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刘玲睿 《经济师》2009,(11):30-31
城市化是在“两难悖论”的复杂博弈之中推进的,城市化给人类社会带来文明与进步的同时,随之而来产生了诸多新的城市社会问题。城市化席卷农民工群体涌入城镇社区,由于思想观念、经济地位与人际网络等差异,农民工逐渐被城市社会边缘化。以城市农民工廉租房制度实施的现状为表述对象,从公平正义的社会价值取向与覆盖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视角提出“国家-社会”合作供给农民工住房公共品的整体吸纳路径。  相似文献   

2.
借鉴国际经验,建设中国特色 住房保障计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很多国家的经历表明,房地产价格有着长时间大涨而后大跌的历史特征。而在这过程中,只有新加坡和德国避免了房价的大起大落,其根本经验是很早就制定了并有效执行城市住房保障计划。我国目前呈现城市化的大背景,存在着大量的住房潜在需求,房价也开始不断攀升。为了避免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大涨大跌,本文建议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城市住房保障计划,并开征房产增值税和不动产税。  相似文献   

3.
一、发展公共租赁住房,关注夹心层住房需求从我国现有的城镇住房保障制度来看,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制度主要满足城市原住民中的中低收入居民的住房需要,还有几类需要政府提供住房保障的居民,很难从现有的住房保障制度中获得住房保障。具体来说包括:(1)大中专毕业生;(2)城市退伍军人和户口转入城市的退伍军人;(3)农村进入城市的务工人员,特别是长期性务工人员;(4)城市之间流动的无房中低收入居民。从收入的长期变化来看,这部分人口最终必然会出现收入分化,一部分人会进入商品房市场,完全通过自己的力量满足自身的住房需求,一部分人将通过经济适用房制度满足其住房需求,还有一部分人则通过廉租住房满足住房需求。  相似文献   

4.
论城市化的本质与“农民工”的终结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城市化是人类生产与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主要表现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城市的产生与发展,是与人的不断提升的层次需求相联系;城市化的过程,是人的需求从低层次向高层次演进的过程,是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过程。城市化的本质,说到底就是为了让人们享受现代城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而“农民工”作为中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的一种特殊范畴,这部分人虽然进入城市,但却没有享受城市居民同等生活质量,没有获得同等生存条件和发展条件,还没有真正享受现代城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在中国城市化过程中,客观上存在着如何把“农民工”转化为真正意义上的市民的艰巨任务。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中国住房泡沫特征出发,构建“泡沫避难所”假说的理论框架,并在该框架中考虑城市二元公共住房保障政策产生的影响.为检验该假说,本文利用动态面板模型对中国35个大中城市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1)中部城市具有“泡沫避难所”效应,即住房泡沫的增加使东部地区城市人口、人力资本、外来劳动力不断向中部地区集中;(2)在二元公共住房保障政策背景下,住房泡沫的增加造成东部地区城市人口规模的减少与人力资本流失的减缓,中、西部地区城市人口规模、人力资本与外来劳动力的增加.  相似文献   

6.
《经济咨询》2006,(5):1-1
住房问题是现代城市临的主要社会经济问题之一,是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必然产物。19世纪末期,随着工业革命的快速发展,人口向城市高度集中,产生了对城市土地和住房供应的巨大需求,导致了住房价格的上涨、住房供应短缺和房价超出广大中低收入家庭支付能力的问题。结果大批低收入居民,拥挤在城市边缘地带的贫民窟中,带来了疾病、犯罪、社会道德约束力下降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影响了整个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和政治稳定。  相似文献   

7.
保障农民的居住权益是宅基地“三权分置”制度改革的前提,顺应农民城镇化和住房形式的多样化需求,试点地区围绕资格权保障机制进行探索,创新出了五种“户有所居”的保障形式,即“基本供给类”“改造提升类”“整村重建类”“需求提升类”“城乡融合类”。构建“根植性”分析框架,从保障目标、资源禀赋、组织保障、人员认定和制度支撑五个方面,对两省五县的住房保障实践样态进行对比,分析不同类型住房保障实现形式的差异表征和原因,提炼实践探索的形成逻辑、适用条件、组织保障和支撑基础。提出农村住房保障的经验逻辑和不同地区住房保障行使相机抉择的方案。进而从多方主体协同参与、土地和房屋多种供给、不同类型住房对象保障三个方面提出农村住房保障的推进路径,以期为探索宅基地资格权的有效实现路径及完善宅基地制度提供有益参考,同时也为进一步构建农村住房保障体系提供科学原理和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8.
文章从城市化、乡村化发展的不协调现象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弊端,提出二者对称发展的需求及从农民工住房解决着手的路径。用客户均衡道理分析:政府应允许农民工在农村老家宅基地(建设用地)复垦并指标化,允许他们携带土地指标进城兑换城市住宅用地指标,最终仅支付建设与征地等费用(70平米住房在20万元之内)而获得城市的住房,使农民工城乡双重身份转变为纯粹的市民成为可能。指出乡村化是城市化的另一方面内容,乡村化与城市化同时发力才能解决农民工的身份转化,克服农民工双重身份的社会福利损失。  相似文献   

