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城乡统筹发展背景下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现行农村宅基地流转制度存在着宅基地使用权不可转让性与农村住房所有权可转让性、农村宅基地物权与政府公权的矛盾.农村宅基地流转制度缺失严重制约经济结构转型.实行农村宅基地立法理念转变,制定农地分区法,进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创新是化解农村宅基地流转问题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2.
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是当前我国农村工作的热点问题之一,加快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对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要在弄清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的概念后,依据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的条件,探索农村宅基地市场化流转的必要性,从而找出农村宅基地市场化流转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从新农村建设与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制度的关系出发,结合当前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制度体系的基本特征,通过实证调查分析我国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制度存在的问题,提出我国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制度创新的思路。应当加强立法,完善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法律制度体系;明晰产权,强化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权能;强化市场功能,明晰市场配置和政府配置的边界。  相似文献   

4.
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制度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当前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制度体系的基本特征出发,通过实证调查,分析当前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制度存在的问题,结合城市化进程对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制度的影响,提出我国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制度的创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特别是使用权的流转是关系农民切身利益的基础性权利.就目前形势而言,由于法律的限制,导致宅基地使用权的流转缺乏灵活性.因此,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制度的改革势在必行.解决农村宅基地流转问题当务之急是立足于现有法律制度和农村实践,完善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的立法制度,提出合理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6.
我国现行法律严禁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的流特.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虽然提出要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依法保障农民宅基地的用益物权,但是关于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的流转问题,并没有像会前公众预期的那样给出明确规定.作者认为,严禁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带来了诸多现实困惑,因此,我国有必要从完善相关法律制度、赋予农民完整的宅基地用益物权、构建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市场及加强集体土地监管等方面,建立和完善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的逐步流转制度.  相似文献   

7.
实行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既可以打消进城落户农民担心因宅基地流转而永久失去宅基地使用权的顾虑,也可以避免因宅基地流转范围不再局限于集体内部而动摇集体土地所有权的根基,其实质是在落实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前提下,将依附在“两权分离”下的宅基地使用权上的居住保障功能和身份属性剥离出来,形成体现身份属性和承担居住保障功能的资格权,剥离后的剩余权能构成了新型宅基地使用权,以达到宅基地使用权去身份化的目的,进而通过扩大新型宅基地使用权的流转范围,促进农村闲置宅基地的流转,盘活闲置的宅基地资源,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三权分置”下的宅基地资格权是一种从原使用权中剥离出来的承担保障功能和体现身份属性的新型权利,其权能包括期待权、收益权和支配权;“三权分置”下的宅基地使用权是剥离了保障功能和身份属性的用益物权,其权能包括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分权等。  相似文献   

8.
文章针对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制度的缺失,创新建构了实施宅基地使用权以有偿取得为主,无偿取得为辅的新的取得模式,并提出加大对农村宅基地的管理力度,有条件地实现宅基地使用权自由流转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有效流转是实现土地资源最佳配置的关键.本文通过对陕西省西乡县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运作的调查,剖析了当前农村宅基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转变观念,用市场经济的观点看待农村宅基地流转的必要性;完善配套的法律法规,赋予农村宅基地流转的合法性;积极鼓励试点地区完善农村宅基地流转的相关制度;探索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抵押的途径,破解新农村建设中农民融资难的难题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设计宅基地使用权的转让制度既要充分考虑我国农村的现实,又要保持相关规则之间的协调。“一户一宅”原则宜表述为“一户只能申请一处宅基地”。物权法对宅基地使用权的转让可以进行必要的限制,但不宜作出绝对的禁止性规定,应当允许宅基地使用权在一定条件下和一定范围内转让。非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受让宅基地使用权有其必要性,但必须予以限制。宅基地使用权转让的登记制度,可统一采用“未经登记,不发生物权的效力”的处理模武。  相似文献   

11.
房产税是我国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组合拳中的新工具。重庆房产税改革试点方案主要针对高端住宅市场,更具有政策窗口意义。房产税实施的目标主要是稳定房价、防范金融风险、调节居民财产再分配,构建税收新体系,实现国民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从我国房价的构成和房地产市场的供求关系长期趋势看,在房产税改革试点方案出台的背景下,房价在十二五期间和未来十年总体上仍呈现稳中有升的态势;同时,在宏观调控组合拳长效化机制下,未来的房价不会出现暴涨与暴跌。  相似文献   

