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中国地区差距的历史考察与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顾1949~1978年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历程,运用泰尔指数对1978~2007年区域差距进行测度并按地区分解,结果发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地区差距经历了一个先缩小后扩大的过程。从地区构成上看,东部地区内部的省际差异对中国地区差距影响显著,但呈明显的下降趋势;东北、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内部省际差异对全国的地区差异贡献较小,西部地区内部省际差异存在扩大的趋势;地区间差距仍是中国地区差距最为突出的问题,且整体上呈现出明显的扩大趋势,但2004年以来,地区间差距出现了缩小的迹象。  相似文献   

2.
应用Bootstrap纠正的共同前沿DEA方法,测算2000~2012年的中国区域能源效率,并分析其演变趋势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中国区域能源效率东部最高,中部次之,西部最低,呈现梯状空间分布;技术差距拉大导致中西部与东部之间的能源效率差距呈不断扩大趋势;群组前沿效率下降也是制约东西部能源效率改善的重要因素;地区间的产业分工和产业转移,不仅造成区域间能源效率差异,而且使得各地区内部省际能源效率也发生明显分化;经济发展水平、政府干预、城市化、产业结构、产权结构、资本深化、经济开放、能源结构和能源价格对能源效率均有显著影响,但其影响机制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3.
运用基于DDF的Malmquist-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对资源环境约束下中国TFP进行再估算基础上,对改革以来地区经济差距的演变轨迹及来源进行了扩展研究。本文发现:不考虑环境约束会高估TFP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但TFP已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中国地区经济差距的演变轨迹已由“先减小后增加”转化为“先减小后增加再减小”,1990年和2003年是两个拐点;尽管区域间经济差距对地区经济差距的贡献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但仍是地区经济差距的主要来源;区域内经济差距对地区经济差距的贡献呈现“先降后升”的趋势,已成为地区经济差距的主要构成部分;要素投入是造成地区经济差距的主要原因,但其作用在减弱,而TFP在地区经济差距中的作用在增强。  相似文献   

4.
基于2012—2016年省际面板数据,构建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体系,测度中国省际高质量发展水平,并采用地理信息系统与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相结合方法,考察其时空格局演变,结果表明:样本期间内中国省际高质量发展呈现不断上升趋势,但省际差异较大;从空间格局的演变过程看,省际高质量发展水平在空间上有明显的集聚效应,且有所加强;高质量发展水平呈现明显的空间分布差异,高水平的高质量发展集中分布在沿海地带,总体呈现"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布局;从五大发展维度看,五大发展维度之间存在差异,创新与开放对于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率最高,而协调、绿色与共享的贡献率相对偏低;在样本期间内,五大维度发展都呈现上升趋势,在空间上呈现由东部沿海地区向内陆地区扩散的趋势。为此,中国要通过发挥高质量发展区域的空间溢出效应,大力推进结构性改革力度,制定差异化发展战略等,协同推进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5.
基于2012—2016年省际面板数据,构建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体系,测度中国省际高质量发展水平,并采用地理信息系统与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相结合方法,考察其时空格局演变,结果表明:样本期间内中国省际高质量发展呈现不断上升趋势,但省际差异较大;从空间格局的演变过程看,省际高质量发展水平在空间上有明显的集聚效应,且有所加强;高质量发展水平呈现明显的空间分布差异,高水平的高质量发展集中分布在沿海地带,总体呈现"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布局;从五大发展维度看,五大发展维度之间存在差异,创新与开放对于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率最高,而协调、绿色与共享的贡献率相对偏低;在样本期间内,五大维度发展都呈现上升趋势,在空间上呈现由东部沿海地区向内陆地区扩散的趋势。为此,中国要通过发挥高质量发展区域的空间溢出效应,大力推进结构性改革力度,制定差异化发展战略等,协同推进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6.
中国区域差异演变新特征及未来变动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国区域差距演变呈现出新特点:以2003年为拐点,省际差距、东中西三大地带间的差距趋于缩小。但从中长期看,能否保持这种趋势充满不确定性,它取决于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国内、国际环境。总体来看,在考虑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的优先次序时,应把缩小社会发展差距作为优先政策目标。逐步实现国家对西部地区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应当成为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7.
基于2000—2021年全国31个省(区、市)的新注册企业数据构建测度指标体系,在对数字产业集聚水平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分析数字产业集聚的影响因素,采用Dagum基尼系数、莫兰指数和Kernel核密度估计方法分析数字产业集聚水平的区域差异性与动态演化特征。研究认为,全国数字产业集聚水平不断下降,地区差距明显扩大,呈现出从东部地区向西部地区递减的趋势。数字产业集聚水平主要受地区规模、市场化程度、区位条件、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与科技人力投入的影响,研发与技术导向尤为明显。数字产业集聚水平的空间非均衡性突出,区域间差距是主要来源。东北地区和西部地区数字产业集聚水平偏低,科技人力投入不足是重要的制约因素。中国应在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引进和培养人才、统筹调配资源等方面采取措施,从而优化数字产业空间布局和推动区域数字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8.
现有文献对中国地区间OFDI规模的差异给出了诸多解释,初步形成了发展水平说、动因差异说和优势差异说等不同学说,本文在总结回顾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给出了企业家精神对地区OFDI差异的解释,并以2004-2011年中国各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为基础验证了上述假说及地区企业家创新精神和风险精神对OFDI规模的影响,结果表明:发展水平说、动因差异说和优势差异说都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中国地区间OFDI的规模差异,而企业家创新精神和风险精神对地区OFDI规模也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最后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创新是带动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创新能力的差异是造成区域经济差距的重要原因之一。基于2000~2016年的省际面板数据,采用空间面板模型研究了创新效率及空间效应对我国经济增长收敛性的影响。结果发现:我国创新效率偏低,纯技术效率不高是制约我国创新效率提升的关键原因。我国创新效率有明显的空间相关性,一个地区创新效率的变化并不是由该地区内部因素决定的,还会受到来自相邻地区的影响。创新效率及空间效应的提升可以缩小我国区域经济差距,使区域经济呈现收敛性,且随时间的推移收敛性不断增强。  相似文献   