9.
基于旅游"城市化"背景下的城市"旅游化"--桂林案例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朱竑  贾莲莲 《经济地理》2006,26(1):151-155
城市化原本是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过程和国家经济发展的非农化过程。但随着近年来中国旅游发展中城市自身旅游功能的日趋完善,越来越多的旅游活动发生,甚至集中在城市,旅游的城市“化”倾向成为一种趋势。在对旅游城市化概念进行全面解析的基础上,指出旅游城市化除了是一种现象外,还是一种旅游活动向城市集聚发展的动态过程。而城市“旅游化”则是城市为了满足日益发展的旅游需求,在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所进行的在功能、设施、标示等方面的主动迎合过程。旅游城市化和城市旅游化是一种互相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旅游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要求城市进行相应的“旅游化”建设,而城市的旅游化建设则可以更有效地促进旅游城市化的进程。最后以桂林案例进行了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10.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快速发展期,科学界定住房保障对象,建立高效动态甄别机制,是满足城镇中低收入居民居住需求的先决条件,也是构建和谐小康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针对当前部分地区实际工作中存在的住房保障对象界定范围“过窄”、界定条件“单一”、界定标准“静态”,导致保障性住房分配与保障对象“错位”问题,本文对住房保障对象的界定标准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对住房保障对象收入标准、核算方法、甄别机制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落脚于我国现有住房保障对象缺失的实际,对住房保障对象的不公平性进行博弈论分析,提出加快经济建设步伐,提高综合国力;把城市“夹心层”、农民工纳入城镇住房保障对象;构建农村弱势群体住房保障制度:尽快制定住房保障法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2.
近些年来,由于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使得房地产业迅速升温,有关于住房保障与商品房市场的问题成为了媒体新闻的热点话题。文章针对住房保障与商品房市场如何协调发展进行了讨论。首先就住房保障与商品房市场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然后针对住房保障与商品房市场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使二者协调发展,为住房保障与商品房市场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相似文献   

13.
住房公积金的出现给普通职工带来了很多利益,公积金的用途很广泛,可以贷款买房买车,提取公积金就医看病等。公积金存在的出发点是为了让每个城市就业者都能享有住房保障资金,尤其是能够增加城市低收入人群住房保障。近年来,住房公积金本着“让利于民、服务于民”的服务意识,在实际工作中体现了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体现了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的良性循环。本文结合本人实际工作经验,就住房公积金制度的创新与发展做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14.
城市住房保障体系实施过程中,房改和城市住房建设工作进展还不平衡,与住房市场化改革相适应的住房保障体系建设进展缓慢,城市政府相关的住房保障职能还不完善,仍有很多中低收入家庭的基本住房需求还没有得到妥善解决。文章结合温州市实际情况,找出城市住房保障体系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优化,促使中低收入家庭能够有房居住。  相似文献   

15.
我国城市住房保障事业发展严重滞后,关键原因在于城市住房保障资金的严重短缺,具体的说,就是我国没有找到适合本国国情的城市住房保障资金筹集方式,因而,当前发展我国城市住房保障事业的首要任务,就是突破资金筹集方式创新课题。  相似文献   

16.
陈柳钦 《经济前沿》2008,(11):26-29
“城中村”是中国城市化过程中的独特现象,是我国城乡不统筹的产物。“城中村”严重制约我国城市化的健康发展,“城中村”已成为困扰我国城市发展和建设的重要问题。要提高城市化质量,提升城市素质,必须进行“城中村”改造。要推进我国城市化的健康发展,就必须实现“城中村”的城市化。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我国城市化发展进入加速阶段,城市化带动了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但城市化也带来城市住房紧张、交通堵塞、空气污染严重、生态环境恶化、城市基础设施超负荷运行等一系列问题。城市居民的人居环境受到严重破坏。目前,如何协调城市化和人居环境的发展,促进城市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对全国35个主要城市城市化和人居环境的协调发展进行了初步研究,最后提出城市化和人居环境协调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8.
现代城市形成了所谓的“城市病”,主要表现在人口拥挤,交通堵塞,污染严重,城市人居环境不舒适,人们幸福感下降……应对“城市病”,实行节地模式,改变当前城市发展现状。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城镇快速扩张、土地利用效率低下,农村出现“人减地增”现象,这些现实的国情和用地状况为中国节约用地提供了可能。创新城镇村节地布局优化模式,探索当前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利用的新思路,并提出实现该模式的相关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9.
城市化质量内涵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快速城市化为扩大消费和投资需求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强大的动力,同时也给节约资源、改善环境和提升城市发展的质量和水平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提高城市化质量成为城市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对城市化认识的深化.本文基于“质量”概念,对城市化质量内涵研究成果进行了理论梳理.  相似文献   

20.
论城市的城市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城市化中的问题不仅表现为城市总体数量相对不足,而且表现为现有城市发展质量不高,因此,中国的城市化发展战略应该包括“农村城市化”和“城市城市化”两个内容,以“农村城市化”替代“城市城市化”,并排斥农民进入大中城市的做法,从理论上说缺乏充足的依据,在实践中则隐含基众多的矛盾和问题,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城市应积极参与世界城市体系建设,同时要转变城市政府职能,并更多地运用市场经济手段管理城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