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以中西传统园林作为出发点,从文化角度系统地对中西园林与中西传统居住环境进行对比、分析,阐述得出了两者在文化背景上的差异、特点与联系,即:中国古典园林与中国传统居住环境反映的是传统中国人"务虚"的审美意识和居住理想,西方园林和现代景观设计反映的是西方人"务实"的审美意识和居住理想,两者都是东西方民族文化的产物,这种特定民族审美观和居住观的产生有其特定的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2.
以中西传统园林作为出发点,从文化角度系统地对中西园林与中西传统居住环境进行对比、分析,阐述得出了两者在文化背景上的差异、特点与联系,即:中国古典园林与中国传统居住环境反映的是传统中国人"务虚"的审美意识和居住理想,西方园林和现代景观设计反映的是西方人"务实"的审美意识和居住理想,两者都是东西方民族文化的产物,这种特定民族审美观和居住现的产生有其特定的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3.
17—18世纪的“中国风”促进了中国园林形象在欧洲的传播,并见证了中西园林的跨文化交流。互为“异域”的中西文化与历史语境的影响,造成了欧洲人观看中国园林时差异的目光。通过还原此时商业与宗教传播路径中以及英国自然风景园变革背景下,中国园林形象呈现与再现的特点,辨析其背后的主客观动机,分析欧洲视野下中国园林形象衍变历程,从而揭示中英自然式园林的“貌合神离”之下蕴含的中西方在自然观念与审美上的本质差异,以及误读存在的客观性与必然性。  相似文献   

4.
周其楼  周春林  李荣 《经济师》2005,(8):121-122
文章以前人的旅游景观审美系统为基础,针对目前把审美过程当作空间的动态过程研究,提出从时间的角度来考虑某一文化背景下,探讨旅游审美主体的心理积淀对旅游审美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翻译不仅是把一种文字译成另一种文字,还必须介绍原文社会文化背景。本文从日常生活与社会习俗、历史背景、地理环境、价值取向与审美习惯、宗教和文艺五个方面对英汉翻译中不同的文化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6.
园林是在特定的区域内运用工程学、植物性和适于的手段,改造地貌、营造人工环境,为人们提供游览和休憩的场所。中西园林艺术的出发点有着本质的区别,双方的文化基础也有很大不同,因此中西园林艺术在历史的发展中各成一派,形成了当今两大艺术流派,在相互丰富和相互渗透的过程中,壮大和发展了世界的园林艺术。本文从中国与西方对园林美的观点出发,对中国园林的艺术进行了历史、文化上的讨论,希望可以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7.
英语修辞中,动物比喻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内容丰富,而且寓意深刻、贴切形象.文章从动物比喻的词汇功能出发,通过实例对动物称在明喻和暗喻中的修辞功能作了浅显的分析,它与英语文化和思维方武是密不可分的.动物比喻也反映了中西宗教文化差异,审美价值取向和社会心理差异、不同的地理环境折射出不同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8.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心理契约研究——基于中美比较的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心理契约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文化因素的影响,文章就中美两国不同文化背景下,员工心理契约的形成、类型、性质和违背等方面的差异进行了对比分析,旨在探讨适应中国本土文化的心理契约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9.
同属东方园林体系的中日园林,都是优秀的园林艺术,虽然两者本质上都是自然山水园,但是由于地理环境、思想文化背景、历史发展情况的不同,呈现出不同的艺术风貌。中国古典园林有“无园不石”之说,深受中国造园思想影响的日本园林。对于石头也是喜爱有加,发展出了著名的枯山水石庭。可见置石在中日园林造景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就中日园林置石手法的不同进行比较,旨在从造园要素和细节入手,分析中日园林的风格和内涵的不同。  相似文献   

10.
《水调歌头》是苏轼被贬后一个中秋之夜的感怀惆怅之作,可谓是流传千古的诗词精品。现代翻译大家们都对其跃跃欲试,其中John A.Turner和许渊冲两个英译本在音韵、遣词造句及意象表现方面不尽相同,但在体现原词艺术风格上都各有所长。体现了不同文化背景下译者的再创造,向读者展示了这首词的现代魅力和异域风情。  相似文献   

11.
王思颖   《技术经济》2022,(8):84
中国传统公共园林由士绅官员、文人墨客、地方民 众等历经千百年共同建构、感知,承载着中华民族集体的景 观偏好。以西南边疆云南省省会昆明的西山-滇池-大观楼传 统公共园林为例,整理描写其景观特征的330篇古代艺文, 通过Nvivo软件,运用扎根理论从五感角度分析艺文内容, 并对艺文景观偏好进行三级编码。研究发现:1)视觉景观 在艺文中出现的占比最高,听觉、触觉、嗅觉次之,分别为 99%、36%、24%、7%,视觉和听觉同时出现的艺文占比 高达35%;2)“山水楼”是中国传统公共园林重要的景观偏 好模式,蕴含了中国传统公共园林营造智慧和中国人集体景 观审美意识。昆明“山水楼”模式的出现,是中华民族在西 南边陲地区“一带一路”文化传播的见证。  相似文献   

