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林熙 《大众商务》2010,(10):291-291
灾荒堪称我国传统农业社会面临最大风险,因此灾荒救助也成为我国传统社会救济体系中的最大条目。我国传统灾荒救助方式多样,善于发动社会各层次的力量,同时形成了处理灾荒灾害的一整套救济思路和理念,是我国传统社会留下的宝贵制度遗产,值得现代灾荒救助防治工作借鉴。  相似文献   

2.
社会救助立法是当代重要的社会立法.民国时期的社会救济立法日益完善,象征着中国社会救助制度由传统向近代法治化转型的萌芽.滥觞于民国时期的社会救济立法,在变革法治规则理念实现救助常规化、突破恩赐思想强调政府责任、创新救助方式发挥造血机能以及倡导规范化的救助管理等方面都做出了有意义的探索,对战乱时期民众权益的保障、社会矛盾的缓解、国家一致对外形势的维护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对转型期中国社会救助立法的建构和完善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当前社会救助法制化及其制度构建对此应当予以认真对待.  相似文献   

3.
民国时期的灾荒救济立法,一方面将传统灾荒救济活动中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措施纳入立法的范畴,使之法律化、制度化;另一方面通过立法建立适应近代社会需要的新型灾荒救济制度。这两个方面的努力共同构成了民国时期灾荒救济立法的基本内容,从而推动了近代中国灾荒救济活动的法制化。  相似文献   

4.
我国社会救济存在城乡失衡和地区失衡,使社会救济与贫困状况在区域上不对称,其原因主要在于救济体制的缺陷.应改革二元救济制度,实现救助措施的多元化和科学化,并强化受救助者的自救意识,从根本上实现社会救济的相对均衡.  相似文献   

5.
目前,我国建立的社会救助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套以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农场困难户救济和"五保户"救济、灾害救济以及其他救济为主要内容的完整体系,但积久而成的"二元社会结构",使得流动人口(主要是农民工及其子女)享受不到应有的基本社会保障,而这些被忽视的流动人口却是城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基石。本文以本校为基点展开了社会援助力度的调查,讨论了目前从教育救助的角度上推进我国流动人口社会救助制度建设的可操作性,得出了一系列改善农二代教育问题的策略。  相似文献   

6.
近代华北地区灾荒频发,作为华北地区重要的工商业城市的天津市,吸引了来自各地的大批难民。天津官方和民间组织对难民实施了一系列赈灾措施,进行了紧急的社会救助,对难民的衣食住等进行了安置。近代商会与官方通力合作,对灾民实施的一系列救济措施,发挥了一定的社会功能,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灾民的生存压力,使商会在社会慈善救济这一公共领域占据一席之地,在社会上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传统农村社会救助制度已很难适应新的形势需要.从三门峡市农村社会体系运行实践来看,农村社会救助立法滞后、救助制度设计不完善、资金保障水平低、救助管理多头分散、监督制约机制不健全、缺乏部门信息共享机制等问题十分突出.本文在对典型案例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进一步改进与完善农村社会救助体系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社会救助作为社会保障体系中的最后一道防线,对于维护社会的稳定,促进经济的发展、提高百姓的生活水平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笔者从社会救助与社会救济、社会保险、社会福利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入手,分析了彼此之间的异同性。  相似文献   

9.
环境侵权的特殊性使得传统救济方式在环境权保护上的局限性日益凸显。面对频发的环境事件,环境权的有效救济问题亟待解决。我国应当建立环境权的社会救济制度,通过修改环境立法,推行环境损害赔偿救助基金制度,建立环境侵权强制责任保险制度、环境侵权行政补偿制度,构建完善的环境权救济机制。  相似文献   

