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风险、不确定性与社会资本对促进农民工迁移的重要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蔡新会 《经济论坛》2008,(9):127-130
农村劳动力迁移是指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及城镇的转移过程,涉及到产业与空间的双重转移。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是工业化过程的基本内容,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城镇转移是城市化的主要特征,而工业化与城市化本身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是经济发展与结构变革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劳动力转移的规模与速度,取决于农村地区发展的层次、农民劳动力的人力资本、城乡社会制度的衔接、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等等。  相似文献   

2.
1.城市化是我国二元结构向一元结构转变的必然选择。实现农业剩余劳动力向现代部门的转移是促进国民经济结构转换、生产方式转换及向现代化迈进的关键。综观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历史,都经历了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工业及其他非农业转移的过程。18世纪英国的工业革命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向新兴城市的聚集,使英国的城市化水平从1801年的26%上升至1900年的75%。日本、韩国的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仅用了35年和20年。  相似文献   

3.
金融经济力是调节城市化经济运行的动力机制,成为促进城市化经济运行由非均衡态向均衡态转变、实现城市经济良性运转和城市化经济和谐运行的重要保障。当今,城市化进程中短缺型和过剩型的两种病变愈演愈烈,导致城市化经济运行呈现非均衡态的发展趋势。面对此种情形,必须充分发挥金融经济力的调节作用,促进非均衡态向均衡态的转变,这不但有助于实现城市经济和城市化经济的和谐化运转,而且将成为中国城市发展的目标追求和战略取向。  相似文献   

4.
提高农民收入的关键在于减少农民数量、加速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在农村存在剩余劳动力的情况下,无法通过提高农业生产率来提高农业收入。根据理论上的分析与世界各国的经验,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速度与城市化水平决定了农民收入的增长水平。  相似文献   

5.
对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水平是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根本原因,当今大量农民工进城务工的现象,既能提高农民家庭的收入,又能加速城市化的进程,使得农村和城市均得到良性发展。而要实现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合理流动,必须提供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6.
我国农民工现象的制度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工业化进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特别是向城市转移是一种普遍现象。而在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采取了农民工的形式。农民工现象产生于我国二元结构的制度安排,而且有不断强化的趋势。为改变这种状况,需要通过户籍改革,加大农村人力资本积累,加快城市化进程等来解决。  相似文献   

7.
对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转移的探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得忠 《经济问题》2007,336(8):73-75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劳动力市场不完善、就业渠道较少、外出就业以短期输出为主、组织和制度上的保障缺乏、城市本身的就业压力制约等问题.这与农业剩余劳动力供给量过大、城市就业压力增大、乡镇企业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收能力减弱、农民自身素质低下等有关.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必须以系统化的理念、与时俱进的精神和市场化的行为进行宏观调控与组织,统筹规划,实施农村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壮大劳动力大容量转移的载体,拓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空间.  相似文献   

8.
郑畅  陈凯 《经济论坛》2007,(14):131-133
一、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对人口流动模型的研究,刘易斯提出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理论,托达罗提出了在农村内部消化剩余劳动力的理论。国内的很多学者认为,将劳动力从农村转移到城市是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惟一有效模式。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是世界各国都出现过的现象,许多国家先后实现了农村人口大规模转移到城市。但是,我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要面临与许多其他国家不同的条件:首先,我国人口众多,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数量庞大;其次,我国不仅农村劳动力过剩,城市就业压力也很大。  相似文献   

9.
城市化对云南省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作用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云南省产业结构的调整不能为城市化的推进提供足够的产业支持,加上一些实际情况,从而使城市化在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方面存在诸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为,城市就业压力大、农村剩余劳动力本身素质低、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及社会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10.
一、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对人口流动模型的研究,刘易斯提出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理论,托达罗提出了在农村内部消化剩余劳动力的理论.国内的很多学者认为,将劳动力从农村转移到城市是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惟一有效模式.  相似文献   

11.
The dual structure of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in China causes domestic under-demand in recent years.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the small town determines the economy can only meet lower equilibrium. The route that emerges in the Midland is chosen to develop the regional key city or city to enclose actively, but this process will lead to new non-equilibrium that is pulled by the investment of government. Establishing a two-product model, this paper verifies that the endogenous motive force of growth of the urbanization is the division of labor, which also promotes the SME. So we draw a conclusion that the SME is the main force that can promotes the urbanization of the Midland.  相似文献   

