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关于“生产力”,马克思有诸多提法和表述。正确认识和处理不同含义的生产力概念及其相互关系,无疑是正确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的生产力理论乃至整个唯物史观的重要前提。本文运用现代“系统论”方法,分别就生产力系统的“系统质”、系统内部的“要素”和“结构”、系统外部的“环境”和“条件”进行梳理和剖析。基本结论是:要把“系统质”的一般层面的生产力规定与内部“要素”和“结构”、外部“环境”和“条件”等具体层面的生产力规定区别开来;前者回答的是生产力“是什么”的问题,后者回答的则是“什么是”生产力的问题;既不能把这些不同层次的生产力规定混为一谈,更不能用具体层面的任何一种生产力规定去排斥甚至取代一般层面的生产力规定。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恩格斯的价值论并非“劳动价值论一元论”,而是“效用/劳动价值论”,或日“生产力(率)价值论”,它体现并贯彻了生产力决定性。被长期误认为是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正宗”的“劳动价值论一元论”。其实源于考茨基在“批修”时对马克思的错解,应予否定。对西方经济学的宏观要素价值论及微观层面上开拓出的效用价值论。我们均应批判地借鉴。  相似文献   

3.
文章首先简述“民工荒”现象,然后运用劳动经济学中有关理论对“民工荒”现象背后的真正原因做了深入分析,最后从三个层面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社会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本所提及的“社会化”是广义的化,是化生产力。化生产力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知识经济就是化生产力高度发展的标志,是社会明进步的催化剂。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化的本质是“自然的人化”,其中包含着“自然的人化”与“人化的自然”二的辩证统一关系,用这样的大化观审视生产力概念,确立人的主体性地位,要以化生产力一体化的新思路,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力科学建设。  相似文献   

5.
在分配制度中,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确遇到“劳动价值论一元论”的理论障碍;其持论者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生产力理论的误解或曲解,体现着一种不合时宜的“阶级斗争为纲”思维方式或“上纲”情结;在现实中,只有坚持生产力决定性原理,并加进生产力的变动与对伦理价值主导性的考虑,才能对现实问题在理论层面作出实事求是的分析。  相似文献   

6.
本文分别从理论角度、实证角度和政治经济学角度对FDI与国际贸易之间关系的有关研究进行了梳理。理论研究部分对“替代说”和“互补说”有关理论分别进行了介绍;实证研究部分将现有研究划分为国家层面、产业层面、企业层面以及产品层面四个层次,并对每一层次的有关研究成果进行了阐述:政治经济学研究部分,主要就补偿投资的有关理论和实证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整理。在总结分析的基础上,就目前研究的不足之处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7.
物质生产和生产力同精神生产和生产力具有本质的区别。在社会分工的意义上,文学、艺术、道德、宗教和哲学等精神生产和生产力受物质生产和生产力的决定;在物质生产内部分工的意义上,物质生产和生产力包含了某些精神过程和精神特征,即与体力劳动相对的脑力劳动。不能把物质生产等同于体力劳动,把精神生产等同于脑力劳动。一方面要充分肯定精神生产和脑力劳动对社会历史愈益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又必须确认物质生产和生产力对社会历史的决定作用,这二者并不矛盾。因为这是两个不同层面的问题,后者作为一种“总的趋势”处于社会历史本质和规律的层面,前者则作为一些“个别”存在形式和发展方式处于社会历史的现象具体的层面。  相似文献   

8.
宏观上传统德治可分为理论和实践两大层面,理论层面上的研究较多,实践层面上的研究较欠缺。而从实践的层面上进行研究,是对德冶问题研究的完善。只有这样,才能使对传统德治问题的研究比较全面,从而更好地利用传统德治资源,以作为我们今天国家冶理的借鉴。而“孝”是其实践的一个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对"劳动价值论"争论双方的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典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理论与其唯物史观相统一,承认生产力决定性原理。《资本论》展述的价值理论体系实际是“生产力价值论”。在表达方法上它遵循“从抽象上升为具体”和“逻辑与历史统一”的原则,从抽象的劳动价值论出发,逐渐上升到对市场价格的具体把握。从劳动价值论推出剩余价值论,只是“生产力价值论”体系在某些限制下产生的一个支论,它并不否定生产力和使用价值的决定性。但近年来国内围绕劳动价值论形成的许多研究成果,只把劳动价值论视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不能解释《资本论》一系列明确的论断,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要求。  相似文献   

