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政府的财政权如果得不到规制,必将遭到滥用。宪政是财政权规制的根本手段,对财政权的规制是宪政的精神所在。我国宪政的缺失导致政府财政权力的滥用,财政立宪的进程受到政治体制与行政管理体制的制约,必须从宪法入手对财政权进行规制,推动财政立宪。  相似文献   

2.
政府的财政权如果得不到规制,必将遭到滥用。宪政是财政权规制的根本手段,对财政权的规制是宪政的精神所在。我国宪政的缺失导致政府财政权力的滥用,必须进行财政立宪,但该进程受到政治体制与行政管理体制的制约。  相似文献   

3.
财政体制决定着一个国家政府与市场之间的经济关系和各级政府之间的财政关系。长期以来,由于我们缺乏对国家财政权定位的正确认识,错误的将财政利益等同于公共利益,把政府利益看作社会公共利益,在我国的多次财政体制改革中,都没有处理好这种关系,不但导致了地方财政权责不对称、财政权配置不合理,同时也使政府财政权不规范,与民争利,甚至侵害公民财产权。因此,在今后财政体制改革中,我们应当坚持宪法对国家财政权性质的界定,将国家财政权定位于公共利益。并通过统一政府财政权,扩大地方财政权,强化人大财政权,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国家财政权配置和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4.
中国实现财政民主化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主财政是按照民众的意愿,通过民主的程序,运用民主的方式来理政府之财.中国财政的民主化进程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面临着不少的问题.如何选取最为合适的民主财政形式,寻求具有可操作性的民主财政路径,是现阶段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要推进财政的民主化,必须进一步增强财政的透明度.完善财政的民意表达机制,坚持依法理财、强化财政监督,合理限制国家财政权,合理界定各级政府财政权限.  相似文献   

5.
由于既得利益,认识误区及立法程序不完善等原因,我国证券投资基金业的政府规制被滥用,政府规制的滥用导致证券资基市场结构为行政性垄断。因此,必须对证券投资基金业现行政府规制进行改革,改革的方向是打破龙断,放松管制。  相似文献   

6.
在清末立宪运动中,围绕着财政体制的再造,清中央政府旨在高度集权,地方政府意在固化地方财权,而立宪派大力彰扬国民财政权。在复杂的三方博弈中,立宪派所预期的现代财政体制并未出现,但是立宪派首次将民主、法治和自治等理念引入财政领域,大力彰扬国民的财政参与权、自主权和监督权,催生了财政民主主义的中国萌芽。  相似文献   

7.
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英国地方治理首先就是从地方财政改革入手,中央政府通过调整地方政府经常性支出与基本建设费用支出的比率、重构地方财政补助金、改变地方税种以及制定封顶政策等逐步控制地方财政权,削弱了地方政府的自治权,使英国逐步走向中央集权化的道路.近年来,英国中央政府在大幅削减地方政府补贴的同时,对地方公共服务提出更高更多的标准,地方居民对公共服务的需求和要求也在增加,导致地方财政出现了所谓的"巴尼特末日"式的困境.英国学界提出一种新的公共服务模式,即中央政府实施进一步的权力下放政策,地方政府通过调整税率、争取欧洲区域发展基金、与私人部门合作等手段,共同解决地方财政困境.  相似文献   

8.
现代公共财政预算的目标,包括宪政的权力制约、人民主权、保障人权的诸多理念,而实现公共财政预算目标的根基是建立完善的人大预算审议制度,完善的预算审议制度对规制政府预算行为和保障公民权利有着重要意义.预算审议制度在民主宪政体制中居于核心地位,其完善程度是现代国家民主宪政成熟度的重要标志.目前我国人大预算审议制度必须从厘清预算审议权限、建立人大预算审议的专门机构、明确预算审议的具体程序、强化预算审议的民主四个方面予以具体完善.这是人大预算审议的宪政精神在制度中具体体现,亦符合我国国情.完善我国人大预算审议制度是建设宪政与法治国家的紧迫需要.  相似文献   

9.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多年来,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在不断加强的同时,知识产权权利人滥用权力的法律问题也在我国日益突出,如何规制权利的滥用,已成为了知识产权理论与实践的重要课题,其中知识产权滥用的反垄断规制在很多发达国家和地区已成为了权利滥用分类规制的主要手段,本文希望通过对知识产权权利滥用反垄断立法的比较研究,对我国今后如何利用反垄断立法规制权利滥用行为得到一些启发.  相似文献   

