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但由于当前农民自身素质、就业环境等诸多问题的影响,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形势却不容乐观。我们必须采取多种措施,提高农民的素质,拓宽就业空间,优化就业环境,积极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  相似文献   

2.
自2004年以来,广东、福建、浙江等地都出现了“民工荒”。“民工荒”的出现给湖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了契机,同时也带来挑战。我们应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促进农民的增收和经济的和谐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面对我国农村存在大量过剩劳动力和劳动力素质较差的现状,本文提出“股田制”能够有效推动农村过剩劳动力的转移。分别从土地制度的变革、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加快和农民素质的提高三个方面论述了“股田制”对农村过剩劳动力转移的影响。最后,本文认为“股田制”是推动农村过剩劳动力转移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4.
成本收益视角下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劳动力转移既是关系农民增收的“民生”,又是关系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和现代化目标的“国计”。当前,在“民工潮”依然存在之时,我国部分地区、部分行业却出现了“民工荒”。本文从描述这一现状出发,在成本收益视角下分析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进而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2008年以来的经济危机直接影响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关系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及社会长治久安的重大问题.面对农民就业的新特征,需对农村剩余劳动力重新界定.经济危机导致农民进城务工机会减少,这就需要充分挖掘农村和农业内部就业潜力,让农民不脱离本乡本土就能实现就业;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切入点拓展农民就业新空间;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大乡镇企业结构调整力度,增加就业岗位;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素质的培训力度;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市场,实现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适当提高农产品价格,提高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保障农民合法权益,进行制度创新,还农民以国民待遇.  相似文献   

6.
金融海啸后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金融海啸导致农民进城务工机会减少,直接影响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这就需要充分挖掘农村和农业内部就业潜力,让农民就近就地实现就业;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增加农民就业岗位;大力发展庭院经济,扩大农村和农业内部就业新空间;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市场,实现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素质的培训力度;改革土地流转和社会保障制度;对农产品进行价格宏观调控;加大乡镇企业结构调整力度,扩大就业机会;努力开拓国际劳务市场。  相似文献   

7.
中国是劳动力十分丰富、物质技术资源稀缺的发展中国家。改革开放以来,一方面是农村人口骤增,另一方面是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农村劳动力剩余凸现出来。如何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成为增加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消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农村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的关键。农村发展需要农民收入提高,收入提高需要农民就业增加。十六大也指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文章从资源配置效率的角度出发,指出提高农村劳动力要素的生产效率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三农”问题是我国长期面临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在21世纪,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探索。一是大力发展农业与农村经济,实现农业生产高效率;二是建立农村市场体系,即建立农村劳动力市场、农村金融市场和农民劳动力资源开发培训市场;三是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为劳动力转移创造制度条件;四是改善分配制度,提高农民收入,同时须推广税费改革,减轻农民负担。  相似文献   

9.
由于语言、文化习俗、社会历史原因导致新疆少数民族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缓慢,就业困难,贫困现象普遍.尤其是南疆地区,城市化进程严重滞后,富余劳动力人口大量聚集.作为“三农”问题和城市化研究的热点,探讨并最终解决新疆农村劳动力的特殊主体——少数民族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存在的障碍,对于新疆农民增收,南疆农民脱贫,缩小南北疆区域经济差距,实现新疆全面小康社会目标具有决定性影响.  相似文献   

10.
在农村劳动力数量和质量“双重剩余”的情况下,非农部门的高质量发展可能引发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产生对高技能劳动力的选择性,不利于农业部门的人力资本积累。基于技能—岗位匹配模型的分析表明,在技能—岗位正向排序匹配条件下,农民组织化经营可以通过提高农业部门的岗位复杂度为原本“技能剩余”的农村劳动提供有效的技能—岗位匹配,进而缓解高技能农村劳动力的过度流失,降低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的选择性。采用2012、2014和2016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的分析显示,目前中国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确实存在对高技能劳动力的选择性,而农民合作社的组建也确实能通过提升高技能劳动力在农业部门内部的技能—岗位匹配效率抑制其非农转移行为,进而降低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的选择性。因此,在非农部门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同时,农业部门也应通过组织化经营等途径实现高质量发展。在促进农民合作社发展过程中,应注意适度提高岗位复杂度,并保障技能—岗位的正向排序匹配和匹配效率报酬的实现,以有效降低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的选择性,促进农村人力资本的积累和结构优化。  相似文献   