10.
巨灾通常伴随着大规模损害结果.受害者心理上的损害已难以弥补,应致力于物质上的充分救济.我国传统上的巨灾救济机制偏重行政救济,强调国家责任,而忽视了其他救济制度构建,导致巨灾救济途径单一,救济效果非常有限.我国应当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拓宽巨灾救济途径.通过巨灾保险、再保险等,分散巨灾大规模致损的风险,以求尽可能及时、充分对受害者遭遇的损失进行救助.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社会救助的主体结构中,政府固然是第一责任主体,但受政府财力所限,政府救助存在许多盲点,有相当一部分社会成员游离在政府救助的保障网之外.从我国人口众多、经济尚不发达的国情出发,帮助社会困难群体的职能不能只由政府单独承担.应发挥各方面的力量,使社会救助逐渐形成由政府包揽过渡到政府和非政府力量共同参与的社会救助新机制.  相似文献   

12.
农村社会救助是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和基础。传统的农村社会救助不适应新的社会与经济的发展要求。本文重点指出当前农村社会救助制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革的建议与措施,以建设新型农村社会救助体系。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社会救助的主体结构中,政府固然是第一责任主体,但受政府财力所限,政府救助存在许多盲点,有相当一部分社会成员游离在政府救助的保障网之外.从我国人口众多、经济尚不发达的国情出发,帮助社会困难群体的职能不能只由政府单独承担,应发挥各方面的力量,使社会救助逐渐形成由政府包揽过渡到政府和非政府力量共同参与的社会机制.  相似文献   

14.
社会救助体系是国家和社会为保障公民基本生存权益的最后一道安全网.我国在政策和实践层面均已形成了包含基本生活救助、专项分类救助和临时应急救助三大板块的官方救助体系,同时民间救助力量也日益壮大.目前,我国社会救助体系依然存在着城乡与区域发展不协调、项目发展不平衡、救助手段单一、监督管理效率低、社会力量参与有限等问题,需要通过多种渠道、多主体参与加以改善和解决.  相似文献   

15.
社会救助是应对贫困和失业问题的重要制度安排和社会政策,而社会资本可以帮助人们获得更多的资源。充分运用社会资本对社会救助的支持,能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氛围,提高政府救助的效率,更能促进我国社会救助事业的发展。本文通过阐述社会救助中社会资本的作用,并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提出了构建我国富含宏观社会资本、微观社会资本的社会救助系统的措施。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介绍了传统社会救助制度产生的背景及特征,分析了现行社会救助制度的优点及不足,提出了改进现行社会救助制度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7.
社会救助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实现社会公平起基础性作用,科学合理划分财政支出责任是社会救助体系良好运行的必要保障.在"巴罗法则"和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推导基础上,利用回归分析方法划分我国社会救助的财政最优支出责任,并从支出责任偏离度值和社会救助财政负担等不同视角研究社会救助支出责任的调整及优化.研究发现:中央财政的社会救助支出责任水平不断趋于最优,且东部超出较多,可适度下调东部地区中央财政社会救助支出责任水平,将多出的部分调整到财务负担较重并且社会救助任务较为艰巨的中部和西部地区.省本级财政的社会救助支出责任水平不断接近优化,但均未达到最优,且中部和西部支出责任的负向偏离度值较大,需适当上调省本级财政的社会救助支出责任水平;县(市、区)级财政的社会救助支出责任水平已超过最优,中部和西部地区超出较多.  相似文献   

18.
建国以来我国社会救助的主体实际上是政府救助,单一政府救助存在不可避免的局限性,这使得非政府组织在社会救助中存在很大的介入空间.因为其本身具有的特点,非政府组织有着明显的优势,能够在社会救助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同时非政府组织的发展也存在不少问题,应采取措施,促进其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农村地区智障流浪人员的社会救助是中国社会救助制度的盲点.对该群体的救助应当根据其游离于户籍管理之外、智力低下、无法独立生活等特点,在救助模式、救助期限、法规体例等方面设计出一套适用性强、与现阶段社会救助价值取向相一致的社会救助法律制度,从而实现社会救助法律制度完善的同时,更好地维护智障流浪人员的权益.  相似文献   

20.
以“双困”老人为保障对象的照护社会救助制度,将是保障社会成员生存权利的最后一道防线.本文对英国的照护社会救助进行介绍和分析,借鉴英国在照护社会救助的照护需求评估、家计调查、对非正式照护者的支持以及智能养老等方面的经验,从而对我国照护社会救助制度的建立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