10.
本文基于2011—2019年我国省际面板数据,利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得到科技创新综合指标,运用聚类分析和面板数据回归,分析科技金融投入对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区域内科技创新的影响.通过差异对比,探讨科技金融如何在不同发展程度的区域内更为高效地配置有限的资源,以缩小发展差距.实证结果表明,无论在发达地区,还是中等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科技金融资金投入和科技人员投入对科技创新均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对比地区之间的差异发现,科技资金投入对科技创新的影响随地区的发达程度递减,而科技人员投入对科技创新的影响随地区的发达程度递增.  相似文献   

11.
基于2011—2019年长三角地区41个地级市数据,采用Dagum基尼系数测算了长三角地区城市韧性及其子系统韧性的地区差距,并运用二次指派程序(QAP)对其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长三角地区经济韧性差距总体呈现出下降—上升趋势,而社会、生态及城市韧性差距总体呈现出上升—下降—上升趋势,不同韧性视角下各省内部地区差距明显,地区间差距是构成各韧性总体差距的主要来源。QAP回归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对于缩小不同城市韧性及其子系统地区差距具有显著正向作用;分时期结果表明,相较于“十二五”规划时期“十三五”规划时期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对缩小城市韧性地区差距具有边际递减效应,但正向影响依旧显著。  相似文献   

12.
2010年以来,中国省际交界区域合作与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态势和新特点。省际交界区域与省域中心区域经济的绝对差距扩大、相对差距缩小,不同类型省际交界区域发展呈现趋同趋势,第二产业增长乏力导致产业结构"虚高度化",欠发达型省际交界区域人口减少的趋势明显,行政壁垒由显性壁垒向隐形壁垒转变。促进省际交界区域合作与发展,要在融入国家重大战略中寻求新突破口,促进省际交界区域由"合作不经济"向"合作经济"转变、由区域管理向区域治理转变,充分发挥次区域合作和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增长极作用,实现省际交界区域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相似文献   

13.
2010年以来,中国省际交界区域合作与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态势和新特点.省际交界区域与省域中心区域经济的绝对差距扩大、相对差距缩小,不同类型省际交界区域发展呈现趋同趋势,第二产业增长乏力导致产业结构"虚高度化",欠发达型省际交界区域人口减少的趋势明显,行政壁垒由显性壁垒向隐形壁垒转变.促进省际交界区域合作与发展,要在融入国家重大战略中寻求新突破口,促进省际交界区域由"合作不经济"向"合作经济"转变、由区域管理向区域治理转变,充分发挥次区域合作和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增长极作用,实现省际交界区域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相似文献   