12.
义乌市的快速城市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楼洪豪  陈修颖 《经济地理》2007,27(5):790-795
义乌市的社会经济发展以义乌小商品市场为推动力,其城市化过程亦主要由专业批发市场的升级和规模的扩展而获得持续的动力。义乌市的快速城市化过程受大型专业批发市场发展的产业集聚和产业连锁机制的影响而得以实现。大型专业市场具有产业转型效应、空间结构重组效应和人口空间集聚效应,这些效应推动了义乌市实现快速城市化过程。在小商品市场的推动下,农村剩余劳动力快速转移、产业实现快速空间集聚是义乌市快速城市化的两大机制。  相似文献   

13.
我国目前正处于城市化的加速时期,城市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中国城市普遍存在着显著的聚集经济效应,本文从城市聚集经济的角度出发,首先分析了聚集经济效应的交互作用,由于城市化经济与地方化经济的交互作用导致了城市化过程.其次,对城市化运行的根本动力进行了分析,分别从产业推动力、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制度与政策三个层面进行详尽的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体现在就业问题、农民利益保障问题、社会公共服务问题、公共安全管理问题以及资源环境问题五个方面,最后,针对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对我国未来城市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设性意见,并希望能为今后城市的发展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三种产品的非线性模型再现杨小凯的城市化及二元经济理论,并讨论杨小凯在三种产品线性模型中省略了的不完全分工结构及存在户籍限制下的城乡人均真实收入差异问题。在实行二元经济转型的城乡统筹发展战略中,应该牢牢抓住提高分工水平这一经济发展的根本途径;城镇对提高全社会分工水平和人均真实收入具有重要意义,各地应根据不同情况选择合适的城市发展模式,加快城镇的发展;取消限制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户籍制度,消除对农民的歧视政策,降低农民进城的交易成本,为以非农收入为主的农民进入城镇创造便利条件;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摆在促进城乡交易效率改进、提高社会分工水平进而实现二元经济转型的战略地位,加快其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15.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已成为影响河北省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针对“十一五”期间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河北省的路径选择是: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建立健全劳动力市场;建立统筹城乡就业的管理体制;加快城镇化进程;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  相似文献   

16.
Current problems involved in restricting the growth of large cities in the USSR are examined using the example of Moscow and its suburban areas. Government policies concerning urbanization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labor force throughout the country are discussed. The use of various types of incentives to regulate the economy and the labor force is suggested.  相似文献   

17.
欠发达地区人口城市化模式——以梅州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俞万源 《经济地理》2007,27(3):458-462
欠发达地区是我国人口城市化的“流源地”,其人口城市化模式具有显著的特征。从人口城市化的导向、动力、空间、目标等方面分析欠发达地区人口城市化的模式特征,认为受多重导向作用。欠发达地区人口城市化“非剩余”劳动力推动明显,人口本地城市化弱化,非两栖化非完全式的人口异地城市化活跃,对欠发达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城市化与商品流通的关系研究:理论与实证   总被引:38,自引:0,他引:38  
城市与商品流通是紧密相连的两个概念。城市的产生源自商品交换 ,交易效率提高导致了城市形成 ,由密度经济所引起的交易效率是城市规模合理化的标准。城市的发展促使了简单商品流通向发达商品流通的发展 ,而城市化水平的差异是造成流通水平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 ,实行“流通先导”战略将是推动我国城市化健康发展的根本道路  相似文献   

19.
中国劳动力比较优势能否持续、如何挖掘与升华,是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战略问题.在工业化与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科学合理完善的社会保障能够实现与城乡劳动力市场的良性互动,强化劳动力比较优势发挥与升华的效应,进一步实现"公平与效率兼容"的效应.为此,中国政府需要结合城乡劳动力市场的变化扮演积极的角色,构建"以人为本"的社会保障制度,挖掘和提升中国劳动力比较优势.  相似文献   

20.
北京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慧 《经济与管理》2005,19(4):20-22,34
北京城市化具有起点高、速度快等特点,伴随城市化进程,北京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迅速、三次产业比重发生了变化:一二产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比重不断下降;第三产业比重大副上升。通过相关分析北京城市化与经济增长及第三产业发展显著正相关,与一二产业发展负相关,这利于劳动力从第一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以促进城市化,同时城市化可以推动经济增长。与钱纳里模型相比:北京第一产业比重大副下降和第三产业超常发展可有效促进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这对其他省份城市化进程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