12.
在对自然长期的探索中,“流观”的“观照”方式 逐渐成为华夏民族对自然万物观照的一种思维定式,符合中国 人的审美习惯,影响了传统艺术的欣赏和创作。用“流观”的 方式考察传统园林空间艺术,对“流观”一词追本溯源,总结 出“流观”的3点内涵,即视点游移变化的广瞻,由空间游动 带来的时间感,以及强调心理主观感受。对应分析“流观”在 园林空间中的设计表现,探讨“流观”与中国传统景观空间设 计的关系及其影响下中国传统景观设计的特性。  相似文献   

13.
宋巍博士的《中国古典武侠小说史论》是国内第一部系统论述先秦以来中国古代武侠小说的专著。该书突破以往文体、时代的局限,辑佚搜珍,完整地梳理了中国武侠小说的演变历程。在整理有关文学作品和历史文献基础上,此书对武侠小说的接受心理、美学风格、叙事主题、人物塑造等问题做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富于创见。当然,该书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如武侠小说与其他文体作品的关系、古典武侠小说与新武侠小说的继承等问题上还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
仕女图始于唐代,通过塑造优美动人的妇女形象来 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传达特定的古典艺术趣味和审美模式, 研究庭园仕女图对于揭示女性庭园空间的美学特质较为重要。 以筛选的庭园仕女图为材料,考察庭园仕女图中植物和石类所 呈现的微小空间的显著的美学特点,以此了解古代画家笔下庭 园中石类与植物的美学样式,以进一步阐释和揭示古典庭园美 学的本质样貌和内涵,为传统历史庭园的保护以及现代庭园的 设计传统的传承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5.
中国园林空间中,光影作为一种重要的景观要素成为园林空间营造与表现的手段,使园林空间更富于美感,更具层次感。基于“光景”的概念,以古典巴蜀园林为例,分析自然光影在园林空间中的3个作用,即界定空间领域、引导空间秩序、营造空间氛围;并从遮光、透光、反光、折光、聚光和剪影等方面研究光景设计手法,以期对现代园林设计中的光景营造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6.
:寺庙园林作为中国古典园林三大主流类型之一,历 史底蕴深厚,文化内涵丰富,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与皇家 园林的气势恢宏、私家园林的精致细腻不同,基于佛教文化 背景产生的寺庙园林,有着独树一帜的造园特色。以宁波天 童寺为例,从整体布局、相地风水、植物配置、理景艺术等方 面对寺院的“匠心”布局进行分析,从视境、声境、嗅境、味 境和触境五境对寺庙园林造园“意境”进行阐述,总结寺庙园 林造园意匠特征,丰富传统园林文化理论,传承与弘扬我国传 统文化。  相似文献   

17.
中国园林是在英国自然观审美的理论与实践的实际需求的发展中被引入,并对英国园林艺术产生影响的。其影响首先表现在理论领域,坦普尔将中国园林理论与自然审美相结合,夏夫兹博里通过阐释令其进一步合法化,而安迪生则论证了自然风格园林的想象性要素。此后,肯特从设计领域展开了初次尝试。英国自然风格园林自此从初现进入成熟,而中国基因也由此从隐性走向显性,邱园则成为成熟园林的代表与巅峰。  相似文献   

18.
“连续性”是环境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连续性”一词源于杜威美学,杜威以“经验”为核心概念,批判了传统的二元论哲学美学,试图建立一元论的哲学关学体系。在《艺术即经验》中,杜威从人与动物、有机体与自然的连续性出发,提出要恢复艺术与非艺术、审美经验与日常生活的连续性。伯林特继承并发展了杜威的“连续性”理论,对环境一词进行了全新阐释。他进一步批判了杜威所反对的审美无利害及相关理论,创造性地提出了自然鉴赏的参与模式,并将这种自然鉴赏模式应用到对艺术、日常生活景观的审美探讨中,发展出一种全面的参与美学理论。  相似文献   

19.
如今的皇家园林已成为与大众紧密相关的文化生活 空间,具有突出的社会价值。然而,目前对于皇家园林社会价 值的内涵界定不一,且缺乏定量研究。对此,界定了皇家园林 社会价值的概念,基于皇家园林与人的互动关系剖析社会价值 形成机制,得出皇家园林社会价值包含公共文化服务、社会教 育、审美价值、社会道德培养、健康价值、安全价值六大部 分,进而运用分析法和模糊德尔菲法构建皇家园林社会价值 评价体系,并以颐和园等10座北京皇家园林为例进行量化实 践,通过比较分析量化结果,明确各皇家园林在发挥社会效益 方面的优势和不足,并提出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20.
造字法蕴含着先民认知事物的思维方法,汉字造字过程其实也就是一个表意符号的设计思维过程。把汉字造字与园林艺术的造景进行类比分析,发现它们在设计思维和方法上存在很大程度的一致性。继承和发扬这一传统思维方法,有益于理解和欣赏传统园林艺术,也有助于现代园林艺术的再创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