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威胁是能源需求不断增加及其对全球气候的负面影响上升,其中,旅游交通对碳排放的贡献率最大。近年来,旅游碳足迹的测算与分析逐渐成为研究热点,但从时空角度研究旅游景区交通碳足迹的却不多。论文从时空视角出发,测算长白山景区旅游交通碳足迹,并分析其时间、空间分配均衡度及分布结构。结果表明:(1)2016年长白山景区旅游交通碳足迹761198吨,旅游旺季交通碳足迹占比71,45%。(2)旅游淡、旺季碳基尼系数分别为0.71、0.68,碳足迹分布极不均衡。(3)旅游旺季呈现出空间分布广、碳足迹比重大的特点,旅游淡季,碳足迹主要集中在“南北两端”,呈现出点状分布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交通是旅游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旅游碳足迹的主要来源之一,对气候环境的变化有着巨大的影响。对旅游交通碳足迹的科学测算是研究旅游产业碳排放,实现低碳出游的基础。文章基于自下而上的视角,结合终端消费的特征,首次引入时空差异因子,构建了具有较好开放性的区域旅游交通碳足迹测算模型,并进行了实证研究和空间分析。测算结果表明,2011年我国旅游交通碳足迹总量约为132.1×108 kg,各省市区碳足迹结构特征差异明显。最后,认为依靠市场机制,增加低碳交通工具的比重、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加强制度建设和低碳宣传教育将是我国近期出游低碳化发展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3.
长江中游城市群A级旅游景区空间演化及影响机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贾垚焱  胡静  刘大均  朱磊 《经济地理》2019,39(1):198-206
采用最邻近指数、核密度分析、网格维分析、地理探测器等分析方法,从空间分布类型、分布密度、分布均衡性等方面对长江中游城市群A级旅游景区的空间演化特征及影响机理进行研究,结果显示:(1)长江中游城市群A级旅游景区分布呈集聚型,其集聚程度有逐渐增强的演变特征;(2)长江中游城市群A级旅游景区分布的高密度区呈现散点状结构向组团结构演变的特征,并逐步形成"U"字形核密度结构;(3)长江中游城市群A级旅游景区在空间上呈不等概率分布,存在围绕武汉、宜昌、长沙、南昌等城市集聚分布的现象,但呈现出不断均衡的发展趋势;(4)资源本底、市场条件及政策环境对长江中游城市群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的影响逐渐加强,不同等级旅游景区受到各影响因素的影响程度不同。  相似文献   

4.
节假日旅游流时空分异及其形成机制——以云南省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云南省为研究区域,利用游客集中度系数、基尼系数、洛伦茨曲线等指标,获取了云南省节假日旅游流的时空分异特征,并从区域旅游空间结构的视角分析其形成机制,结果表明:(1)云南省节假日旅游流的时间分布不受空间尺度限制,在省域和市域尺度均表现出相对均衡格局;节假日旅游流的空间分布相对集中,呈"多核心、边界带状"空间格局,且各节假日的旅游流空间分布特征具有一致性。(2)快速交通方式的"时空压缩"效应有效缓解了节假日时长对游客出游半径的限制,并在优惠政策与旅游宣传影响下,国庆黄金周对中秋节存在"虹吸效应"。(3)旅游资源禀赋是节假日旅游流空间格局形成的主要因素,交通可达性对旅游流规模的影响有限;具有一定区位优势但旅游品位一般的旅游地,极易在交通设施不断完善过程中被替代,而区位优势不明显的旅游边缘节点凭借资源禀赋也具备相当竞争力;具有完善的公路交通基础设施且旅游景区特色鲜明的旅游区,则表现出对自驾游的较强吸引力。  相似文献   

