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早期被神化,后期被异化,MBA毕业生和企业之间,似乎一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有人说鹏A毕业生眼高手低,也有人说是企业不懂得怎样使用。孰是孰非?在MBA学员们看来,MBA教育到底能给人带来什么?又存在哪些问题?  相似文献   

2.
中国MBA已经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了,在这期间,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企业的管理人才,他们中间有一些在事业上还是非常有成就的。我认为中国的MBA教育,成绩还是主要的。中国未来MBA发展的前景是乐观。这个乐观是有道理的,因为我们已经摸索出来一些在中国办MBA的经验,就是说除了按照国际规范的MBA教学方式来培养MBA学生以外,我们也结合中国自己的许多实际情况来培养中国所需要的MBA企业管理人才,而且从我们的情况来看,我们毕业的学员,在企业里面是供不应求的。  相似文献   

3.
捕风捉影     
不签劳动合同已成首要问题,本科毕业生收入最高的专业,香港逾六成雇主叹人才难找,外来移民未影响英国人就业,万科品牌缩水12亿,《2008中国企业家价值报告》发布,中国MBA人才“薪情”发布,IT类培训最受认可  相似文献   

4.
中国MBA行业特色教育的分析与发展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行业细分要求的日益加大,企业对MBA人才提出了行业化要求。本文简述了欧美一流商学院与国内知名商学院MBA教育的发展状况,调查了一批企业对MBA毕业生行业能力的要求以及MBA学员的要求,提出并论证了强化行业特色是我国MBA教育发展的有战略意义的举措。  相似文献   

5.
商学院为适应市场需求推出不同的MBA课程和MBA项目可供学生选择。在MBA项目质量的研究文献中,课程、教学方法不断地被丰富和发展,但项目满意度始终没能十分深入地研究。这篇论文基于GMAC全球MBA毕业生问卷调查数据,比较分析了全日制MBA、半脱产MBA,EMBA毕业生对MBA项目质量的评价,提出了MBA项目满意度的思路,希望对国内MBA院校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6.
孔龙 《中外管理》2005,(5):14-14
《福布斯》调查了全国45所在2001年有毕业生的商学院,对在职MBA和全日制MBA分别进行排名。调查显示:在投资回报方面,毕业4年后,全日制MBA毕业生平均年薪达到13.7万元,平均只需1.9年即可收回投资。而在职毕业生目前平均年薪达13.1万元,平均1.2年即可收回投资。在职位晋升方面,就读MBA前,仅有15%的学员在企业担任高层经理以上的职位。  相似文献   

7.
语泽 《英才》2003,(2):94-94
北京理工大学 MBA 教育创办10年来,一直在积极思考和探索如何培养满足企业有效需求的 MBA 人才。在新经济时代下,在全球化浪潮中,中国企业如何迎接挑战,如何使中国经济立于世界之林?2002年北京理工大学 MBA 年会、新论坛暨新联谊会以“击涛搏浪,我们与企业共同成长”的主题为 MBA 教育提出了新的高度。MBA 吃什么?主持人:MBA 倡导竞争,那么 MBA 到底培养什幺样的人?李金林:MBA 定位于专业学位,区别于研究生教育,培养复合型人才。所  相似文献   

8.
既有人文精神又有科技背景我经常在想,我们应该培养什么样的MBA人才?应该是既有人文精神,同时又有科技背景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首先的一条,是人文背景。假定在任何一个国家,如果没有人文科学传统和背景,那么培养出来的人可能只是属于技术方面的人才。为什么要有科技背景?因为考进MBA的人,根据目前的情况看,各行各业,各个专业的都有。有的或具备工科和理科的背景,这些人懂得现代科技最新发展动向和趋势。我们说,MBA的培养目标是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但这不是最终目标,最终目标应该是培养老板,自己能创业的老板。这是最要紧…  相似文献   

9.
MBA在中国经济驶入快车道之初进入中国,20年来为中国企业的领导者打开了管理思维的另一扇窗,助推了中国企业现代管理制度的建立和成长,加速了中国企业管理创新的步伐  相似文献   

10.
《企业家信息》2012,(6):116-117
3月27日,上海——《福布斯》中文版发布2012年中国最佳商学院排行榜,这是福布斯第五次对中国商学院MBA项目进行全面、独立的调查。今年的调研范围为2007年和2011年毕业的两届MBA毕业生,福布斯选取的排名指标包括:MBA毕业生毕业5年后的投资回报、  相似文献   