11.
湖南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尽管呈逐年缩小的趋势,但收入差距过大的格局并未改变。缩小湖南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面临资源流失、产业滞后和制度缺陷等障碍。必须不断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高农产品的价格,充分保障农民的财产权益,加大政府对农民的转移支付,以有效缩小湖南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12.
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现实问题.本文认为,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单纯依靠发展工业化,加速城镇化,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镇是不现实的.应当看到,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乡镇企业和民营企业,能够实现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同时,要大力发展小城镇,并把城市作为经济发展的重点.为此,需要运用市场经济的方法,并进行以户籍制度为中心的配套改革.  相似文献   

13.
“三农”问题的解决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课题。长期的城市优先发展战略造成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越来越大、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等一系列农村经济社会问题。为了促进农民增收、缩小城乡差距,上海出台了系列农民就业促进政策。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目前的农民就业促进政策还存在协同问题,还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推动政策协同。  相似文献   

14.
我国农民工进城务工收入的调查分析:2000-2008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我国实现工业化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也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现阶段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突出地表现为农民工进城问题.农民工进城务工收入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数量和质量.本文应用第一手调查资料,从农户行为的微观角度研究了我国农民工进城务工收入的变化趋势和影响因素.分析显示:从2000年到2008年,我国农民工进城务工的收入有了较大提高;年龄、性别、学历、收入水平、区位等因素的差异对农民工进城务工的收入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论文结合二元经济理论、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基本思想,运用1990-2009年的统计数据,构建了一个现代产业与传统农业存在报酬差异的两部门模型来分析农业劳动力流动机制与粮食产量之间的关系。实证分析表明,两部门报酬差距拉大会引致大量有效农业劳动力外流,直接引起农业劳动力数量减少,抑制农业技术进步与推广,引起耕地抛荒增加,进而影响粮食产量增加。要缩小城乡收入的差距,关键在于不断改善和优化农村地区的投资环境,加大对农民的投资,提升农民的农业技术水平,努力提高农业生产报酬,缩小产业报酬差距,从根本上消除有效农业劳动力外流的动因。同时,要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吸引部分农村劳动力返回农村发展,以解决农村有效劳动力不足的矛盾。  相似文献   

16.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个人筹资能力的可持续性,关系到新农保制度的可持续发展。运用2009年数据,通过短期静态分析发现:从全国来看,农民个人具备新农保的筹资能力;分地区来看,除陕西省外,全国其他省份的农民都具备新农保的筹资能力;按农民人均纯收入分组的户数比重来看,中国大约有560%的农户负担不起新农保个人缴费。运用ARMA模型,通过长期动态分析发现:从全国来看,只要农民的收入能实现持续增长,未来农民完全有能力承担新农保缴费。为实现新农保个人筹资的可持续性,建议明确界定“缴费困难群体”的范围,努力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加大扶贫开发的力度。  相似文献   

17.
农村土地流转形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农村土地的承包期至少为30年,林地的承包期则为30年至70年,随着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当地劳动人口减少等因素造成的人地矛盾,农村"谁来种地"、"怎样种地"成为绕不过的严峻问题,如何解决规模经营和农业产业化中遇到的土地调整困难,是深化"三农"改革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对农村土地流转的形式进行了概括性分析,并对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8.
农村女性劳动力转移有利于新型城镇化和工业化的推进,也有利于农民增收和乡村振兴。基于江苏省14个村庄597位农村女性劳动力的调查数据,运用Logit模型分析农村女性劳动力就近转移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就近转移已成为农村女性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渠道,个人特征、家庭禀赋和制度环境等多重因素对农村女性劳动力就近转移产生影响;受教育程度和家务分担程度的提高、家庭收入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以及家人的支持和自身的返乡意愿,均能显著促进农村女性劳动力就近转移。应积极开展农村女性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夫妻合作型家务劳动,优化农村女性创业环境,创造农村女性就业机会,以持续推动我国农村女性劳动力就近转移。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安徽省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面积稳步增加,规模逐渐加大,对促进农业增产和农业现代化效果显著,对农民增收和工业化、城市化发展也有积极影响。农地规模化流转及经营完善了农业家庭承包的经营结构,在发展现代农业中可以与农户经营互荣共存。促进农地规模化流转要注意保护农民土地承包权益,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相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