5.
京津冀城市群高等级景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唐承财  孙孟瑶  万紫微 《经济地理》2019,39(10):204-213
以京津冀城市群3A级及以上的高等级景区为研究对象,基于地理学的空间分析方法和ArcGIS空间分析工具,分析京津冀城市群高等级景区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①京津冀城市群高等级景区的整体空间分布类型为凝聚型;②北京市(38.31%)、天津市(16.28%)两市的高等级景区数量超过总数的50%,高等级景区在京津冀城市群的空间分布呈现明显不均衡特征;③从京津冀城市群高等级景区丰裕度来看,北京市和天津市属于高度优质率城市,秦皇岛市和廊坊市是中度优质率城市,其他城市属于低度优质率城市,城市群高等级景区数量和质量状况相差较大。其次,利用地理探测器,从旅游资源禀赋、旅游市场条件和旅游政策环境三个因素对京津冀城市群景区空间分布的决定力进行分析,分析发现:旅游资源禀赋和旅游市场条件中的GDP、人均GDP、第三产业比重对京津冀高等级景区空间分布决定力强,而旅游市场中的旅游交通条件和旅游政策环境的决定力较强。修正引力模型的计算结果显示:京津冀城市群的旅游经济联系强度对其景区空间分布也有一定的影响。最后,基于上述研究结果,从协同发展视角提出京津冀城市群高等级景区空间分布优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北京市A级旅游景区空间结构及其演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毛一J岗  宋金平  于伟 《经济地理》2011,31(8):1381-1386
北京市自2001年认定首批A级旅游景区以来,其发展势头在空间上已呈现出一定的分布结构和演化规律。通过GIS空间分析发现,当前北京市A级旅游景区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城区和远郊区密集、近郊区稀疏的"哑铃结构",这种结构主要受资源和市场两大因素共同驱动;通过对不同阶段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的变化,进一步揭示北京市A级旅游景区具有沿交通干道演化、沿重要水系与公共绿地演化和沿旅游集散中心与集散镇演化的规律,这些规律表明,资源本底、水系和公共绿地条件、交通与基础设施条件在A级旅游景区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7.
旅游相关的碳足迹是我国碳排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气候环境的变化有着巨大的影响。科学客观地测算旅游碳足迹,是促进旅游可持续发展和落实旅游业节能减排的研究基础。基于自下而上的视角,并结合旅游终端消费的特征,首次引入时空差异因子,构建了具有良好开放性的区域旅游碳足迹测算概念模型。实证测算结果表明,2012年我国旅游碳足迹总量约为33.4×109 kg,约占全国碳足迹总量0.387%,低于国际平均水平。在旅游业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终端旅游碳足迹总量仍将进一步增长。此外,通过NPP数据计算和处理,引入碳排放压力指数表征旅游碳足迹时空差异特性,为进一步研究旅游碳足迹的排放特征打下基础。最后,从低碳旅游区域环境保护、旅游终端消费低碳化、低碳城镇协同等方面探讨适合我国低碳旅游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8.
基于终端消费的旅游碳足迹测算——以江西省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低碳旅游是生态旅游的定量化研究方式之一,其核心是旅游碳足迹的测算.根据已有碳排放模型,文章建立了两大旅游碳足迹模型:综合模型(1)可测算区域时间和空间跨度的旅游碳足迹,而行业模型(4)则能进一步分析各旅游部门的碳足迹.并以江西为例实证研究,结果表明:2007年江西省旅游碳足迹总量为379.172万吨~395.83万吨,其中国内旅游碳足迹占95%以上;平均旅游碳足迹54.09千克/人次~56.46千克/人次;旅游六大部门的碳排放比例依次为旅游交通碳足迹占总量的37.84%,购物占15%,住宿占10.28%,餐饮占8.78%,游览占4.73%,娱乐占4.06%;影响旅游碳足迹总体变化的关键因子主要有碳排放系数K<,n>、能源强度系数E<,n>等因素,且其定值决定了研究的最终结果.  相似文献   

