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目前,我国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时期,研究金融规模对产业升级的影响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探究金融规模与产业升级间的关系,以金融规模存量、金融相关比等指标度量金融规模,以产业结构合理化、产业结构高级化刻画产业升级,运用山东省2013—2018年16个地级市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由实证结果可知,金融相关比可显著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且金融规模与第二、三产业的发展程度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型关系。分区域来看,金融集聚和金融效率在不同地区(胶东经济圈、省会经济圈、鲁西南经济圈)对产业升级的影响并不相同。  相似文献   

2.
采用安徽省19782012年时间序列数据,通过构建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实证分析安徽金融发展、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安徽金融发展规模、产业结构升级对经济增长有明显促进作用;安徽经济增长也有利于金融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  相似文献   

3.
利用安徽省1978~2011年数据,运用VA R模型对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安徽省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但两者之间并未实现良好的互动发展。金融发展总量的提升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有明显推动作用,金融发展效率的提高对产业结构升级没有表现出积极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以新疆地区1980年~2011年数据为样本,选取金融规模和金融效率衡量金融发展,以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结构升级衡量产业结构调整,采用VAR模型对新疆地区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金融规模与产业结构调整具有长期关系,金融规模的扩大显著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并且二者互为因果关系;金融效率对产业结构调整具有正向影响关系,但不显著。  相似文献   

5.
产业结构升级是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本文构建了基于主观博弈的产业结构升级理论模型,从博弈的角度解释金融发展和企业家精神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产业结构实质上是企业家之间主观博弈的结果,金融发展和企业家精神的培养会改变博弈参与者的策略空间,从而影响博弈的均衡,即影响产业结构的变动.本文通过对我国东部11省份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金融发展和企业家精神对产业结构具有正向作用.  相似文献   

6.
本文基于我国1978~2012年的数据,构建了产业结构升级影响因素的VAR模型,并通过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脉冲响应函数分析和方差分解,对其关系及动态性进行实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商业银行金融支持能带来产业升级,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而产业结构的调整有利于商业银行信贷投放;同时,财政支持对产业结构升级起较大作用,商业银行信贷支持应与财政支持配合以发挥更大效应.  相似文献   

7.
本文根据金融发展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总结出金融支持产业结构升级的资金形成、资金导向、产融结合、信息揭示、风险管理五大作用机制,并建立了一个探讨金融发展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简化模型,得出金融深化和新兴产业部门的银行贷款超经济增长是产业结构升级的一个必要务件的结论,提出了金融支持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采用Moran's I指数和Lisa指数来考察中国科技金融产业活动的空间互动以及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省域科技金融产业存在明显的全局空间正相关;扩张性政策刺激能够显著促进长三角地区的科技金融产业集聚效应;扩张性政策刺激对广东产业结构升级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各地政府在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时,应该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优化科技金融体系,实行差异化发展战略,促进省域科技金融产业的集聚与发展.  相似文献   

9.
通过我国四大经济区域2006—2015年面板数据,运用工具变量法实证分析了区域金融化水平提升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以及存在不同程度地方政府干预金融业行为时,这种影响是否存在显著差异。研究发现:(1)区域金融化水平提升对产业结构升级有显著促进作用,且欠发达相较于发达地区边际贡献效应更大。(2)地方政府干预属地金融业运行导致金融功能抑制与市场化配置机制扭曲,削弱了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作用,且财政收支压力越大的地区负面影响越严重。因此,要建立金融化与产业结构升级的良性循环机制,其核心在于加快区域金融市场化改革进程,将财政体制改革纳入同一分析框架,实现与区域金融化演进的协调有序推进。  相似文献   

10.
为把握我国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之间内在联系,提高资金供给水平和配置效率,推动产业结构高级化。采用1978—2009年我国金融发展总量、金融发展效率和产业结构高级化指数等指标数据,构建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利用单位根检验、协整分析检验和格兰杰检验等方法对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高级化关系进行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产业结构高级化与金融发展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金融发展水平的提高,有利于产业结构升级换代。  相似文献   