11.
海散人 《英才》2003,(8):50-51
出色的作家很少有从一板一眼的高校文学专业中产生的,这不仅让社会不断质疑教育体系是否吃力不讨好,也让象牙塔中的教授们每每如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但是,学院里开办的各种创作进修班、研修班之类,却又常常让那些时常眼高于顶的名家高手趋之若鹜。关于 MBA 教育,也面临同样的尴尬。众多在商海长袖善舞,纵横捭阖的企业家、经理人并非是商学院的毕业生,有不少甚至只有小学文化。但在 MBA传到中国之后,这些人还是把目光投入到这个"舶来品"身上,不惜花销数万甚至20几万人民币和两年时间,心甘情愿去接受洗礼。盖因他们也迷茫自身成功的深层原因,他们也恐惧不能把握未来。据《财富》报道,美国企业全球500强中,仅哈佛毕业的 MBA 就占了其高管层的20%。如果说比尔·盖茨、戴尔之类的奇才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话,晋身金字塔的中部便是这个地球上绝大多数将才、帅才们的生命空间与意义所在。当 MBA 成为商业语言、商业规则,甚至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的时候,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复制性的传播便成了"必然"。中国的 MBA 从某种意义上说,可能刚完成了学前班,跌跌撞撞的前行本不足怪,甚至仍在不断地出现笑话,但没有人能否认这只在计划与市场经济共同下的蛋,会孵出中国企业未来最具职业相的"企业家流派"。也只有一大批拿到 MBA 作为门票的工商精英充实中国整个企业家队伍,才可能逐渐洗去这支出身极其庞杂的企业家队伍身上"游寇"色调,在国际化舞台上按规则与外来对手接火。  相似文献   

12.
1993年,第一届清华MBA毕业生中,只有10人拿到MBA文凭。这之中,王淳奇是一个特例。由于工作的原因,他当年被特批提前半年毕业,并顺利完成了论文答辩。王淳奇的MBA证书编号为“001”:他也因此成为国内名副其实的“MBA第一人”  相似文献   

13.
消息     
《英才》2007,(10):105-105
MBA:管理的加速器 中国经济的发展,催生了众多民族企业市场意识的自觉。越来越多的民族企业在市场经济的搏杀中启用具有MBA学历的职业经理人管理企业,更有越来越多本身就具备MBA学历的行业领袖掌握着本土企业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MBA教育在中国经历20余年,已经发展为成熟的专业学位教育,总结其经验有助于本学科进一步发展,也可以为陆续开办的其他专业学位的快速健康发展提供有益借鉴。本文探讨了MBA企业导师的作用和选择,认为MBA企业导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传授实践知识、指导职业生涯规划、传承企业家精神三个方面。对MBA企业导师的选择重点应考虑职业道德、业务水平和指导能力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MBA那些事     
这20年,是EMBA全面赶超MBA的20年,是MBA应该普及但是未能普及的20年。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发展,以及国内企业在此过程中创造的管理经验,都为MBA教育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16.
宋思远  张玉 《企业家信息》2012,(12):116-118
美国MBA教育历史十分悠久,在世界高等教育史上享有良好声誉。大约在一百年以前,美国一些大学就开始创建MBA项目,出发点是根据市场需要,为工商界培养高层次的经理人员。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尤其是进入60年代,美国MBA教育经历了一次巨大变革和发展,从而真正建立了当今美国MBA培养模式的基础。中国MBA作为后起之秀,中美MB...  相似文献   

17.
何蔚 《中外管理》2005,(7):54-55
著名管理学者明茨伯格提出:“商学院把错误的东西教给错误的人,MBA学生中极少有人有任何管理经验,而你无法在教室里教他们如何管理。”这再一次引起了人们对MBA的争论。  相似文献   

18.
影响MBA教学质量的因素已经得到了广泛讨论,然而MBA教育对其毕业生职业生涯的影响尚有待深入分析。本文基于资源基础理论,探讨了高管接受MBA教育对其离职和提升的影响,并探讨了企业所有制和企业选择高管方式的市场化程度等权变因素对上述关系的调节作用。基于1991~2005年中国上市公司及其高管数据的实证分析表明,高管接受MBA教育有助于其保留职位,但是对其提升的影响不显著;同时,企业所有制和企业选择高管方式的市场化程度对上述关系具有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9.
张小平 《英才》2003,(8):64-65
中欧几乎是中国 MBA 教育标准的"丑小鸭"的故事重演。这个一开始就直接按市场化要求独行特立招生的商学院,因企业和经理人的口碑.经历了"七年之痒"后才得以"一洗了之",让国家有关部门承认其 MBA 学历。在"另册"中挣扎也让中欧在"另册"中得收获,虽然因身份原因它并未在国内的排行榜上露脸,却是中国本土惟一进入英国《金融时报》编排的全球 MBA 商学院百强。尽管它仍为改变可怜的固定师资队伍结构忙活,它杀回北京的信号相信会令同行产生新的压力。  相似文献   

20.
中国的MBA     
中国自己培养的工商管理硕士(MBA),出现了仅仅7年。尽管人们对 MBA 的认识还不是很清晰,但是这个群体已受到企业的极大重视。当前要注意的是两项工作:一是要教好 MBA,二是要用好 MBA。中国有中国的国情,我们自己的 MBA,才能适应中国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