9.
文章以婺源县33个乡村旅游地为案例地,以游客网络评论为数据源,绘制游客情感地图,分析乡村旅游地游客情感的时空特征,并利用地理探测器测定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在空间特征上,游客高情感值主要分布在婺源的东部和北部地区,情感热度自东部、北部向中部和西部逐渐减弱,呈现出“二核三次多从”的分布格局,核心—边缘特征明显。(2)在时间特征上,游客情感值在不同月份有一定的波动性;情感高值常常伴随着季节性景观的展现和相应的季节性活动的开展而出现,呈现出时间上的同步性;游客情感均值月度波动程度反映了乡村旅游发展的相对成熟度。(3)乡村旅游地游客情感受到旅游资源禀赋、旅游交通与住宿、旅游政策与服务和游客个性化特征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其中高级别旅游景区的数量、旅游交通的距离、旅游信息平台的数量是控制性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10.
酒店碳足迹测算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些年随着低碳经济理念的兴起,碳足迹测算已经成为国内外学者在环境影响与管理领域的新研究视角。酒店作为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呈现出"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特点,对其碳足迹进行测评研究,分析其碳排放的整个过程,将为探索酒店业合理有效的温室气体减排提供科学依据。文章对国内外现有的酒店碳足迹相关研究进行了资料整合,重点介绍了酒店碳足迹的定义、测算方法及其应用案例。其中测算方法主要包括生命周期评价(LCA)法、投入产出(I-O)法以及混合生命周期分析法,并根据测算方法对相关应用案例研究结果进行了整理和分析。最后,针对当前酒店碳足迹测评的研究现状,从研究边界、研究视角、测算方法、模型构建等四个方面存在的不足进行了探讨,并展望了未来研究趋势,以期能够对学界深化相关研究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在对旅游碳足迹的本质与测算方法进行文献梳理的基础上,文章测算了2010~2014年辽宁沿海经济带旅游碳足迹,为新常态下经济带低碳旅游开发奠定了理论与经验数据支撑。测算结果表明,经济带总旅游碳足迹和国内旅游碳足迹都呈不断上升态势,并且辽宁省大连市各主要测算指标都占据了经济带旅游碳足迹相应指标的最大比重。据此提出了依托"互联网+""旅游景区承载力""旅游生态系统安全"等原则宣传低碳理念,开放和开发旅游资源,创新性开发低碳旅游产品与服务,以及重点突出大连市在经济带低碳开发中的核心地位与示范作用等经济带低碳旅游开发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张奕 《时代经贸》2014,(4):23-24
旅游业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近年来呈现出很大的发展潜力,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以长白山旅游景区为例,研究景区旺季人数增长过快而承载力有限的矛盾,以及由此导致的游客不满意情绪增加、景区的可持续的发展面临困境的问题,并据此提出相关的精细化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13.
江苏省A级旅游景区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动力机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江苏省2001-2011年A级景区的面板数据为基础,基于GIS空间分析技术从时空维度对景区的演变特征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时间维度上,江苏省景区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低缓增长期(2001-2004年)与快速增长期(2005-2011年)两个阶段,表现出景区内部发展的非均质和景区间层级差异的显著性特征;空间维度上,景区集聚程度与其等级呈高度正相关,景区的发展呈现出典型的核心-边缘空间扩散特征,分布重心具有由南向北迁移的态势.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江苏省A级景区时空演变的影响要素和动力机制,认为其主要包括经济驱动力、市场驱动力、政府调控力、交通驱动力等外生动力以及资源驱动力、品牌驱动力、科技创新力等内生动力,并据此提出相应的景区空间结构优化措施.  相似文献   

14.
湖南省A级旅游景区分布格局及空间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GIS空间分析技术,从类型、密度、关联及均衡性等方面对湖南省A级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显示:①湖南省A级旅游景区在空间上为典型的集聚型分布,分布密度总体呈现"东北多,西南少"的半包圆型分布格局,主要集中于长沙、株洲、湘潭3市周边。②A级旅游景区具有明显分形特征,且分形结构复杂,在自组织演化过程中围绕交通、城市等地理要素展开,京港澳、长张、杭瑞、沪昆等主要交通干线及城市周边是A级景区的主要聚集区,且具有明显的等级性。③A级旅游景区发展较为活跃,热点区和冷点区空间差异明显,在省域层面表现出显著的"块状"分布特征。④随着景区级别由高往低,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呈现由东北向西南转移的趋势,展现为由点状到带状再到点面结合的空间分布规律。⑤旅游资源禀赋、地形地貌、湖泊水系等是影响A级旅游景区分布的内在因素,而社会经济水平、交通条件、人口分布等是重要的外在推手,对其空间分布影响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15.
乌镇景区网络关注度动态演变与空间差异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许艳  陆林  赵海溶 《经济地理》2020,40(7):200-210
利用"百度指数"数据共享平台获取2013—2017年中国大陆31个省区的乌镇景区网络搜索指数,结合区域经济差异测算指标研究分析了乌镇景区网络关注度的空间差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①全国乌镇景区网络关注度总体呈现出波动态势,下半年较上半年起伏较大。季节性差异显著,但近年来的热门综艺、国际盛会等"大事件"引致旅游流基本平衡了淡季关注落差。②各地区的乌镇景区网络关注度总体表现为"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特征,其中,西部地区的季节性差异最为凸显。③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区域乌镇景区网络关注度存在显著差异。区域间差异逐年递减,集聚程度趋向缓和;区域内关注较为分散,空间结构相对均衡。④乌镇景区网络关注度时空差异是经济发展水平、网络发达程度、社会人口统计特征、气候舒适度和地理空间距离等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以武汉市18个主要旅游景区特殊时段旅游流为研究对象,使用地理集中G指数、绘制饱和曲线和斯泰恩斯峰值指数M图进行分析;用基尼系数(Gini)和不平衡指数S来分析其空间特征,并利用洛伦兹曲线检验.结果显示:①在各段时间上,来武汉观光游览的游客分布较为均匀;探亲访友、商务会议、购物美食在时间上分布的集中度较高,旅游流在短期内涌涨,具有明显的突出高峰.②在空间分布上,不同旅游目的的旅游流Gini系数均大于0.8,呈现集中分布特征,且分布不均匀.旅游流分布在各景区的不平衡指数S为0.4412,较不均衡,主要集中在黄鹤楼、东湖、长江大桥、汉口江滩、武汉大学、归元寺、湖北省博物馆、户部巷8个景区.③通过对比分析旅游流的空间分布和案例景区的地理空间结构,发现不同旅游目的的旅游流在空间分布上形成对区域旅游地理结构的响应现象,并提出了具体的响应模式.  相似文献   