10.
CBA法是国外采用的一种较为成熟的对规制绩效进行评估的方法。运用CBA法对食品安全规制进行评估,可以提高政府实施规制的效率,合理配置财政资源,帮助企业更有效地制定食品安全规制战略。  相似文献   

11.
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分配关系有史以来都是一个纷繁复杂的问题,对经济的长远稳定和发展至关重要。在清代,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经历了中央集权型、地方分权型和中央与地方争权型3个阶段,中央与地方地财政关系的演变与社会性质、政府职能、经济等因素密切相关。当前中国的财政分权体制仍处于改革阶段,借鉴清代财政分配关系对完善中国财政分配体制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财务会计的核算要依据税法的规定,税法的制定,也要考虑会计原则,因此,需要构建独立的税务会计模式,这对于发展我国的财务会计理论与方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世界各国对于开放金融服务市场并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所持有的审慎政策使得全球金融服务的国际贸易一直进展缓慢。中国在入世以后,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为发展我国金融服务行业积累了资本。在近两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世界金融危机中,我国突显了审慎金融政策的优势。虽然这次金融危机为我国迅速发展金融服务的国际贸易创造了机会,但是,金融服务国际贸易的隐性和显性壁垒,依然制约了中国金融服务国际贸易的发展。中国应该利用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机会,有效部署金融服务国际贸易的战略策略,大力发展我国金融服务国际贸易。  相似文献   

14.
企业绿色财务管理制度实施对策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绿色财务管理不断受到重视,但实施现状并不尽如人意,企业、政府、社会及理论研究层面均存在诸多欠缺。企业层面应完善财务战略目标、提高管理者绿色意识和内部动力;政府层面应加大投入力度、完善法律法规、加强政策引导和引入绿色会计核算体系;社会层面需要最大限度动员行业协会、消费者以及大众传媒的力量,无形之手和有形之手共同促进绿色财务管理的实施。还应加强绿色财务管理风险、绿色财务管理立法、绿色财务管理与企业形象、绿色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等问题研究,为绿色财务管理的实施提供系统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5.
转移支付作为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一种手段,有必要建立一套政府间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以解决各地方政府财政能力均等化和促进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问题。但是,与此同时势必会造成各级地方财政对上级转移支付的必然依赖,这又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地方经济发展和培育地方财源的积极性。文章就云南省自分税制以来历年财政收支的实际情况,分析了各级政府之间对财政转移支付的依赖性。  相似文献   

16.
金融监管法的价值:自由竞争与金融安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美国金融法的历史可以看到,金融监管法的核心价值由完全的自由竞争变为单一的金融安全,再转向有安全保障的自由竞争;分析金融法律规范也可以证实,现行的金融监管目标与各种监管措施都体现自由竞争与金融安全的价值追求.过分追求金融安全的价值观是非常局限的,它只能适用于金融不安全的状况;现在的金融效率观不是金融监管法的价值观.自由竞争与金融安全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两者的地位随着金融运行态势的变化而逐步变化.  相似文献   

17.
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已成为中国现代化、社会稳定的核心命题。利用金融杠杆推动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日益成为化解城乡二元结构的路径之一,而金融杠杆作用的有效发挥离不开完善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本文以功能为视角对金融服务体系进行了理论设计,进而针对性地提出基于“金融功能观”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完善对策。  相似文献   

18.
在不远的将来,我国征信将形成三大数据体系:金融征信体系、行政管理征信体系和商业征信体系。金融征信体系是以金融业主管部门为主导进行建设,行政管理征信体系是以政府及其主要职能部门为主导进行建设,商业征信体系是以行业协会组织及其会员为主导进行建设。金融征信体系、行政管理征信体系是整个征信体系的基础供应商。在它们周围将会存在并逐渐发展出一批专业的、有一定规模的征信中介机构。这些机构以金融征信和行政管理征信开放的信息为基础,进行综合或深加工,制作出满足终端市场需求的专项征信产品和综合征信产品。这三大数据体系在征信体系中应呈现“三足鼎立”的局面,它们之间不是竞争关系,而是相互补充的,每个体系都有自己的侧重点,目的都是为整个社会服务,都是征信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正确认识政府在征信体系建设中的功能与作用。从目前情况看,中国征信体系建设的模式应是公共征信与市场征信同时起步,共同发展。当前政府行政征信管理最主要的问题是数据库的互联互通,因此有必要建立国家级和省部级交换平台。政府信用信息应在市场成熟的情况下、在政府信用信息合理分类并实现分类管理的基础上,有条件地、有序地开放。  相似文献   

19.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过去"以乡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已逐渐向"以县为主"的新体制转化。转轨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可以通过以下措施解决:提高财政性教育支出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例、事权和财权统一、明确划分各级财政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支出比例、建立财政资金引导下的多渠道、多角度来源机制、优化管理农村义务教育资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