10.
《资本论》的价值理论体系是生产力价值论,不是“劳动价值论一元论”。但由于时代的局限、当时阶级斗争的态势和工人阶级主要任务的要求,《资本论》提出了生产力价值论但未能全面展开,并使作为叙述出发点的劳动价值论及由此引出的剩余价值论过分突现;在第3卷向生产力价值论靠近时,又出现了关于价值和使用价值两都源于劳动的“劳动价值一源论”,并由此导出计划经济模式。这是《资本论》的一个理论失误。我们应当继承且与时俱进地推进唯物史观基础上的生产力价值论,对“劳动价值论一元论”的典型表现形式——“劳动价值一源论”,应予以扬弃。  相似文献   

11.
目前位居现代主流经济学地位的新古典边际生产力分配理论,由于完全排除了特定经济制度和资本 主义经济关系的研究框架,以至在与新剑桥学派发起的"剑桥资本争论"中不断以逻辑悖论形式公诸于众;从 而表明,真正的收入分配理论须联系到现实的资本主义经济关系这一竞争经济的研究框架。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以服务消费为切入点,构建了两部门非平衡增长模型,解释了中国式的“服务业发展悖论”。从理论模型看,服务业发展水平与生产率之间呈U形关系;从实证分析看,利用我国1995~2010年31个省市面板数据的检验,结果显示:第一,我国服务业发展水平虽然滞后,但可通过服务消费的人力资本积累效应,促进经济增长;第二,分地区检验结果显示,服务业发展对东部地区生产率的促进作用最强劲。这为改善我国服务业发展滞后现状、优化产业结构以及协调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一条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13.
人类在利用市场经济的发展克服人类自然关系的局限发展自我的同时,却又陷入这一人造关系的局限中丧失自我发展。人类理性的冲突和对立根植于人类实践的两重性及其矛盾运动中,实践不仅是人类力量和能动性的确证,也是自然和社会力量反作用的反映。市场经济的发展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这是现实的合理性;但人类理性对市场经济的批判和超越,作为人类理性的不懈追求,是现实的必然性,也将最终变成现实。  相似文献   

14.
信息技术是营造国家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工具。然而,我国企业投资信息技术的巨额资金仿佛是扔进了“黑洞”。仅MRPⅡ、ERP系统,我国有一千余家企业在不同程度上应用,总投资大约为80亿人民币,与这笔巨大的投入不相称的是,巨大的投资几乎没有收益。据统计,这些投入,成功实现系统集成的占10%-20%,没有实现或部分实现系统集成的占30%-40%,失败的占50%;更重要的是,投入尚未带来应有的收益。本文试图探讨这种“生产率悖论” 的成因,提出企业改变信息技术投资绩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15.
当代的悖论性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把握:在时间上,当变化过于快速,且是为了资本获利而变成人为设计的东西时,变化就意味着停滞;在空间上,经济全球化本质上是世界同质化的过程,但同质性却以异质性的面目出现,异质性被用来服务于同质性,空间的悖论由此产生;面对时间和空间的悖论,我们需要乌托邦想象,但我们的乌托邦想象却要以反乌托邦的形式出现,这就是所谓乌托邦的悖论。不管是乌托邦还是反乌托邦,作为一种政治策略,它都是人们的经验和思想所不能缺少的一个维度。  相似文献   

16.
经济全球化是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但从科学认识的角度出发应该是市场全球化.市场遵循竞争规律,因此会出现经济全球化悖论,它包括经济全球化载体悖论;经济全球化机制悖论;经济全球化危机悖论.  相似文献   

17.
悖论是困扰人类思维和科学发展的跨学科难题。经济学悖论是经济学理论体系中出现的一种特殊的反常现象。经济学悖论的价值非同小可,悖论的提出和澄清使人们的认识得以深化,并成为促进经济学家思维方式变革的契机和理论创新的内在动力。简要分析经济学悖论案例,有助于我们探讨经济学悖论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18.
牟宗三先生将道家思想中言说道体或境界的独特方式"正言若反"称为"诡辞为用",即辩证的诡辞,其作用在于不将所说内容予以实体化和对象化加以固定,而是从作用上活泼泼地展现出来。这一方法首先见于牟先生所揭示的《庄子》对于《老子》之道的发展中,其次则体现在向秀、郭象对《庄子》的注解中,同时也是牟先生用以诠释向秀、郭象注庄的方法论。  相似文献   

19.
西方许多优秀制造企业已经在向服务提供商的转型战略中获得了成功,但是也有失败的企业案例。西方学者将这种现象称为制造企业的服务悖论,其核心问题是制造企业的服务战略是否会提高企业绩效。本文回顾了西方学者关于制造企业服务战略与企业绩效关系的相关研究,并从行业与企业特征视角试图解释服务悖论现象,最后展望了该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0.
质量管理本质上是标准化管理。质量管理悖论是指产品达不到质量标准便无法参与竞争,而达到质量标准又可能导致产品的同质化,从而丧失差异化竞争优势。品牌定位管理与品牌意义管理是破解质量管理悖论的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