17.
基于网络关注度的湖南省居民旅游需求时空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收集2014年湖南省3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网络关注度等有关数据,利用季节强度指数、旅游需求偏好指数,揭示湖南省居民旅游需求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分析影响其时空变化的主要因素,结果发现:年内居民对景区旅游总需求呈山岭型变化,对单个景区的旅游需求存在单峰、双峰、多峰3种类型;居民对景区旅游需求的年内时间变化主要受到景区资源特性、气候舒适度、节假日、景区景观季节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单峰型景区旅游需求的季节性差异相对较大,双峰型和多峰型景区相对较小;全省居民对景区的旅游需求在空间上呈"多中心"分布,其中最主要的3个中心为以凤凰古城为主的湘西景区群、以衡山为主的景区群和以长沙世界之窗等为主的长株潭景区群;居民对景区旅游需求空间分布主要受到景区级别、经济发展水平、景区类型、空间距离、可进入性等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18.
选取湖北省大洪山跨界旅游区作为研究区域,以其中的14个A级景区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在旅游资源详查的基础上,采用区位商和基尼系数对A级景区的空间分布差异和均衡程度进行考察;借助OD矩阵法对研究区区内可达性及主要客源地到该区可达性求解。基于研究结论,设计出三条不同类型跨界整合线路,利用路径分析法求得从主要客源地出发完成线路的最短通行时间,并将其与各县市主推线路所需时间进行对比和判定。案例剖析表明:跨界旅游区通过不断完善(景)点(交通)轴系统,主动对接市场,有潜力成为所处更高级别区域的旅游增长极;线路整合有助于游客边际体验收益提高;市场导向下的网络分析是深入探讨跨界线路整合的科学方法。  相似文献   

19.
以江西省为研究区,基于社会网络和空间统计分析方法探究红色旅游流网络空间结构特征。研究发现:(1)红色旅游流网络中心化趋势显著,少数核心节点对网络控制能力强,大部分节点集聚效应强于扩散效应。大部分网络节点存在显著的不对称性,网络整体处于不均衡状态。(2)红色旅游流网络呈现出“双核集聚、整体分散的线网状”空间分布形态,具有显著的等级分层集聚现象,根据红色旅游流联系度可划分为红色旅游核心区、次核心区、边缘区、孤立区4个类型。(3)红色旅游流核心区为江西省行政中心,红色旅游流次核心区旅游资源特色突出且交通区位优势显著,红色旅游流边缘区旅游资源特色鲜明但区位优势不明显,红色旅游流孤立区在旅游资源和交通区位方面均不具有优势。(4)在市域尺度上,红色旅游流网络均呈现出向旅游接待与服务功能完备的城市中心城区、5A和4A级景区集聚的特征,红色旅游流网络内部也表现为“单核集聚”“双核联动”及“以点织面”等差异化空间分布形态。  相似文献   

20.
韩洁  宋保平 《经济地理》2014,(11):166-172
选取陕西省为研究区域,利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和空间计量地理方法,对区域水利风景区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结构性、均衡性和组合性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构建陕西省水利旅游空间结构体系。结果表明:水利风景区呈弱凝聚分布态势;空间分布均衡性差,主要分布于关中和陕南,集中在宝鸡、西安、商洛等市;空间分布高密度区域为关中渭河流域,低密度地区为陕北风沙草滩区;空间上呈现两大两小"带状"分布特征;空间体系构成要素包括87处潜力型景区、9处增长型景区、四大水利旅游发展板块、三级水利旅游发展节点和轴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