12.
2011年伊始推出的重庆、上海房产税改革试点具有征税面窄、税收负担较轻和对房地产市场需求的影响较小等特点。鉴于历史原因和国情现状,我国近期对个人住房征收房产税在调节收入分配、促进社会公平、完善税制体系、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等方面还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征收范围不宜扩大。  相似文献   

13.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房屋产权主体由过去的单一国家所有转变为私人、集体和国家及国外个人所有的多元结构格局,开征房产税不但有利于遏制人们对房价增长的预期,而且还有利于缓解我国土地及房地产税制度的弊端.由此,我国房地产税收制度改革就要发挥房地产税在组织财政收入、调节房地产收入、促使房地产资源合理配置方面的作用,促进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本文构建了一个城市劳动力供给—失业均衡模型,引入住房价格和户籍歧视因素,得出城市房价上涨导致城市失业率下降和户籍歧视减弱引致城市失业率上升的两个命题。在此基础上,利用1998~2012年中国30个大中城市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实证结果表明,城市房价上涨对农村劳动力流入城市产生阻碍,导致城市失业率下降。城乡实际收入差距扩大促使农村劳动力流入城市,引发城市失业率上升。户籍歧视减弱促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为城市提供源源不断的劳动力,导致城市失业率上升。东中西部不同区域城市房价波动和户籍歧视对城市失业率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城市房价上涨,是阻碍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迁移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须有效抑制城市房价上涨,十分重视和加强农民工的住房保障、子女入学、医疗保障等公共产品供给,促使农民工市民化。  相似文献   

15.
利用2004年9月至2012年12月的季度数据,运用ADF、多变量协整分析技术、VAR模型对房地产开发贷款、购房贷款变化与商品房价格波动之间的动态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房地产开发贷款是商品房价格的格兰杰原因,商品房价格和房地产开发贷款、购房贷款在长期存在着协整关系。要使房价回归到合理价位,房地产市场调控应当将重点放在紧缩房地产开发贷款、调整土地供应结构、加快房产税改革、引导居民合理住房需求等方面。  相似文献   

16.
浅谈我国房产税改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现行房产税存在的主要弊端。我国房产税进行改革的迫切性。借鉴国际通行做法,改革中国房产税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7.
鉴于对房屋流转的现实需求,我国应尽快建立健全农村房屋产权的流转制度。这不仅能给农民带来实惠,同时有益于缓解城市住房紧张和房价居高不下的压力。先提出地震后住房产权之争的事实,以都江堰为例对我国农村住房产权现状和现行住房产权制度进行了分析,并针对住房产权纠纷的解决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8.
我国农民财产权利长期受到抑制和侵蚀,导致农民财产性收入不足.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是实现农民收入倍增、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实现社会稳定、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主要在于赋予农民更多的土地财产权、房地产权和金融财产权.赋予农民更多的土地财产权关键在于赋予农民土地财产“实体”权、公平交易权和增值收益分配权;赋予农民更多的房地产权关键在于赋予农民房地产抵押权和自由交易权;赋予农民更多的金融财产权关键在于赋予农民金融服务享有权、金融产品选择权和金融产品市场定价权.  相似文献   

19.
阐述了我国房产税制的现状,对现行房产税要素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房产税的改革应以税收公平原则为宗旨,明确房产税收作用为核心的基本设计思路。在房产税法实体要素构建上,明确纳税义务人;以房产为征税对象、以居住性房屋实际使用面积为计税依据;税率选择应以富有弹性的超率累进税率。  相似文献   

20.
通过建立房产投资经济模型来分析居民在各种融资情形下房产泡沫的生成机理,结果表明:无论银行是否进行金融支持,房产泡沫都取决于房产预期收益率、房产的投资成本和银行利率;如果居民不存在贷款违约,银行的金融支持不会加剧房产价格的攀升和房产泡沫的生成,而如果居民存在贷款违约,则情况相反,且房产价格和房产泡沫随着居民按揭贷款比例及违约率的提高而提高。这说明政府可以通过提高利率、提高房产交易成本、提高按揭贷款的首付比率、控制贷款违约率以及通过政策宣传引导居民理性购房等措施来控制房产泡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