11.
融资租赁作为一种特殊的租赁方式,对促进产业发展、解决融资难题具有重要意义,而我国融资租赁发展同发达匡l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笔者在对美国、日本等发达经济体融资租赁业务发展进程进行梳理和归纳的基础上,提炼其成功经验,分析我国在发展条件上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并针对我国融资租赁现状提出相应政策建议,从而指导我国融资租赁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2.
利用省际间产业层面的数据检验了农村乡镇企业的成长与农村金融发展的关系,结果发现:第一,金融发展规模对于产业的影响最为明显,农村金融的规模越大,对于外部融资比较强的企业的推动作用越明显;第二,农村金融发展对于农村企业数量增长的影响并不显著,表明虽然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的发展比较符合农村经济的要素禀赋,但金融机构和政府政策可能并不偏好中小企业,而是更偏向大型企业。  相似文献   

13.
产业集聚和产业创新的发展,离不开金融市场的支持。本文首先从理论上阐述产业集聚度与产业创新效率的关系,以及金融市场在二者活动中的联结作用;然后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例,对我国29个省份的金融发展水平、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度以及其产业创新效率进行测定和比较分析,并基于地区差异性实证检验各地区金融市场在联结高新技术产业集聚促进产业创新效率方面的推动效果。实证结果表明:越是落后地区的金融市场联结高新技术产业集聚推动其产业创新效率越为明显,这一结果与理论假设相反,进一步表明低效的金融市场已成为我国各地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效率提高的主要障碍因素。  相似文献   

14.
服务贸易正成为全球经济竞争的重点,文章在分析金融和贸易的相互影响机制下,运用协整和格兰杰因果检验方法,研究了我国金融发展和服务贸易的相互关系,结论表明:二者之间呈一种单向的关系,即金融发展会促进服务贸易的发展,而服务贸易对金融发展不起作用。同时,仅金融发展是服务贸易的Granger原因。最后从二者之间相互促进的角度,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金融发展与江苏经济增长:实证与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数理论与实证研究认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但是,通过对江苏金融发展水平与经济增长之间协调关系的实证分析发现,江苏的情况恰恰相反.对江苏与全国及其他部分省市的金融发展水平进行比较表明,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在于江苏金融整体发展在国内处于较低水平,从而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因此,当务之急是大力发展中小金融机构,完善金融服务和金融监管,加快商业银行的改革步伐,繁荣保险市场,促使江苏金融、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6.
根据金融发展理论的最新研究,产品市场与金融市场的同时开放能够极大地促进金融体系的发展。文章综合多个衡量我国金融市场和产品市场开放程度的指标,利用因子分析计算我国的经济开放度的数据,使用协整分析和Granger因果检验对经济开放度与金融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除了CAP指标外,经济开放度是BANK的Granger原因,并且与其他的金融发展指标之间存在协整关系。  相似文献   

17.
基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理论,文章考虑了变量间的互动关系及相互影响的滞后效应,通过构建带滞后变量的方程组模型,考察中国各地区金融发展差异与经济增长差异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金融发展差异与经济增长差异呈正向非对称的互动关系,实证结果同时佐证中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整体关系表现为“需求追随”,说明在中国渐进式改革中,金融发展受到较大抑制,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未能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18.
选取麦氏指标和城乡居民收入基尼系数对整体金融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研究,发现:金融发展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存在着单向因果关系,无论长期还是短期,金融发展均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原因,但我国整体金融发展并未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相反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具有自我加强的“惯性”,无论短期还是长期,它均不是金融发展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根据全国和重庆市1987-2007年的时间序列数据,运用VAR模型对金融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金融发展和城乡收入差距的关系,重庆市与全国具有很强的一致性(虽然在细微之处有所差别),即金融发展规模和城乡收入差距正关(服从Kuznets“倒U型”曲线),而金融发展效率和城乡收入差距负相关。金融发展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具有积极意义,特别是农村金融的发展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具有直接的作用。因此,重庆市应积极促进地区金融发展,深化农村金融改革,提高金融中介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