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7月22日,中国南汽集团成功竞购了英国罗孚汽车公司.历时甚久的上汽、南汽罗孚竞购战就此结束。中国汽车业的并购重组从未像今天这样热烈,本土汽车企业希望借此扩大规模、获取优质资产、打造强势品牌的愿望也从未像今天这样迫切,跨国汽车巨头中国布局的初步完成已将国际化竞争引到了中国本土.本土汽车企业突围在即。在这新一轮竞争中.中国汽车企业如何能利用并购占据先机?还有没有可能打造出强势品牌,汽车零部件企业如何抓住全球采购的机遇.促使中国成为全球零部件业的重要生产基地?罗兰·贝格公司的专家根据全球经验从三个方面为中国的汽车企业提供了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2.
企业应建立国际化人才流失管理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中国企业在"走出去"发展战略的指导下,逐步加快了国际化进程,国际合作、跨国并购案例层出不穷.2005年,继TCL、联想集团成功并购后,海尔竞购美泰克、中海油竞购优尼科、阿里巴巴"吃掉"雅虎、南汽并购英国:MG罗孚汽车及中石油并购哈萨克斯坦石油等一系列大型跨国合作、并购案例正吸引着全世界的眼球.  相似文献   

3.
如何选择正确的并购策略,如何更好地实施并购重组、规避并购所带来的风险,已成为中国汽车制造企业必须解决的实际问题虽然中国汽车行业中的并购重组从未停止过,然而却从未像今天这样活跃和激烈。人们尚未从上汽重组金杯通用、中航科工整合哈飞与昌河、长安收购江铃等并购中感受到这一趋势时,却又传来了上汽欲重组重汽和南汽、长安欲重组中兴、奇瑞欲并购一汽扬子等一系列并购重组的计划和方案。  相似文献   

4.
2005年,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动作连连,引人注目。在TCL、联想集团并购后,涌现出系列的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事件:海尔竞购美泰克、中海油竞购优尼科功败垂成;阿里巴巴“吃掉”雅虎成为中国互联网最大并购案,南汽并购英国MG罗孚汽车扑朔迷离,中石油并购哈萨克斯坦石油等。据美国波士顿咨询公司在其发布的一份名为《向世界舞台迈进:中国企业的对外并购》的报告说,中国目前处于对外并购的第四次热潮,今后几年对外并购将继续发展并日益活跃。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刚完成的报告显示,近年来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FDI)方式中,跨国并购和股权置…  相似文献   

5.
李彤 《中国企业家》2006,(19):23-23
世界汽车领域的“水太深”,而涉世不深的中国汽车企业要当心了去年,宣布倒闭的英国老牌汽车厂成了中国业界的香饽饽。上汽和南汽先是在竞购中让世人再次见识了中国人的“窝里斗”。结果,上汽以6700万英镑购得罗孚25和罗孚75两款车的知识产权,南汽则以5300万英镑收购了位于长桥的生产线、引擎业务及相关资产。  相似文献   

6.
颖一  四海 《英才》2005,(9):58-59
不论各方对于南汽收购罗孚的目的.资金来源,幕后推动者有多少猜测, 南京汽车集团成功竞购罗孚以事实宣告.上汽在这场争夺罗孚的大战中落败。然而,胜利之后是否应当再冷静一下? 想当年,宝马接过罗孚时也曾认为  相似文献   

7.
刘涛 《中国企业家》2005,(15):24-24
这是一起一成交便不被人看好的收购北京时间7月22日凌晨,出现在BBC 电视画面上的南京汽车集团公司英国谈判小组的成员显得极为兴奋。他们挥拳庆祝在与上汽集团等对手的竞购中最终胜出, 南汽以5078万英镑的价格“无附加条件要约”成功并购了有着百年历史的英国老牌汽车企业罗孚。  相似文献   

8.
为何罗孚品牌依然光鲜,而企业却要重组。罗孚汽车集团(MGRoverGroupLtd.,RVR.YY),这一象征着尊贵与荣耀的百年企业,不得不面临一个严酷的现实,进入破产管理程序。而来自中国的两家汽车集团,上汽和南汽,竞相将成为罗孚的白衣骑士,拯救罗孚的工人失业问题。北京时间7月23日,负责英国罗孚汽车公司破产托管事务的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宣布,南京汽车集团击败上海汽车集团,成功中标英国百年汽车企业。在这一收购悬案结束之际,我们能从罗孚失败的教训中得到什么呢?  相似文献   

9.
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战略风险——以TCL和南汽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跨国并购通常是全球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之一,是企业迅速扩大规模、降低进入和退出市场成本的一种有效资本运作方式,也是中国企业国际化进程中迈出的重要一步.近几年,"走出去"成为中国一些领先企业关注的发展战略.虽然目前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仍处于初级阶段,但其中不乏成功完成并购的优秀企业,如2005年成功收购MG罗孚的南汽集团.然而,也有一些捷足先登者在抢先购得海外知名品牌后,出现了水土不服、消化不良的现象,如TCL并购阿尔卡特案.本文将通过比较TCL收购阿尔卡特和南汽收购MG罗孚这两个案例,研究我国企业海外并购中存在的问题及风险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10.
2005年上半年,南汽集团斥资5300万英镑从破产的英国MG罗孚集团手中收购了久负盛名的英国跑车品牌MG罗孚和生产设备。消息一经传出,便引起极大轰动,有人担忧南汽在宝马收购罗孚失败后将其收购,前途堪忧;有的则对南汽击败上汽,成功收购罗孚的背后故事充满兴趣。几家欢喜几家愁,南汽收购罗孚,是2005年车市的一枚重镑炸弹。时隔一年,南汽集团又给我们带来了更刺激的品牌故事。  相似文献   

