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价值理论对于经济学的意义更多的表现为本学科的哲学基础和历史的、阶级的价值观。但它不是分配规则的依据 ,分配规则是由社会自身的经济制度所内生的。在市场经济中 ,分配规则是一元的。分配规则本身是市场行为主体博弈的结果。分立的要素所有权为分配规则提供了基础 ,要素所有者之间的市场竞争力最终决定分配比例。一元的按要素分配规则将更有利于发挥要素所有者的积极性 ,提高效率 ;而实现分配正义 ,则主要的应该通过财政税收和转移支付等再分配形式来实现 ,而不应寄希望于多元的分配规则  相似文献   

2.
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经济正义原则的重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柳平生 《经济学家》2007,1(2):27-31
本文试图总结西方马克思主义重新构建马克思经济正义原则的理论贡献.认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所重构的经济正义原则是一种关注生产活动和劳动过程的正当性的正义理论,表现为"交易正义"、"产品(或收入)分配正义"、"生产资料的分配正义"、"生产正义"和"权利正义"等具体形式.指出这种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风格的正义理论与当代西方自由主义正义理论的主流思想即罗尔斯正义论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并评价了罗尔斯关于分配的正义论和"作为公平的正义"论.  相似文献   

3.
罗尔斯分配正义理论的主要贡献在于把"如何分配"的问题转化成"如何保持分配的程序和背景正义"并提出了通过社会基本结构的设计做到这一点的设想。根据罗尔斯所提倡的"差别原则",各国政府需要在再分配的政策中对于处于不利地位的人们给予更多的关注,保障他们的基本权利,减少由于收入差距导致的社会动荡。这对各国民主社会的建设具有借鉴作用,但是其理论本身也存在相当大的缺陷,分配正义理论是在社会出现不平等、不公正问题之后,为了解决问题而设计的再分配方案。而初次分配与再分配是"源"与"流"的关系,再分配在数量和规模上都受初次分配的制约。一旦初次分配出现严重的分配不公再分配就很难纠正,只有消除初次分配不公正才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分配不公问题。然而罗尔斯却忽视了初次分配对公正性的影响,且其分配正义所提倡的差别原则存在内在矛盾性并在实践中缺乏独特的实现手段。  相似文献   

4.
关于“生产要素按贡献分配”的理论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为了替资本主义的剥削制度辩护,西方经济学很早以前就提出了“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的理论,至今仍然作为西方主流经济学的重要支撑点。本文对这种理论的基本观点,特别是所谓边际产品等于生产要素贡献,要素贡献决定要素收入份额的论断,进行了多方面剖析,并且对比马克思的分配理论,揭示其谬误。最后联系我国实际,提出按劳分配存在多种实现形式,论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多种分配制度的必然性,不赞成将“按要素贡献分配”作为唯一分配方式的观点。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继承和发展了斯密、李嘉图等人承认人类财富主要来源于劳动的理论 ,既表明了劳动与物的共性 ,又表明了劳动与物的区别 ,为我们结合现代实际建立适合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和最广大劳动人民根本利益的收入分配理论 ,奠定了最重要的理论基础。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 ,创立适合中国实际和需要的能够解放劳动、保护劳动的收入分配基础理论 ,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 ,符合经济学现代趋势 ,适应中国发展要求 ,是一项具有重要实践价值的工作。  相似文献   

6.
收入分配需要有利于财富创造和社会和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代社会,要分配收入首先必须创造财富。广大劳动者生产创造的财富,直接决定着经济发展水平和收入分配规模。为了有利于财富创造和社会和谐,决定收入分配的最主要依据,应该是劳动贡献的大小。有利于财富创造的收入分配,还必须有利于社会和谐,把社会和谐作为收入分配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7.
能否构建符合我国转型期特征的财富伦理价值核心,对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和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马克思经济学和西方主流经济学之间的财富观念差异,不是古典和现代的区别,而是研究起点和研究角度的区别。按劳分配同市场经济之间存在兼容关系,以此为理论依据,社会主义财富伦理价值的核心依然是劳动价值理论。转型期中国财富伦理建立的现实选择是构建按劳分配和非劳动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财富分配体系,兼顾效率与公平。  相似文献   

8.
传统理论认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收入分配是一个价值分割的问题。这种认识无法对十六大提出的分配原则和分配制度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因为 ,按照“价值创造一元论” ,在价值创造中除劳动要素之外其他生产要素都不创造价值 ;如果运用“价值创造多元论”加以解释 ,又会落入马克思曾经批判的“庸俗共创论”。只有通过深入分析收入分配的本质 ,确认收入分配在本质上不是对价值的分配 ,而是对财富及其支配权的分配 ,财富由多种生产要素共同创造 ,各要素按贡献共同参与财富分配 ,才能为“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论述分配制度时指出,“确立资本、劳动、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这一突破性见解决定了企业员工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的方向,因此探讨如何建立和认识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企业收入分配制度便有着特别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经济学的收入分配理论是价值理论的逻辑延伸,一定的价值理论必然伴生相应的收入分配理论。西方经济学价值理论的研究范式,经历从斯密、李嘉图的劳动创造价值的劳动价值论到萨伊的劳动、资本和土地三要素共同创造价值的效用价值论的演变。与之相适应,收入分配的研究范式也从劳动剩余分配研究向要素分配研究转变。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分配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朝栋 《经济经纬》2003,23(3):8-11
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这是十六大报告对社会主义分配理论的创新和发展,也是对马克思劳动价值的创新和发展,符合现代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有利于实现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公平与效率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2.
收入分配是一连串的事情。要判断收入分配公平与否,绝不能仅仅着眼于收入差距本身的大小,而必须对形成收入分配最终结果的整个流程进行全面考察。机会平等、规则平等、按贡献分配和适度调节,是构成公平收入分配的四个要素。前三者又可理解为权利平等或公正,是公平的重心所在,也是判断收入分配公平与否的主要标准。收入分配政策必须着重强调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和按贡献分配,再辅之以政府的适度调节,才能有效避免各种误解和误导。  相似文献   

