断提高居民的劳动素质和技能以及理财能力才具有可持续性。从主观能动性角度思考增加收入,居民应该努力就业,积极创业,获取劳动收入和经营性收入;务实消费,主动理财,增加财产性收入;开展劳动和资本的联合,建设新型产权制度,可持续地增加收入。  相似文献   

9.
对马鞍山市三个城区相关单位的调查发现,人们对工作满意程度的看法主要受到自身优势、婚姻状况和所在单位性质等因素的影响;性别对未就业者就业倾向的影响要比受教育程度来得大;性别差异对未就业者行业选择倾向的影响要比文化程度来得大;文化程度差异对未就业者企业单位性质选择倾向的影响要比性别来得大;就业者对工作的态度差异主要受其工作年限、自身优势、单位性质、文化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年轻人,特别是已经就业的年轻人,在选择单位时择业手段多样化.  相似文献   

10.
由于受投资的动机和投资对国外利率弹性大小的制约,外商直接投资并不能够在任何条件下都可以带动我国就业的增长;在短期内,新增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就业的间接效应会增加,但从长期看,国内投资会部分地"挤出"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的间接就业效应。  相似文献   

11.
女性劳动力因其特殊性对全民毒及现阶段劳动生产率产生重大和深远影响。本分析福建省女性劳动力就业状况、受教育程度、生育情况和社会地位等6方面状况,对开发与保护福建省女性劳动力资源提出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12.
人力资本对非农就业收入的影响——基于村庄内外的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山西省2004年3 506名农村居民的抽样调查数据,比较分析了人力资本对劳动力村内、村外非农就业收入的影响。在进行OLS估计,考虑到可能出现的选择性偏误,使用Heckman二阶段模型进行纠正后发现,无论是在村内还是在村外,受教育年数对非农就业收入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受过职教培训与劳动力村内非农就业收入具有显著的负向关系,但其对村外非农就业收入的促进作用却十分明显;拥有技术职称在村内取得了显著的收入回报;健康对于村内非农就业收入的影响并不十分明显,但在村外,健康成为重要的影响变量。  相似文献   

13.
研究典型国家(地区)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制度变革经验及启示,对于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发达国家代表英国、美国、法国和日本,及发展中国家代表中国台湾地区、韩国和印度、巴西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制度变革经验启示我们:要确立以就业为中心的发展战略;选择适合本地区的土地占有模式;尽早改革现行的住房制度,将进城农民工纳入廉租房制度保障范围;高度重视劳动力流动与教育问题;实行大城市导向、大中小城市合理布局、兼业型的全方位、多层次农村劳动力流动转移体系;发挥政府在制度变革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利用劳动力就业及行业发展数据,研究行业发展与高学历劳动力集聚的关系,并探讨高学历劳动力集聚的动因。发现我国低技术行业集聚相对过量的高学历劳动力。在此基础上,经验分析得出,行业发展与从事该行业的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存在显著相关关系,且高技术行业提供的相对过低的行业回报,是造成高学历劳动力集聚在低技术行业的主要原因。因此,建立合理长效的高技术行业吸引高学历劳动力的机制,对促进高学历劳动力形成行业间最优集聚配置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5.
贫困代际间传递的实证研究——以南京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政府在"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防止贫困代际传递"问题的新目标,体现了中国反贫困战略调整中的新动向.贫困家庭中父辈与子辈的受教育水平之间具有明显的传递性,两者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贫困家庭的子辈与父辈的就业状态并不存在显著的传递性,子辈进入劳动力市场以后的表现与其自身的受教育水平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为此,应加强对贫困群体的职业技能教育和培训,并通过对教育政策的调整,建立弱势群体的相关补偿制度,从而防止贫困代际传递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中国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机制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三农"问题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是解决"三农"问题的突破口.建立和完善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机制,对促进农村劳动力非农稳定转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文章采用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建立了实现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机制框架图,阐述了促进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健康发展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有助于农村就业政策的合理选择.  相似文献   

17.
中国高质量发展面临环境和就业双重压力,有必要深入研究环境规制对就业的影响。基于中国实施碳排放权交易试点这一准自然实验,采用倾向得分匹配和双重差分法估计碳排放权交易对受规制企业劳动力需求的影响及其可能路径,分析表明:碳排放权交易显著减少了工业碳的排放量,并对企业劳动力需求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促进生产规模扩大是碳排放权交易正向影响企业劳动力需求的有效路径之一。排污权交易可以实现环境和就业的“双重红利”。因此,政府应积极推进市场型环境规制的实施和推广,并不断完善市场机制,通过市场型环境规制的有效执行实现“改善环境”和“促进就业”的双重目标。  相似文献   

18.
基中国于2004~2011年的实证分析面板数据,可以发现,整体来看,最低工资水平的提升有助于促进劳动力就业;分地区来看,东部地区最低工资与劳动力就业成正相关,而中部地区最低工资标准的提升对劳动力就业具有负效应;分部门来看,城镇国有单位的劳动力就业与最低工资水平的滞后一期显著正相关,而私营企业的劳动力就业与当期最低工资水平成正相关。城镇化发展对提升西部地区劳动力就业的效应最显著,东部地区较高的投资水平对其劳动力就业具有显著的挤出效应,老龄化对东部地区的劳动力就业具有负效应。因此,政府需要充分考虑相关因素对劳动力就业的冲击,进一步理清最低工资的劳动力就业效应,通过就业政策和劳动力市场制度的完善,实现劳动力更加充分的就业。  相似文献   

19.
专业态度影响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状态和毕业生的择业倾向。为全面客观地了解高等师范院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生专业态度的现状,提高教育质量,课题组以淮南师范学院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生为调查对象,从入学动机、专业情感、专业认知、行为倾向、对课程设置和就业前景的看法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分析了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生专业态度的现状,就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意见与建议。  相似文献   

20.
为防范返贫和缓解相对贫困,细分人力资本维度并基于贫困的多重视角,总结我国提升农村劳动力人力资本对促进非农就业、农户减贫的成功经验。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的四期面板数据,结果表明:更高水平的劳动力人力资本有利于促进农户消除绝对贫困、缓解相对贫困和降低贫困脆弱性,且教育的边际作用大于健康;劳动力非农就业在人力资本促进农户减贫过程中具有中介效应,且在教育降低农户贫困脆弱性方面作用相对更大;不过,家庭抚养负担反向调节劳动力非农就业的中介效应。上述结论的政策含义在于,未来防范农村返贫致贫及治理相对贫困值得延续以往的有益经验及道路,大力提升劳动力人力资本和促进劳动力非农就业,特别是坚持发展教育扶贫,通过扶智赋能来持续解决贫困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