14.
利用2005年和2008年两个特征年份的相关数据,分析我国城市排水行业省级政府管理绩效的省际、区域和分指标的时空差异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城市排水行业的省际政府管理绩效水平还处于较低水平,省际之间差异较大,但差异有逐渐缩小的趋势,总体上东部地区的绩效水平高于中西部地区;北京、上海和广东三个省(市)是我国城市排水行业政府管理的领先者;区域间差异较为显著,但是绝对差距和相对差距都不断减小;监督管理水平及内部人员培训水平等指标稳步升高,行业与技术法规建设水平指标提高幅度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15.
发展服务贸易是中国服务业发展和对外开放转型升级的重要课题。本文利用泰尔指数法对2007~2012年全国各省服务贸易总额差距进行测度得出,地区间在服务贸易总额上存在着较大差距,并呈现扩大趋势。同时,通过对2012年相关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得出,服务业发展水平、服务消费水平、货物贸易水平、外商直接投资对服务贸易额有正向影响,人力资本成本对服务贸易额有负向影响;地区间服务业发展水平差距的拉大、FDI在空间上的集聚、人力成本差距的减小是导致地区间服务贸易差距加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院文章选取分析和评估中国省际城乡养老保险发展水平的指标,结果显示,我国养老金发展水平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主要受到各省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结构这两个宏观经济因素与养老保险制度成熟度、财政对社会保障制度支持等政策因素影响。总体而言,全国养老金发展水平总体偏低,并且养老保险综合水平的地区差距制约统筹层次提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最后,建议通过合理降低地区间的差距,加快提高养老保险统筹层次的步伐。  相似文献   

17.
本文运用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省际面板数据,从金融规模、金融效率以及金融结构三个维度构建门槛模型,研究了中国金融发展对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研究发现,金融规模、金融效率和金融结构都对OFDI的逆向技术溢出存在门槛效应。当金融发展超过一定水平值后,OFDI对中国技术进步的贡献将大大提升;越过门槛值的省市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大部分省(市区)还处于门槛值之下,其中中部与东北地区的金融发展尤为落后。为了更好地发挥OFDI对中国技术进步的推动作用,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协调各地区的金融发展,加快中国金融体系改革,鼓励企业积极开展海外融资。  相似文献   

18.
利用2002—2012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通过对基于基础吸收能力调节的OFDI逆向技术溢出对以专利授权数量表示的技术创新影响的研究得到如下结论:加入经济发展水平、金融发展水平与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各个指标的调节变量后,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对技术创新能力均产生了正面效应,但是与R&D经费投入和科研人员数量相比,这一促进效应依然较小;基础吸收能力调节变量的加入正向调节了OFDI逆向技术溢出对技术创新的影响;相对来说,基础吸收能力对西部地区OFDI逆向溢出与创新能力之间关系的调节效应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19.
系统理解经济发展对于地方政府土地财政依赖的影响机理,是合理利用土地财政、推动政府和谐治理的前提。按照经济发展不同阶段将中国大陆省市划分三个区域,将推动经济发展的两大动力——城市化和工业化作为影响因素,运用2005~2012年省际面板数据构建固定效应变截距模型,探究经济发展对地方政府土地财政依赖影响的地区异质性。研究结果表明,整体上看,现阶段中国土地财政依赖具有普遍性,同时在不同阶段区域体现出明显的差异,即随着城市化、工业化发展演变,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依赖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因此地方政府应根据发展的需要制定差别化土地政策,实施相应的土地开发模式,保持合理的供地数量,并加快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避免对土地财政的不可持续性依赖,促进区域土地利用效益提升与经济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研究目标:测度中国经济发展地区差距并识别随机收敛俱乐部。研究方法:基于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利用Dagum基尼系数及分解方法测度中国经济发展的空间非均衡程度,并通过面板单位根检验对地区内经济发展收敛俱乐部进行识别。研究发现:中国总体地区差距主要来源于地区间差距,而不同地区间交叉重叠的影响极小。东部地区的河北、江苏、浙江、福建等省份,中部地区的河南、湖北、湖南等省份,西部地区的广西、重庆、四川、贵州等省份,它们的经济发展存在向局部均值随机收敛的趋势。研究创新:基于夜间灯光数据重新审视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地区差距与随机收敛特征。研究价值:揭示出中国总体地区差距的主要来源,并进一步识别出各地区内经济发展收敛俱乐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