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股田制”有利于农村过剩劳动力的转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不仅束缚了土地的自由流转,也阻碍了农民的自由流动,这与市场经济的要求是不相适应的。“股田制”作为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创新形式,有利于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民素质,推动农村过剩旁动力转移,从而增加农民收入,在我国各地的实施已经证明其强大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甘肃省农村剩余劳动力及其转移问题进行分析研究表明,随着农业生产效率的逐步提高,现有农业劳动力中的一部分逐步被“挤出”而成为剩余,与此同时,我省农村每年还会新增一定数量的劳动力,这两方面共同作用,就使我省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越来越多。如何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已成为我省亟待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为此,文章提出了实施农业内部消化,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推进城镇化进程,建设和完善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等推动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农村劳动力供给过剩的矛盾突出,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本文分析了吉林省辽源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但由于当前农民自身素质、就业环境等诸多问题的影响,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形势却不容乐观。我们必须采取多种措施,提高农民的素质,拓宽就业空间,优化就业环境,积极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  相似文献   

5.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步伐,关键是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加强政策引导,提高农村教育水平,完善社会保障机制,是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促进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6.
吉林省是农业大省,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解决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是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及解决“三农”问题、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关键.本文对吉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提出了推动吉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农村劳动力的成功转移,是一个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经之路 .本文以劳动力转移理论为依据,分析了西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因素;在借鉴国内外发达国家和地区经验的基础上,指出: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劳动力素质与技能,是实现中国西部农村劳动力成功转移的先导与关键;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化的进程,总会引发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人口减少。从目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趋势和效用看,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提高农民收入和发展农村经济的最佳选择。要实现农村劳动力顺利地转移,我们应当:真正给予农民“国民待遇”;彻底减轻农民“转业”的负担;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实现农村土地的“资本化”;放手让农民填补城市“空间”;大力加强对农民、农村劳动力的教育。  相似文献   

9.
在农村劳动力数量和质量“双重剩余”的情况下,非农部门的高质量发展可能引发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产生对高技能劳动力的选择性,不利于农业部门的人力资本积累。基于技能—岗位匹配模型的分析表明,在技能—岗位正向排序匹配条件下,农民组织化经营可以通过提高农业部门的岗位复杂度为原本“技能剩余”的农村劳动提供有效的技能—岗位匹配,进而缓解高技能农村劳动力的过度流失,降低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的选择性。采用2012、2014和2016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的分析显示,目前中国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确实存在对高技能劳动力的选择性,而农民合作社的组建也确实能通过提升高技能劳动力在农业部门内部的技能—岗位匹配效率抑制其非农转移行为,进而降低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的选择性。因此,在非农部门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同时,农业部门也应通过组织化经营等途径实现高质量发展。在促进农民合作社发展过程中,应注意适度提高岗位复杂度,并保障技能—岗位的正向排序匹配和匹配效率报酬的实现,以有效降低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的选择性,促进农村人力资本的积累和结构优化。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同时,转移农村劳动力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之一,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战略性问题。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代表了重庆市的“大农村”,本文集中研究了库区①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经济效应与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分析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关系入手,提出小城镇建设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必由之路,进而提出通过小城镇建设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几点对策,即:以政府职能转变为切入点,大力营造和优化劳动力进镇就业与创业的软硬环境:以户籍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彻底打破和消除劳动力合理流动的体制与政策障碍;以改革和发展教育为抓手,全面培育和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文化与科技素质。  相似文献   

12.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农村女性劳动力已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农村女性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低,这成为制约其转移的瓶颈。本文分析了农村女性劳动力转移与其受教育程度的关系,指出了提高农村女性素质的具体途径和方法,最重要的是大力推进农村基础教育,加强农村女性职业技术培训,同时农村女性还应依靠自身努力。  相似文献   

13.
近几年国家颁布了很多鼓励农民进城务工的政策,但农村劳动力整体文化水平低,没有经过培训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遭到素质的门槛,同时国企改革,使城市下岗职工和企业内部待岗职工日益增多,加上城乡二元经济体制,制约了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对此,本文提出了加强农民素质教育和职业培训、消除妨碍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成本收益视角下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劳动力转移既是关系农民增收的“民生”,又是关系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和现代化目标的“国计”。当前,在“民工潮”依然存在之时,我国部分地区、部分行业却出现了“民工荒”。本文从描述这一现状出发,在成本收益视角下分析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进而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及对策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十五期间,我国的目标是转移农村劳动力4000万,但是由于农村剩余劳动力总体规模较大,化素质较低,再加上城市下岗职工增多,乡镇企业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呈下降趋势,制约着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为了加速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我们要注意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化素质,同时要进行户籍制度改革,并积极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战略,吸引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30年是福建农村劳动力转移走过了从自发无序到组织有序、从单一到多元、从缓慢到快速的历程。当前,福建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思想观念、体制制度、产业结构、城市化发展程度、劳动力素质等方面的制约因素,要继续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加快推进城市化建设、尤其是城市群建设;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推进制度创新;加强农村教育与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以进一步推进福建省农村劳动力转移。  相似文献   

17.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离土不离乡”型和“民工潮”型双重机制。不同机制的影响因素不同,依据我国1985—2009年的相关数据,实证分析了各因素对两类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得出影响“民工潮”型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因素在于城镇化发展,而并非城乡收入差距;收入差距是“离土不离乡”型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影响因素等结论。并在实证分析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8.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引导,农业生产力得到大幅度提高,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经济结构调整,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增加。过剩的农村劳动力转移从事非农业,使得真正从事农业劳动的主力变成老师和妇女,受劳动者健康、年龄和文化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农业科技的推广成为农业工作的一大难点,然而为了保证农业正常有序发展,必须做好农业科技的推广工作。本文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基础上说明农业科技推广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9.
江苏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灰色关联分析和趋势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江苏省十一五期间所制定的500万农民转移工程能否如期顺利完成以及如何为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注入强大动力等问题,本文首先定性分析了影响江苏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因素,在此基础上运用灰色关联度模型实证分析了众多影响因素对江苏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大小和次序;其次本文建立了灰色预测GM(1,1)模型,预测了2009~2013年江苏省农村劳动力转移量。最后,为进一步促进江苏省农村劳动力转移,提出除强化既有政策措施外,还需要逐步改革户籍、土地产权制度,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20.
农村女性劳动力转移有利于新型城镇化和工业化的推进,也有利于农民增收和乡村振兴。基于江苏省14个村庄597位农村女性劳动力的调查数据,运用Logit模型分析农村女性劳动力就近转移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就近转移已成为农村女性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渠道,个人特征、家庭禀赋和制度环境等多重因素对农村女性劳动力就近转移产生影响;受教育程度和家务分担程度的提高、家庭收入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以及家人的支持和自身的返乡意愿,均能显著促进农村女性劳动力就近转移。应积极开展农村女性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夫妻合作型家务劳动,优化农村女性创业环境,创造农村女性就业机会,以持续推动我国农村女性劳动力就近转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