13.
商品的价值是商品对其交换者的价值,也就是商品能够满足人的交换需要的效用,而商品的使用价值则是商品对其使用者的效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从广义看即指劳动创造使用价值与价值.在马克思的广义劳动价值论中,劳动创造使用价值的价值论是马克思主要的归宿正义论,劳动创造价值的价值论主要是马克思的交换正义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认为,财富主要由劳动创造,由于财富之源的生产资料并不会提出分配财富的要求,因此,按劳分配是唯一的分配正义.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事实上也是其经济正义论的核心理论.从经济正义的角度看,必须坚持、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相似文献   

14.
一、引言 分配包括生产条件的分配和产品的分配.分配问题始终是人类社会研究的大问题.分配思想在奴隶社会就已经产生,到封建社会有所发展.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已形成较系统的分配理论.分配理论的形成应归于古典经济学派.古典经济学派较早的代表人物威廉·配第提出了劳动价值论.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杰出代表亚当·斯密在配第研究的基础上,坚持了劳动价值论,并提出了三种收入价值论.一方面斯密认为利润来源于工人劳动所创造的价值,是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工人的剩余劳动;另一方面,又认为"利润的多少与资本的大小恰成比例",构成价值来源为三种收入(地租、利润、利息).斯密虽然把价值决定与分配混淆,但他在其著作中提出的劳动价值论和三种收入价值论为后来的研究提供了一种分析框架,马克思以此提出了劳动创造价值的分配理论,庸俗政治经济学派以此为依据提出以多个生产要素创造价值的分配理论,分配理论由此分化为两个体系.  相似文献   

15.
公平问题在主流经济学中一直处于被忽视的状态。本文认为, 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之一是经济学界整体上对亚当· 斯密的片面解读, 即将斯密的经济思想简化为 “经济人+自由放任”。1980 年代以来新一轮斯密研究热潮带来的一个重要启示是, 公平正义问题在斯密的理论体系中占有至关重要的位置。 现代意义上的 “分配正义” 或减少不平等、 缩小贫富差距等理念, 在古典经济学诞生之前并不存在。中世纪晚期经院哲学的公平观主要体现为公平价格学说, 同时财产正义论开始萌芽。从阿奎那到自然法学家格劳秀斯、 普芬道夫, 皆论证私有财产权符合正义, 同时以“必需品权利” 作为补救机制, 使私有财产权与人类生存权相兼容。 洛克主张基于劳动的财产权, 其目的主要在于防止政府任意侵犯个人财产。 休谟将正义和财产权视作完全等同的概念, 并通过经验主义方法对私有财产权进行论证。 现代经济学奠基人同时也是苏格兰启蒙运动重要人物的亚当· 斯密, 在公平观的发展史上扮演了承前启后的重要角色。 在斯密的理论体系中, 有对自然法学家正义理论的继承, 更重要的是, 他明确主张通过财政税收制度来减少不平等, 并提出了税收公平原则, 因而标志着公平观从财产正义转向税收正义。  相似文献   

16.
诺齐克的分配公正思想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配公正是当今人们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公正应该是过程的正义,包括起点平等和规则平等。分配公正是对于经济收入或财产获得的合理性和正当性的评价。目前我国在分配方面同时存在着分配结果不公正和分配过程不公正。  相似文献   

17.
政府在初次分配中的定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十六大报告在谈到效率与公平关系时指出: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发挥生产的作用,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再分配注重公平,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调节差距过大的收入。这句话可以简单总结为“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或称“两个注重”原则。有的学者认为,就初次分配而言,就是要注重效率,发挥市场机制的  相似文献   

18.
劳动要素所得过低是导致我国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重要因素.所谓劳动力成本低廉的竞争优势,在很大程度上是挤压了劳动者合理的生存工资、生活条件和最基本的社会保障而形成的.这是新古典经济学市场竞争决定收入分配从而决定雇佣环境带来的后果,走出这一误区就需要在认识这些理论缺陷的同时补上遗漏的工资理论信息,为改变劳动报酬偏低的收入分配格局提供理论支撑和政策导向.  相似文献   

19.
张志贵 《经济师》2007,4(12):42-43
劳动与资本之间的利益博弈状态,直接决定着现代社会人们收入分配的基础。社会主义公平分配的求解,也必须从这个根本环节入手,加强初次分配中劳动对资本的报酬优势,不断通过劳动与资本关系的协调,努力增进收入分配的社会公平。  相似文献   

20.
收入不平等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综述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经济学中对收入分配的研究可以说是由来已久。20世纪50-60年代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为研究收入分配和经济增长的关系提供了工具,以卡尔多(1955)为代表的新剑桥学派发展了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理论的模型。而库兹涅茨所发表的《经济增长和收入不平等》(1955)一文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