11.
跨国并购的成功主要在于并购整合过程,而针对新兴市场参与跨国并购整合的研究还极缺乏。本文以上海汽车集团并购罗孚的知识产权和技术平台核心技术以及Ricardo 2010研发中心为案例,分析了其并购整合所采取的区域制组织结构及其产品策略。通过并购整合,上汽有效吸收和消化了罗孚的技术,实现了本土汽车自主品牌的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2.
有关上汽、南汽、英国本土财团Projectkimber 三方共同角逐收购英国“百年老厂”——罗孚汽车的事件已告一段落。南京汽车集团以5078万英镑及不带任何附加条件的出价成功中标。  相似文献   

13.
段喜茹 《经营者》2013,(4):177-182
跨国零部件企业在华的本土化成功路径与本土零部件企业的国际化求生存之道,我们如何从中融会贯通?中国汽车产业想要强大,本土零部件产业的强大是一个更为重要的前提条件。跨国零部件企业正在试图通过人才本土化、研发本土化和制造本土化等各种本土化来进一步夯实他们在中国的竞争基础。与之相反,零部件行业本土企业的现状却并不乐观,对于他们而言,如何通过与跨国零部件公司合作,如何通过海外收购等各种国际化手段来提升自己,是更为迫在眉睫的事情。2013第五届中国汽车蓝皮书论坛零部件分论坛,4位来自跨国零部件公司的在华高管——博世中国投资有限公司  相似文献   

14.
在福特收购“罗孚”商标的消息传出几小时后,上汽汽车就对外确定了其发布自主品牌的时间表。然而,上汽汽车与“罗孚”品牌的这次失之交臂,带给上汽或者中国汽车工业是福兮?祸兮?  相似文献   

15.
汽车零部件企业如何快速进入全球竞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嘉伟  郑豫 《中国企业家》2005,(15):102-105
汽车厂商在中国采购的意向渐浓,能否抓住这一机遇还需要本土企业在流程和质量控制、物流和供应链支持、IT和研发能力等方面改进从上个世纪70年代日本汽车制造商的崛起开始,全球汽车零部件行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零部件生产部门从汽车制造商中剥离出去,行业整合和全球化的浪潮改变了整个竞争格局。零部件厂商如今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逐鹿,他们的制造基地遍布全球所有的重要市场。  相似文献   

16.
MG罗孚集团(MG Rover)作为英国制造业的重要象征,在20世纪末已成为英国本土硕果仅存的独立汽车制造商.但是,这位英国汽车工业的幸存者业已沉沦,MG罗孚集团在2005年4月7日进入破产保护程序,同年7月罗孚不得不将自己仅以5000万英镑(约合8700万美元)的价格转卖给中国南京汽车集团.罗孚汽车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迅速衰落直至破产,其原因值得我们深思.同时.在美国次贷危机席卷全球的背景之下,MG罗孚的失败经验对于其他公司,尤其是中国新兴的汽车企业们,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7.
随着一波又一波跨国并购和整合的推进,全球化经营越来越成为中国企业家们关注的命题。可以预见,未来的10年将是中国企业快速进入全球化发展的10年,如何通过全球化经营来确立中国企业在本土及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将成为那些具有远见的中国企业领导人所必须面对的挑战。 那么,中国企业如何在全球经营的过程中,实现全球资源的优化配置,充分利用国家地区之间的差异来确定全球竞争优势和创造价值?科尔尼管理咨询公司的专家从三个方面来阐释这个主题--制造基地和供应链的分布、转移价格的确定以及全球品牌架构的确立,希望能够对领先企业的全球化经营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在本土企业逐渐成熟同时,跨国企业也熟悉了中国营销之道,一场本土企业与跨国公司对决的恶仗已经开始。但目前本土企业竞争水平不佳,形势已经比较严峻,本土品牌基本都还处于平衡状态发展,有影响力的国际品牌十分匮乏,品牌集成效应也非常薄弱。面对跨国企业的收购和渗透无法作出有力还击。随着“WTO后过渡时期”的行将结束,本土贸易壁垒的优势正随着跨国企业的强势竞争在逐步缩小,在这个弱肉强食的环境中,本土企业的出路究竟在哪里呢?文中对本土企业如何应对跨国企业在三四线城市的竞争,写的不是很清楚,应做进一步的分析和阐述。望在今后杂…  相似文献   

19.
<正> 当一批又一批外国著名品牌在中国市场抢滩登陆时,人们才真正领略到了强势品牌的威力。随着全球经贸一体化、全球信息一体化的到来,品牌,特别是强势品牌,已正式成为营销的主旋律。为什么品牌有如此大的威力?面对国际、国内市场日趋激烈的竞争,我们的政府、我们的企业经营者该如何应对,并在竞争中培育强势品牌,我们的看法是:  相似文献   

20.
纵观本土企业,会发现仍然有那么多本土企业在心安理得很滋润地为强势品牌“做嫁衣”,仍然有那么多的本土品牌价格比强势品牌低得多却无人问津!是什么铸成了本土品牌无法摆脱高质低价、大路货的低劣形象?是什么阻止了本土品牌成长为全球强势大品牌的努力和步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